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词中“月”的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明月意象开题报告苏轼明月意象开题报告一、引言明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之一,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得到广泛描绘和赞美。
而苏轼,作为宋代文坛的巨擘,对明月的描绘更是独具匠心。
本文将以苏轼的诗词作品为主线,探讨苏轼如何以明月为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二、苏轼与明月苏轼的诗词中,明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
他以独特的笔墨,将明月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苏轼的诗词中,明月常常被用来表达他的情感、思考人生和抒发自己的理想。
1. 表达情感苏轼的诗词中,明月常被用来表达他的情感。
比如在《水调歌头》中,他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明月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心中的忧愁和无奈。
在另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里的明月被用来描绘他与爱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思念和不舍。
2. 思考人生苏轼的诗词中,明月也被用来思考人生。
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诗通过明月的照耀和清泉的流动,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思考。
在《赤壁赋》中,苏轼写道:“明月照大江,流光折纤手。
”这里的明月被用来描绘他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3. 抒发理想苏轼的诗词中,明月也常常被用来抒发自己的理想。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句诗通过明月的高悬和自己的孤独,表达了苏轼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事的不满。
在《自题诗》中,苏轼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被用来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明月意象的深层含义苏轼的诗词中,明月意象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景物,更是他丰富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明月意象在苏轼的作品中具有深层的含义。
1. 清雅与高洁苏轼的诗词中,明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清雅和高洁的品质。
明月高悬于天,独立于众星之间,象征着清雅和高洁。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科(本、专)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作者:谭惠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摘要:唐宋以来,苏轼是继李白之后,另一位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
本文在搜集梳理Ⅸ苏轼诗全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概况,并对诗中主要的月亮意象涵义作归类,分析得出其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深层感情涵叉。
关键词;苏轼月亮意象象涵叉感情涵义[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56-02纵观《苏轼诗全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月亮”这一意象在《苏轼诗全集》中的涵义也多种多样,本文试从中管窥一角,阐明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几个主要涵义,并从这些月亮意象中,体会其深层的感情涵义。
首先,先来看看何谓意象。
一、意象的概念何谓意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论断。
而到了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写道“神以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说明只有将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的物象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心物相通的“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经过千百年历代文论家的不断完善,有了一个较为明确定义:“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从上可知,意象从根本上说,是“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从字面上可理解为“表意之象”——“象征”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二、月亮意象的概况首先,从数量上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苏轼涉及到“月亮”意象的诗歌约为300多首,而现存苏轼诗歌总数约为2700首左右,故月亮诗歌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占相当大的比重。
可见,若选唐宋以来最爱写月亮的诗人的话,唐代当推李白,而宋代,苏轼应当仁不让。
其次,从形态上看,随便翻开《苏轼诗全集》,便见各式各样的月亮意象,纷至沓来:诸如“明月…皎月…微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孤月…暗月…新月…江月”“海月”“淮月…森月…秋月…冬月”“霜月…云月”“雪月”“斜月”“素月”……等,多不胜数、不胜枚举。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09中文一班 唐淳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
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
