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 格式:pptx
- 大小:11.96 MB
- 文档页数:61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风格特征-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舞蹈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融合音乐、戏曲等艺术的综合性艺术。
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民族民间舞最早起源于巫,巫是对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心理和思想有着深厚影响的一种民俗,通常需要伴随着某种舞蹈以完成仪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舞蹈逐渐演变成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舞,如汉族祈祷丰收的秧歌,维吾尔族祭祀的麦西热甫,藏族跳丧的锅庄,北方少数民族治病的萨满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不再为某种特殊目的而跳舞,而是发展为生活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自娱自乐,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
一、民族民间舞的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风格。
我国疆土面积广阔、民族众多,受到地域、历史、自然、风俗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种类超过700种。
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民间舞蹈是区别于现代舞的艺术种类,具备形象和典型的艺术特征。
(一)载歌载舞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如北方地区的秧歌,沧州东方高跷,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以及南方的花灯等。
北方的秧歌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表现出粗犷、热情与奔放的情绪;南方的花灯伴随着温婉、优美的旋律,表现出秀丽、别致的风格特征。
又如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伴随着高昂的音乐,展现出彪悍、强壮的民族特征。
音乐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展现出各民族人民的典型特征与性格。
(二)利用道具民族民间舞通常都会运用音乐、服装、布景等素材,并使用道具以准确定位角色、提示环境与场景,如蒲扇、手帕、船桨等,揭示舞者的身份与地位,同时展现场景与环境。
比如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中,用一条红绸带表明了舞者的身份--一位扭秧歌的老艺人,绸带的轻抖、甩动展现出一个深爱舞蹈的艺人形象。
少数民族蒙古舞的基本知识少数民族蒙古舞的基本知识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少数民族蒙古舞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数民族蒙古舞的基本知识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
在欧洲芭蕾舞剧中的民间舞蹈,一般称作代表性舞蹈或性格舞蹈,它是经过舞蹈的专业加工,使其与芭蕾的风格相和谐、统一在一起。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
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蒙古族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
古代萨满教中的女巫师跳舞时,身穿白色长袍,手持白绸巾翩翩起舞。
直至20世纪50年代,蒙古族民间还流行着“安代”(亦称查干额利叶)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记载了在庆典时跳踏舞的热烈场面:“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膝之尘矣。
”在元朝的诗歌中也有“齐声才起合,顿足复分曹”、“踏歌尽醉营盘晚”等诗句,是对这种舞蹈的描述。
蒙古舞种类1、安代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
布依族的舞蹈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舞”、“龙舞”、“铜⿎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布依族⽣产⽣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动活泼,深爱⼈民群众喜爱。
织布舞:是布依族⼈民在⽣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种民间舞蹈,主要流⾏在黔南惠⽔、罗甸⼀带。
织布舞以轻巧的舞蹈动作,真实地描绘布依族姑娘从开荒、播种、采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产劳动过程,表现出她们终年⾟勤劳动的形象。
表演时,两⼈⾯对⾯两⼿握着两根⽊棍,另⼀⼈站在⽊棍上,随着两根⽊棍此上彼下的动作两腿曲伸,并弯腰⽤⼿在两根⽊棍中间左右穿梭,做种棉、收棉、纺纱、织布等动作,边舞边唱。
乐曲、歌词多采⽤民间流⾏的《种棉歌》。
铜⿎刷把舞:主要流⾏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治州的独⼭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刷把舞”。
这种舞蹈多在年节期间演出,表演的男⼥青年有⼀⼆⼗⼈,每⼈⼿持刷把,随着铜⿎的节奏,表演不同形式的舞姿。
铜⿎刷把舞有的地⽅也叫“粑槽舞”,与铜⿎刷把舞道具略有不同,多在晒⾕场表演。
舞者各持⼀根约1.5⽶长的⽵竿,咚咚触地,交叉拍打碰竿,边⾛边跳。
开始由两男对打,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双脚腾空跳跃,之后参加者逐渐增多,队形变成两⾏交叉,圆圈⾛动,⾼潮时⼈更多,队形从两⾏变成四⾏。
整个舞蹈由击⿎者指挥,动作随着⿎点节奏进⾏。
花包舞:⼜称糠包舞,主要流⾏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三、六⽉六等节⽇期间,在宽敞的坝⼦上进⾏。
舞蹈时,参加⼈数不限,男⼥⾯对⾯约15⽶的距离站成两排。
舞者⼿上各拿⼀个花包,载歌载舞,互相抛掷。
花包⽤蜡染或织锦花布制成,内装⾕糠或棉籽,⼤⼩约10⾄15厘⽶左右,有正⽅形、长⽅形、圆形、菱形等,边上系有丝穗和彩带。
舞蹈动作有蹉步向前、转⾝、起步、退步等,舞姿柔和,优美⾃然。
男⼥之间常以互掷花包表达爱慕之情,是布依族青年男⼥最喜爱的舞蹈。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26个民族中包含了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舞蹈种类丰富多彩、百花齐放,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
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今天不仅还愉悦各族人们,而且还向世人传递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成为了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云南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间舞蹈既有共通性,又各具风格,如:傣族舞蹈多显温柔婉转,女子舞蹈恰如流水般婉婉绵长,宫廷舞蹈端庄肃静,男子孔雀舞蹈稳健独特,正是傣族人民历史进程、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的真实体现;佤族舞蹈刚劲有力,无论是木鼓阵阵、还是女子的黑发飘洒,无不彰显出佤族人民与大自然融合的生命力量之美;彝族舞蹈中的踩荞动律、老牛擦背、老将拔刀、蜻蜓点水、蚂蚁上树等形象的舞蹈名词,正是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提炼,表达对生活热爱的真挚情感;哈尼族舞蹈中的芒鼓舞、棕扇舞、白鹇鸟表达了哈尼族人民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对生活体验的感悟等。
