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19.74 KB
- 文档页数:4
聊一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治疗(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四川成都610000)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疾病。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Kay就提出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五种主要症状,即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兴奋症状、抑郁症状及认知症状。
从此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
社会认知概念是对他人的行为、言语或是意图等的一种感知,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理解产生的一种心理认知。
其实社会认知也是人们对当时生存环境做出的一种评价。
那么对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认知功能如何展开治疗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情感方面的处理情感处理广泛的说是对情感的感知与利用的能力。
有研究学者认为情感处理是情感与认知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技能。
这一技能包含情感的认定、情感的推进、情感的领悟与情感管理。
但是社会认知功能的定义十分广泛,有时情感认定也会被理解为是心理能力的范围。
比如对于他人眼神情感的认知理解与推测,也会被认为是心理理解能力的展现。
其实人的表情和眼神都是十分丰富的,所表达的意义也是有很多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总会觉得他人的眼神、他人的表情对自己总是存在着不友善和敌意,这时,治疗师就要让病人从正确的角度去解读他人,慢慢改善病人对他人情感的解读,使其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2、心理理论的认知心理理论是指每一个人对自己或是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认知,包括心理需要、心理信念、心理的感觉和意图等,并根据自己对行为态度的理解做出因果预测和反应。
其实就是每个人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一种猜测。
精神分裂症病人对于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常存在一些偏执,这也是社会认知功能的损失。
精神分裂症病人总是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行为,认为对自己存有不好的意图,或是故意针对自己等。
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病人自己错误臆想出的,然而病人又太过执拗对自己的想法的理解坚信不移,也不接受他人理性的纠正,更不愿意接受客观事实。
所以精神分裂症病人常会出现妄想的症状,比如被迫害妄想症等。
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让病人认清事物的本身,其实每个人都是友善的,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就刁难你或是陷害你,要让病人做到从心底里接受他人的劝解,多与人他人交流,做到对他人真正的了解,才会慢慢改善对他人错误的理解与妄想,慢慢恢复精神上的健康。
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李相云;王雨;殷俊;杨慧婷;陈彤;周培;奚偏偏;吕捷;徐浩【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24(22)2【摘要】目的:分析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观察组50例(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采用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成套测评量表(BAC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价量表(BPRS)对比两组干预前后临床康复状态、认知功能情况以及精神分裂程度等。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在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行为等评分低于对照组,在工作记忆、执行能力、语言记忆等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阳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阴性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焦虑抑郁状态、缺乏活力、敌对猜疑、思维障碍以及激活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明显,可为医务人员针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制订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323-326)【作者】李相云;王雨;殷俊;杨慧婷;陈彤;周培;奚偏偏;吕捷;徐浩【作者单位】南京市佑安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社交技能训练路径对精神障碍病人认知功能、社交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影响3.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联合齐拉西酮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的影响4.社交技能训练联合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分析5.人类作业模式下的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团体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团体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可以提高疗效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在江西省精神病院二病区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抽取60例分为两组,每两个月抽取12人,每组6人,共有5批,两组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常规护理、文体训练,试验组在这些基础上开展团体康复训练,干预时间为每批6周。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平均得分分别为38.7±5.6和38.5±6.2,在6周后两组adl平均得分分别为23.5±3.5和30.2±2.4,训练前,两组间adl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间有明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团体康复训练有利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和保持,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精神症状的缓解,可以减少住院时间。
【关键词】团体康复训练;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多方面社会功能的缺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广泛使用,使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药物治疗不能自动地使患者适应病后的环境,培养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和职业能力,这些需要心理社会干预来解决。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呈缓慢起病,病程持续缓慢进展,意志减退,精神症状改善相对比较长,通过团体训练可以减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态行为,改善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江西省精神病院二病区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入组标准:符合ccmd-3有关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有病情5年以上、复发3次以上、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adl共有14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共6项: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二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8项,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中主动式社区干预对阳性阴性量表总分与症状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听、妄想、情感淡漠、社交障碍等症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而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阳性阴性量表总分和症状的变化。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主动式社区干预。
