医用红外热像仪分析技术一
- 格式:pdf
- 大小:606.54 KB
- 文档页数:8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 人们对于体检的早期、快速、准确、方便、无创有了更高的要求。
开创绿色健康检查评估也是各个医疗机构及体检中心的一个新兴项目, 并且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健康体检产业无疑是当前的朝阳产业, 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无疑是医疗影像领域的一支奇葩。
由于它是被动接收检查者自身的热量, 因为没有辐射, 又被行业中称为“绿色检查”。
如今, 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已与B超、MRI、CT、X线等组成了现代医学影像体系。
目前,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用于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的健康普查、疾病的初筛、肿瘤的早期预警、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神经疾病、中医“治未病”等方面。
做到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疗效评估作用, 为现代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医用红外热像仪技术一、医用红外热像仪发展综述红外热像技术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已有40多年历史, 自从1956年英国医生Lawson 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乳腺癌以来,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华医学会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红外热像分会, 并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列入医科大学课程2011年红外热成像被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列入二级以上挂牌医院五项基本设备之一, 同年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列入二级及三级中医院设备配置标准案中的医院共有诊断设备之一。
2012年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将红外热成像正式列入中医医院诊疗配置表中, 成为中医医院必备的仪器。
二、红外热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任何温度大于绝对零度(-273. 1 5℃)的物体都要向外辐射能量, 而人体所辐射电磁波的波长主要是在远红外区域, 其波长范围为4~14µm, 峰值为9. 34µm, 故利用波长为8~14µm的红外探测器可以方便地检测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
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 利用影像光学和计算机技术, 将人体表面的不同温度分布以黑白或伪彩色图像显示并记录下来。
红外线热成像仪操作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线热成像仪是利用物体散发的红外辐射来显示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的一种仪器。
本文将向您介绍如何正确操作红外线热成像仪以及使用技巧,以便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一、准备工作在操作红外线热成像仪之前,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准备工作:1. 保护设备:在操作红外线热成像仪之前,确保设备表面干净,避免灰尘和油脂的影响。
使用柔软的布清洁仪器表面,并注意不要碰触镜头。
2. 电源及电池:检查电源线和电池的连接是否牢固。
如果使用电池供电,请确保电池电量充足,并事先准备备用电池以防止电量不足的情况。
3. 储存介质:检查储存介质,如SD卡或U盘,确保其容量充足,并格式化并清空之前的数据。
二、操作步骤1. 开机:按下设备上的电源键,待红外线热成像仪启动完毕后,屏幕将显示实时成像的画面。
2. 调整设置: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成像模式和参数设置。
通常,热成像仪会提供不同的模式供选择,如全色调模式、黑白模式等。
可以使用设备上的导航按钮或菜单键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3. 实时成像:将红外线热成像仪对准所需测量的物体,并确保适当的距离和角度。
观察仪器屏幕上显示的热图,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 图像保存:当您发现感兴趣的热图时,可以通过按下设备上的保存键将其保存到储存介质上。
为了方便后续分析和报告编制,建议在保存图像时给予图像合适的命名和标记。
5. 分析和报告:将保存的图像导入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的专业软件中,进行图像分析和处理。
您可以在软件中进行温度测量、温度变化分析、温度异常检测等操作,以得到更详细的数据和报告。
三、使用技巧除了基本的操作步骤外,以下是一些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仪的技巧和建议,以帮助您更好地应用该仪器:1. 了解物体表面:在进行测量之前,尽可能了解物体的特性和表面情况。
不同材料的辐射特性不同,可能需要不同的设置和分析方法。