民族民间舞蹈用人类自身的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抒发情感,传达思想。
它是一个民族在不断的历史变迁中,结合生活劳作,自行创作并传播的一种最为质朴、最为真实的表达情感的形式,是人们对生活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
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作等方面,它直接反应了群众的生活和思想,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就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汇演。
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大力挖缺和推广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学习,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担任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缺乏文化的传承舞蹈是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了舞蹈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民族民间舞蹈。
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只顾表象,只有以各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传授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同时,拓宽学生文化底蕴的学习和发展,强化动作语汇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舞蹈潜藏的内涵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民族民间舞【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民族民间舞融合了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精髓,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民间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一直以来被视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直接呈现。
本文将从民族民间舞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等方面探讨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一、定义与特点1. 定义民族民间舞是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以及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创作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它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音乐、服饰、道具等元素,通过肢体语言与动作的协调演绎,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
2. 特点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在于多样性和扎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凝聚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形式美:民族民间舞以其优美的形态让人印象深刻。
舞蹈动作的设计独具匠心,舞者的服饰和道具设计也非常精细。
它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舞蹈形式,向观众展现出一幅独立而又充满魅力的视觉画面。
(2)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这些特色在民族民间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舞蹈动作的选取到音乐的编排,都反映出了该族群的民俗、习惯和历史特点。
这种民族特色的体现使得民族民间舞成为了一个被认可的文化符号。
(3)注重情感表达:舞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而民族民间舞则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和动作,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
有的舞蹈富有欢快、奔放的节奏感,表达出民族的豪情壮志;而有的舞蹈则展现出细腻、柔美的情感,表达出民族的悠远情思。
舞蹈的情感表达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共鸣。
二、历史与发展民族民间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部落时代。
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与风格。
1. 历史起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传统舞蹈形式。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贵州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贵州蕴涵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
()参考答案:对2.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1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39﹪。
()参考答案:错3.侗族大歌,在国内外深受赞誉,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参考答案:对4.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
()参考答案:对5.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截止目前便有17项(含扩展)之多。
()参考答案:对6.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显著的符号代表性,是揭示各民族文化差异和文化魅力的一面镜子。
()参考答案:对7.“人体动作产生于人的内在冲动,他是人的内在生命和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理性控制地泄露人的内在真实和内心隐秘。
”()参考答案:对8.舞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对9.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显著的符号代表性。
()参考答案:对10.民间舞蹈样式是族群文化的具体外显,体现和表征着族群思想和精神。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反排木鼓舞的命名是按照()。
参考答案:地名2.反排木鼓舞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考答案:对3.反排木鼓舞的风格有哪些?()参考答案:激越奔放;粗犷豪迈;洒脱和谐;潇洒刚劲;节奏明快4.锦鸡舞的命名是按照()。
参考答案:图腾信仰5.锦鸡芦笙舞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答案:对6.锦鸡舞的风格:节奏悠然自得、舞步轻快流畅、动作优雅灵动。
()参考答案:对7.以下哪一类鼓舞套路不属于松桃苗族花鼓舞的传统套路()。
