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0.33 KB
- 文档页数:4
肥大细胞及P物质与经络的相关研究1. 引言1.1 肥大细胞的概念肥大细胞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属于一类特殊的白细胞。
肥大细胞的特点是在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颗粒,这些颗粒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体表、黏膜等部位,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
肥大细胞通过分泌颗粒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等生理过程。
肥大细胞还能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在炎症和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的激活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医学中,肥大细胞被认为与体内的气血流动、经络通畅等有关。
通过调节肥大细胞的活性,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
对肥大细胞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2 P物质的作用P物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神经传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P物质最早被发现于背根神经节,主要参与疼痛传导,调节炎症反应和神经元发生。
P物质还参与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影响血液循环。
研究表明,P物质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以引起组织局部的炎症反应,并参与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在神经内分泌学上,P物质属于神经肽,可以通过神经元释放到突触间隙,对神经元、免疫细胞和血管产生作用。
P物质的释放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如炎症介质、神经生长因子等。
通过与其受体的结合,P物质可介导疼痛传导、控制血管舒缩和参与炎症反应。
P物质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调节神经、免疫与内分泌功能的重要分子。
1.3 经络与中医学的关系经络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认为是人体内传递气血、营养和信息的通道。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连接脏腑、气血、经络、筋骨等组织器官的网络,贯穿全身。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学中,人体的经络系统被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在经络中流通的气血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平衡。
肥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张文学(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乡453007)摘要本文对肥大细胞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的特点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肥大细胞免疫细胞防御功能肥大细胞是动物和人体内一种正常的细胞成分。
1878年德国学者Paul Ehrlich首次在大鼠的结缔组织中发现了肥大细胞,并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肥大细胞胞质所含的具有独特染色特点的颗粒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通过约130年的研究,对肥大细胞的认识不断加深,发现肥大细胞在起源、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且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1肥大细胞的起源众所周知,骨髓是造血器官,血液中各种血细胞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研究发现:肥大细胞也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后代,但它不像血细胞位于血液中,而是常驻在皮肤真皮、消化管管壁、呼吸道管壁等全身各处的结缔组织中;来源于骨髓的血细胞一般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后再离开骨髓进入血液,而来源于骨髓的肥大细胞则是没有发育成熟就离开了骨髓,即是以肥大细胞前体的形式离开骨髓,随血流迁移至结缔组织,并在那里增殖分化为形态上特异的成熟肥大细胞;大多数来源于骨髓的细胞成熟后不再具有分裂增殖的潜能,而成熟的肥大细胞则仍然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1,2]。
2肥大细胞的分布肥大细胞的分布有两个特点:¹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结缔组织中,但不是均匀分布,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各组织器官的小血管、毛细血管、神经末梢、神经丛周围。
肥大细胞的这种分布方式有利于该细胞分泌的物质被神经、血管的细胞所利用,或进入血管之中,也有利于神经细胞、血管细胞与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2,3]。
又有新的证据表明肥大细胞和神经细胞可相互作用:接触肥大细胞的神经纤维内常有神经肽,此肽可刺激肥大细胞,接触神经纤维的肥大细胞表面有神经肽受体。
因此,当神经兴奋时可导致与其紧密相邻的肥大细胞活化;另一方面,肥大细胞合成释放的类胰蛋白酶能与神经细胞膜上蛋白酶活化受体结合,可刺激神经细胞,肥大细胞分泌的TNF-A(肿瘤坏死因子-A)和神经生长因子可降低神经细胞兴奋的阈值。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系在过敏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①刘庆梅②杨永仕刘艳②刘光明②孙劲旅③(变态过敏反应科,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中图分类号R39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3)12-2631-07[摘要]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过敏原检测、疾病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研究均离不开合适的效应细胞系。
本文针对过敏性疾病的主要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现有细胞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综述,并关注效应细胞系在过敏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Research progress on mast cells and basophils lines in allergic diseasesLIU Qingmei, YANG Yongshi, LIU Yan, LIU Guangming, SUN Jinlyu. Allergy Departmen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mplex Severe and Rare Diseases,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730, China[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allergic disease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orldwide. The research of allergen detection,diagnosis of allergic diseases, as well as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re inseparable from suitable effector cell lines. The current arti⁃cle highligh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effector cell l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 (mast cells and basophils), and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s of effector cell lines in allergic diseases. The present review aim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llergic diseases.[Key words]Allergic diseases;Mast cell;Basophil全球范围内受过敏性疾病困扰的人群愈来愈多,世界卫生组织将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1-2]。
