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三)
- 格式:docx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7篇)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篇一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全球经济竞争愈发激烈,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中国政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高质量发展旨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为更好地探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
二、研究目的1.了解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施路径;2.探究高质量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3.分析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应用;4.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我们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了解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重点和实施路径。
据了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不断提高经济品质和能级,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和企业需要携起手来,共同推动。
在实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鼓励企业创新,增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
针对高质量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深入探究。
我们发现,企业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转型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发挥市场优势,完善自身管理机制。
同时,在国际互联网浪潮下,企业也需要加强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应用,以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应用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了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
我们发现,这些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应适应时代变革,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调研建议从调研结果出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创新和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2.建立创新体系。
企业需要建立创新体系,吸收外部先进技术知识,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动力机制余东华摘 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破除惯性思维、转变发展思路、转换发展动力,推动发展路径转轨和发展模式转型,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品质提升实力强、生态环境质量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整合推动制造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制造业投入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都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根据来源、功能和价值等维度可以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分为创新动力、改革动力、开放动力、要素支持力、需求拉动力和人才支撑力等六个方面。
其中,创新动力、改革动力和人才支撑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核心动力,属于内源动力机制;开放动力、要素支持力和需求拉动力是外部支撑动力,属于外源动力机制。
中国制造业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条件,能够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目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制造业;转型升级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宜性技术选择与动力变革研究”(批准号:7197308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适宜性技术选择、新旧动能转换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19YJA79001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适宜性技术选择与新旧动能转换研究”(批准号:ZR2019MG018)。
产业之窗2021年1月(上)/ 总第276期59引 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末人口数量突破14亿关口,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预计在未来15年内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维持为正,自然资源开采利用压力逐渐增大。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2019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20.23亿亩,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国内粮食生产压力增大。
在此背景下结合粮食产业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义1.1粮食产业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粮食被通称为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
2001年,国家统计局将粮食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三大类,其中谷物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并一直延用至今。
产业是同类企业、事业的总和,因此粮食产业就是指围绕谷物、豆类、薯类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
随着粮食产业的不断发展,粮食产业各个部门之间基于逻辑及特征,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形态,就是粮食产业链。
1.2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变化,因此,产业发展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济高质量增长阶段,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各产业在维持经济目标稳定增长的同时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在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变化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出现递减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科学技术等带动的产业发展,同样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但主要集中于质的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粮食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途径。
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政策分析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就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建筑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行业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国家的大力指导下,建筑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新时代下建筑行业要能够抓住机遇与挑战,立足于国民经济与服务社会的角度,高度重视建筑业高质量的发展。
本文主要就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政策1、建筑业发展质量的内涵1.1理论框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业发展质量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经济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我国在快速经济发展时期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发展易出现很多外部效应,难以长久生存。
新时代下,不仅要确保经济增长,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1]。
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能够体现创新、绿色、协调、开放等新理念,以满足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基于该理论框架背景下,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是全面性的、综合性的以及时代性的。
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业发展质量的理论框架1.2内涵建筑业发展质量包含了“建筑业增长”与“质量”两个方面的内涵。
从经济增长的理论来看,经济增长的目标主要是产品与服务的增长,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建筑业发展质量也应符合这一基本经济增长规律[2]。
而“质量”具有一定的固有特性,建筑业发展质量就是对建筑产品、服务以及生产过程等国有属性的发展。
因此,建筑业发展质量就是要同时满足使用者、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符合新理念的需要。
一、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概述(一)欠发达地区概述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
由于体制、观念、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欠缺,故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态势;由于本身知识、技能上的匮乏,导致其缺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匮乏。
