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3
- 格式:doc
- 大小:296.50 KB
- 文档页数:9
“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设计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乙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引导学生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重要性质和重要用途。
2.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认识有机物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1. 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运用观察实验的手段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享受到化学世界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主要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如果说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就是工业的血液。
我们从煤和石油中可以获取两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煤中我们可以得到苯,从石油中我们可以得到乙烯,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议席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设问:石油中能否得到乙烯?[科学探究] 石蜡高温裂化提问:烷烃如甲烷遇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会褪色吗?利用课本P61装置图进行实验时,石蜡油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试管中,溶液不褪色,能说明生成的气体一定是甲烷吗?如褪色,说明生成的气体一定不是甲烷吗?是否含有甲烷等烷烃呢?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是否需要检验气体的纯度?石蜡油分解的气体燃烧时现象与甲烷等烷烃燃烧的现象是否相同?[投影] 实验现象:生成的气体能使溴水和高锰酸钾褪色,燃烧时火焰明亮而带有黑烟讲解:我们以前学了饱和烷烃的性质,知道它不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通过我们的探究实验,可以看到分解出的气体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生成了不饱和结构的烃。
不饱和烃就是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烃。
其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就叫做烯烃。
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它的结构与性质。
[板书]一、乙烯的结构[多媒体动画展示] 乙烯的球辊模型(立体图)提问:乙烯的空间构型是怎么样的?学生:平面型[学生活动]课本P61学与问,写出乙烯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及结构简式。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苯的性质,了解不饱和烃、芳香烃的通性,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存在--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重点、难点】苯的性质、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
【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交流研讨法。
【教学过程】苯的发现1、19世纪30年代,欧洲经历空前的技术革命,煤炭工业蒸蒸日上。
2、不少国家使用煤气照明,人们发现煤气罐里常残留一些油状液体。
3、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从这种液体里提取了苯。
4、1825年6月16日,法拉第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发现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苯。
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 ,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请确定苯的分子式。
C6H6二.苯(C6H6)1、苯的结构- 1 -1865年凯库勒结构式:结构简式:比例模型:(正六边形平面结构,是非极性分子)C-C 1.54×10-10m C=C 1.33×10-10m结构特点: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的键长为1.4x10-10m,键角为120°,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独特)的键。
可见:苯中的6个H原子处于同等地位,是等效H。
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种。
【小结】苯的分子结构分子式最简式结构式- 2 -结构简式(凯库勒式)2、苯的性质【补充实验】看一看、闻一闻台面上的苯,归纳其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补充实验】苯的燃烧,比较与甲烷、乙烯燃烧现象的不同,分析得出随着烃中碳的质量分数的增大,燃烧时产生的黑烟逐渐增多的规律。
【实验3—1】教科书69页。
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苯与溴水反应,结果都不能反应。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说教材 1 说在教材的地位 1.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生产、生活和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切入点,采用“从生产、生活到化学, 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编写思路,将学生对身边、生活中熟悉的物质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相联系,拓宽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要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本章教材的内容联系见下图)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认识有机化合物石油和煤——重要的烃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材料甲烷塑料、橡胶、纤维乙烯苯乙醇乙酸酯和油脂糖类蛋白质
烷烃烯烃芳香烃
醇酸酯多官能团衍生物高分子 1.2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它是在学生学习过饱和烃—甲烷、不饱和烃—乙烯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饱和烃、不饱和烃的性质的应用,也是新的一类烃—芳香烃的代表,使烃的知识得到完善和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知识点之一。具体教材主线见下图: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事实、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体会“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得)”的含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2)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教育的典范。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以及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苯的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 二、 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结构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对苯结构的认识和性质的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 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 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可以根据分子式的特点,推断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并能够根据实验验证结构简式的正误。由学生自己推断、实验、验证等。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给出苯的分子式→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构是什么?)→探究活动(根据已学的有机物的结构推测苯的结构)→探究实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的反应)→分析与烷烃、乙烯性质的差异→给出实际的结构→用多媒体演示苯的性质→得出苯容易取代难加成。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师】展示实物苯,以及探究实验,得出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取少许苯加入试管中,观察。苯是 色 气味的液体。向其中加少许含红墨水,振荡,静置,看到 ,说明苯比水 。(轻或重), (易溶或难溶)与水。 【生】苯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板书】一、物理性质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投影】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分子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你能写出苯的结构可能有哪些吗? 名称 甲烷 乙烯 苯 分子式 CH4 C2H4 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 设置实验目的: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设计实验,认真观察实验,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障碍和冲突,提高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此提出思考题: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苯的性质很稳定,估计没有三键和双键,那只能是形成环状) 【师】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是十九世纪化学一大谜。为什么这么说呢? 讲述:从分子式来看,苯分子与甲烷、乙烯分子比较是高度缺氢的烃,那么苯分子结构究竟如何表达呢?在19世纪同样的难题也困扰着当时的化学家,许多化学家积极探索,凯库勒是其中对苯分子结构认识贡献最大的一位。 【师】讲述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环状结构观点:(1) 6个碳原子构成平面六边形环;(2) 每个碳原子均连接一个氢原子;(3) 环内碳碳单双键交替。 问:你能据凯库勒观点画出苯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吗?
【生】 或结构简式
展示苯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师】根据凯库勒式,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性质?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探究一】小组讨论,制定方案,进行实验3-1的探究并完成探究记录。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生】汇报实验内容,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也不存在碳碳单键和双键交替出现的结构。 【生】苯分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4、分析本质,深化认识 【师】后来有机化学工作者研究表明: (1) 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2) 其中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3) 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师】究竟如何表示苯分子结构呢?
【讲述】常用 来表示苯分子。但是,为了纪念凯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巨大贡献,现在一般仍可沿用凯库勒结构式表示苯分子,但不可理解为单双键的交替。 【板书】二、苯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或 5、联系结构,掌握性质 【师】根据“结构” 决定“性质”,苯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探究二】苯的性质 5.1精心讲解,突破难点 【师】苯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如何证明? 【师】教师多媒体演示苯和溴的反应现象。 【板书】三、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生】板书反应方程式。 【师】精讲:1、该反应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的反应。 2、该实验用的是液溴,溴水不反应。 3、该反应FeBr3为催化剂。 4、溴苯是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大。 5.2学会类推,形成能力 【师】苯还可以与其它物质发生取代反应吗? 【生】苯不仅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而且还可以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师】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机理。 【生】板书反应方程式。
【师】强调: 1、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硝基(-NO2)所取代生成硝基苯,也叫硝化反应。 2、注意硝基(-NO2)的正确写法。 3、反应条件为50-60℃,水浴加热。 5.3自主阅读,学会学习 【师】请阅读教材P62页2.苯的加成反应,讲述你从中所获取的信息。 【板书】2.加成反应 板书反应方程式:
(环己烷) 【师】苯分子虽然没有典型的双键特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师】小结:苯的结构独特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 【师】苯和其它烃一样,可以燃烧吗?你能解释产生黑烟的原因吗?并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