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梅州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柑橘生产基地之一,柑橘是该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对柑橘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柑橘黄龙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柑橘黄龙病的症状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芸香科植物,如柑桔、蜜柚、橙子、柚子等。
病害初期,植株的新梢变得萎缩并且逐渐褐色,最终枯死。
同时,病害导致叶片变得深绿色或黄绿色,冠幅变窄,冠层稀疏,果实质量急剧下降,严重的甚至不能再生产果实。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昆虫传播、机械传播和接种传播。
昆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常见的传播媒介有亚洲柑橘龙虱和番茄汁螨。
龙虱和汁螨属于食病性昆虫,受感染的植株会释放出有吸引力的化学物质,吸引这些昆虫并传播细菌,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机械传播是指形态上正常的树木经创伤后被病原菌感染,或人工操作导致机械传播。
接种传播是指健康的木质植物接触带病的木质植物导致传播发生。
1、园地管理找寻病株,并及时进行清除,减少病源传播。
园地清除要彻底,迅速,全部,把所有被黄龙病细菌感染的植株彻底铲除并销毁,禁止留种,以防病害传染。
及时修剪枝条和树冠,清理积水、积极宣传蔬菜种植户及果树种植户需要注意加强水肥和清洁看管。
2、化学防治大丰收威灵仙、微粒杀、多保灵、乐果等农药有效控制,但使用后期只是暂时的喘息,仍然会解决柑橘黄龙病治疗和根除蔓延。
因此,化学防治只是控制该病的一种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如生物防治等。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基于对生物种类的认识,包括为海马杀虫酮、氟类构造、百万果蚜、昆虫激素等等。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优势在于短时间内可以解决伤害,在不危及人体健康的情况下,完全无毒副作用。
4、学术研究只有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更为高效威力的方案,才能更好地保护促进柑橘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疫区,要实施防控措施,固定记录发病情况,及时进行统计,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该病进一步传播。
文献解读中国柑橘黄龙病分布及地域研究柑橘黄龙病作为柑橘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发生为害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19年,首次在珠三角地区发现了黄化症状的柑橘树,受当时条件限制,虽不能鉴定为黄龙病,但后人均以此作为柑橘黄龙病在中国发生的最早记录。
调查表明,20世纪初,柑橘黄龙病仅在广东,福建和广西等柑橘产区发现并在造成严重危害。
随着病害的不断传播蔓延,至今在我国19个有柑橘栽培的省、区中已有11个遭受到黄龙病的危害,受害面积占柑橘总栽培面积的80%以上。
广东省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分布肇庆市、清远市等柑橘产区近年黄龙病蔓延危害比较严重,普宁市、江门市新会区和平原县等一些柑橘新区也面临威胁。
福建省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分布南部云霄县陈岱镇、北缘浦城县临江镇,海拔880米的永泰县盘谷乡均检测到黄龙病的为害,主栽品种间发病率为宽皮橘类>甜橙类>柚类。
广西省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分布在1860-1870年,桂林市从柳州等黄龙病和柑橘木虱分布区引进大量带毒柑橘苗木,而这些苗木未经检疫携带有柑橘木虱的虫卵或幼虫或成虫,并随着气候逐年变暖,柑橘木虱在当地建立种群继而传播扩散危害。
江西省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分布蒋军喜教授于2005-2008年间对江西吉安和抚州地区的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吉安地区的遂川、万安和泰和3县发现有柑橘黄龙病,而在全部调查的抚州地区和部分吉安地区(吉安、永新、新干、峡江、安福、吉永、永丰7个县)尚且无黄龙病发生。
华南农大柑橘黄龙病研究室经过2014年-2015年在江西抚州地区采样调查,发现抚州地区的南丰和广昌已经发现有柑橘黄龙病。
云南省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分布云南省作为柑橘起源地之一,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但种植较分散,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怒江、澜沧江流域的地热河谷。
栽培品种主要有红桔、椪柑、甜橙、新会橙、锦橙、温州蜜柑。
从发病品种上看,绝大多数是1960年代以来从外省及宾川、建水等地引进的外地品种, 而地方品种多为实生树, 耐病性相对较强, 同时病区管理差, 柑橘木虱发生严重。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柑橘主产区之一。
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杆菌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病害,对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就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进行介绍。
一、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梅州市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柑橘生长,因此柑橘种植面积广泛。
由于气候条件和栽培方式等因素,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相对较多。
黄龙病主要在梅州市的夏秋两个季节发生,夏季多发生在6-8月份,秋季发生在9-11月份。
在这个时期,气温、湿度等条件非常适宜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梅州市的柑橘种植面积广阔,种植密度较大,加之栽培方式不规范,病害的传播速度也较快,使得病情扩散范围广,破坏性较大。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比较严重。
二、综合防控措施针对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预防、监测、防治等措施,以保护柑橘产业的发展。
1. 预防措施在预防方面,首先需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做好地块的选择,避免在易积水的地块进行柑橘种植,以降低黄龙病菌的繁殖。
采取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保持柑橘树的生长健康状态,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加强对柑橘病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果农的防病意识和能力,做好预防工作。
2. 监测措施及时监测病害发生的情况,对可能发生黄龙病的地块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
密切关注病害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并且警惕病害的发生,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机构等渠道提供监测服务,为果农提供相关建议和技术支持。
