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对话
- 格式:doc
- 大小:15.82 KB
- 文档页数:4
2013-01课改探微二、教师由满堂灌到满堂问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积极思考的重要的教学形式。
我们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切教学形式都要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为选择出发点和依据,生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加深问题的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基于新课改的这些关于提问的作用,部分教师机械地理解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思维能力的提升等于学生的问题回答能力,甚至片面地认为,问题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
因此,课堂教学中不管问题难易,都进行提问,不管知识层次,都要设置问题,用提问题的教学方式重复课本中的各种知识,这样的提问方式冲淡了整个教学过程,无法很好地体现教学轻重缓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知识的传授灌输变成了一个个问题,于是传统的教学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变成了机械地满堂提问。
新课程教学中,记忆性知识减少,探究性问题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所以,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会生活、会发展的全面性人才。
三、学生活动的形式化泛滥化新课改理念的一个突出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应积极融入教学,在参与中感知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过程中感知方法,提升学生能力。
上政治课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堂活动课,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提升了多少能力成了次要部分。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注重合作探究,这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中心问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如何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摘要]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
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对话情景,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的对话,大胆言说,促成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文本有效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的碰撞,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
教学对话是多元对话,主体有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的编者和作者,而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多元对话的基点应该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它是进行生生、师生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一切忽视文本的对话都是虚浮的。
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
因此,教师必须重点关注和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他们的对话欲望和热情,从而积极参与。
教师要做好“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营造有利于阅读文本的情绪化的氛围,引发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或“阅读冲动”。
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转化角色、设置情景、想象演绎等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感性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感悟。
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充满活力、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过程,使阅读教学成为启人心智,宜人心境的精神漫游。
创设对话情境,一是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发挥其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起对话欲望,提供对话的素材。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
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向学生提供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对话欲望。
三是创设活动情境。
如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二、突出主体,适时调控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学生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搭建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台阶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可以说,“对话”已经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
这一阅读理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交流的关系。
然而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智力、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往往缺乏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从而影响到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教会学生掌握与文本对话的本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一、鼓励自主体验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所以情感成了文章的内核。
小学课文大多饱含深情,这些课文就像一首首或优美或雄壮的歌曲,一打开书本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读出声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进课文的词语丛林中完成自主体验,鼓励学生与课文深入对话,找准并撞击学生与课文情感的触发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探索的兴趣,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课文的表达之中,走近作者,与课文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初读课文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