作为欠发达地区,唯有转变观念,消除知识贫困,促进技术进步,才能发挥区域经济实力、挖掘城市潜力。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2017年,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围绕着“高质量发展”而展开。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变化、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资源供给的约束面前,单单追求“量”的发展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唯有将发展的眼光放在“质”上,解决好“质”的问题,才能实现经济、产业、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欠发达地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龙门县为例◎宋天枭〔内容提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更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欠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生产要素流动缓慢、生产结构单一,但并不代表欠发达地区没有发展的潜力,只有不断挖掘欠发达地区本身的优势,认清劣势,采取积极的措施,融入创新机制,从体制、观念、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帮助欠发达的县域经济拓宽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十三五”期间龙门县在经济、产业、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对比其当前存在的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找出龙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新时代幼儿园高品质发展的教育内涵及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1-07-07T15:31:07.3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8期作者:林素琴[导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提升国民素质素养的关键,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民族振兴和进步的内生动力。
林素琴阳江市第一幼儿园阳江市 529500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提升国民素质素养的关键,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民族振兴和进步的内生动力。
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承载着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使命,以便于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和衔接小学教育。
所以说,幼儿园教育又被称为启蒙教育、启智教育,且幼儿园阶段也是学生思想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其教育的好坏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新时期幼儿园高品质建设和发展不仅是人民群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诉求,也是国家未来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终身发展的战略需要。
本文在阐述了新时期幼儿园高品质发展的教育意义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设和实践建议,希望能为新时期幼儿园高品质发展提供一些的参考。
关键字:幼儿园;高品质;教育;实践路径一、幼儿园高品质发展的教育意义及内涵在2018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且在2021年的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又再一次的对教育的价值、意义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教育不仅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由此也不难看出,教育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教育是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的准备阶段,主要作用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殷切期望,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命运,所以说幼儿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之前一味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适用,必须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
而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则必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展开分析,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该文将简单介绍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并从稳定中高速发展趋势、高水平优质发展趋势、科技化发展趋势、金融化发展趋势、绿色生态化发展趋势、全球化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内涵展开探讨。
关键词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内涵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n FeiAbstract Since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the previous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emphasized merely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is no longer applicable,and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new development paths.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tabilizing the trends of medium and high speed development,high-level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financial development,green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and global development.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high-quality development;conno-tation决定经济能否稳定高效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有经济发展质量。
1452021年23期 (8月中旬)金融天地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活力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必须要重视金融行业发展,推动金融经济发展。
当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支持力度不足,无法帮助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鉴于此:文章将主要研究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优化对策,旨在提高金融发展意识,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常见问题;优化对策一、前言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是速度,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的则是质量,只有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结构才能够更加科学、稳定、平衡。
此外,在十九大政府报告中已经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目标、方法等,也指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重视金融经济良性发展,在稳定金融经济的基础上持续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新时期金融发展的落脚点和目标。
当前,金融经济、金融产业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平衡、金融发展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将会制约到金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一些有效地解决方案。
二、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第一,经济发展要健康稳定,不能够过于追求速度。
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等于高速发展,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会导致经济发展在结构、目标、方向等多方面的失衡。
当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也并不矛盾,毕竟经济快速发展能够实现经济产量的增长,这对经济稳定、高质量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好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第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社会民生改善。
当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社会民生问题,这与经济发展的初衷与目标相违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以改善社会民生为基准、为根本。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中高速层面,国内生产总值早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作为后发国家,我国采取赶超战略,想方设法促增长。
然而,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随着我国主要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适时地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二是经济高质量的评价体系或者指标;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或主攻方向。
单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而言,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是,研究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弄清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本质,这关系到对高质量发展更深入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有学者梳理了国内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总结出经济高质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高质量发展要综合经济发展的几种性质,其中包括创新性、有效性、协调性、充分性、分享性和稳定性;二是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三是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坚持开放的精神,充分利用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四是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级状态与升级版;五是区别于高速度增长的含义,高质量发展预示着经济发展不只是追求数量的扩张,而是在注重质与量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以质取胜,促进质与量协调发展,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相统一的过程。