3. 防治措施对于已经发生黄龙病的地块,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是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喷洒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其次是通过生物防治手段,利用天敌或者微生物等有益生物对黄龙病进行防治。
还可以通过规范的栽培方式、定期病害防治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以保护柑橘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品质。
4. 防治经验交流梅州市是柑橘的主产区,有丰富的柑橘种植经验和防治经验。
河源市柑橘黄龙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摘要】柑橘黄龙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柑橘产业的病害,目前在河源市已有发生。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柑橘黄龙病的发生现状、传播途径和危害,提出了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并结合河源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
文章强调了河源市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的重视,有效遏制病害的蔓延,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河源市、发生现状、传播途径、危害、防控措施、防控实践、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柑橘黄龙病是由亚洲柑橘龙虱携带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对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该病害首次在我国发现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目前已广泛传播至我国的各个柑橘产区。
河源市作为广东省柑橘主产区之一,也面临着严重的柑橘黄龙病威胁。
近年来,该病在河源市的发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给当地柑橘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计。
针对河源市柑橘黄龙病问题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急需深入了解该病害的发生现状和防控措施,以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保障当地柑橘产业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的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该病害的传播途径、危害程度,探讨针对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措施,并总结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实践经验,为今后该地区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现状,掌握病害传播途径和危害,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及总结河源市柑橘黄龙病防控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防控策略。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保护河源市的柑橘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提高柑橘产量和质量,减少经济损失,保障农民的生计安全,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柑橘黄龙病的防控措施,为相关农业部门提供科学指导,推动河源市柑橘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河源市柑橘黄龙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河源市是广东省著名的柑橘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柑橘种植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黄龙病在该市柑橘树上不断发生,给柑橘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黄龙病是由黄龙病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病害,以黄化、萎缩、枯死为主要症状。
该病菌好发于底部、叶柄、枝条及果实等部位,并通过嫁接、搭接、昆虫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目前,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疫情已呈现不断扩散趋势。
根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发生黄龙病的柑橘面积已经超过20万亩,严重影响了柑橘生产和经济效益。
为了有效防控该病害,市农业部门和各相关单位采取了多种措施:一、加强防治宣传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悬挂宣传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柑橘黄龙病知识和防控技术,提高广大果农的防范意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现场宣传、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活动,帮助果农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病害。
二、加强病株剔除及时剔除已经发生黄龙病的柑橘树,采用科学的消毒方法彻底清除病害,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和传播。
剔除病株是防控柑橘黄龙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全面施行防治措施对柑橘果树进行全面的病虫害监测,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果树的底株管理,保持果树的疏松通透,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定期对柑橘园进行专业防治,使用有效的农药剂和生物制剂等防治手段,杜绝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四、加强果品质量检测对柑橘果品进行严格检测,发现疑似病变果实,应及时剔除和处理,防止病害扩散,保护果品质量和市场信誉。
总体而言,柑橘黄龙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病害,其传染性非常强,防治难度较大。
因此,需从源头抓起,全面加强防治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情,保障河源市的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梅州市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柑橘种植区,柑橘产业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柑橘黄龙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梅州市的柑橘产业发展。