参考答案:艺术家编排表演类鼓舞8.苗族花鼓舞只流传于贵州省松桃县()参考答案:错9.松桃苗族花鼓舞的艺术特征:高度的程式化、对称性、摆动、重心集中于下身。
()参考答案:对10.苗族有众多支系,依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称谓,衣着颜色分为:白描/青苗/花苗等,服装款式/样式等分为:长裙苗/短裙苗/歪梳苗/长脚苗等。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第一章原始舞蹈一、崖画舞蹈1、图腾舞蹈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
(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二、部落舞蹈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
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
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1、黄帝的乐舞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
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
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
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
《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1、强烈的功利目的2、澎湃的生命激情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国家,而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概论,介绍其特点、分类以及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在于丰富多样。
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
从北方的蒙古族舞蹈到南方的彝族舞蹈,从东方的汉族舞蹈到西方的维吾尔族舞蹈,每种舞蹈都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间习俗。
例如,在蒙古族的舞蹈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草原的豪放和奔放,在彝族的舞蹈中,人们可以体验到浓郁的神秘和奇特。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
首先,可以根据地域来划分。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例如,东北地区的豫剧舞蹈形式独特,表现了东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西南地区的藏族舞蹈则展现了西藏高原上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其次,可以按照舞蹈形式进行分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有拉丁舞蹈、踢踏舞、古典舞蹈等。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语言。
最后,还可以根据舞蹈的内容进行分类。
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工农日常生活、农田劳作、婚礼庆典等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古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舞蹈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舞蹈作品被国际舞台接受和赞赏,中国的舞蹈家也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活动,更是中国人民展示自己精神风貌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多样而独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在其中得以体现。
少儿民族舞佤族民间舞蹈概况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中,佤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他们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舞蹈。
佤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高度的表现力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和研究者。
本文将对佤族民间舞蹈的概况进行介绍。
佤族是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地域广阔。
佤族民间舞蹈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
它既反映了佤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传承了佤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佤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有舞剧、舞蹈、舞曲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佤族花灯舞和丰收舞。
佤族花灯舞以其华丽的服饰和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而闻名,它是佤族人民在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常常演出的节目。
花灯舞舞蹈动作华丽、繁复多变,展示了佤族人民的伶俐、机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除了花灯舞外,佤族人民还热衷于丰收舞。
丰收舞一般在丰收的季节或者重要的宗教仪式中表演。
舞者们身着传统的佤族服饰,手持稻谷、谷物等农作物,以舞动的方式庆祝丰收的到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和对未来丰收的期望。
丰收舞展现了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敬意,同时也体现了佤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佤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动作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技巧性。
舞者们在表演中灵活运用身体各部位,如手臂、头部、腰部等,展现出独特的韵律和动感。
同时,佤族舞蹈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手势和肢体语言,使得舞蹈更富有表现力和沟通力。
佤族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承载着佤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舞蹈中的服饰、音乐和动作都与佤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通过舞蹈,佤族人民能够传递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佤族民间舞蹈也逐渐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许多舞团和艺术家将佤族民间舞蹈引入到舞台上,并进行了创新和改编,使得佤族民间舞蹈更好地融入现代舞台艺术。
总之,佤族民间舞蹈是佤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高度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126艺术家The artists蹈发展中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东北区域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七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融互通实现了东北地区的繁荣共生。