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疼痛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林旭;倪敏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1
【摘要】内脏高敏状态是肠应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疼痛是此类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目前,内脏高敏疼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也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肥大细胞可能通过
提高内脏敏感性,以及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导致内脏高敏疼痛的发生。
因
此调节肥大细胞的功能可能成为治疗内脏高敏性疼痛的新途径之一。
本文总结了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疼痛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并基于上述机制对内脏高敏疼痛的
治疗作一展望。
【总页数】5页(P176-180)
【作者】林旭;倪敏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感发生及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2.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发生机制中相关受体的作用
3.肠黏膜肥大细胞参与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
机制的研究进展4.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在内脏高敏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肥大细胞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现状王天翔,王家富,柳雅玲(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 271016)关键词:胃癌;肥大细胞;浸润;转移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115(2008)022*******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间质结缔组织中的一种免疫效应细胞,通过释放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
至于MC对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是起到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学者们意见尚不一致。
本文就MC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MC的组织学特征和生理活性MC是间质结缔组织中的一种免疫效应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0~30μm,多散在分布于身体与外界抗原易于接触的部位,如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结缔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通过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
MC可合成和分泌4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①血管活性介质:组胺、前列腺素D2、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②趋化性介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③活化酶:中性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及酸性水解酶(芳香基硫酸酯酶等);④蛋白聚糖:由肝素等氨基聚糖与蛋白质结合而成。
另外,MC还是细胞因子的一个潜在来源。
这些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介质不仅能直接引起反应,还能诱导邻近细胞释放一些其它的介质,进一步扩展组织反应,引起复杂的临床症状。
MC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以胞质内的嗜碱性颗粒形式存在的,这些颗粒可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故又称异染性颗粒。
颗粒大小不一,结构各异,有的呈均质状,有的呈细颗粒状,还有的在深染的基质内含有螺旋状或网络状晶体结构。
在MC受到激活时,会向病灶局部迁移,并释放颗粒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其免疫活性。
2 MC在病灶局部募集的机制MC作为效应细胞和调节细胞,通过在病灶局部聚集或其前体从骨髓迁移到组织中发挥作用。
MC在病灶局部募集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包括化学趋化、细胞间黏附和跨内皮细胞单层的运动等,是受某些细胞因子微环境、粘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调节,通过细胞表面特异受体介导实现的。
036肥大细胞在感染及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传染病专科中心朱永红综述胡大荣审阅摘要既往认为,肥大细胞主要在超敏反应特别是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发挥作用,并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近年来发现,肥大细胞在宿主对病原体的防御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细胞除了具有识别、吞噬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外,尚具有加工、提呈抗原及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为此,有必要对肥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及重新认识。
关键词肥大细胞感染宿主防御免疫调节肥大细胞(mast cell)广泛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及淋巴管周围。
该细胞能分泌多种促炎性介质,参与许多慢性炎症反应如应激诱发的肠道溃疡、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膀胱炎、硬皮病及克隆氏病等,尤其是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在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以及在机体的免疫调节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1-42,以下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肥大细胞对病原体的特异性识别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其它效应细胞一样,肥大细胞能识别许多病原体并与之相吸附。
肥大细胞膜上富含多种受体分子。
这些受体分子能促进肥大细胞对细菌的识别与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通过两种机制识别病原体,即调理素依赖性和非调理素依赖性。