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酸性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柑橘树,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变形,果树衰老,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梅州市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将从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原因、病症特点、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原因1. 病原体侵染柑橘黄龙病主要是由一种叫做“博维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的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是通过柑橘桔梗植物蝟螺等介体传播的,一旦感染的柑橘树,就会引发柑橘黄龙病的发生。
2. 气候环境柑橘黄龙病的发生还与气候环境相关,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容易使得博维菌传播加速,造成柑橘黄龙病的大面积发生。
3. 农业生产管理不合理的施肥、灌溉、修剪等农业生产管理也是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原因之一,这些不当管理措施容易使得柑橘树的生长状况恶化,进而易受博维菌侵染。
二、柑橘黄龙病的病症特点柑橘黄龙病主要侵害柑橘树的叶片和果实,其病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变黄柑橘黄龙病引起的叶片变黄主要表现为叶片整体颜色变得略带黄色,叶片边缘呈现出波浪状变形,严重影响了柑橘树的光合作用。
2. 果实变形受到柑橘黄龙病侵害的柑橘树果实也会出现异常,表现为果皮变厚、果实外观不规则、果实的内部组织变得疏松,影响了果实的品质。
3. 生长缓慢受柑橘黄龙病侵害的柑橘树生长缓慢,新梢长势弱,影响了柑橘树的整体生长发育。
4. 枯萎衰老柑橘树受到柑橘黄龙病侵害后,会逐渐出现枝条枯萎、叶片脱落、整体衰老的病症,严重影响了柑橘树的生存状况。
三、柑橘黄龙病的综合防控为了有效防止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梅州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栽培管理等方面。
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1. 引言1.1 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菌侵入柑橘植株引起的植物病害,是柑橘栽培过程中较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
这种病害不仅直接影响柑橘的生长和生理特性,还会导致柑橘果实出现变形、变色等现象,从而降低了柑橘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柑橘黄龙病还会引发柑橘植株叶片黄化、卷曲、脱落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光合作用,导致柑橘的生长受到严重阻碍。
柑橘黄龙病还会传播给其他健康柑橘植株,加剧病情的传播和扩散,导致整个种植区域的柑橘产量受到威胁。
及时有效地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保障柑橘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提高柑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柑橘黄龙病是柑橘树上一种由细菌引发的重要病害,严重危害柑橘产业的发展。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已经成为柑橘生产过程中的一大隐患。
由于其病原菌通过黄龙虫传播,而黄龙虫又易于在柑橘园内传播,使得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工作异常困难。
在许多柑橘产地,柑橘黄龙病已经导致了大量柑橘树的死亡,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柑橘黄龙病的危害性,许多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始对该病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试图找到更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柑橘黄龙病对柑橘产业的影响。
由于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复杂,传播途径多样,防控起来依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柑橘黄龙病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梅州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控措施,并通过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来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效果。
通过对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出有效的防控方法,提高柑橘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研究目的还在于强调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性,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关注和防控措施的实施,保护梅州市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柑橘黄龙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名为黄龙病杆菌的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昆虫传播。
河源市柑橘黄龙病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柑橘黄龙病是由黄龙病菌引起的一种破坏性病害,对柑橘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柑橘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该市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严重,给当地柑橘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就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据河源市农业局统计,近年来该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情况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情扩散范围广: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的扩散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传统的柑橘种植区域发生,而且在一些新开发的柑橘种植区也频繁出现。
2. 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近年来,柑橘黄龙病在河源市的柑橘园中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有些果园的受病率高达70%以上,甚至出现了连树上的果实也受病的现象。
3. 柑橘品种受害情况普遍:不同品种的柑橘都有可能受到黄龙病的侵害,而且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抗病品种也受到黄龙病的侵袭。
以上情况表明,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的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严重威胁了当地柑橘产业的发展。
针对河源市柑橘黄龙病的严峻形势,农业部门及相关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天敌昆虫、细菌、真菌等生物因素,对黄龙病菌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防治柑橘黄龙病的目的。