东北地区的各民族舞蹈不仅具有文化功能,也具有教育功能,舞蹈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舞蹈中表现了东北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反映了民族迁徙历史、生产技能传授、宗教信仰传播等社会现实,以舞蹈表现了东北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一、历时角度:地域和源流东北区域的蒙古族、朝鲜族、满族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历史资料较丰富。
朝鲜族舞蹈集中分布于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
朝鲜族舞蹈文化是在高丽、扶余及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朝鲜族舞蹈多用来表现劳动场面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且随着各民族的交流往来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朝鲜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尚白、敬老、重礼节习俗的同时,又融合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最终逐渐形成了与朝鲜半岛朝鲜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审美特征。
蒙古民族舞蹈分布在内蒙古地区,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该民族的人民自古就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满族舞蹈多流传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尽管满洲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舞蹈形式和风格不是在近期形成的。
例如,当地历史悠久的萨满教,在其祭祀和“跳神”之时,便保存了一些原始的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应该说是来自对现实和客观事物的理解与体会[1]。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历史资料相对较少。
鄂伦春族舞蹈流传于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
17世纪中叶以前,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此,隋朝时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是鄂伦春族舞蹈的主要来源。
鄂温克族舞蹈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辉何、伊敏河流域、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在长期的狩猎、游牧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并由祖辈们代代相传后流传至民间。
中外舞蹈基础知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介绍(2)16.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的分布区域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之外,拥有55个少数民族。
其民族民间歌舞有数千种,舞蹈形式繁多,风格迥异。
舞蹈分布区域大致有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及东南地区舞蹈。
在一个地区内,其舞蹈风格也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讲:东北地区主要有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舞蹈,在内蒙古地区主要有蒙古族舞蹈和鄂温克族舞。
西北地区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舞蹈。
西南地区主要有藏族、羌族、彝族、白族、傣族、佤族、纳西族等舞蹈。
中南地区有壮族、黎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舞蹈。
东南地区主要有畲族、高山族等舞蹈。
17. 女真族和满族舞蹈有什么联系?满族主要聚居辽宁省境内,其他散居于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
满族属于阿尔泰语系,其前身是女真族。
《异域志》载:女真人"风俗好歌舞。
"金朝时期,女真人歌舞大量流入中原,当时到处表演"臻蓬蓬歌",是典型的女真人歌舞。
1635年皇太极将女真改为满洲。
清朝是满族在中国建立的封建王朝,满族继承了女真人的传统习俗,以善歌舞著称于世。
满族舞蹈种类有:东海莽式(具有宫廷乐舞痕迹。
舞蹈有九折十八势)、巴拉莽式(汉译为野人舞,原是巴拉人祭神树时跳的舞蹈)、鞑子秧歌(有情节、有人物、有性格的民间习俗舞蹈,即兴性很强)、扬烈舞(踩跷竹马)、拍水茶茶妞、萨满舞(祭祀舞蹈)、手鼓舞等。
18.朝鲜族舞蹈种类及凤格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长白山等地区。
其民间舞蹈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外来舞蹈(主要有农乐舞[朝鲜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舞蹈分"持手"、"杂色"两类。
"持手"指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舞蹈;"杂色"指各类舞蹈角色。
该舞还以"甩象帽"的彩条翻飞花样为其突出特色]、长鼓舞、僧舞[有宗教和宫廷舞蹈元素的传统舞蹈]、刀舞、牙拍舞、手拍舞、初目舞、绩麻舞、鹤舞、龟舞、狮子舞、巫舞等)、延边地区的舞蹈(主要有:"顶罐舞"、"沙帽舞"、"背架舞"、"汗衫舞"、"手巾舞"、"阳伞舞"、"碟子舞"、"弓舞"、"扇子舞")和群众自娱性舞蹈(多为即兴发挥的舞蹈。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
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因素。
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及特点傣族舞——具有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边顺”的舞蹈造型。
亚热带风情的傣族民间舞有二三十种之多,较为典型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依拉贺”等。
藏族舞——松垮、弓腰、曲背和膝部的松弛和颤动是藏族舞的主要特点。
主要包括:锅庄、弦子、热巴等种类。
蒙族舞——以“盅碗舞”和“筷子舞”最为著名。
肩部、手臂动作丰富,步伐常模仿“马步”。
朝鲜族——具有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舞风,以细腻而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为主要节拍型之一。
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着高难度的呼吸技巧。
只要形式有:农乐舞、扇舞、假面舞等。
汉族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其中以胶州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灯舞为主。
总体来讲,具有成语寓意、缘物寄情、载歌载舞、鼓之舞之等艺术特色。
除此以外,少数民族舞蹈还包括:满族舞、黎族舞、彝族舞、白族舞、羌族舞、回族舞、佤族舞等等,基本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又具有其原始特色或是自成体系的舞蹈。
藏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如“卓”豪迈粗犷,“谐”柔美开朗,“堆谐”细腻精湛,“果谐”洒脱奔放等。