前者通过一些血清成分或宿主的其它可溶性成分发挥作用,这些成分主要作为一种/架桥分子0,介导肥大细胞和病原体的结合。
如蠕虫感染能诱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的Ig E抗体,这些抗体分子与位于肥大细胞膜表面的IgE受体(FceR)结合,从而介导肥大细胞与相应蠕虫的结合。
除了寄生虫感染外,在一些细菌感染如消化性溃疡及特应性皮炎中,也发现有针对幽门螺旋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IgE 抗体产生,该抗体也能与肥大细胞结合,介导肥大细胞与细菌的相互作用142。
此外,肥大细胞膜上还含有针对其它调理素的受体分子,如针对IgG的Fc C R152以及针对补体iC3b片段的CR3,后者在介导肥大细胞与沙门菌及曼森裂体吸虫的结合中发挥一定作用162。
应用分子靶点药物治疗犬肥大细胞瘤的研究进展李格宾△,杨紫嫣△,林珈好,夏兆飞*【摘要】摘要:犬肥大细胞瘤因其恶性率和转移率都较高,并且常规化疗药物副作用较强,患犬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显著下降,因此急需新型的药物进行治疗。
近几年,治疗肿瘤的分子靶点药物凭借其疗效好、副作用低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治疗犬肥大细胞瘤的应用中效果显著。
论文重点介绍了欧美小动物临床最常用的伊马替尼、托赛拉尼、马赛替尼这3种以异常KIT 为靶点的药物及其药物作用机理及药效,最后介绍了由c-kit基因二次突变所导致的耐药问题及其预防措施,期望能对我国小动物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启发。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 犬;肥大细胞瘤;分子靶点药物;c-kit基因【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progress-veterinary-medicine_thesis/0201260732440.html近些年,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迅猛发展,分子靶点药物治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类药物的机理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该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性地选择并结合致癌位点来起作用,有针对性地使肿瘤细胞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细胞以外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点药物又称为“生物导弹”。
人医临床上靶点药物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单克隆抗体,另一类是小分子化合物。
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成分为大分子蛋白,由于其是人源化单抗,动物应用后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只有小分子类的靶点药物可用于小动物临床。
近些年小动物临床肿瘤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小分子化合物类靶点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对犬肥大细胞瘤(mast cell tumor,MCT)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和临床病例报告证实,分子靶点药物对犬MCT确实疗效显著,该类药物的代表有伊马替尼、托赛拉尼和马赛替尼,其中托赛拉尼和马赛替尼已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专门用于小动物临床。
山东医药2023 年第 63 卷第 11 期肥大细胞在脑出血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曾宇1,2,谭赢1,韩国强1,张继勤31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贵阳550000;2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神经外科;3 贵州省人民医院麻醉科摘要:自发性脑出血(ICH)是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的神经系统疾病。
肥大细胞(MCs)是脑内常驻免疫细胞,含有预存介质,是脑出血后早期炎症分子的重要来源,能够启动和放大脑内免疫反应,诱导血脑屏障的快速开放,同时促进局部炎症和出血事件。
脑出血后MCs介导的早期炎症反应及血脑屏障破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色甘酸钠、氢气以及丙种球蛋白能够通过抑制MCs活化,减少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及脑肿胀,提示抑制MCs可作为治疗脑出血的潜在靶点。
对MCs在脑出血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靶向治疗进行总结,有助于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肥大细胞;炎症反应;血脑屏障;色甘酸钠;丙种球蛋白;脑出血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1.026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1-0101-03自发性脑出血(ICH)是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1]。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贯穿了脑出血损伤的各个阶段[2]。
过去针对脑出血后炎症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星形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3]。
肥大细胞(MCs)是颅内常驻免疫细胞之一,其在脑出血损伤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4]。
脑出血发生后,血液进入脑实质引起颅内环境的急剧改变,MCs可快速活化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趋化因子,引起脑出血后早期血脑屏障破坏和神经炎症反应,并趋化免疫细胞进一步发挥免疫作用。
本研究总结了MCs参与脑出血炎症反应的机制及其相关治疗,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肥大细胞脱颗粒肽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及其中药应用摘要:肥大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的脱颗粒过程在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过程受到多种刺激因子的调控,其中,肥大细胞脱颗粒肽(DNP)是一种重要的诱导因子。
本文对DNP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着重探讨了其中与药物应用相关的内容。
结果表明,DNP通过与肥大细胞的特定受体结合,激活了肥大细胞内的多种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内储存的包裹颗粒释放。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部分和DNP同样具有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和化学物质,并探讨了它们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脱颗粒肽;药物应用一、引言肥大细胞是一类在免疫防御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在体内特定的刺激下释放生物活性分子,如组胺、白三烯、蛋白水解酶等,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等生理病理过程(Galli et al., 2008)。
肥大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其细胞质内包裹着许多颗粒,包括多种化学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
当受到特定的刺激后,肥大细胞会脱颗粒释放这些分子,从而参与下游的免疫反应(Galliand Tsai, 2012)。