只有教师从容地教,学生才能从容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作出自主的解读,他们才能关注课文的语言形式,初步培养起自己的语感,这就像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学生的自主阅读正好能够冲撞课文中那些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对语言情境的感受也更加具体,更加真切,与课文作者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其实,学生阅读课文是一个课文语言、意义与自己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自主体验后,教师可以从学生交流的众多词语中拎出一个可以打开课文密码的词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把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巧妙地引向纵深处。
如苏教版课文《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怎样和文本画面实行对话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每一篇课文都展示了一幅幅丰富而美丽的画面。
我们看似平淡无奇,艺术家却经过精工细描。
培养孩子欣赏美感,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和文本对话。
作为孩子的引领者不可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势在必行。
其实,每一幅画都是鲜活的,如何体现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那得让图画动起来。
要让图画动起来,画面是静止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看图,合理想象。
不但要把画上的内容表达出来,还要把画上的弦外之音表达出来。
有必要图文并茂,产生联想。
看图分析,联想,我总结了以下方法:
①、通过看图上的内容,联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和事件。
②、通过看人物的姿态、表情、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
③、通过看图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联想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
④、图画上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事情发展过程的一个或几个片断,这就是联想的事情的基本过程,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有头有尾,有情节,人物热活生生的,有思想感情。
边看图边想,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生活经验实行合理想象和联想为什么、怎
么样等。
②、从静态想出动态,根据课文内容形象地想象,想出人物的名字,表情、变化、行为,语言等。
这样的故事有声有色,这样的画面也动起来。
③、从图内想到图外,根据已有的画面想到没有画出的内容,这样更完整,更富有创意。
__JL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 文本 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 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 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 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 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 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 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 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 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 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与文本的对 话不等于文学欣赏,但是有文学欣赏 的性质;与文本对话也不同于文学批 评,但是有文学批评的成分。“与文 本对话”与“对文本解读”也不尽相 同。对文本的解读是以把握文本的意 义为旨归的,体现的是文本中心,读 者只能向文本靠拢与挺进。与文本对 话不但要发现与建构文本的意义,而 且要在这个发现与建构的过程中,还 要发现与建构读者自我,也是一种双 重的发现与实现。对话所体现的是读 者与文本的平等互动与生成。 文学作品是以语符化的形式重现 在读者面前的,它并不提供直接而实 在的形象。文学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审 美信息即有作者给定的一面,又有未 阅读教学与研究 话岣 入画 纛葛维春 给定的一面。文学语言并不以信息的 准确传达为旨归,而是以意义的创 造、心灵的发现为目的。就阅读者而 言,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 极的解码、编码,主动地加以解释和 创造,这样以来,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与对话也就是根据作者给定的可能 性,赋予不存在以存在,即通过客观 想象和主观创造.使原来并不存在的 形象,在自己头脑里逐渐呈现出来。 文学反映和表现往往是抓住事物 的主要特征.以少胜多,由特殊显现 一般,因而就必然留下许多空白点或 艺术空间,供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客 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加以补充丰富。所 以读者常常能够从作品中发现和挖掘 出作者没有意识到的意义。即所谓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 未必不然”。 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和文学语言的 意义未定性,为阅读对话提供了丰富 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问,同时也给阅读 教学带来了难以把握的困难。面对作 品,不少师生感到难以下手,致使教 学中的文本对话,或失之过浅,或失 之过深,或失之过偏,甚至出现远离 文本的虚假对话、胡乱对话以及无效 对话的现象。因此,这就出现了一个 十分迫切的问题:怎样才能保证与文 本的阅读对话扎实、深入、高效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心得,认为与文本对 话,如同庖丁解牛,切口的选择十分 关键。 一、从作者的预设入手 预设是指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于 文本之中的经验信息。预设作为隐匿 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 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 释权。抓住了预设信息,就等于找到 了一把扣‘开文本的钥匙。 例如,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杨礼 赞》首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 赞美白杨树。”这是对抒情主题的预 设:“赞美”是全文的抒情基调; “不平凡”是对象征物特点的概括, 也是全文的抒情线索。蒲松龄小说 《促织》开头: “宣德问,宫中尚促织 之戏,岁征民间。”这是对背景的预 设。不仅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而且 对读者理解小说主题提供了信息: “尚促织之戏”,可见宫廷荒淫;“岁 征民间”正是悲剧原因,小说锋芒所 指已初见端倪。另外,如《三国演义》 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是对全书情节发展的预设, 鲁迅《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 这样”,则是对写作语境的预设……实 践表明,从预设人手是走进文本,与 作者对话的捷径之一。 二、从文体特点入手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教学心得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师生对话的基础。
美国数学家哈默顿说:“阅读的艺术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