学界的研究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具体。
然而,这些研究只从宏观表象上给高质量发展内涵做出了总结,并没有触及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依据马克思的描述,“最终的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时期,“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强调过,唯物主义历史观遵从的原理是:“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3):18-24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问题及举措杜思梦1,刘涛2*(1.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2.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摘要:科学认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全面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举措,对于有效贯彻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全面诠释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举措。
研究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新发展理念视角看,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创新不足、协调不力、绿色理念缺失、开放水平不高、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需要着力于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改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缺陷、深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理念、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水平、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共享机制。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doi:10.13304/j.nykjdb.2019.1087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64(2021)03-0018-07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New Development Concept:Connotation,Problems and MeasuresDU Simeng1,LIU Tao2*(1.Schoo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Henan Polytechnic Lniversity,Henan Jiaozuo454003,China;2.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enan Polytechnic Lniversity,Henan Jiaozuo454003,China)Abstract: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ully grasping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and discussed the issues and measure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e was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coordination as the endogenous feature,green as the universal form,openness as the only way,and sharing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China's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d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poor coordination,lack of green concepts,low level of openness,and unfair sharing mechanisms.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we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the innovative vitality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defect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eepening the green concep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open level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improving th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aring mechanism.Key words:agriculture;high-quality development;new development concept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集中表现为农业发展质量不高。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即高质量发展是筑牢共同富裕实现前提的关键举措、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现实需要、满足共同富裕实现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诉求。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要针对当前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共创为导向、以共生为准则、以共享为目的来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从而妥善解决城乡间、行业间和群体间发展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35)[作者简介]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谢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097-09蒋永穆谢强【共同富裕专题研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探索。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持续奋斗的历史。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为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而首次在中国共产党的全会文件中指出了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随后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这就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的现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有效地解决城乡间、行业间、群体间发展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路径。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都发展势能 质 的提升㊂(七) 首都安全 是首都发展的基本保障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政治安全摆在首位,以确保中央党政机关和中央政务活动的绝对安全;完善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完善反间谍㊁涉外安全和抵御非法宗教渗透等协调机制;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生命线系统由中心化向分布式㊁微循环的多节点网格化转变;切实维护首都意识形态安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金融监管协调和风险处置机制,提升经济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首都城市防灾空间格局,推进韧性城市建设㊂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安树伟[收稿日期]㊀2022-05-28[作者简介]㊀安树伟(1969 ),男,山西沁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㊀㊀在新发展格局下,北京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人口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㊂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有利于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有利于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㊂㊀㊀一㊁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㊀㊀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把握好 都 与 城 ㊁政府与市场㊁减量与提质㊁ 一核 与 两翼 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创新驱动下发展高端产业㊁优化空间结构㊁绿色低碳发展㊁提升治理能力㊁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㊁生态环境高质量㊁人民生活高质量,具体体现在创新驱动㊁市场有效㊁产业高端㊁空间优化㊁绿色低碳㊁治理高效㊁民生共享七个方面(图1)㊂图1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创新驱动北京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富集83首都发展研究是北京突出的禀赋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㊂2020年,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㊁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全世界各城市首位㊂从科技创新成果来看,2021年专利授权量达19.