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受到多种刺激因子的调控,包括各种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途径等(Galli et al., 2011)。
肥大细胞脱颗粒肽(DNP)是一种重要的诱导因子,可以通过与肥大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内多个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内储存的包裹颗粒释放。
因此,对于DNP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和与药物应用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药理学意义。
二、DNP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DNP是一种含有两个二硝基苯基的化合物,常用于制备抗体(Ferguson et al., 1975)。
DNP与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一样,是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诱导因子之一(Moon et al., 2010)。
肥大细胞研究概述庄玉;呼格吉乐图;赵风华【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1(032)009【摘要】肥大细胞(MC)是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靶细胞,也是与IgE有关的免疫调节细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肥大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它分布在人和动物的各个组织器官、脏器黏膜和结缔组织中.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肥大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MC与肿瘤发生、神经系统功能、生殖系统的周期变化以及寄生虫的排除、高原低氧、血脂清除、血管生长调控、疾病发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深入研究肥大细胞的这些功能,对于各种疾病的防治有着深远的意义.【总页数】4页(P109-112)【作者】庄玉;呼格吉乐图;赵风华【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33【相关文献】1.肥大细胞脱颗粒肽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 [J], 徐南辉;王滔;张伟玉;陈俊杨2.肥大细胞研究概述 [J], 谷玉静;尹丽华;郝满良3.以肥大细胞瘤为表现的婴儿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一例 [J], 柳莉;谭静;贺希格图;王百灵;齐宝鹏;郭靖雪;木其日4.CD25在成年色素性荨麻疹病人皮肤肥大细胞中的表达可预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的发生 [J], Hollmann T J;Brenn T;Hornick J L;黄文斌5.草药复方Bresol抵抗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促使肥大细胞稳定的一种非免疫机制(英文) [J], Yathiraj Ashwini;MohamedRafiq;Gollapalle L.Viswanatha;Subbanna Rajesh;SelvamSenthilraja;Mohammed Azeemuddin;Suryakanth D.Anturlikar;Paramesh Rangesh;Pralhad S.Patki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性炎症的初始效用细胞,而嗜酸性粒细胞是次级效应细胞;寄生虫感染刺激了Th1类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且促进了Tregs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使肥大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
人们也同时认识到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激活要远远超过IgE 依赖性的范围。
近年来,人们对肥大细胞与T细胞、B细胞相互关系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I型超敏反应的范畴,在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如肥大细胞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致敏阶段T细胞、B细胞传来的信息,而是主动的通过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等影响T细胞、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肥大细胞上除高表达高亲和力IgE受体(Fc epsilon RI)外,还表达其它多种受体,IgG受体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相对较多的一类。
研究发现IgG1能通过鼠肥大细胞上的Fc gamma RIII受体激活肥大细胞,诱发重症过敏反应。
由于Fc gamma RIII(也有报道为低高亲和力受体)和Fc epsilon RI 均为高亲和力受体,因此IgG或IgE对肥大细胞的影响,首先应当表现为激活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
在干扰素gamma作用下,由人CD34(+)血液前体细胞生成的肥大细胞能表达Fc gamma RI,IgG1可以通过诱导这些Fc gamma RI集聚(aggregation)而激活肥大细胞。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IgG通过诱导Fc gamma RI或III集聚可以激活肥大细胞,从而为揭示IgG介导的过敏反应提供了坚实的分子基础。
肥大细胞特异性IgG受体的存在,对传统的I型超敏反应提出了挑战,过敏原进入人体除与IgE结合外,很有可能先同IgG结合。
因此决定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最终是否能被激活和通过哪种受体激活取决于IgE和IgG受体间功能活性的平衡,因此探讨肥大细胞IgG受体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对理解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肥大细胞的天然免疫识别特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肥大细胞Toll样受体(TLR)、蛋白酶活化受体(PAR)在天然免疫识别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
肥大细胞起源的研究
1胆囊肥大细胞起源研究
胆囊肥大细胞,简称CDCs,是一种宿主免疫反应的特殊类型的细胞。
它的最大特点是既然存在胆管,也具有大量的脂肪和胆甾醇,主要由胆汁中的胆红素沉积而形成。
近年来,多种研究显示,CDC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抗感染能力和耐药性。
因此,了解CDC的起源以及它对肝病发展的影响,对于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最近,有研究发现,CDC可能源自胆管细胞,而不是从外部来源转化而来。
这些胆管细胞在受到某些外界刺激和激活的条件下,可能会转化为CDC。
也就是说,CDC是在宿主免疫反应的指导下,胆管细胞内发生的调节性变化。
研究表明,CDC起源于胆管细胞体内的特殊调控机制。
首先,在胆管细胞内会发生凋亡现象,可能是细胞内某种有效物质的影响。
其次,一些关键基因发生调控,表达特定基因,使细胞具有CDC特有的生物学特征。
最后,CDC会继续与宿主免疫反应协同作用,形成一种完整的免疫系统抗性。
当前,随着基因测序和免疫组学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开展,以更加深入地了解CDC的起源与机理。
同时,研究者也正在探索CDC对慢性肝病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免疫应答方面的潜力。
研究既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索胆囊肥大细胞和肝脏疾病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发新型抗肝病药物的理想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