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一、 引言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①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
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
“好诗多在明月中”②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
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
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
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
“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1、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月”寄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它不仅仅有代表着男女的思恋之情,更表现思亲之情。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苏轼诗歌的月亮意象 (2)(一)苏轼的简介 (2)(二)意象 (2)(三)苏轼喜爱月的原因 (3)(四)月意象创作的意义 (3)二、苏轼与月的邂逅 (4)(一)苏轼悲月 (5)(二)苏轼叹月 (6)(三)苏轼思月 (6)(四)苏轼问月 (8)三、苏轼与李白月亮意象的异同点 (8)(一)抒发真诚的思乡之情 (8)(二)寄托高洁的品质 (9)(三)抒写无限的孤独、凄清、郁愤之意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内容摘要: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中种种的不合理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把自己的遭遇都寄托在月亮之上。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生活的美好与圆满;月光的皎洁,有能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的身上集中了人类太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时,望着明月,他的思想又如插上了翅膀,在天上自由的翱翔着,反映到诗词中,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关键词:月意象邂逅谈话悲欢离合Abstract:Su Shi, Su Shi, Su Shi No, the Bank said, "Su", is one of the Tang and Song.Sushi mettle of integrity, candor,Various social reality of the phenomenon of holding unreasonable "one belly inappropriate" attitude,Always critical realism as an important theme of poetry. His own experiences are pinned on the moon.The scene in nature, the moon is very romantic, she was able to inspire people the art of association.A hook new moon, the seeds will make people think of things new-born;A full moon, reminiscent of the good and successful life;Bright moonlight, and might make people think of honorable character.Focused upon the moon's too good of human ideals and aspirations. Sushi is a bold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nd romantic poet, when he was i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night, when drunk, looked at the moon, and if he thought wings, soaring in the sky of freedom,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the formation of an uninhibited free and easy style. Poetry fresh Hao Jian, exaggerated use of metaphor, in the unique style of artistic expression.Key words:Images month Encounter Talk Joys and sorrows一、苏轼诗歌的月亮意象(一)苏轼的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轼词中月意象的使用®王宁学教育 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苏轼以前“月”意象写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萌芽,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唐代繁荣兴盛,宋初建立“春花秋月”表达模型。
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月”意象烘托寒凉幽静、清新澄明气氛的基本作用,“月”与“人”的情感联系及月与人世感 悟、哲学思考的联系。
以上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示了“苏词”中月意象的独特风貌,寄寓着苏轼人生哲学现实性 与超越性相融合的意味。
关键词:“月”意象苏轼与苏词现实性与超越性千百年间,天上一轮明月不 曾褪色。
而它立在天幕之上多久,就出现在诗人笔下多久。
从祖先 第一次仰望夜空开始,人类记忆 就染上了月亮的朦胧之光。
而在 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不只有天 文学意义,神话传说赋予它神秘 深刻的原始文化内涵,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的渲染更是将其与中 国古代文人文化人格塑造和心理 建构紧密相连。
“月”作为自然界 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这个词语的 能指就是月亮本身,而“月”的所指 却是华夏之邦文化自然的组成部 分,是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 体,是思乡怀人之情的代言。