”是的,文本有长有短,并非处处是佳景,其中也有平淡之处。
如果学生在平常之景上逗留时间太长,肯定会影响对话教学的效果。
在整个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像一名称职的导游,在文本中帮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导孩子们去欣赏最美的风景。
怎样才能找到这道风景的观察点并进行欣赏呢?第一教师深入文本,在师本对话中发掘佳景。
当接触每一篇新的课文时,教师应首先以一名读者的身分,深入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还要细细地研读课后思考题和语文教学参考书,体会编者的意图,以准确地把握教材,找到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可以是重点词句,可以是重点段落,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可以是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或产生联想的地方等,以此为观察点,引导学生去关注、欣赏、品味和思考,去与作者对话。
然后,教师再以一名学者和导师的身份去设想学生学习的情态,如学生对文本的哪些内容感兴趣?哪些内容的理解有困难?哪些地方会产生疑惑等。
再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情态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而又充满活力、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思路。
第二学生深入文本,在对话中发现并欣赏佳景。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课文读得玲珑剔透时,眼前会豁然一亮。
此时,什么都通了,什么都有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反复诵读,揣摩,体味,去聆听文本的声音。
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进行倾心的对话。
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发现,在对话中质疑,在对话中欣赏文本中亮丽的风景,并将文本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相整合,再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对话中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感悟,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视界。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她紧紧围绕“圆明园”这一主题,以“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思路引领全文。
浅谈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能读书,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批判,展开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多向作品提出“为什么”,敢于向作品提出“我不同意”,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反驳、学会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对话;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其中的“对话”就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超越文本、超越自我。
下面我从四个层面谈谈如何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我知道你”——理解文本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和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的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材料的内容在理解上形成大体的统一。
可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
为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题目、重点字词、重点句段、文章矛盾等几个方面与文本交流。
与题目对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大多文章从题目中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与题目对话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时,可以从剖题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解深切。
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同题目进行有效的对话: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向谁借?在文章哪一部分写借箭?通过学生与题目的对话,直指文本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以“借“为突破口,创设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导读全文。
与字词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堪称“文眼”。
··················教研总之,老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随着老师的引导激动、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跳”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学习气氛定然是不受欢迎的。
【参考文献】1.卢爱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学】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都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和文本对话学生更能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愿就此谈一点浅薄之见。
一、回归——探究写作背景众所周知,作者在写文章时,总是源于心,发乎情,他所写的是当时的情景,表达的是当时的情感,而文字正是作者的心声。
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让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对文章思想的体会。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早》一文,这是一篇游记,一般作者对于参观后的游记写法是描述建筑的布局,然而该文作者吴伯萧首先命题创新,为什么用“早”字作为游记的题目,学生不理解。
另外文中陈述鲁迅三味书屋的重点却是园内的蜡梅花以及“早”字的来历,这一点又让人心生疑窦: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写法?首先,教师找来吴伯萧所写的原作,通过细读比较,原来题目作了改动,内容上也作了改动。
