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戏曲现代发展与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多因素综合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等,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形式,历经漫长的发展至宋元时期,艺术形态才逐渐完整,按照艺术因素的构成的不同,戏曲可以看做是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融合,这种融合对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将戏曲形式推向了高峰。
1. 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有的叫法,这种称呼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永嘉戏曲一说最早见于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同时,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对于戏剧之说也有着确切的描述。
包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时期的杂居、近代的京剧、以及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统称为戏曲。
自此,戏曲的称谓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戏曲是利用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的形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戏曲自出现伊始就与劳动人民的日程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劳动人民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图腾崇拜,这种方式映射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的向往,这种特性使得戏曲是一种是一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
2. 戏曲的发展在原始的歌舞形式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中出现,其形式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与发展。
例如,为了迎合劳动人民精神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傩戏”等形式。
与祭祀的舞乐有关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九歌》,其歌舞内容祝福以及歌颂了祖先或神灵,并且某种程度可视为戏剧的萌芽状态。
到西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形式逐渐兴盛,这种形式在融合民间表演艺术以及西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戏剧性的表演。
到南北朝时期,“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故事内容的表演艺术愈发成熟,由此奠定了戏曲产生的基础。
到隋唐时期,中民间,“燕乐”与外来乐曲对中国音乐声律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到宋元时期,戏曲则主要按燕乐的宫调进行分配。
闽剧发展变迁历程
闽剧,是指福建省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代。
其发展变迁历程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1. 明代:闽剧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的闽剧形式叫做“福曲”或“福剧”。
当时,民间艺人常在寺庙、庙会等场合演唱
戏剧,成为观众的娱乐活动。
2. 清代:在清代,福曲开始在福建地区广泛传播。
在这个时期,闽剧的剧目逐渐增多,剧本创作经验也得到积累和传承。
3. 民国时期:闽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福建地区涌现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闽剧艺人和剧团。
闽剧的表演形式、音乐演奏等方面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
4. 新中国成立后:闽剧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使得闽剧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闽剧演员和剧团。
5. 当代:闽剧在当代继续保持着活跃的地位,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现今,福建省范围内依然有许多著名的闽剧院团,他们在国内外演出中展示了闽剧的魅力。
总之,闽剧作为福建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经历了明清时期的起步发展,民国时期的蓬勃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闽剧仍然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承着福建文化的精髓。
浅谈淮剧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
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安徽省淮南地区。
淮剧
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韵美:淮剧的唱腔婉转悠扬,旋律流畅优美,富有变化性。
2.表演技巧:淮剧的表演技巧注重情感的表现,演员通过姿态、表情等方式表达角色情感。
3.文学性:淮剧剧本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人文情感。
4.民间性:淮剧源于民间,演出内容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
和传说为主。
为了传承和发展淮剧这一文化遗产,淮剧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推广淮剧艺术、培训新一代演员、制作精品剧目、举办艺术展
演等。
同时,淮剧还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交流融合,创新淮剧表演
形式,使淮剧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发展与传承。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作者:高赟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7期摘要:我国的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戏曲文化吸收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却使地方戏曲逐渐被人遗忘于脑后,中华传统戏曲的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和重回舞台的方法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改革创新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拥有着强大的民众基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始终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光芒。
我国的传统文化种类非常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地方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集中传统文化之大成,将表演、演唱、歌舞等各种形式相互融合,并且融入了文学、武术、杂技等多种元素,为观众带来不同程度的视听盛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巨大改变,导致一些种类的地方戏曲走上了濒临消亡的道路。
一、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坐下欣赏一曲地方戏曲。
传统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它却在社会科技发展的激流中慢慢褪了色。
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仅存中国的戏曲还在继续传承,其他各国的传统戏剧早已销声匿迹,所以中国戏曲的消亡不止是中国的损失,更是全世界的损失。