“月”的能指与所指在诗中表达出一个 独立的“意指系统”。
[1]如果在所有咏月诗词文章中 挑一组影响深远、“人”“月”联系 密切的作品,那苏轼的《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一定名列其中。
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合,此事古难全”的悲叹千古间回 味悠长。
而且苏轼是写月的能手,在他三百数十首的词作中,写有 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月”意象 似乎在苏词中扮演了极为特殊且 重要的角色。
本文即从梳理苏轼 以前“月”意象写作发展的脉络、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艺术特色 和表达成就、总结“月”意象折射 的苏轼人生姿态三方面人手探究 苏词中“月”意象的奥妙。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历代积累的基础。
浅析苏轼笔下月的文学意义摘要:月亮是苏轼笔下抒情写意的重要意象,他常借月写境、借月抒情,或把月视为理想对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与月融为一体;在写法上,苏轼善于直接或间接描绘月亮,或将月拟人化,月在他笔下极富美学价值。
关键词:苏轼月文学意义月是文人不倦歌咏的对象,苏轼尤其对其情有独钟。
他偏爱月,喜欢独自在月下漫步,领略月色的美好,思索人生的真谛,在清寂的境界中追求心灵的纯洁和宁静。
苏轼的作品,尤其是其宦海失意后的写景抒情类作品,博大精深,空灵蕴藉,常常渗透着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透露出缥缈灵动的气息。
这与他偏爱、善写月很有关系,可以说,月是作者灵魂的化身。
在他的笔下,月亮成了作者抒情写意的重要意象。
一(一)借月写境以抒情苏轼常常把月当作“景”,加以描绘、渲染,借月色营造清幽圣洁、空灵缥缈、极富审美情趣的意境,以意境展心境,创造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
“是时江月初生魂,二更月落天深黑”(《游金山寺》),绘清寂凄凉之境,抒宦游不归之感伤。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或曰此颧鹤也”(《石钟山记》),一叶扁舟,深临绝壁,山势骇目,鸟声惊神,而这一切都统摄于“莫夜月明”,是“月”渲染了险怪、神秘的恐怖气氛,使石钟山有高深莫测之感,以此显出作家月夜观石钟山、探寻真谛精神的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4个字,作者却以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借此来排遣遭贬生涯的特殊心情,一字一句犹如一个个闪耀着寒光的音符,无不倾诉着作者悲凉的情怀。
如果说《记承天寺夜游》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那么《前赤壁赋》就是一曲渗透着人生、宇宙哲理的月光咏叹调。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构成了一个诗味十足、含意深远、声色俱佳的崇高而美丽的境界,令人陶醉与神往。
(二)借月抒怀以明志“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月》),明写自然之景,实把月当作理想,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月的意象作者:葛海燕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8年第01期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课本,这两篇(首)作品,同是以赤壁为题,通过捕捉意象写赤壁景色,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特别是“月”的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是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文人借助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和凄美的意境,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光辉。
在情感寄托方面,月亮已由客观的景物化为人类情感的潜藏意识,创作主体往往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这一客体上,使主、客体和谐相融。
《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中,苏轼就是运用对月的独特深思,把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与时光的快速流逝融入其中,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历练后,月这一形象有了变化,成了苏轼抒发人生哲理的代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游历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苏轼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谪居此地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送沈逵赴广南》)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的月意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课本,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都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特别是“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是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文人借助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因为月阴晴圆缺的改变,能引发人们对时间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有着虚幻与存在的相互对照,所以月亮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在情感寄托方面,月亮已由客观的景物化为人类情感的潜藏意识,创作主体往往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中,苏轼就是运用对月的独特深思,把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与时光的快速流逝融入其中,在面对人生的顿挫与磨炼后,月的形象、角度、色彩的种种变异,成了苏轼抒发人生哲理的代表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轼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谪居此地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