2. 考虑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会影响热成像仪的测量结果。
1.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在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检测中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红外成像是以设备的热状态分布为依据对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与否进行诊断,它具有不停运、不接触、远距离、快速、直观地对设备的热状态进行成像。
由于设备的热像图是设备运行状态下热状态及其温度分布的真实描写,而电力设备在运行状态下的热分布正常与否是判断设备状态良好与否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采用红外成像技术可以通过对设备热像图的分析来诊断设备的状态及其隐患缺陷。
2.什么是红外热像图一般我们人眼能够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为:0.38—0.78微米。
通常我们将比0.78微米长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是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或者说,红外热图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3.红外热像仪的原理热像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红外热像仪的非接触式测温方式,能够在不影响轧辊工作的同时测量其实时温度,并随时采取降温措施。
红外热像仪的原理4.红外热成像的特点自然界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红外线(或称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
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红外线却是透明的。
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红外线的“大气窗口”。
我们利用这两个窗口,可以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恶劣环境,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
5.在线式红外热像仪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设备,我们称为红外热像仪。
医用红外热像仪技术要求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医用红外热像仪这玩意儿的技术要求。
你可别小瞧它,这东西在医疗领域那可是有着大作用呢!咱先说说这分辨率吧,就好比咱看东西得看清楚不是?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分辨率就得高,这样才能把人体细微的温度变化都给捕捉到呀。
不然模模糊糊的,那还咋准确判断病情呀!这就像你看一幅画,模糊不清的话,你能看出个啥门道来?再说说这测温精度。
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要是温度测不准,那得出的结果不就全错啦?就跟你做饭放盐似的,放多了咸死,放少了没味,得恰到好处才行呀!温度精度高,医生才能根据准确的数据来诊断和治疗呢。
还有这稳定性呢!总不能今天测出来一个样,明天又变了个样吧?那医生不得被搞晕啦!这就好比你走路,得稳稳当当的,不能一会儿东倒一会儿西歪的吧。
稳定的医用红外热像仪才能让人放心呀!另外,响应时间也很关键呀!如果半天才能显示出结果,那病人不得等着急啦?这就像你饿了等饭吃,等半天饭还不来,那得多难受呀!响应时间快,医生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病人也能早点安心嘛。
然后呢,这图像质量也不能差呀!清晰、细腻的图像才能让医生更好地分析呀。
要是图像模模糊糊,跟打了马赛克似的,那还怎么看呀!就像你看电视,画面不清楚,你能看得下去吗?而且呀,这医用红外热像仪还得容易操作呢!医生们都那么忙,要是操作起来特别复杂,那不是浪费时间嘛。
得简单易用,就像你玩手机一样,一上手就会,那多方便呀!再想想,它的适应性也得强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病人情况,都得能应付得来。
不能说遇到点特殊情况就不行了吧?这就像一个全能选手,啥场面都能应对自如。
你说,要是这些技术要求达不到,那医用红外热像仪不就成了个花架子啦?咱可不能要那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呀!咱得要真正能帮上医生、帮上病人的好工具呀!所以呀,这些技术要求那可都马虎不得,都得好好把关呢!这医用红外热像仪呀,可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它就像医生的另一双眼睛,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温度变化,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治疗病人。
红外热像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1.视场视场是光学系统视场角的简称。
它表示能够在光学系统像平面视场光阑内成像的空间范围,当目标位于以光轴为轴线,顶角为视场角的圆锥内的(任一点在一定距离内)时候可以被光学系统发现,即成像于光学系统像平面的视场光阑内。
物体能在热成像仪中成像的物空间的最大张角叫做视场。
2.光谱响应红外探测器对各个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响应称为光谱响应。