但从整体来看,藏族民间舞的总体风格又是统一的,规律上是一致的。
藏族舞均以下肢运动为主,膝盖富有弹性,屈伸连绵不断,表现出一种憨厚、深沉、朴实的个性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蒙古族民间舞中以盅碗舞、筷子舞最具特色。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
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云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舞蹈起源学说中关于“模仿论”是()提出的。
A:佩罗B:亚里士多德C:达尔文D:席勒答案:席勒2.现代西方最流行的艺术起源理论“巫术论”是由()首先提出的A:格尔勒B:泰勒C:席勒D:马林诺夫斯基答案:泰勒3.不属于民间舞的特性是哪一个()A:自娱性B:继承性C:图腾性D:即兴性答案:图腾性4.汉族民间舞蹈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舞蹈有()A:花灯B:秧歌C:打歌D:社火答案:花灯;秧歌;社火5.上古时期的四种祭祀舞蹈形式有()A:腊祭B:巫C:雩D:傩答案:腊祭;巫;雩;傩第二章测试1.“目瑙纵歌”是()的传统节日。
A:傣族B:景颇族C:佤族D:汉族答案:景颇族2.绘于大理巍宝山文龙亭的“松下踏歌图”记录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场面。
A:纳西族B:傈僳族C:彝族D:回族答案:彝族3.“原始艺术对现实的模仿更趋向于它被人发现的某种意义”是符号论美学家()的观点。
A:闻一多B:席勒C:苏珊·朗格D:恩格斯答案:苏珊·朗格4.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论主要有模仿论、游戏论、()、()、()和()。
()A:巫术论B:劳动论C:表现论D:性爱论答案:巫术论;劳动论;表现论;性爱论5.佛教大约是从公元一世纪初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演变,形成了()()()等分支。
( )A:藏传佛教B:汉传佛教C:北传上座部佛教D:南传上座部佛教答案: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第三章测试1.庙会、集市都属于()A:文化活动B:文化形式C:文化语言D:文化空间答案:文化空间2.景颇族“刀舞”、哈尼族“棕扇舞”、蒙古族“盅碗舞”中使用的烟盒、刀、棕扇等道具,提炼于()A:动物形象的模拟B:宗教活动的法器C:抽象创造的道具D:劳动与战斗生活中的用具答案:劳动与战斗生活中的用具3.“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是()说的,他指出了中国乡土生活形态的广延性和覆盖性A:斯蒂文.郝瑞B:吴新智C:闻一多D:费孝通答案:费孝通4.在中国,“圈舞”的形态可见于()中。
最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说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最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说课中,我们将详细讨论一种具体的民族民间舞蹈,包括其起源、题材、艺术特点、演出形式等方面的细节。
以《精灵女儿藏》为例,这是一支由云南省民族舞蹈团编创的典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一、起源《精灵女儿藏》源自云南省的傣族民间舞蹈形式。
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被融入到了他们的舞蹈中。
这支舞蹈由一位著名的傣族编舞家创作,旨在展示傣族的文化传承和自然之美。
二、题材《精灵女儿藏》以傣族神话传说中的精灵女儿为题材。
在这个故事中,精灵女儿是大自然的代表,她通过舞蹈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舞蹈通过优美的动作和舞台效果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艺术特点《精灵女儿藏》融合了傣族传统舞蹈的元素和现代舞的技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
舞蹈中采用了优雅流畅的身体动作、扇子和花朵等道具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
舞蹈动作和节奏鲜明、明快,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四、演出形式《精灵女儿藏》通常以集体舞的形式呈现,由一支舞蹈团体共同完成。
舞蹈团体通过整齐划一的编排和精湛的协同演出,展示出很高的群体感和舞蹈技巧。
舞蹈通过舞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将观众带入一个纯净而神秘的世界。
综上所述,最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说课是通过对具体舞蹈作品的讲解和分析,介绍舞蹈的起源、题材、艺术特点和演出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
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民间舞介绍维吾尔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宝库中重要财富。
不妨看看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民间舞介绍。
维吾尔族舞蹈起源:新疆地区自古就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维吾尔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宝库中重要财富。
在祖国民族艺术的大花园里,它如一朵娇艳的玫瑰,热情似火,骄傲的展现着自己优美的身段。
它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特征。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表演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3类。
至今在新疆各地民族舞蹈主要有:赛乃姆、纳孜尔库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
其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
从头、肩、腰、臂、肘、膝、到脚趾都有动作。
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
通过移颈、翻腕、弹指头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道具的运用“盘子舞”表演性道具舞蹈。
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
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盘子,指挟竹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并在头上顶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难度。
盘子舞的步法与舞姿,多来自赛乃姆。
“手鼓舞”表演性舞蹈。
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
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一)宗教性新疆的宗教氛围十分浓烈,宗教种类也非常多,主要有萨满教、印度教、佛教以及伊期兰教等,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同流派分支。
由于宗教与舞蹈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与宗教并存的舞蹈种类丰富。
在众多维吾尔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萨玛舞。
这种舞蹈源自于萨满教,经过与其它文化元素的不断融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舞蹈。
萨满舞的艺术特征与赛乃姆有同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