戏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的发展创新改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作为曾产生过390多个剧种的戏剧之国,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革,也渐渐与戏剧的发展脱节,而中国戏曲也因为不能及时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落后于时代,将舞台阵地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演出场次也渐渐减少,戏曲种类也不再丰富,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戏曲种类到现在仍在不断消亡。
导致这种危机现状的原因正是戏剧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欣赏戏剧的时候不能够产生共鸣,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浅谈福建戏曲现代发展与管理
【摘要】:福建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和发展形成历史以及融合有地区浓郁民俗的特点,
使得福建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歌剧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些戏剧是死的或濒临灭绝,大多数歌剧状况不佳。
本文以莆仙戏为例,全面深入地了解福建戏曲在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合理规划福建戏曲的发
展、积极引进现代管理制度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戏曲发展管理
福建戏剧种类众多,都是在较长历史过程中发展和积淀下来的,对全国戏剧的种类和发展进程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条件限制,目前,剧种保存受限,绝大多数已经不能正常演出。
因而,对于福建省的戏曲发展以及传承理念,需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福建戏曲历史发展
大约在宋朝末年与元朝建立初期,是南戏传入福建的时候。
而在明朝时期,昆山腔、四平腔等戏种引到福建,与福建省本地区戏曲声腔相互结合,由此产生出新的声腔剧种,并且改良原有剧种在程式、行当、服饰、脸谱等上的不足。
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抗日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福建省属沿海前沿阵地,多数城乡沦陷为日本军控制,福建经济文化发展被截断,戏曲的发展也濒临绝境。
而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戏曲产业重新迎来春天。
在历届全国性的戏剧竞赛中福建戏曲以其精湛技艺取得优异奖项,至今已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有三十多个剧目、“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重要奖项。
2、福建戏曲问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福建戏曲虽然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但是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隐忧。
就“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来说,【1】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戏曲市场需求量与供应量不平衡。
随着莆仙戏演出高度产业化以来,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戏曲表演职业剧团,然而市场的需求量并不大,一般莆仙戏的表演基本为面向农村,在节庆以及庆祝活动中,需要莆仙戏助兴,戏曲演出具有时间影响,再加上莆仙戏以方言唱词作为演出,其演出区域受到较大限制。
2.2戏曲创作缺乏创新精神,。
莆仙戏在古代出现多次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在
解放后有过两次恢复生机后便辉煌不再。
因为国家缺乏有效的著作权法律,很多戏曲专业和业余创作者不再进行戏曲创作,年轻的一代因为思想观念的不同以及生活工作等原因对戏曲缺乏理解和兴趣。
2.3演员缺乏专业的演出水平和表演技巧。
由于莆仙剧团的演员大多来自农村,基本以拜师学艺方式进行戏曲学习,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机会,加上演出地域也是农村,观念守旧,毫无创新,也无相互学习和比较的机会,演员演出质量基本不高。
2.4观众层次趋于老龄化,缺乏新鲜血液。
地方的戏曲观众普遍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在他们的成长生活中戏曲扮演者重要角色,所以对于戏曲的喜爱尤为强烈。
而年轻的一代,因为收到的思想教育不同,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价值意义也缺乏了解,他们盲目崇尚西方文化,抬高西方艺术地位,而贬低地方戏曲艺术,忽视戏曲文化的深厚内涵。
3、戏曲管理
3.1剧团的管理结构层次分明,工作执行过程中,管理阶层需要明确目标,建立快捷通畅的信息传递交流平台,使指令和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提升执行者的执行能力,提高办事效率。
3.2各大戏曲剧团管理观念陈腐,生搬硬套。
根据莆田市演出管理处的调查结果,全市剧团虽然众多,但团长大多文化水平低,管理方式依然比较落后。
比如一般员工选择的角色都是按照签约时确定的,而且报酬也是签约前确定的。
这样员工的自主角色选择受到限制,既不利于莆仙剧演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剧团内的竞争。
可见,莆仙剧团还缺乏现代化的剧团管理模式,制约着莆仙剧的可持续发展。
4、关于戏曲更好发展的建议
福建戏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所以如何发展和管理福建戏曲文化产业至关重要,为促进福建戏曲的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传统结合创新发展
福建戏曲文化传统发展时间长久,在现今文化领域中依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要想让戏曲文化在新时代中更好发展,就需要结合时代特色,融合创新的理念,推陈出新,不断随时代进步而发展,才能时戏曲的发展不被历史潮流抛
弃。
可以运用科技手段,结合演员演出特点制造更贴合的舞台效果,提升戏曲艺术水准。
4.2改变管理观点,加入新鲜元素
剧团就相当于企业,良好的剧团管理才能留人、发现人和发展人。
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高水平的管理模式可以产生高效益,剧团团队管理中更应结合现代管理理念。
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表演谁上谁下、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应该根据表演者的表演能力而定,而不是首先对其进行固化。
再者剧团也要建立有效的专业培训机制,让演员定期接受专业表演技能的培训。
4.3积极进行戏曲宣传,培养年轻的戏曲观众
演出表演观众是决定因素。
没有观众的表演,怎么继续?戏曲是民间的娱乐演出模式,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戏曲的观众群体趋于老龄化,而缺乏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的支持,戏曲文化的延续受到挑战。
所以需要对戏曲加大宣传力度,对年轻一代进行戏曲知识和戏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发扬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戏曲魅力。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市场经济,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切实保护和增加活力,优胜劣汰,快速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的今天的复兴,传统文化在当今日益焕发青春,更多的戏剧遗产应该得到保护的国家,为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的发展,根据其自身的发展和艺术特点规律,充分发掘戏剧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
福建戏曲应该努力在市场中突破,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郑怀兴.历史剧创作.M .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22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