一般热成像仪的响应波长为8~14μm。
3.空间分辨率热成像仪对目标空间形状的分辨能力。
本行业中通常以mrad(毫弧度)的大小来表示。
mrad的值越小,表明其分辨率越高。
弧度值乘以半径约等于弦长,即目标的直径。
如1.3 mrad的分辨率意味着可以在100m的距离上分辨出13厘米的物体。
4.温度分辨率温度分辨率是指热红外热成像仪能从背景中精确的分辨出目标辐射的最小温度。
通常使用NETD (噪声等效温差)来表述该性能指标,NETD越小,温度灵敏度越高。
5.帧频帧频是热成像仪每秒钟产生完整图象的画面数,单位为Hz。
一般帧频为25Hz 。
6.探测识别和辨认距离探测距离是能将目标与背景及一些引起注意的目标清晰分别开来的最大临界;识别距离是将探测的目标能大致分出种类的距离,如是车辆还是舰船;辨认距离是在分别出种类的基础上的细分,如车辆是坦克还是汽车。
7.显示记录方式显示记录方式是指可支持显示设备及数据记录方式。
我司在线式热成像仪可使用PC端软件控制观测也可直接连接显示屏观看,并可保存图片、视频和温度数据。
一: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史最早使用生物热学诊断技术的记录可以在大约公元前480年希波克拉底(希腊名医)的著作中找到。
方法是将病人的身体表面涂满泥巴,观察什么部位干的最快,以此判断器官疾病情况。
20世纪50年代,军队开始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控夜间行进的队伍,引领了热成像诊断技术的新纪元.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外热成像技术允许医学目的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技术第一次的诊断应用是在1956年,Lawson发现患有乳癌的乳房皮肤表面温度要高于正常的组织温度。
他还发现癌症患者的血管温度要高于动脉温度。
在1972年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部发表一篇论文,其中部长Thomas Tiernery写到,“医学顾问证实当前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诊断技术在以下4个领域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实验阶段:(1)女性乳房病理检查,(2)…”.1982年1月2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红外热成像技术做为一种乳癌成像检测手段。
20世纪70年代之后,大量的医学中心和诊所开始将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各种目的的诊断.二、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上海欧美大地的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原理,所有高于绝对温度(-273K)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辐射,霍尔兹-波兹曼发现红外辐射及温度之间的关系。
物体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与物体表面的辐射率及绝对温度成正比。
人体的辐射率接近1%,类似黑体,即几乎能100%辐射红外能量。
这样就可以通过人体皮肤的红外辐射得出人体温度分布。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就是通过接收病人身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对病人身体表面及热区温度进行检测、记录、成像。
图像可以提供被检测区域的温度对比信息,对被检测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三、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其他诊断技术的区别目前医院一般常用的检查设备有B超、12导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骨密度测定仪、近红外乳透仪、彩色超声多谱乐、电子胃肠镜、肺功能仪、X光机等.常规的检查设备在疾病的的诊断方面都有其局限性,对病人有侵入或伤害性。
红外热成像仪的操作指南和热图解析方法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温设备,它可以通过红外技术来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热图。
由于其在工业探测、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红外热成像仪的操作指南和热图解析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红外热成像仪的基本操作流程。
在使用前,首先需要将红外热成像仪打开,并进行预热。
预热时间一般为十几分钟,这是因为红外热成像仪需要在稳定的热平衡状态下进行工作,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在红外热成像仪预热完毕后,我们需要设置一些基本参数,如测量的距离、测温范围、测量的时间等。
测量距离一般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来说,距离越近,分辨率越高,但测量范围相对较小;反之,距离越远,分辨率越低,但测量范围相对较大。
测温范围则需要根据被测物体的温度情况来设定,一般来说,红外热成像仪的测温范围为-20℃至+1500℃。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置红外热成像仪的测量时间,一般来说,测量时间越长,测量结果越精准。