目前,河源市农业部门已经在柑橘园中推广了一些生物防治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加强田间管理和防控措施:在柑橘园的日常管理中,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清除发病枝叶,落果和树皮,减少病害菌源的传播,对于控制柑橘黄龙病的蔓延具有积极的作用。
3. 科学施肥、灌溉和栽培:科学施肥、灌溉和栽培也是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和规范栽培,使柑橘树保持生长良好的状态,提高抗病能力,减轻黄龙病对柑橘树的危害。
4.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的宣传教育,提高果农的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健全与黄龙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合力。
2水平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包菜的吸硼量,吸硼量分别增加4.8g/hm 2和7.3g/hm 2。
3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与0水平处理(处理1)相比,其他几种不同施肥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包菜的产量,其中施硼肥处理(处理2、处理3)增产率为21.2%~27.7%,增产量为2733~3567kg/hm 2;施硅肥处理(处理4、处理5)增产率为12.2%~15.3%,增产量为1567~1967kg/hm 2。
其中,硼肥2水平(处理3)和硅肥1水平(处理4)对包菜产量增加效果相对最佳,增产率分别为27.7%和15.3%。
施用不同水平硼肥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包菜的硼含量,增加率为7.3%~14.6%;硼肥1水平和硼肥2水平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包菜的吸硼量,分别比0水平(空白对照)处理增加吸硼量4.8g/hm 2和7.3g/hm 2。
因此,开展中微量元素田间肥效试验,确定土壤中微量元素临界值、潜在缺素面积及微量元素适宜使用量,对指导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意义重大。
柑橘黄龙病是全球柑橘产业中威胁最大的柑橘病害[1]。
我国是柑橘主产国,但有9个柑橘主产省受到该病的危害,其中,广东省有24万hm 2橘园,目前有1/3以上感染该病,年损失达上百亿元[2-3]。
柑橘黄龙病的病原物为韧皮部杆菌属细菌,柑橘植株被侵染后,植株生长缓慢,发病叶片常表现为均匀或斑驳黄化,而发病果实变小或畸形,常出现“红鼻子果”或果皮青绿等症状,果实品质大大降低。
柑橘感病后在3~5年内死亡或丧失结果能力[4]。
不同的柑橘品种对黄龙病菌的感病性不同,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对广东省阳春市马水镇4个柑橘品种多个部位上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定量分析了柑橘黄龙病菌在柑橘病树中的分布情况,以期为黄龙病的检测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方法1.1样品采集2019年9~12月在马水镇采集病样。
选择已感染柑橘黄龙病菌的4种柑橘品种马水橘、砂糖橘、贡柑柑橘黄龙病菌在柑橘病树不同部位中的定量分布情况研究作者简介:冯贤巧(1977-),男,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植保植检、土壤污染、地力提升、农业环保等工作。
广东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摘要不同基因型的黄龙病菌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模式,为了探明广东省不同基因型黄龙病菌的分布特点,为该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PCR RFLP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柑橘产区7个市县黄龙病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各地黄龙病菌的om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采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各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分别产生了不同的RFLP指纹图谱,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均产生了2种类型的酶切谱带;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属于韧皮部杆菌亚洲种,且亲缘关系非常近。
广东地区黄龙病菌在omp基因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未发现其他优势种类。
关键词柑橘黄龙病菌;omp;RFLP;遗传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 436.66;S 43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4.01.010Genetic diversity of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isolates from differentgeographical regions of Guangdong ProvinceHuang Yonghui,Cheng Baoping,Peng Aitian,Song Xiaobing,Ling Jinfeng,Chen Xia(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dong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 Guangzhou510640, China)AbstractHuanglongbing (HLB) is a destructive disease on citrus, and pathogens with different genotypes may possess different pathogenicity. Ascertain the distribution of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with differentgenotyp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ould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tudies of disease epidemics. In this study, PCR RFLP analysis based on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 gene (omp) was conducted with diseas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These omp sequences were further sequenced and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The amplified omp genes of Ca. Liberibacter asiaticus were digested with four different restrictive endonucleases and several different gene polymorphisms were produced. Each restrictive endonuclease generated two types of DNA bands, and the pathogen isolates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all belonged to Ca. Liberibacter asiaticus. There existed no obvious distribution feature among HLB pathogens with different genotyp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were no dominant species of HLB pathogen in Guangdong Province.Key words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omp;RFLP;genetic diversity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简称HLB)是一种世界性的柑橘病害,在我国及东南亚、非洲、阿拉伯半岛、印度、巴西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等地区均有发生[1],严重制约着柑橘产业的发展。
