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第七章第一讲 词的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533.00 KB
- 文档页数:45
中西方词汇内涵的文化差异王威1 词汇文化内涵的含义爱德华·萨丕尔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
掌握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最多变的要素,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所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
内涵意义是区别于概念意义的另一种意义,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赋予了词汇附加意义。
不同词语蕴含的是不同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和传统价值观,所以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词汇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2 中西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2.1 动物词龙在中国人心中向来是神圣的存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敬畏的神兽,是帝王的象征,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成语也大多代表着吉祥,如龙骧麟振、龙翔凤舞等。
可是在西方,“dragon”代表着灾难与凶狠。
在许多西方小说里,龙是作为邪恶的怪兽出现的,屠龙的人被人们奉为勇士。
虎在中国人眼里一直是百兽之王的形象,是威严与权力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里狮子是他们所公认的百兽之王。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带有虎字的词语译成英语后由“lion”代替。
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蝙蝠是一种邪恶凶狠的动物,人们经常用蝙蝠形容一些负面的事物,但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反而变成了吉祥福气的代表。
由此可见,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对待同一种动物词语时有很大的区别,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是千差万别。
2.2 颜色词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对待白色的态度,在西方人的思维里,白色是纯洁、无暇的象征,婚礼的英文为“white wedding”,新人们在举行婚礼的时候多数选用白色的婚纱,宾客出席时也会倾向于选择白色的礼服。
但在中国的文化里,白色除了代表清白等寓意,更多的时候,白色是一种禁忌的颜色,代表着死亡和悲伤。
人们把葬礼成为“白事”,在葬礼上要挂白幡,穿白色的孝服。
蓝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提到蓝色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一般是深沉的大海,从而联想到广阔、静谧和沉静。
西方人则大多会将蓝色与忧郁、沉默联系在一起,比如“in a blue mood(情绪低落)”。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注:以下所找案例均为在不了解文化背景情况下直译出现的错误。
动物:1、白象译为WhiteElephant2、龙译为脱离了绝对的邪恶以及凶猛的野兽,更多的则是一种拥有力量的中立生物。
但基督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主流,Dragon在主流文化上还是恶魔的代名词。
凶暴的女人亦被称为“dragon”例如:Sheisarealdragon.(她真是一个母夜叉。
)批评希特勒之类恶魔,政治文章还是称之为Dragon。
在中国龙则是尊贵、威严的象征。
封建社会的皇帝经常自称为“真龙天子”。
还有很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凤呈祥、生龙活虎。
3、孔雀译为Peacock中国人认为孔雀开屏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所以人们常用孔雀比喻美丽的人或事物。
但是孔雀在西方的身价却一落千丈。
西方人认为孔雀行走时昂首阔步、目中无人,头冠频频摆动,还不时开屏来炫耀其美丽,这是"骄傲"、"虚荣"的表现。
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对peacock的骄傲如孔雀4"蝠"crazyasabat发疯havebatsinthebelfry精神失常,行为乖张5、海燕译为Petrel在中国的文化中,海燕是搏击风浪勇敢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看了,海燕的出现就预示着暴风雨将要来临。
看见它就联想起“招致灾祸,带来纠纷”。
6、喜鹊译为Magpie在西方文化里,喜鹊的名声不太好。
它寓意着“爱饶舌、爱搬弄是非的人”和“爱储藏零七八碎物品的人”。
这些都属于贬义。
喜鹊由于它单调而又嘹亮的鸣声成为多嘴多舌的象征。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就记载,一位饶舌的妇人变成一只让人歧视的鹊。
但是在中国,喜鹊却象征着好运,人们相信它的叫声表示有好消息和有受欢迎7话中,Owl之说。
owl通8、羊译为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吉祥、温顺、文雅、平和的美质,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绵羊”和“山羊”都是羊,并没有特殊喻意。
2362019年34期总第474期ENGLISH ON CAMPUS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文/庞植林一、前言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但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翻译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承载着双方语言的文化气息和时代烙印,脱离文化背景来进行翻译只是单纯解释字面的意思,会导致部分文化内容在译语中无法真实再现,从而发生歧义和误解,弄巧成拙。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但二者有着巨大的差异。
我们华夏文化历史悠久,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各民族的优秀部分,保持了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覆盖了文学、医学、哲学、饮食、音乐、教育等各个领域。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色彩和伦理道德倾向。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以和为贵,追求稳定与和谐。
中国人比较务实,安土重迁,缺乏冒险精神,将中庸之道作为处事的准则。
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人们在群体中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人本主义,也就是个人至上。
英美人喜欢表现自我,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崇尚开拓和竞争,不甘于平庸,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
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在语言上有所反应,例如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循序渐进,英美人说话喜欢单刀直入、切入正题;中国人不喜欢与人争辩,英美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中国人喜欢聊家长里短,英美人喜欢聊天气、体育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让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东西方典型的主流语言,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感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导致语言冲突和文化流失的发生。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的体现中西文化差异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各个层面,下面我们从思维方式、说话习惯、表达方式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1.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政治体制以及历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中西文化比较及翻译
葛丽芳
【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2)001
【摘要】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研究中西文化何以有此异同。
中西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
因而,文化、思维与翻译三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葛丽芳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0.1
【相关文献】
1.多重视角下的中西文化比较分析——评《中西文化比较》 [J], 郭羽宁
2.基于立德树人育人观的大学外语课程育人价值体系建构研究——以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课程教学为例 [J], 李成
3.中西文化比较视阈下对中国道路的历史省思 [J], 霍贺
4.碰壁点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非英语专业B班英语语言素质拓展课中西文化比较为例 [J], 曹良成;王雪
5.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探析——以“中西文化比较”课为例 [J], 周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文化自觉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以《葬花吟》为例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经典之作,将黛玉的文学素养,多愁善感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翻译主体不同,呈现出来的形象也不同,本文对《葬花吟》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进行对比,发现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尤为重要,这或可为当今诗歌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文化自觉;文化负载词;《葬花吟》《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一部经典之作,享誉海内外,在众多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海内外学者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为中国的翻译事业以及中国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第二十七回中《葬花吟》一诗,更是整个《红楼梦》情节故事发展的诗谶,通过描写黛玉葬花的情景,表现出黛玉的惜春之情和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怜叹,塑造出一个体弱多病,柔弱又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和意象组合,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主体不同呈现出的翻译效果也不同,所以在各个翻译版本中,读者所感知到的黛玉也不尽相同,作为译者应该高度重视身为自身的文化态度,本文从文化自觉性角度,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个翻译版本,从而印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至关重要。
一、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他将文化自觉定义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并将文化自觉的历程规定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经过不断发展,文化自觉逐渐演变为一种翻译理念引入翻译研究。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尊,自信,了解本民族文化,并愿意展现本民族文化。
中国翻译界的当务之急是“克服自己不如人的心理,用实践来检验一切理论。
”翻译文化自觉译者自觉是前提,但对于翻译充满中华文化特色的负载词来说,并不足够,还需要读者具有文化意识,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以及他文化的“它之知名,”这样在翻译过程中,从译者方面说,能传播中华文化,把最接近中华文化的形象传播出去,从读者方面来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更加了解他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