当设置好基本参数后,我们可以将红外热成像仪对准被测物体,并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红外热成像仪与被测物体之间的相对稳定,避免晃动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此外,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如单点测温、区域测温、高温报警等。
不同的测量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完成测量后,红外热成像仪会生成一个热图。
热图会以不同颜色的像素点来表示不同温度的区域,一般来说,高温区域使用红色或白色表示,低温区域使用蓝色或黑色表示。
通过观察热图,我们可以分析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情况。
在热图的解析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热图来判断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从而找出问题所在。
例如,当在工业设备中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热图直观地观察到相应区域的高温区域。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热图来进行定量分析。
红外热成像仪通常会提供每个像素点的温度数值,我们可以通过对热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区域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等信息。
医用红外热像仪的诊断原理是什么?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它不断的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当人体出现病变或某些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时,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将会受到破坏。
红外热像仪正是利用人体的这一生理特性,通过热像仪镜头被动接受人体发出的的红外线,得到人体体表详细精确的温度信息,这些温度数据由计算机处理后成为一幅人体的红外热图。
医用红外热像仪器采用高科技红外线探测技术,毫无辐射、不接触人体、安全、快捷,只要有的温度改变,仪器就可以扫描到,并以不同的颜色分布显示,可作为辨证的一项重要指标;亦可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
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体体表的分布情况是:头面部、躯干部为皮温最高区,四肢温度随离心端渐远而递减。
总的来讲,从头面到四肢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胸部两侧皮温基本相同,背部近中线处比躯干两侧皮温略高,指、趾温度有时出现略高于肢体的现象,但总体上仍符合中线对称的分布规律。
此外,由于脂肪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皮下脂肪多的部位如臀部皮温较低。
另外,软组织少的骨突起部位,如膝部、鼻尖等处皮温也较低。
红外热像仪拥有强大的分析功能,简便的控制操作,针对医疗诊断需要而特别设计的光学系统。
医用红外热像仪介绍及使用方法
医用红外热像仪是一种通过红外线技术检测人体温度和热分布的医疗设备。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人体温度异常,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医用红外热像仪的使用方法:
1. 开机:按下电源键,等待设备启动。
2. 设置参数:根据需要设置测量温度范围、测量时间等参数。
3. 选择测量模式:根据需要选择测量模式,如全身扫描、区域扫描等。
4. 放置探头:将探头放置在需要测量的部位,确保探头与皮肤接触良好。
5. 开始测量:按下开始按钮,设备开始测量并显示测量结果。
6. 保存数据:测量完成后,可以将数据保存到设备或电脑中。
7. 清洁探头:使用干净的软布或纸巾清洁探头,以保持其清洁和灵敏度。
在使用医用红外热像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测量前,请确保被测者身体处于安静、放松状态,避免运动、出汗等因素影响测量结果。
2. 测量时,请避免在强光、高温等环境下进行,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3. 测量时,请确保探头与皮肤接触良好,避免出现漏测或误测的情况。
4. 测量完成后,请及时清洁探头,以保持其清洁和灵敏度。
5. 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用红外热像仪,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测量和诊断。
红外热像仪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概述红外热像仪是一种利用红外线热辐射波段进行高精度非接触测量的设备,其原理基于物体的热辐射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红外热像仪可以在不接触被测物体的情况下,通过测量物体散发出的红外热辐射,准确地了解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以及表面热量的变化情况,靠此可以实现无损检测,并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
原理红外热像仪是基于物体热辐射原理工作的,具体原理如下:1. 热辐射原理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物体处于温度大于绝对零度时会散发出热量,其中包括可见光和红外辐射。
红外辐射波长范围在0.78µm至1000µm之间,远远超出人眼可见的4µm至0.78µm的红外波段。