柑橘黄龙病的病原过去曾一度被认为是类菌原体或类立克次氏体,但Garnier在1984年发现黄龙病病原的膜结构外壁和内壁间存在着肽聚糖层,这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非常相似,因此认为黄龙病的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2]。
普遍认为该病原属于韧皮部杆菌属,有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3个种[3]。
目前在我国仅发现有亚洲种[4],该病菌主要由接穗、苗木和柑橘木虱传播。
该病原菌易于传播的特性使其分布范围较广[5]。
而近期在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研究中发现:病原菌可能会针对不同地域进化出不同的适生基因型,因此检测广东省黄龙病菌不同的基因型并分析其地域分布规律对该菌的流行病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有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黄龙病菌存在多种不同的血清型,用采自不同地区的黄龙病菌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不同黄龙病菌株表现出不同的专一性[6]。
说明来自不同地域的黄龙病菌,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用血清型来区分不同的黄龙病菌多样性非常繁琐,用基因多态性来区分其多样性是更为经济简便的选择。
前人已证实:16S rDNA和核糖体蛋白基因由于太保守,难以用于区分来自不同地域的柑橘黄龙病菌的基因多态性[7],而最近的研究发现一种外膜基因omp对多种微生物的种内基因多态性均能很好地区分,对来自不同地域黄龙病菌的基因多态性亦可区分[6, 8]。
王中康等也利用该菌的omp基因探索了中国6个省份亚洲韧皮部杆菌的遗传多样性,但对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亚洲韧皮部杆菌的遗传多样性尚需进一步明确和补充[9]。
PCR RFLP技术简单、直观、可靠,因此本研究利用该技术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广东省7个市县的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探明广东省不同地理区域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40卷第1期黄永辉等:广东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2014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集在广东省内的7个市县采集感染了柑橘黄龙病菌的6个柑橘品种的样品材料,分别为采自广州市从化的‘马水橘’叶片、惠州市龙门的‘年橘’叶片、揭阳市揭东的‘椪柑’叶片、普宁市里湖的‘蕉柑’叶片、普宁市云落的‘蕉柑’叶片、肇庆市德庆的‘贡柑’叶片和肇庆市高要的‘砂糖橘’叶片。
1.2样品总DNA提取以“裂解过滤法”提取样品总DNA,参考Wang等的方法[10]。
具体操作步骤:称取0.2 g柑橘叶片中脉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后用液氮研磨成粉末,加入350 μL PBS缓冲液及0.9 μL RNA酶,研磨30 s;转移到2 mL离心管中,加入150 μL裂解液和20 μL蛋白酶K,涡旋振荡混合均匀,于56 ℃水浴10 min;加入350 μL蛋白去除液,涡旋振荡混合均匀,于12 0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转移到DNA过滤柱(Axygen)中,12 000 r/min离心1 min,弃滤液;用500 μL洗涤液洗涤1次,再用700 μL脱盐液洗涤2次;在过滤柱中加入100 μL预热的2.5 mmol/L Tris HCl或ddH2O室温静置1 min,12 000 r/min离心1 min,所得溶液即为样品总DNA溶液。
1.3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分别以不同来源的样品DNA为模板,以上游引物omp5:GATGATAGGTGCATAAAAG TACAGAAG和下游引物omp3:AATACCCTTATGGGATACAAAAA[6]扩增黄龙病菌外膜蛋白omp基因。
PCR反应体系为:Ex T aq Mix DNA聚合酶25 μL(含dNTP),上下游引物(20 μmol/L)各1 μL,DNA模板2 μL,无菌水补足至总体积50 μL。
反应条件为:94 ℃ 5 min;94 ℃ 1 min,55 ℃1 min,72 ℃ 3 min,4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
PCR产物于1%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检测。
1.4目的基因的克隆、测序及RFLP分析将PCR产物上样于含有Goldview染料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并于凝胶成像系统中观察拍照。
将琼脂糖凝胶上的目的条带切割回收,用凝胶回收试剂盒(Axygen)回收纯化,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将回收纯化的目的片段与pMD19T克隆载体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涂布于含Amp抗生素的LB平板上,于37 ℃培养后挑取平板上的单克隆菌落,用引物omp5和omp3进行菌落PCR鉴定。
对于每个转化子挑选3个经鉴定为阳性的克隆,送交生物公司进行双向测序。
序列用BioEdit软件分析(H:∥/qkpdf/zwbh/zwbh201401/zwbh20140110-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gen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地区Region氨基酸位点Amino acid site1251411852222754375581NATGFEK2NAAGLKK3NATGFKK4NATGFEK5NVTGFK K6NATSFEK2.4系统进化分析基于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广东省7个不同地区的黄龙病菌株和α变形菌纲聚于一类,均属于韧皮部杆菌亚洲种,和已报道的中国北海及泰国的亚洲种菌株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在进化树上难以区分。
但是与我国台湾、日本和印尼的菌株却有较大差异。
因此推断,广东地区的亚洲韧皮部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
图3基于omp基因构建的柑橘黄龙病菌系统发育树Fig.3Phylogenetic tree of Candidatus Liberibacterasiaticus base on omp gene3讨论柑橘黄龙病是目前柑橘产业的最大威胁,该病原菌寄主繁多[1112],其在不同的寄主品种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适生基因型,因此分析广东省黄龙病菌不同的基因型并检测其地域性分布规律对该病菌的流行病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