苏轼送别词自然意象研究一、苏轼送别词中的自然意象苏轼的送别词那可真是一绝啊,其中的自然意象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点缀在他送别友人的情感天空里。
你看啊,“月”这个意象就经常出现在苏轼的送别词里。
月亮自古以来就和离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轼笔下的月,有时候是那种清冷孤寂的,就像他送别友人时内心的那种淡淡的哀愁。
比如说在某首送别词里,月挂在天边,冷冷地照着即将分别的两人,那场景就好像是月也在为他们的离别而黯然神伤呢。
还有“水”这个意象也特别有趣。
水是流动的,就像人生的聚散离合一样难以捉摸。
苏轼在送别时看到江水滔滔,可能就会联想到友人即将随着这江水远去,自己的思念也会像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他也许会想,这江水啊,能不能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带到远方呢?“云”也是他送别词里常见的自然意象。
云是飘忽不定的,就像友人离去后的行踪一样难以确定。
苏轼看着天上的云,就好像看到了友人即将漂泊的命运,心里满是担忧和不舍。
二、自然意象在苏轼送别词中的作用1. 烘托气氛这些自然意象就像一个个小助手,帮助苏轼烘托出那种离别的氛围。
比如说在描绘一个送别场景时,寒月当空,冷风瑟瑟,江水悠悠,这种环境的描写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离别的凄凉和不舍。
2. 表达情感苏轼通过这些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
他对友人的思念、祝福、担忧等等都能通过自然意象来传达。
就像看到云,他可能会表达对友人未来的不确定的担忧,看到月,可能就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3. 寄托情思自然意象成为了他情思的寄托之处。
当他不能直白地说出自己的不舍和难过时,他就把这些情感寄托在月、水、云等上面。
就好比他把对友人的思念打包,然后挂在月亮上,让友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月亮就能感受到他的思念。
三、不同自然意象的组合运用苏轼还特别会把不同的自然意象组合起来运用呢。
比如把月和水组合在一起,“月与江水共语,吾与君别情难诉”。
这样的组合让离别的情感更加浓烈和深沉。
月的清冷和江水的浩渺相互映衬,就像他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相互交织。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自古以来,“月”是诗人心目中最具有浪漫情调的意象之一,它给予了人们深情的思绪和遐想,也传递着人们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感悟。
在高中语文中的古诗文学习中,对于“月”这一意象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认识古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拓展思维和情感层面,提高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一、“月”的浪漫意境月亮是宇宙中最为宏伟的景象之一,它以它自身的美丽和神秘传达着情感世界深处是发人深省的哲学意义。
在古诗中,“月”经常被用来描绘浪漫的爱情、独立自由的人格和博大精深的情感,在诗中创造出了令人陶醉的情调和美丽的画面。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白发悠悠。
千古人才,教我如何不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中的“明月”代表了人生中的感悟和思考,而“饮酒”就是用来消磨身心的。
作者以“饮酒问青天”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的抗拒和对自由的追求,这个意境是由“明月”勾勒出来的。
二、“月”的悲凉意蕴不仅仅是浪漫情调,诗人们还利用月亮来描绘他们对人生的悲凉和疑惑。
在这些诗中,“月”被描绘成孤独和无情的,它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人类在自然和世界面前的渺小和脆弱,让人体会到凄然和深情。
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长相思·其一》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两首诗都是用“月”这一意象表达了悲凉之情。
《静夜思》通过床前的“明月”和地上的“霜”来反映作者的孤独和思念;而《长相思·其一》通过交代自然和景物的变化,探究人生苦短和无常性的主题。
两首诗都用“月”将情感和宇宙结合在一起。
三、“月”的哲学意义除此之外,“月”还可以被作为一种哲学的意象来运用。
在具体的诗句中,它经常被用在表现人生哲学、人生意义和自然观念方面。
《西江月》中苏轼的月亮情结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舒荡豪放,影响深远,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苏轼的诗词取材丰富,从生活到哲理,从景致到情感无不涉及。
尽管如此,苏轼对于月亮似乎情有独钟,在苏轼的三百几十首词中,写月夜的就有五十多首。
其写月夜变化多端,神妙独到。
月,因其盈亏变幻却永恒常在,独冷凄清却又高洁美好,深得苏轼喜爱。
他在清风皓月中举杯独酌,感悟人生;在暗月孤灯下,神驰心系,惆怅怀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的月亮情结愈加浓烈。
由最初的《宿望湖楼再和》等诗词中偶尔的借用月亮意象,到《西江月》以月为题,《赤壁赋》中对月亮的无限遐思,再到《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经典的提出,苏轼将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审美高度。
其中《西江月》更是在苏轼月亮情结的升华中起着转折点和里程碑的作用。
在整个文学史长河中,苏轼的这种月亮情结,表现如此强烈而独特绝非偶然,背后必然潜在着一种为当时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心理隐层。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乌台诗案”后三十六岁的苏轼被贬至黄州。
在政治的现实与文学的幻想之间,在超凡的才华与多舛的命运之间,苏轼只能以梦的形式来协和。
当现实不能给人带来乐趣时,幻想、虚构和想象则能给人带来乐趣,幻想、“白日梦”和睡梦一样,是受到压抑的愿望在无意识中得到的实现,艺术创作就类似于白日梦。