原文写到吴伯萧去浙江绍兴,参观了当年鲁迅读书的场所,见到了那株饱经风霜雨雪而现在依然开得灿烂的梅花,也听到了讲解员介绍鲁迅在桌上刻“早”字的来历,想到鲁迅一生勤奋不止,熬干心血唤醒民众,吴伯萧感慨万分,他多么希望现在的少年朋友能够如园中的蜡梅花,做“东风第一枝”,一如鲁迅奋斗的一生——时时早,事事早,珍惜大好光阴,学有所成。
⽂本细读:读出语⾔的留⽩,与⽂本展开情感对话 ——《想北平》教学设计(严剑)读出语⾔的留⽩,与⽂本展开情感对话——《想北平》教学设计作者:严剑⼀、⽂本简析⽼舍创作的语⾔具有其独物的美感,《想北平》便是其典型的代表。
笔者以为《想北平》达到了三个⽅⾯的协调融合:(⼀)⼩切⼝与⼤主题的复合1936年,上海《宇宙风》杂志开展有关北平的征⽂活动,⽼舍所写的《想北平》就是应征的作品。
⽼舍⽣于北平,⼀直到廿七岁才离开北平。
⽼舍在这篇⽂章中,通过叙述⾃⼰离开家乡思念家乡切⼊散⽂创作与抒情的。
这⽆疑是⼀个⼩的切⼝,它让⽂章的情感由滴滴⽢露汇成涓涓细流,毫不做作,款款⽽来。
在开头段,⽼舍说“九⽜的⼀⽑”,是“‘我’的北平”,这也显得出⽼舍落笔的⾃然和情感的真切。
“⼀枝⼀叶总关情”,正是源⾃“‘我’的北平”叙述和描写,表现出⽼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舍真正融⼊了北平,他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的院⼦、墙根,作为⼀名普通的⽼北京⼈,他的⽣活就在这些院落⾥、墙根边。
⽼舍的笔下不仅是寄托个⼈化的思乡。
据相关资料显⽰,1936年,⽼舍当时正寓居青岛,且任教于⼭东⼤学。
那时,正是⽇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整个华北狼烟四起、阴霾笼罩之际,北平的命运亦岌岌可危,沦陷在即。
读完这篇⽂章,读者⽆不感动于⽼舍先⽣对北平的满腔深情。
“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乎是想说⽽说不出的。
”也能从作者在⽂中反复强调的“想说⽽说不出”的深沉⾄极之情,体味到他对北平⽆限的爱恋,以及建⽴于此基础上的深深忧虑。
“谁⾔乡思⾮国恨?⼀腔热⾎为北平”,笔者以为,这恰恰是⽼舍先⽣在《想北平》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
众所周知,⽂艺创作是艺术家个⼈情感的真实表达,在观察、思考、认知⽔平、表现⾓度等⽅⾯,⽆不带有作者强烈的独⽴性。
画坛中流⾏着这样通俗的⼀句话:“画⾃已”,即是此理。
如果在作品中,了⽆⾃我,连⾃⼰也感动不了,那⼜怎能感动别⼈?因此,尽管⽼舍的《想北平》是命题之作,却倾注了他个⼈丰富复杂的感受,并未屈就于⼤众的浅表情感,于是本⽂将知识分⼦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时代紧密相联,是“记录”了家园之思、“反映”了时代变迁的。
与文本对话的策略摘要: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需多渠道地搭建生本对话的平台,让语文课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
本文依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学生与文本应如何进行对话从强调朗读、重视批注、搞点活动、倡导质疑、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思考,从而初步解决了对话教学流于形式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文本对话语文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36-01巴西的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教育学》一文中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
”由此可见,对话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教学的对话形式多样,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关键。
那么教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引领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呢?1 强调朗读朗读是读者(学生或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精当,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无不渗透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搭建多种形式)的朗读平台,营造一种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去感知和体悟语言的规范、真情的流露、思想的深邃。
比如,《项脊轩志》一文就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平淡字面下的真挚感情。
文章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项脊轩,房子既小又旧,但“我”居于此,伴着“姗姗可爱”的美景,“偃仰啸歌”而怡然自得。
学生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适中的语速、轻松的语气、顿挫的语调就能读出字里行间隐隐透出的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而后半部分写的是一些生活琐事,这些琐事中正蕴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的思念。
多种方法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的。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关键词学生文本对话方法一、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执教《自己去吧》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生字你们学得这么棒,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动画(课件:小鸭想让妈妈带它游泳)。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小鸭想游泳呢?能读读小鸭说的话吗?小朋友都读读这句话。
先出示动画,为学生下一步接触文本打基础。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鸭子(胆小、缺乏自信、请求妈妈、有礼貌)?你能读出小鸭的胆小吗?生读一读。
你还读出了什么?(有礼貌)从哪里读出来的?请你有礼貌地读读小鸭的话。
初读课文,感受小鸭的形象。
并且通过初步感受文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师:小鸭这么想学游泳,这么有礼貌地请妈妈帮助,鸭妈妈一定特别高兴,马上带小鸭去小溪里游泳了——对吗?(不对)你怎么知道的?师:妈妈怎么说的,谁能读读?鸭妈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能读得更好?鸭妈妈让小鸭自己去游泳不怕小鸭被水淹着吗?(水不深)鸭妈妈知道小溪的水不深,小鸭不会遇到危险,所以才让小鸭自己去游,对吗?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并且联系生活,揣摩鸭妈妈的心理,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师:小鸭学会游泳了吗?(板书:小鸭学会游泳)你怎么知道的?读读这句话。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找出有表达效果的关键词,自己感悟,判断结果。
师:你游过泳吗?第一次下水时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在学游泳时遇到过困难吗?学会以后高兴吗?小鸭肯定和你的感觉一样。
(课件出示)你看,它在水里游得多高兴啊!师:我想请一位小朋友当鸭妈妈、一位小朋友当小鸭、一位小朋友当旁白,读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其他小朋友当小裁判,听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杰罗姆与格林罗姆的对话文本
What's the secret to good comedy? Timing.