主动式社区干预是指通过社区医疗工作者主动前往患者家中,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主动式社区干预着重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增强其社会支持系统,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中,主动式社区干预的作用不容忽视。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阴性量表总分和症状的影响。
阳性症状主要包括幻觉、妄想、语言障碍等,而阴性症状则包括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
这两类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主动式社区干预对阳性阴性症状有着显著的影响。
通过持续的个性化服务,社区医疗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在干预的过程中,通过心理社会支持、药物治疗、行为训练等多种手段,社区医疗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阳性症状,减少幻觉、妄想的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等,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阴性症状,社区医疗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康复训练、社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患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社交障碍、情感淡漠等症状的程度,使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主动式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面临着孤独、无助、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而主动式社区干预可以通过定期的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其自尊、自信,改善心理状态,降低自杀风险。
以上种种证据都表明了主动式社区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通过主动式社区干预,患者的阳性阴性量表总分得以显著改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精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19年2月临床医学DOI :10.19347/ki.2096-1413.201906010作者简介:王凯(1978-),男,汉族,河南兰考人,主治医师,学士。
研究方向:精神临床相关疾病。
精神分裂症主要特点为患者思维、行动、情感及个性发生改变。
该病起病较为缓慢,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患者多有认知功能障碍,多出现言语动作缓慢且减少、情绪低落、自罪感、妄想、幻觉等,严重时会造成精神衰退甚至精神残疾[1-2]。
目前抗精神病相关药物较多,疗效不一,选取一种合理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多采用阿立哌唑、利培酮等药物。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立哌唑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
研究组年龄26~54岁,平均(37.17±4.24)岁;病程1~5年,平均(1.29±0.34)年。
对照组年龄25~55岁,平均(38.47±4.73)岁;病程1~5年,平均(1.31±0.36)年。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
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第3版中的诊断标准;②初次检查前2周内未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③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 )总分不低于60分。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躯体疾病者;②妊娠、哺乳期及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阿立哌唑片(厂家: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304)口服治疗,初始计量5mg/d ,而后逐渐增加剂量至10mg/d ,最高剂量不超过25mg/d 。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主要内容包括①在病房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1次/周,帮助患者安排规律作息,嘱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②在病房对患者进行自我认知康复训练,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指康复训练联合阿立哌唑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王凯,刘西和,姜红(北京市大兴区心康医院,北京,102600)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阿立哌唑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92・ TODAY NURSE,August,2013,No.8 ※精神科护理 广场舞训练对恢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杨苏萍 胡小燕 吴佩 李秀红 摘要 目的探讨广场舞训练对恢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5例恢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36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广场舞训练。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分别 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及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对患者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训练8周后观察组 与训练前及与对照组比较,NOSIE各因子评分及SSPI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0.01)。结论广场舞训练可以显著
改善恢复期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 关键词:女性;精神分裂症;广场舞训练;社会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1(2013)08—0092—02
精神病为反复发作性疾病,常伴有始动性缺乏和社交技能 缺陷,有些患者甚至只能终生依赖医院,因此,精神疾病的康复 过程实际上是患者社会的再适应过程。帮助患者改善恢复期残 留症状和提高社会能力的康复训练作为精神疾病的后期治疗日 益受到重视。笔者于2011年1—6月对36例女性住院精神分 裂症患者进行广场舞训练,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6月在本院精神科女病区住院的精神分裂 症患者65例,均获家属及患者的同意。入选标准:①入院时均符 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年龄17—52岁;( ̄)BPRS<36 分;④无严重躯体并发症和药物过敏史。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 工作单位:432000孝感 湖北省孝感市精神卫生中心 杨苏萍: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收稿日期:2012-10-19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年龄18—52岁,平均(28.7 ±l0.3)岁,BPRS评分(33.86+10.07)分,已住院天数(20.4+5.3) d,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557.5+100.4)mg/a(各种药物剂量折算 为氯丙嗪剂量);对照组29例,年龄17—52岁,平均(29.2±10.4) 岁,BPRS评分(33.78+10.54)分,已住院天数(21.4 ̄6.5)d,抗精 神病药物的剂量(569.6±101.7)mg/d。2组患者年龄、入组前 BPRS评分、所用药物和剂量、入组前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 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 行系统的广场舞训练,具体方法为:选派擅长舞蹈的工娱疗护士 为患者教授广场舞,每天2次,每次1 h,即上午9:30—10:30, 下午4:00~5:00。训练曲目选自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全 民广场健身舞》,每次训练时选1—2名患者领舞,每周评选3名 广场舞之星,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患者参与的积极性,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