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与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73.93 KB
- 文档页数:2
早期家属行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和护理对策精神分裂症是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分裂,整个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分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重型精神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呈进行性发展并引起功能性损害,故应力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因而早期家属行为对病人的病情发展有直接重要的决定意义。
1 早期家属行为对病人的影响1.1 对精神分裂缺乏正确认识对病人的影响:(1)首次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对其精神症状下的言行,往往表现为束手无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中邪,到处求神拜佛,寻录求保佑,即使治疗也不会立即将其送入精神病专科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2)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痊愈出院后,维持治疗阶段会出现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如口干、流涎、手抖,肌肉僵硬等,由于家人缺乏处理这些问题的技巧,故自行指导用药或停药,从而增加了复发的机会。
(3)对于交通不便,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来讲,对病人住院费用的承担存在巨大的压力。
在病人住院过程中,只要其精神症状稍有控制,便要求出院,从而中断系统治疗。
然而出院后,又未按医生的指导坚持服药,致病情反复或恶化,这给下一次治疗带来一个难题。
(4)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毒性大,加之精神分裂症病人大多缺乏认识疾病的能力,故不愿意服药,甚至有拒药、藏药等行为,由于家属未及时发现和督促,任由其发展,致使病情加重、恶化而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
1.2 社会上,许多人对精神分裂病缺乏正确认识和判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无故打骂他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行为怪异、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疯子。
家属唯恐家丑外扬,而将病人限制于固定的范围不让其与外界接触,使病人未能接受正规治疗和生活技能的训练机会,加速病人退缩行为,不利于康复。
1.3 由于精神分裂症病对家庭破坏性大,使家人感到精力憔悴,故产生冷漠厌恶情绪,常常把疾病症状不正常的言行当作其有意而为,因而过分批评和指责,使其感受不到亲人的关怀,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使其有患病的耻辱感,甚至发生有损于生命的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等,这种不良情感表达严重影响疾病的恢复。
精神分裂症护理常规
一、安全及基础护理
(1)提供安全住院环境,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
(2)落实有效身份识别制度,按要求佩戴腕带。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
(4)做好日常生活护理,保证合理饮食与睡眠。
(5)观察患者排泄情况并记录。
二、症状及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正确应用沟通技巧。
(2)掌握病情,针对各种症状做好相应的护理。
1)幻觉和妄想护理:○1不要与患者争辩幻觉、妄想的对象是否存在,尝试去体验患者的感受,产生同理心。
○2减少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在适当时机可对其病态体验提出合理解释。
○3避免在患者看不见却听得见的地方说笑或当患者面前说悄悄话。
2)冲动行为的护理:○1接触兴奋、躁动患者时,要正面耐心劝导,安定情绪。
○2对能接受劝告的患者,鼓励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
○3对有伤人毁物的患者,应遵医嘱做好相应的约束保护。
三、药物及健康宣教
(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三查八对,防藏药。
(2)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保持良好是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刺激。
(4)教会患者和家属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
(5)让患者及家属知道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有所了解。
(6)教育患者及家属能早识别疾病复发的早期征兆。
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自知力,如何进行护理?1什么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病因比较复杂,患者通常会出现感知觉、行为、情感以及思维方面的障碍,包括精神活动不协调等。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意识比较清楚,智能正常,但是部分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障碍,例如常见的被害妄想症是比较典型的症状,感知觉障碍主要表现在幻听、幻视等,还有一些患者表现不明显,例如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意志减退等。
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比较差,并且认知能力也会受病情影响,出现认知能力障碍。
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改善患者症状。
2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护理?通常精神障碍患者通常记忆力比较差,容易被激怒,并且生活不能够自理,也不能拥有正常的表达能力。
因此,需要针对患者的言行举止进行密切观察,在日常护理中,需要结合自身条件,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发生的副作用进行良好控制,同时要控制好患者活动范围,避免对自身造成伤害。
2.1生活护理由于患者自身有疾病的原因,因此很多患者通常生活不能自理,针对患者生活中,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关心与帮助。
在生活中,协助患者进行洗头、洗澡以及更换衣物,协助患者如厕等,并及时更换患者的被褥,定期给患者进行剪指甲,防止患者出现感染,减轻患者生活负担。
不仅对患者疾病治疗情况进行特别关注,同时也要对患者心理情绪变化进行详细了解,与患者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护理需求进行细致了解,并且尽可能给患者更多优质护理服务。
针对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可以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组织的娱乐活动,可以对患者的语言以及行为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让患者可以逐步恢复自我行为能力,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准确了解患者病情,遵医嘱服药,加强病房环境维护,改善卫生、光线以及温湿度等。
养成良好饮食与睡眠习惯,睡前泡脚,促进睡眠。
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对策摘要:生活质量作为健康与生活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已经成为医学或社会发展的目标,对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有助于找出防治重点,从而促进整体康复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从护理的角度,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47-011 对象和方法共调查义乌市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125例,男性46例,女性79例,年龄18~52岁,平均(38.6±7.1)岁,平均病程(12.9±9.4)年,平均住院次数(3.6±1.8)次;文化程度:小学32例、中学83例、大学10例;婚姻:未婚36例、已婚89例。
均接受相应的治疗且病情基本稳定,同意参加调查,无理解力障碍。
入组时评估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等。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定式问卷,评估者(护士)由从事心理测量的专业人员培训。
随后进行综合性干预,包括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 2周后评定whoqol-100。
2 结果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常模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常模比较,显示患者主要在心理部分、社会关系部分、总的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常模(p<0.01);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注意、自尊、消极感受、对药物及医疗手段依赖性、个人关系、社会帮助、性生活、经济来源、休闲娱乐活动等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p<0.01),而睡眠与休息、环境条件因子分则显著高于常模(p<0.01)。
2.2 综合性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干预2周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见表1)在心理部分有显著提高(p<0.01),社会关系部分也明显提高(p<0.05);积极感受、思想、学习、记忆注意、自尊、社会帮助因子分显著提高(p<0.01),休闲娱乐活动因子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
精神科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精神科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精神科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是一篇探讨精神健康护理的文章。
精神健康护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涉及到多种护理问题和应对策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关注一些精神科的主要护理问题,并介绍一些相应的措施。
首先,护理人员要注意精神疾病患者的沟通问题。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存在沟通障碍,包括语言能力受限、思维混乱等。
在与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应尽量简洁明了地表达信息,并尝试使用非语言沟通手段,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帮助患者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其次,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
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问题。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适当的情感支持,积极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如情绪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
再次,护理人员还要注意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问题。
有些患者可能由于疾病原因而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如洗澡、穿衣等。
护理人员应提供适当的训练和帮助,鼓励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护理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最后,护理人员还要注意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交问题。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面临着社会排斥和孤立的问题,他们可能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护理人员应组织一些适合患者参与的社交活动,如小组治疗、艺术疗法等,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精神科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精神健康护理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提供精神健康护理服务,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健康,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