红外热像仪通过感应物体的红外辐射,将其转换为可见图像以及对应的热图。
2. 热成像技术红外热像仪通过内部的红外传感器捕捉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然后将其转换为可视化的热图像。
内部的红外传感器能够检测并测量不同波长范围内的红外辐射能量,得出物体表面的温度信息,并通过信号处理技术将其转换为可视化的图像。
3. 热图像显示红外热像仪通过将物体表面的温度信息转换为不同颜色的图像来显示,一般采用伪彩色或灰度显示方式。
在伪彩色图像中,温度较高的地方可能会呈现出红色、橙色或黄色,而温度较低的地方可能会呈现出蓝色或紫色。
通过观察热图像,我们可以容易地识别出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图。
应用红外热像仪的无损检测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该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示例:1. 电力行业电力设备的故障通常会伴随着温度的升高,通过使用红外热像仪,可以检测到电力设备中的热异常,如电器元件过热、电线接触不良等。
通过及早检测和修复这些问题,可以防止设备故障和火灾的发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2. 建筑行业在建筑行业中,红外热像仪可以被用来检测建筑物的隐蔽缺陷,如水管漏水、隐蔽结构中的传热异常等。
通过迅速检测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建筑物的结构损坏和能源浪费,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节能性。
医用红外热成像仪结构组成:红外摄像机、USB传输线、支架、软件(软件名称为医用热成像系统,型号为T-1000,发布版本号为V1.0)。
预期用途:该产品适用于测量人体表面温度的分布并提供红外热像图。
1.2基本结构:红外摄像机、USB传输线、支架、软件(软件名称为医用热成像系统,型号为T-1000,发布版本号为V1.0)。
1.3软件信息软件名称:医用热成像系统,发布版本号为V1.0软件完整版本的全部字段及字段含义:软件的版本号分4节,每节之间以“.”间隔,每节的含义如下:VX.Y.Z其中V表示Version 的首字母X表示主版本号,范围从1-9Y表示次版本号,范围从0-99Z表示子版本号,范围从1-999正常工作条件1)气候条件:a)环境温度:10℃~30℃;b)相对湿度:≤80%;c)大气压力:860hPa~1060hPa。
2)电源条件:USB 供电,DC 5V。
2.1 外观a) 外表面应整洁、色泽均匀,无划痕、剥落及裂纹等缺陷。
b) 标志、产品名称、产品型号、产品出厂编号应清晰无误。
c) 紧固件连接应牢固可靠。
2.2 性能2.2.1 温度测定范围:20.0℃~40.0℃.2.2.2 温度显示分辨率: 0.1℃.2.2.3拍摄角度(视场):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为50°,误差:±30%.2.2.4 色带:8色以上.2.2.5 热像失真度; ≤5%.2.2.6图像生成时间:图像生成时间应不大于60s;2.2.7 温度测定的准确度(δ):≤0.3℃.2.2.8 测温时间: 达到确保准确度的同时且能够进行测温的时间应不大于30min。
2.2.9 温度测量的重复性(σ): ≤0.1℃.2.2.10 工作距离: 在200mm~3000mm范围内能够清晰成像.2.2.11 支架:a) 主机在支架云台上固定可靠;b) 支架上云台可作仰俯,竖直仰俯角度不小于5°,锁止可靠;c) 支架顶部平面距地面最高1540mm±50 mm;最低470mm±50 mm。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医用红外热像仪1.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1.1型号规格M/1701.2结构组成红外摄像机、处理系统、显示屏、可移动支架和电源适配器。
1.3适用范围通过红外摄影标出人体热图像,辅助临床应用。
2性能指标2.1数据接口及用户访问控制要求2.1.1数据接口:无线网络连接支持协议:802.11a/b/g/n/ac。
2.1.2用户管理功能软件具有用户注册、登陆、密码保护等身份识别功能。
通过用户、密码登录方能使用本设备。
2.2外观与结构2.2.1外观应整洁,色泽均匀,无伤痕、划痕、裂纹等缺陷。
2.2.2面板上的文字和标志应清晰可见。
2.2.3塑料件应无气泡、起泡、开裂、变形以及灌注物溢出现象。
2.2.4控制和调节机构应安装牢固、可靠,紧固部位应无松动。
2.2.5表面的文字、标记应清晰、准确、牢固。
2.3软件功能a)具有录入受检者的基本信息功能;b)具有影像采集、围绕成像功能;c)具有系统设置功能。
2.4医用红外热像仪要求2.4.1测温范围:应不窄于20℃~50℃。
2.4.2测温准确度:在20℃~50℃内,应为:≤0.4℃。
2.4.3有效成像距离:0.3m~5m。
2.4.4调焦方式:固定焦距。
2.4.5摄像头垂直转动范围:不小于20°。
2.4.6摄像头升降范围:小于600mm±20mm。
2.4.7温度分辨率(NETD)NETD≤0.1℃。
2.4.8正常工作(预热时间)图像生成时间不大于60s,设备开机预热30分钟。
2.4.9工作波段用于人体表面测温的工作波段范围在8~14μm之间。
2.4.10瞬时视场瞬时视场≤ 1.3mrad;2.4.11视场该设备有水平视场为28.4°±2°,垂直视场为20.9°±2°;2.4.12图像场周期图像场周期一般应不大于5s.2.4.13温度测量重复性该设备对温度固定的黑体测六次测量,每次给出的温度测量值相对于温度测量平均方差,温度测量重复性≤0.2℃2.4.14温度测量功能2.4.14.1对热像图中任一矩形区域量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2.4.14.2具有红外热图、温度矩阵和伪彩功能。