《西江月》就是这样一场梦,“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应该是夜空中除了星星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景物了。
皓月当空,当人们仰望苍穹之时,总会引发无尽的遐想与感慨。
正所谓:“月圆像画,月缺是诗。
”回忆我们中学学过的古诗文,会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曾用自己的诗词作品诵咏过“月”这一意象,“月”这一意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归纳之后就会发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古典诗、词约有40余篇,(主要集中在第三册与第五册)而其中涉及“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共有20多句,篇目约占到总数的一半。
这还不算其它现代文中引用过的有关月的诗句。
以下是课本中出现过的有关“月”的诗句:古体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明明如月,何时可啜?月明里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我欲困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每每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有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格律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将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江夔《扬州慢》)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中的明月意象与人生哲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对明月的深情描绘和蕴含其中的深邃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一直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明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更是将明月的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
明月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天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哲理的象征。
从情感寄托的角度来看,明月常常被用来寄托思念之情。
当苏轼在中秋之夜,举杯遥望明月,心中所念的或许是远方的亲人、朋友。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只能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来缓解相思之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更是将明月与思念紧密相连,即使相隔千里,只要能共赏这一轮明月,仿佛彼此的心也能紧紧相依。
这种通过明月传递的思念,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人们在孤独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在分离中找到一份慰藉。
然而,明月在《水调歌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明月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生的起起落落。
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日。
就像月亮有满月之时的光辉灿烂,也有亏缺之时的黯淡无光。
苏轼在词中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认识到了人生的这种无常和变化。
他告诉我们,要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
因为正如月亮的圆缺交替一样,人生的起伏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同时,明月的永恒存在也给了我们关于生命的启示。
无论人间发生多少悲欢离合,明月始终高悬于天际,静静地照耀着世间万物。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转,却依然保持着它的姿态。
这让我们意识到,与明月的永恒相比,人生是如此短暂。
但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刻,把握当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要在犹豫和彷徨中浪费时光,要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此外,明月的高洁清冷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在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中,人们常常迷失自我,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综合•发展/教学备参71饮月为慰挥墨为文——苏轼诗文“月”之意蕴李笋(泗洪县曹庙学校,江苏宿迁223944)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上的文豪,也是钟情于写月记梦的文人之一。
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苏轼的几篇佳作来看,苏轼对月的寄托中包含了现实、哲思、人生三个方面。
月亮意象中包含了他对亲友的怀念、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对生命流逝的感叹、对仕途坎坷的失意和对世态人生的乐观。
苏轼对“月”意象的理解运用既继承了前人思想又有所开拓,将“月”的意蕴和文学鉴赏价值大大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苏轼;诗文赏析;月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0-0071-02月是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中常有的意象,如同古希腊作品中的圆形意象,具有母题意味的形象。
古今中外,无论是漂泊异乡的游子还是举杯对饮的文人,对于天上那一轮明晃晃的圆月总有无限的遐思。
或是睹月思人,望月思乡,或是借月怀旧,托月慰时,亦或把酒问月,举杯邀月,畅抒心中惆怅,感怀人世苍茫。