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9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0358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3563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7005.7亿元㊂但是,北京原始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创新活力激发不足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8.3万亿元,其中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21.6%㊂北京对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创新的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㊂北京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㊁培育新动能的关键㊂(二)市场有效政府和市场是一对互补关系,市场有效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动力㊂2016-2019年,北京的市场化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处于上游,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9位㊁第8位㊁第9位和第7位,但是与上海㊁浙江㊁广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㊂从市场的各方面指数来看,除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排名居于首位外,北京在政府与市场关系㊁非国有经济发展㊁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三个方面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19年分别处于全国第11位㊁第19位和22位[1]㊂北京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㊁政府与社会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整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红利㊂(三)产业高端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有了产业才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集聚人口㊂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迫切要求构建符合现阶段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通过 减 和 增 实现北京的高质量发展㊂近年来,北京新兴产业成长快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㊂2021年,北京新经济增加值达16251.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①分别为10866.9亿元和996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0%和24.7%㊂目前,北京高端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科技与产业创新脱节,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真正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二是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高精尖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壮大成为支柱产业,这也就使部分地区容易产生新旧动能转换断层㊂对于北京来说,形成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㊂(四)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优化城市空间有助于提升城市效率,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㊂[3]北京人口多㊁规模大㊁功能集中,单中心格局突出,这是北京 大城市病 产生的主要原因㊂城市职能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紧缺㊁交通出现拥堵等问题㊂根据‘2021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2021年北京的交通拥堵指数在100个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位,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为2.048㊂城市需要合理的居住与就业空间配置,‘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表明,2020年北京的职住分离率为6.7,在国内35个大城市中居首位㊂未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仍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要朝着符合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律的方向发展㊂(五)绿色低碳绿色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绿色低碳基础之上的㊂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燃煤量大幅下降,燃煤消费量从峰值的3000余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173万吨,减少了94.2%;2020年碳排放强93‘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度比2015年下降了23%以上㊂2014-2021年,北京市细颗粒物㊁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分别从116微克/立方米㊁56.7微克/立方米和21.8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3微克/立方米㊁26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㊂中国将力争二氧化碳排放量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需要从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转变㊂为实现这一目标,绿色低碳也应当是北京高质量发展内涵之一㊂(六)治理高效特大城市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㊂目前,北京城市治理中存在着一些特大城市的共性问题: 大城市病 依然显著;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交通拥堵㊁房价高涨㊁职住分离率过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并存;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㊂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自身特殊的问题,例如:与天津㊁河北两地有效的利益协调与互动合作机制问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再就业问题;公共产品供给空间格局重组问题;城市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问题等㊂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北京市政府㊁企事业单位㊁社区㊁城市居民,同时中央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也有自身的利益考虑㊂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㊂因此,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㊁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这就需要探索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努力让城市生活更健康㊁更便捷㊁更舒适㊁更美好㊂[4](七)民生共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不仅包含收入增长,更包括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等方面的提升㊂[5]近年来,北京人均GDP居全国大陆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是与上海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㊂2015-2021年,北京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低于上海②;北京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一直大于上海,2021年北京和上海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2.45ʒ1和2.14ʒ1㊂同时,北京优质的医疗㊁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六区㊂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高质量,因此,北京仍需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㊂同时,需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化㊂㊀㊀二㊁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路径㊀㊀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在北京市㊁京津冀㊁全国和全球范围四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北京的 城 与 都 有着不同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㊂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既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也要体现首都特征,形成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布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㊂(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匹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㊂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㊁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㊁资源㊁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奠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㊂北京高质量发展涉及核心区㊁中心城区㊁平原新城㊁生态涵养区四类不同区域,这四类区域空间的功能定位不同,集聚人口和经济规模不同㊂在各区域自然条件㊁发展基础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比重的完全均衡是很难的㊂这就需要树立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的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匹配,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㊁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㊁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㊂[4]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㊁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04首都发展研究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要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营造安全㊁高效㊁有序的政务环境,保障中央党政军机关高效开展工作㊂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应集聚北京新增的人口和产业,但也要注意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给资源环境㊁交通等带来较大压力㊂生态涵养区则不适宜或不应该进行大规模㊁高强度的工业化㊁城镇化开发㊂(二)以 三城两区 为载体,加快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高质量发展是 减 与 增 的动态均衡㊂ 减 ,是做价值链上有比较优势的高端高效环节,放弃技术含量低㊁能耗高㊁污染重的加工组装环节㊂ 增 ,核心是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推动管理和技术升级,用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㊂[6]中关村科学城㊁怀柔科学城㊁未来科学城㊁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㊁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应促进人才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加快 三城两区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形成创新引领㊁技术密集㊁价值高端的经济结构㊂对于 三城 而言,应充分发挥一流院所高校㊁顶尖人才集聚优势,突破一批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引领带动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以智能工厂为主要形态,发展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创新链联动发展,提升科技服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㊂对于 两区 而言,应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聚焦科技创新㊁数字经济㊁生物医药㊁绿色金融四大产业的全链条开放,推动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全环节改造,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㊂(三)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与世界城市的形成是相互促进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既是世界城市,也是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中心,京津冀核心城市北京与知名世界城市还有着一定距离㊂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京津冀至少有一个明确的经济中心㊂当前,北京事实上承担了京津冀经济管理控制中心的角色,能否发挥好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成效㊂第一,应持续扩大北京高质量经济规模,增强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㊂通过空间重组和职能优化提升,更好地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环境㊁产业和功能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北京的城市竞争力㊂第二,应把轨道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㊂[7]以城际交通为重点,推动形成城际交通㊁轨道交通㊁高速公路等城市快速交通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加快建设与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密切关联的铁路和公路项目,打通 毛细血管 和 梗阻 路段,提升外围城区的交通可达性,为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产业落地发展提供保障㊂第三,应加快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引导北京与周边地区劳动力等要素畅通流动,推进土地要素㊁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㊂第四,应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㊁供应链,形成良好的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㊂核心城市北京㊁天津着重发展公司总部㊁研发㊁设计㊁培训及营销㊁批发零售㊁商标广告管理㊁技术服务等环节;超大和特大城市郊区和其他大中城市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周边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则专门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由此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现代产业分工格局㊂(四)坚持主副结合㊁多点支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结构主副结合,即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紧密对接㊁良性互动㊂其中,核心区要持续1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2年第8期提升政务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增强全国政治中心功能承载能力,[8]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通过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发挥数字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㊂朝阳㊁海淀㊁丰台㊁石景山四区要完善配套设施,聚焦于科技创新功能,打造国际商务㊁金融服务等一体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保障和服务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㊂[9]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一方面应通过构建功能复合㊁空间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多元治理的生态环境体系,[10]提升城市的经济㊁环境㊁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承载力,有效吸引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另一方面应通过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和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总部经济㊁财富管理㊁文化科技㊁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㊂此外,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与廊坊北三县及更大区域的协同联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㊂多点支撑,即顺义㊁大兴㊁亦庄㊁昌平㊁房山五个新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住房建设,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大力提升新城产业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重点项目要优先在新城布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医药健康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㊁未来产业等高精尖产业,以拓展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㊂注释:①㊀高技术产业㊁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有交叉㊂②㊀201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49元)略高于上海(73615元)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胡李鹏,樊纲.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23-237.[2]吴爱芝.双链融合做强 高精尖 产业[N].北京日报,2019-06-10.[3]吴爱芝,李国平.北京: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多中心㊁网络化空间结构[J].北京规划建设,2017(1):11-15.[4]蔡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N].北京日报,2022-07-04. [5]盛继洪.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20.[6]肖林,周国平.卓越的全球城市:不确定未来中的战略与治理[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625-626.[7]赵弘.以现代都市圈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J].经济论坛,2018(7):16-18.[8]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ʻ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9]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Z].2017.[10]初军威.把 高质量 贯穿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始终[N].北京日报,2020-01-07.24。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三)收藏封面【信息资讯】【获取途径】国研网(包库)【作者】赵剑波,史丹,邓洲【日期】2020.02.07【摘要】针对这些发展不均衡问题,十九大报告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回答。
倡导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解决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均衡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实现供给质量和消费需求的均衡;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为了弥补某些技术创新领域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则是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因此,均衡的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多方面,需要同时推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够实现均衡发展。
同时,只有掌握了这些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才能够从主要的“短板”维度总结出可行的高质量评价标准。
解决均衡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三大变革,即通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质量变革就是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保证经济增长稳中向好;效率变革就是要着力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改善供需关系,提高供给效率;动力变革,就是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的新要求,涉及经济增长的全过程,从要素投入到社会再分配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提升增长过程效率。
从发展过程看,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效益导向的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有四大理念体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有“共享”体现在经济成果的再分配环节。
首先,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应促进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的出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效益导向的,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应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发展效率更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产品使用的时间更长。
