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1
人教版必修2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人教版必修课程中的一部分,该课程主要讲述了二战结束后苏联在经济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变革。
通过学习这个话题,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苏联在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他们对苏联历史的发展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教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要讲述了苏联在二战结束后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以及苏联政府为了重建经济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了苏联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军工发展、科技进步等内容。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苏联在战后重建经济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掌握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发展情况;•理解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和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苏联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梳理•第一部分:战后苏联经济的困境–战争对苏联经济造成的重大破坏;–国民经济基础丧失和资源匮乏;–布雷顿森林体系对苏联经济的限制。
•第二部分: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重建;–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工业化;–工业化和军工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现代化。
•第三部分:苏联经济改革的成就和问题–经济发展成就的评价;–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苏联经济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梳理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发展情况;•示范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苏联经济重建的过程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法:将苏联经济改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改革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特点和影响;•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苏联经济改革的成就和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
3. 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战后苏联经济的困境–介绍战后苏联经济遭受的重大破坏和困境;–分析国民经济基础的丧失和资源匮乏的原因;–探讨布雷顿森林体系对苏联经济的限制。
苏联的发展历程一、俄国十月革命1. 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1917 年4 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时间:1917年11月7日(3)领导人:列宁(4)地点:彼得格勒(5)结果:取得了胜利3.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意义: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措施:(1)1919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3)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
(4)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到1921年引起严重的国内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
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
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
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2,欧共体和欧盟的区别欧盟由欧共体发展而来。
欧共体属于经济组织,欧盟属于政治经济联盟。
欧盟是最大的经济体。
3,欧洲联合的原因?(1)西欧各国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
【历史因素】(2)近代以来,各国冲突与战争连绵不断,西欧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统一。
(3)二战后,西欧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
【根本原因】(4)西欧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辉煌。
(5)西欧两个大陆宿敌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6)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现实原因】(7)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
4,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
5,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1)欧洲联合: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为世界各国加强地区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有力地冲击着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促进经济的全球化。
日本崛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变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近些年来日本不断加大军费支出,引起亚洲邻国的不安。
6,美国是怎样一步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1)美国独立战争是以民族独立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正含义,明确材料是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的。
也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1·济南三模)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些“方法和形式”的是()A.固定的粮食税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废除农奴制C.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二是口号的内容。
材料表明当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标题:简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引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NewEconomicPO1iCy)是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改革。
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本文将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简要概述。
二、背景1.战争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实行了严格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私有制,实行国有化,限制商品贸易,以支持战争需要。
然而,这一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严重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加剧。
2.和平时期:战争结束后,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
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三、主要内容1恢复私有制:新经济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恢复私有制,鼓励私人企业和农民自愿进入市场。
这有助于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2.有限的商品和货币交换:新经济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商品和货币交换,即“实物交换”,以解决物资短缺问题。
同时,国家对价格进行干预,以保持物价稳定。
3.实行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鼓励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打破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贸易限制。
这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4.分阶段推进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逐步推进农业集体化,但允许在一定地区和条件下保留小农经济。
这有助于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稳定农业生产。
四、影响与评价1.积极影响: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成功度过了战争后的困难时期,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这一政策也为后来的苏联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消极影响:新经济政策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复辟,部分地区出现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此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五、结论总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
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战争后的经济困境,为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一政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后来的苏联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