苏轼是宋朝写月感月最多的诗人词人之一,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吟月佳句,对“月”这个意象似乎情有独钟。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几篇苏轼的诗文佳作中,月的清辉照亮了苏轼坎坷的人生,东坡的文才也赋予月光更明亮的意蕴。
―、把酒问月,祈望亲情的慰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中秋,是一首赏月怀人思念其弟苏辙的词作。
历代文人评论家对苏轼《水调歌头》的解析与诠释有多种理解,选取不同的赏析角度也便有了意外的收获。
从意象上赏全词,《水调歌头》一词意象中以“明月”为主,以“酒”“宫阙”“清风”“琼楼玉宇”为辅,构成了一幅意境开阔,囊括宇宙的整体画面,对时空宇宙之庞大持久与人生的渺小短暂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主题上析全词,清代黄苏评东坡这首词含缠绵惋恻之思,愈转愈曲,愈曲愈深。
其忠爱之思,亦是令人玩味不尽。
苏轼41岁作此词,正值壮年,满腔热情,却在政治上不得意,黄苏这一评说可见东坡内心之政治寄托。
1 浅谈苏轼词中“月”的意象 摘要:苏轼词中频繁而又鲜明的出现“月”,他以“月”托意,以“月”怀人。其词中月的意象具有豁达、超越的人生境界;有静穆、孤独的生活写照。这两个经典情结表达了对人生存在的思考,勾勒出他人生观的复杂性:既豁达又悲观,带有浓重的仕宦及隐逸的双重色彩。
关键词:苏轼词 “月”的意象 生命结构 托意怀人 共时性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词中,苏轼对其又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这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由此,我们就透过“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看一看苏轼作为个体文化的生命结构。
一、托意、怀人的现实观照 苏轼词中之“月”,大多出现在苏轼被贬之后的词作中。先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静谧清朗的夜晚,浩渺无垠的夜空,一轮明月高悬于天宇……此时此景,对于一位出身于书香世家,少年才俊,却于人生路途中屡遭贬滴,身处异乡,经历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的诗人学者,他首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明月之下,托意怀人,实乃自然之情。苏轼在他的中秋词名作《水调歌头》的小序中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一个“兼”字,托意怀人,俱容其中。这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心理文化的影响产生的一种审美情绪,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现实人生的触及,这其中有仕宦之缺和别亲之恨。如大多数人所知,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初入仕途,适值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王安石变法伊始,他的命运便夹在新旧党争之间。由于他坚持己见,不肯随声附和而不见悦于两方,屡遭贬滴。从蛮风瘴雨的岭南到孤悬海外的儋耳(今海南岛),可谓万里投荒,归期无日。尤其是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使苏轼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打击。这种夹缝中的生存对于从小研读经史子集,“奋厉有当世志”①的苏轼,自有一番理想遭受打击之后世事无常的抱憾。“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黄州中秋》),这首作于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的词,直接流露出了词人对自己所受迫害的愤慨,感叹自己的人生坎坷和内心苦闷。但更多的时候,苏轼是将内心的这种意绪更含蓄地托意于天上的一轮明月。月下思亲怀人,本是一个文学母题,在《诗经·陈风》中就已出现,又经历代文人的渲染,几乎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模式。苏轼由于他自身的经历,他的感受更为深切。被贬之后,离亲别土,异乡异客,皓月当空,思亲怀人,心绪难以言表。苏轼比其他词人写了更多的咏中秋词,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独对高空中的一轮明月,托意怀人,生命感受力极强的诗人,常常陷入一种逃避与向往的二律悖反中。人事无奈,面对天上的明月,观照者此时似乎才感到心有所寄,人生又充满了圆满的希望。可是,现实处境往往是月圆人不圆,月越是圆满明亮,就越发刺邀和加剧了诗人的人生缺憾和伤痛。苏轼亦曾痛苦地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这种逃避与向往的悖反结果,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则更受其观照对象的吸引。由苏轼词中出现如此多的“月”意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悖反很自然地纠错在苏轼的生命结构中。只不过这一层尚属其生命结构的表层。 2
二、豁达、超越的哲学观照 作为中国诗学一个范畴的“象”,通向哲学层次,以可视的具象来阐明和比喻难以表达的哲学内涵。苏轼的词中之“月”便是这样一种意象。 苏轼词中之“月”,常常作为其获得解脱之后的一种生命映照物。比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身临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英雄、历史、现实、自我一齐涌上心头,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可是最终却落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怅然中。“江月”的意境,是苏轼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到应该回归的生命境界。还有如“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等许多词中之“月”,都映射着获得解脱之后的一种生命形态。 这些与“月”原型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原型是古老的“圜道观”的一种无意识透射。“月”意象可以说是这一观念的审美形象的外化,它蕴含着“圜道”思想中圆满、圆通的文化精神,显示出了生命之流的绵延不息和循环往复。“月”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苏轼自身的文化积累和人生阅历所产生的对人生世事的追求和感悟不谋而合。我们都知道,在苏轼的人格生命构成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其影响,“从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观”②。