红外热像仪最小可辨温差客观评测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热像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关键的一个指标就是最小可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是评价红外热像仪性能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外热像仪最小可辨温差客观评测技术。
红外热像仪最小可辨温差红外热像仪是通过接收被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能够像摄像机一样对物体进行成像,因此能够在暗夜或者特殊环境下实现物体的监测。
红外热像仪的分辨率、灵敏度、噪声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检测效果。
最小可辨温差是用来表示红外热像仪在检测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温度差,也叫做可分辨温差。
MRTD是红外热像仪性能检测的一个主要指标,它通常被定义为热成像系统所能检测的最小热度差异的大小,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热像仪所能分辨的最小变化。
因此,MRTD是衡量红外热像仪灵敏度的重要指标,而定量评估其性能也是必要的。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红外热像仪,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最小可辨温差客观评测技术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评估红外热像仪的最小可辨温差。
其中最常用的是利用标准测试卡和模型对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
测试卡高度工整,制作精度很高。
使用测试卡可以获得数值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与其他红外热像仪直接比较,帮助我们找出最佳的红外热像仪选择。
除了测试卡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评估技术,例如模仿真实场景进行的人眼评估以及现场实战测试等。
由于这些方法都是实验室或者实际情况中进行的,因此也相对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操作步骤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测试红外热像仪最小可辨温差时的操作步骤。
1.准备测试卡测试卡一般是由标准的黑白条纹阵列制成,黑白条纹宽度和间距相等。
测试卡要求光滑、平整,但也不能大面积反射照射光,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前,要使用红外加热的方式将测试卡表面加热到一定温度(如20℃)。
2.设置测试环境将环境温度设定为一定值,比如20℃。
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检测技术(2篇)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第一篇)引言电力设备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力设备的日益复杂,传统的检测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设备维护的需求。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逐渐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原理1. 红外辐射基本原理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都会发射红外辐射。
物体的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辐射强度也越大。
红外热像仪通过探测物体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将其转换为可视化的热像图,从而实现对物体表面温度分布的实时监测。
2. 红外热像仪工作原理红外热像仪主要由光学系统、探测器、信号处理系统和显示系统组成。
光学系统将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聚焦到探测器上,探测器将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信号处理系统对电信号进行处理,最终通过显示系统呈现为热像图。
3. 温度与红外辐射的关系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物体的辐射功率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功率,可以精确计算出物体的表面温度。
二、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1. 变电站设备检测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其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这些设备的局部过热现象,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
变压器检测: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绕组短路、接触不良等原因,可能导致局部过热。
通过红外热像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异常温度点,避免变压器损坏。
断路器检测:断路器在分合闸过程中,触头接触不良会导致局部过热。
红外热像检测可以实时监测断路器触头的温度分布,确保其正常运行。
2. 输电线路检测输电线路长距离、跨区域分布,传统的人工巡检效率低、成本高。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输电线路的快速、全面检测。