再次,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和谐发展,生产出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和绿色制造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美国的6.0倍、德国的26.4倍、日本的68.7倍。
随着环境压力加大,减少废物排放、把对环境影响降至“接近于零”,是制造业面临的长期挑战,最终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
此外,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开放的发展,只有融入全球竞争体系,才能够通过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领先地位,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发展。
二是提升发展成果质量。
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以平稳增速实现巨大经济规模的发展,并在产业层面形成竞争力,在企业层面形成引领性,在产品层面形成品牌影响力。
首先,在宏观经济层面,高质量发展满足整体性与结构性均衡。
整体性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率的平衡,经济发展不但追求效率,还要保持一定的增速。
结构性是指经济增长的规模与结构,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规模才能够支撑各种民生目标的实现,但是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需要处理好结构均衡的问题。
其次,在产业层面,质量提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产业层面的质量问题还包括创新不足、资源消耗、质量效率等问题。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工业发展是典型质量敏感型②,增加值通常是中国的两倍。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应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中质量敏感型产业的比重。
再次,在企业层面,高质量发展要求涌现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必将在管理创新方面形成更多的“中国方案”,同时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
竞争力体现在世界一流企业能够跨越多个经济周期,在经济效益、风险防范、公司治理、管理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不断胜出、持续发展、创造价值;影响力体现在世界一流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在规模实力、区域布局上、品牌影响等方面处于行业的前列,在行业标准、行业规则制定上有话语权,是行业的重要整合者;带动力体现在世界一流企业是行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者,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走在前面,产业培育与孵化能前瞻性地把握行业趋势,具有导向性和指引性。
此外,在产品层面,高质量发展要求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品质产品和品牌。
品牌意味着高质量和高溢价,产品质量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国内外都有因大规模质量问题引发社会事件的相关案例和深刻教训。
三是提升民生共享质量。
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
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90万亿元③,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这决定了提高质量和效益必须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按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发展生产,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保证生活质量和创造财富一样重要,从民生视角来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现在最关心、最希望达到的平衡。
总之,在实现高速度向高质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提升要素投入、增长动力、生态要求、民生共享等多方面的质量水平,要素投入将更多依靠科技、人力资本、信息和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传统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效率需要全面提升;增长动力依赖创新驱动,依靠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来推动,不断完善产业链并占据中高端;绿色发展要求依靠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民生共享则要求高质量的发展成果一定为全民所享,提高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因此,质量变革就是理念、要素、过程、结果的全面变革,既要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又强调发展过程的效益,注重成果为全民所享,渗透至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系统化的视角。
与高速度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过程。
(一)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现有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没有在理论层面形成成熟的阐述,显得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更重要的是,因为高质量发展还是一种强调分享的社会学观点,十九大报告从精准扶贫、城乡均衡、生态文明等角度赋予了高质量发展更多的内涵,而这些内容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体现的并不多。
因此,对于高质量发展,非常有必要从更高理论层面进行全面分析,更加系统地把握其内涵,从而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完善、成熟的理论支撑,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
本文认为,可以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等视角充分、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系统性,体现在多个维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实现充分均衡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涉及经济发展过程、方式、动力、效果的全面提升,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切换增长动力、提升发展效率、分享发展成果,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优化、风险可控、共同富裕及环境优化等目标。
从民生的视角看,高质量发展要提升质量的合意性,解决好坏的问题,解决满意不满意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系统观、过程观、分享观。
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充分发展、均衡发展的思维。
其次,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增长的全过程,从要素投入到社会再分配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强调发展的效益,注重成果为全民所享。
总之,只有提升要素供给质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效率,实现经济充分平衡的发展,并不断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民所享,推动社会公平公正,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全部内涵。
本文初步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框架,关键任务是推动宏观经济、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协调性、社会的公平性。
产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成为动力、效益不断提升。
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和形成先进的管理创新经验。
高质量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相关基础条件的支撑,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
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是“道路创新”,要在“中等收入”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范式向更高要求切换。
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创造出良好的质量文化环境,形成质量消费自觉。
高质量发展以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以市场监督为导向,尊重消费者的权益。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有要素投入、创新动力和质量技术基础,投入要素包括能源、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发展动力指创新驱动,技术基础则包括标准、计量以及检验检测等。
因此,需要不断提升供给要素质量,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和能力,以及提升资源利用的集约程度;从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看,要提升创新要素投入水平,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从质量技术基础的角度看,需要强化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对于质量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此外,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充分、均衡、全面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政策启示为了更主动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步伐,需要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中国将会遇到以往高速增长阶段未曾遇到的挑战,要面对并解决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从根本上说,必须进一步落实相关发展战略,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策环境。
1.落实相关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矛盾转换的要求。
实施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转换发展理念,为了实现均衡和充分发展,通过不断淡化而不放弃GDP 增速,强调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内外条件和重要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