所以当他经历了多年的人生坎坷,看到了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便常常到老庄哲学和佛禅玄理中去寻求超越和解脱,使心灵获得平衡。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鲜明的笔调,描述月明千里之境的词句。例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西江月》),“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醉翁操》)等。这种月明千里之境表明苏轼的词已脱拔于许多词人由于人生失意或离情别绪所致的婉转抒怀,而进入豁达、澄明的境界,标志着苏轼作为个体文人的生命结构已进入超越的哲学层面。因为对苏轼而言,词中之月乃心中之月。苏轼虽然提倡“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但因其创作已到了随物赋形,心手相应的境界,所以其词中所蕴的诗人之心,更为真实、本质。在这种月明千里的境界之下,苏轼已经用超越的方式来看待人事的是非、荣辱、兴衰、祸福,把现实人生的挫折、懊丧引向了辩证、高远之处。此时,苏轼的生命形态往往也呈现出一种豁达通脱,任诞随缘的洒脱。月盈月亏,得意失意于宇宙大化之流中,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世事如圆,人生如圆,而这些精神,都蕴含于天上的一轮明月中。 在此意绪上,苏轼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已与一种趋向形上的哲学观念相接,从而使其生命境界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一层次是古代许多诗人难以达到的超越的境界。
三、静穆、孤独的本体观照 皓月当空,“月”这一意象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辨证精神和其所寓示的圆通的生命境界、与词人所追求的心灵境界相契合,词人获得人生的解悟,精神得到超越。有学者在研究苏轼词的风格的时候讲到了“东坡之词旷”③,这一概括是深得苏词境界的。品读苏轼词,除了那轮明月愈来愈鲜明地浮出于其它意象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苏轼词中的“月”无论是圆是缺,它总是静态地高悬于冰冷的天宇下,词人的心境无论是惆怅还是通脱,词中“月”的意境都是清朗、空旷的。如“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念奴娇》),“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华清引》),“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等。由此,我们又捕捉到苏轼的一个生命信息—孤独。 苏轼的境遇是孤独的,可我们所讲的不是这一层面的孤独,而是一种生命本体的孤独。它属于形上的审美层面,迫近于“道”的层次。万里清空之下的一轮明月,正是词人内心真实自我的审美观照,他们观照到的,正是词人本体的自我,词中之“月”乃本体之象。此时,不论其渊源关系,苏轼的生命境界与佛性真如的广大圆满,与老庄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非常接 3
近的。其追求的途径也很一致。都是先通过现实人生的解悟,达至任心随缘,豁达通脱的境界,然后再达至生命本体的空明澄澈,也就是“道”的境界,而“道”在老子哲学中就是孤独本体。禅宗中也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来形容人归复本觉之心。当然,这种孤独是纯粹的东方式的孤独,它不同于西方的痛苦、抑郁、绝望等心理构成,而更具有东方的哲学美学意蕴,“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心理感觉的至高愉悦,是审美的最高生成和自我价值的终极实现,是诗意与美学的哲学性的‘孤独个体’的升华”。④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生命境界在对月的孤独观照中已进入到一种圆融无碍、浑化无迹、空明澄澈的大圆之境。但是,高处不胜寒,所以,苏轼常以平常之一山一川、一草一木,随物赋形。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微尘大千,刹那永恒,这一份平常之心正是心无所寄。愈是以平常之心对待一切,愈是反衬出其生命中一种深层次的孤独。这也是一种迫近生命本体的感觉,与皓月当空下词人自我观照所获得的生命感觉是一致的。 苏轼所达到的这种孤独境界是其它诗人很难达到的。许多诗人只是以一种外在旷达和超脱来掩藏其内心的不适意,或者只是瞬间使精神获得飞越升华,而没有达到对生命本体的观照,没有达到生命境界这一地步。苏轼达到了,并将孤独观照所获得的意象进行适己化的处理后,将之实现为一种作为生命哲学载体的艺术符号。这一符号具有形上的美学意蕴,它浑融、静穆、玄远、清幽。 苏轼词中之“月”,既包含着“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原型中所积淀的民族情感体验,与心理模式在苏轼个体生命中的留存,又包含着苏轼自身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可以说苏轼由对月这一物象的观照,达到了意的感悟和“道”的通达。在纵向上沟通了“现时”与“远古”,在横向上联结了“集体无意识”与个体人生。也就是说苏轼词中的“月”意象具有“瞬间包藏着性质”⑤的特性,于个体的人生感悟中蕴含有永恒之道。我们通过苏轼词中之“月”完成了对苏轼生命境界三个层面的简单分析。这三个层面如同三层台阶,构成苏轼完整的生命结构系统。这三个层面之间,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其历时性是因为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语境不同,“月”的意绪指向不同,所处的生命层次也不同;其共时性体现为这三个层面常常是一种无序的同步体验。虽然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但千江之月,实为一月,生命的三层境界,常常浑化于这一“月”中。当然,如果就苏轼这三层生命境界的共时性、历时性而言,每个层面内部又都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特征,既有生命个体现实的感悟,又有与久远的深层文化心理的沟通。无论其历时的还是共时的生命内容,也无论是属其生命境界的哪一个层面,它们之间的界限并非很清晰,其朦胧如月,浑融如月。
注释: ①苏轼:《东坡先生墓志铭》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 ④《文艺理论》 1994年第11期,颜翔材《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论孤独与艺术创造的美学关系》 ⑤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冯川等译。(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