导线接头检测:导线接头是输电线路的薄弱环节,容易因接触不良导致局部过热。
学习资料
各部位疾病与热辐射对应关系
左锁骨窝:左头部、左颈部、左肺
右锁骨窝:右头部、右颈部、右肺
左腋窝:左乳房、十二指肠、食道、胃、胰、左肾、脾
右腋窝:右乳房、肝脏、胆囊、右肾脏
左腹股沟:上:降结肠、直肠中:盆腔、附件下:前列腺、子宫、阴道
右腹股沟:上:升结肠、回盲部、盆腔、附件、直肠
中:盆腔、附件、膀胱下:子宫、前列腺、附件
双侧腋窝:出现差→看手→眼部、鼻部→头(积存热占很大比例,乳房的积存热为圆弧形)
双侧腹股沟:较高的一侧在对应部位寻找异常热源
双侧锁骨窝:较高的一侧在对应部位寻找异常热源并结合侧位、后位综合分析
唇:正常△F±0.3 正平衡:+0.4~4.0 负平衡:-0.4~4.0
△F>+1.5 多食水果、青菜△F>+2.5 处于危险阶段
△F过高易出现恶性肿瘤如已患,一般预后不好
△F出现负平衡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易患心血管疾病,如已患癌比正平衡好
脐:正常△F2.0±0.2
△F<1.8 体虚△F2.3-2.5 炎症△F>3.0 重症患者
△F<1.0疾病无法治愈病死率相当高
脊柱:上段:心、呼吸脏器中断:消化系统下端:泌尿、盆腔
胆囊穴:胆囊病变
合谷穴(虎口):与掌心、桡动脉先热提示消化功能欠佳
天突征(锁骨正中):食道病变,重大疾病可能
大鱼际热:心火旺小鱼际热:肝脏病变(肝阳上亢)
前列腺/卵巢
前列腺:倒八字横向热源。
本身病变
卵巢:腹股沟中段直角走行反应区圆形密实热源病变
胰腺:左季肋区直角样突起或小尾巴走行,个数越多病变程度越大(手
指验证→一节凉→糖尿病)
带脉→腰部步进1-2次→“腰带样”异样热态→盆腔区域脏器有功能或病理性改变
(免疫功能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
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没有带脉还呈现低温现象)
人体正常热态分布变化
1.面部、驱干中心最高
2.胸部左右侧基本相同,左侧略高
3.背部脊柱中线比两侧略高,腰柱部最高,其次颈椎部
4.软组织凸起如(膝关节,鼻尖)较低
脊柱:缺钙严重在步进中见有虫蚀(热态区中有散在点状低温区样改变)
胸腹部
1. △F↓心脏↓→心肌缺血肝脏↓→脂肪肝、肝硬化
2. △F↑食管、胃↑→炎性改变肝↑→肝细胞有损→肝气郁滞→乙醇性、药物性病性肝炎
中下部、盆腔
1.△F↑→肠道、盆腔附件、宫颈、前列腺炎症、子宫肌瘤
2.△F↓→卵巢囊肿、宫寒
乳腺增生→不规则块状(小叶)、条状异常热态
增生侧乳头、腋下、锁骨上窝△F略高
乳腺炎→乳头周围明显热增高(放射状管样)患侧△F明显升高乳腺良性肿瘤→异常热态分布规则,△F稍高,步进时倍增,腋下淋巴结热态分布基本对称
乳腺恶性肿瘤→全身热态分布序列破坏,甲状腺,卵巢异常热态分布并不规则,周围血管热态分布异常,乳头,乳晕腋下淋巴。
积存热明显不对称,甲状腺卵巢,肝,脾,胃热态异常分布
晚期→中心部位组织坏死液化→热中有凉→是否有转移灶→重点观察腋下淋巴、脊柱、肺
上呼吸道感染→鼻、咽、喉投影异常△F↑(鼻炎、鼻窦炎、咽炎)
气管、支气管、肺炎、胸膜炎(急性期)△F↑恢复期正常或↓
支气管扩张、肺大疱症→肺部支气管局限性类圆形低热,周围出现炎症性高热
肺肿瘤→发生肿瘤(尤其肺癌)→肺部支气管局限性异常热态分布→双侧锁骨上淋巴热明显不对称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A→肺部急性炎症及大量炎性渗出。
胸部呈片装高热态分布
肝→重度肝硬化患者右下胸低热,双侧胸部明显不对称,并且在脾胃区,胸骨前(食管静脉曲张)腹部高热
☆肝硬化多数为慢性肝炎引起
脂肪肝→低温投影分布均匀,肝纤维化分布不均匀低热,部分夹杂高热,帮助区分
肝炎:急性、慢性、活动性△F↑呈散在片状、细条状
慢性迁延性肝炎肝投影区呈细砂粒状分布异常△F正常或下降
肝血管瘤→小块团装异常分布△F轻度↑
肝瘤→△F↑或低热态中出现高热团块状,锁骨上淋巴热分布明显不对称,脊柱相应节段热态分布不均中断
食管炎→胸部正中长条状的异常热态分布(正中下)气管炎正中上
胃炎→投影区片状、条索状或块状异常热态分布△F↑
胃溃疡→投影区异常热态趋向类圆性或小团状△F明显↑当△F↓中有↑应考虑为萎缩性胃炎
(当△F显著改变,左腋窝、左锁骨上窝△F↑→食管、胃恶性病变)小肠病变→正常下△F低温现实。
心前区△F正常
大肠病变→△F↑同事侧腹股沟异常,左右腹股沟明显不对称
高血压→头部异常高热→心脏投影区△F↑
心肌缺血→心脏投影区△F↓过度劳累(心力交瘁)△F↓呈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规则低热态分布地热中出现条絮
状、点片状高热→冠状动脉血栓、心肌梗死
冠心病:心脏投影区略低、背面投影低热明显
心包炎:△F↑若有心包积液则△F↓、范围扩大
急性脑缺血:发作前脑部一侧△F↓,发作后△F恢复正常
脑血栓:△F↓
脑梗死:△F↓对侧肢体△F↓低热态梗死区域呈条索状高热
急性脑出血:脑部一侧局限性高热区、对侧肢体△F↑
脑萎缩:生理性△F轻度↓病理性△F明显降低
肾:肾炎性充血→异常高热
肾缺血、机化、肾组织萎缩(慢性炎症、高血压肾病)△F↓
糖尿病引起的肾病→高热、晚期萎缩△F降低
肾结石:孤立局限性的团块状高热、密度高、边缘清楚
前列腺疾病:倒八字形热态图(前列腺炎)
前列腺肿瘤1.倒八字形并见耻骨联合上方异常团块状高热 2.双侧腹股沟对称性破坏,背侧腰骶部前列腺投影区异常热
态
子宫:排尿、月经后5-12天检查最佳
子宫肌瘤:子宫呈瘤状向宫腔内突起的异常热态投影
宫颈炎症、宫颈糜烂:多为双侧性,子宫颈部与宫颈交界处突起高热宫颈癌:早起为单侧△F↑
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早起异常高热、晚期异常低热
脊柱椎间盘病变(膨出、突出)→脊柱和旁边△F↓
1. 慢性炎症急性发作则表现为高低热交错分布
2. 若突出侧压迫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炎→患肢剧烈麻痛→下肢后侧沿坐骨神经走行出现条形分布的热态异常
膝关节骨质增生及炎症
关节炎→△F↑急性关节炎→高热与低热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