And what's courage?
Grace under pressure.
And who's the boss?
I'm the boss.
什么才是优秀戏剧的诀窍?
掌握时机。
那什么是勇气呢?
压力面前保持优雅。
谁是老大?
我是老大。
你们都是囚徒。
You are all Prisoner.
你们所谓的正常。
what you call sanity.
只是你脑海中的牢笼让你看不清。
It is just a prison in your minds that stops you from seeing.你只不过是巨大荒谬的机器中。
that you are just little tiny cogs.
一块小齿轮。
in a giant absurd machine.
We all could go insane with just one bad day
只要有一天不顺,谁都可能被逼疯。
There's nothing more contagious than laughter.
笑声是最具有感染性的了。
与文本对话 从质疑开始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由于其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课外阅读的积累也十分有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整篇或整段地感悟。
教师往往需要自己设计一些问题,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直面文本,与文本产生对话。
这样的做法尽管能顺利地达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可操作性强,但是考察实际教学效果却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学生基本上不会深入阅读文本,是因为在师问生答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牵制学生。
长期以来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整节课都站在讲台上,口沫横飞地讲解,学生很难整节课都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即使教师偶尔有提问,但是其提问都没有经过精心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从而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疑是一切学问之始。
”我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对比中发现:质疑导读法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有效的教学情景设计,总结出可行的提问方式,使用这种有的放矢的方式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学生就能迅速掌握一些基
本的阅读方法,并且学以致用,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开始也像许多老师一样,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以此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但是不久之后,我发现只让学生对课题提一些大的问题对低年级学生解读
文本没有多大作用,必须教会学生从文本内部质疑。
对此,我作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发问,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教他们学习质疑是比较容易的。
尝试的结果证明这种做法行之有效。
我的做法分为三步:
(1)教会学生对单个句子质疑,使学生初步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
在教学《孔繁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划出写孔繁森的句子,然后出示其中的一个句子,示范质疑的方法,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办法是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接着就让学生读另一个句子:“孔繁森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并对这个句子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孔繁森为什么把他们接到自己身边?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是怎样地抚养他们的?……”我及时肯定学生质疑的问题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这两
个问题,让学生感悟到孔繁森关心人民的优秀品质,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2)教会学生对几个句子质疑,使学生掌握整体阅读思考的有效途径。
教学《学棋》一课时,我出示了三个句子:
“古时候,有一位下围棋的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远近闻名。
”“有两个学生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
”“后来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学生连起来读完后,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他们都质疑“为什么两个学生拜同一位名师学棋,结果却不一样?”随后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很快领悟了文意。
(3)教会学生对文本内容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对结果进行猜测。
任何文本都是对生活的某种反映,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但要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文本,反过来,也必然要通过文本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第二种情况多由老师质疑,学生思考作答。
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养成借助文本认识生活、提高思想认识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自己设想可能存在的情况。
在此之前,我先教会学生针对文本内容作出不同的假设。
在教学《学棋》时,我请学生想一想:“秋还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在教会学生方法之后,学习《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就请学生自己对猴子的想法、做法作出种种假设并预测结果。
这样做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提高了生活认识,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相
当大的变化,但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牵制学生的现象仍很普遍。
为了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就必须要根据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
教给方法后要加强训练,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从小学低年级就学会阅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些教学方法虽然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但难免有不足之处。
写下此文,以期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