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5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guàn)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分析课文第一段(一)读准字音求木之长()浚其泉源()塞源()(二)重点字词解释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浚其泉源()积其德义()臣虽下愚()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塞源而欲流之远()(三)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而况于明哲乎?()4、居安思危()(四)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今义()古义()2、人君当神器之重今义()古义()(五)一词多义1、固1)固其根本:使……牢固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2、长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大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高大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3、居1)居域中之大:据有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4、以戒奢以俭(动词,用、行)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示目的)(六)判断文言句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第四单元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制作人岳建华审核人岳建华使用时间2016年2月26 日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一、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预习自测1.注音木之长.(cháng )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 shē)塞.源( sāi )殷.忧( yīn )载.舟覆舟(zài )虑壅.蔽( yōng )黜.恶(chù )谬.赏(miù)宏兹.九德(zī)2.积累下列重点成语: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探究案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文本名句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1.学问欲博,而行已欲敦。
2.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3.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 (1)通假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①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身立命之地:②信⎩⎪⎨⎪⎧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忌不自信.: 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3)古今异义 ①凡百元首.. 古义: 今义: ②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 ⑥何必..劳神苦思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虽董之以.严刑:②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择善而.从之: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2)简能.而任之:(3)则思正身以黜恶.:(4)择善.而从之:(5)乐.盘游:(6)必固.其根本:(7)则思知止以安.人:(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虽董之以严刑:(3)则思三驱以为度:(4)终苟免而不怀仁:(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而况于明哲乎:(7)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答:2.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答:1.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答:2.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答:3.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答: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学生版)【课题】《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9课)【课型】本文属于文言文拓展阅读课【学习目标】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3. 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重点】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学习难点】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前预习积累】(一)字音识记求木之长.( ) 浚.( ) 壅.蔽( ) 谬.论( ) 黜.恶( )(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三)一词多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愿陛下亲之信之()信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自可断来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危而不持()不念于居安思危()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安步以当车()赢粮而景从()景承天景命()生乎吾前()乎而况明哲乎()必固其根本()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恕乎()(四)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第一、二课时一、内容导读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于是犯颜直谏,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十思”。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成武一中高一语文组樊爱美一:学习目标二:解题1.作者简介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疏( shù):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求木之长.浚.源塞.源载.舟鸣琴垂拱.壅.蔽谬.赏黜.恶明哲.戒奢以俭....四: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必浚.其泉源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4.,.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5.凡百..而道著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克.终者盖寡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8.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9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0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2、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13、信者效.其忠(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三)古今异义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4、则思三驱以为度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6、凡百元首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承天景命19、简能而任之 20、貌恭而不心服21、能克终者盖寡(六)虚词1、其(1)必固其根本(2)必疏浚其泉源(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4)则智者尽其谋(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6)其皆出于此乎(7)其可怪也欤2、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3、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版)【课题】《谏太宗十思疏》(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9课)【课型】本文属于文言文拓展阅读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3. 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1.能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理解、掌握)2.能学习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手法。
(理解、分析)【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本文,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继承并发扬勤俭朴素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字音识记求木之长.( ) 浚.( ) 壅.蔽( ) 谬.论( ) 黜.恶( )【答案】zhǎnɡ;jùn;yōnɡ;miù;chù(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参考答案】1、“振”通“震”,震慑2、“无”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愿陛下亲之信之()信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自可断来信()【参考答案】安:形容词,安定疑问副词,怎么动词,享受信:形容词,忠诚动词,信任副词,实在随手名词,媒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危危而不持()不念于居安思危()【参考答案】形容词,高形容词,站不稳形容词,危险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安步以当车()【参考答案】动词,主持、掌握动词,对着,面对动词,当作赢粮而景从()景承天景命()【参考答案】通“影”,像影子一样形容词,大生乎吾前()乎而况明哲乎()【参考答案】介词,在此语气助词,呢必固其根本()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恕乎()【参考答案】代词,指代树木代词,那些副词,怎么(四)成语积累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善始善终:垂拱而治:【参考答案】(1)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而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选9篇)《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魏徵。
这篇文章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第14课《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学习目标】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 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模块一 情境引读 一、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冼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纂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征小故事: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二、文体及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一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疏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臣子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疏:疏条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疏。(表,古代臣下给皇帝奏章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疏,重在“议事”;表重在“陈情”。) 模块二 诵读指导 一、学生自读(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诵读前必须借助工具书初读课文,清除字音方面的障碍。要求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 浚.( ) 壅.( )蔽
峡山中学 高一语文下学期《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 编号03 编制:刘玟成姓名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知识链接】1、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其泉源 谗邪..( )黜.( )恶豫.游( )积累整理词语:长 :治: 根本:当: 浚:胜: 翻译句子: 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 人君当神③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积累整理词语:翻译句子: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②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③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积累整理词语;谦冲:牧:敬:下:黜:司: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翻译句子①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③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⑤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巩固练习】1.名句默写(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
(2)不念,,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5),择善而从之,则,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C、简能而任之(精简)D、宏兹九德(此)3.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虽董\之\以严刑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代\百司\之职役哉4. 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乐盘游B、则思正身以黜恶C、宏此九德D、何必劳神苦思5.对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最终只能使人们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有仁慈之心,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并不心里佩服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
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
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
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
或曰:‘赏太厚。
’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此导人使谏也。
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
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
‛此悦而从谏也。
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
’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
此难于受谏也。
‛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
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①其卒章曰(最后)②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约束)③直百万(只)④徵见久承平(太平)⑤劾其伪(核对)⑥执之四五然后赦(争执)⑦宫中所化也(影响感化)⑧陛下恚曰(发誓)A、③⑤⑧B、①⑥⑦C、②④⑥D、①④⑧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B、比政治若何C、勉强受谏D、人苦不自觉耳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C、导人使谏D、帝宴群臣积翠池4.翻译:(1)见谏者悦而从之(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参考答案】巩固练习:1.(1)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4)载舟复舟所宜深慎(5)简能而任之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C 3.D 4.A 5.C拓展练习:1.A 2.C 3.C 4.(1)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5.C王金琳(王金琳) 08:26:34法的人,就不怕刑罚酷滥.这就是能高兴的接受进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使百姓劳苦;收地租,敛财太多;民间女子崇尚高髻,这是因为受宫中的影响.’陛下生气的说:‘你是不是要让国家不征役一个人,不收一钱租,宫里女人不留长头发,你才称心如意.’我当时上奏:大臣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改变陛下的主意,言辞激切就有点象诽谤.’当时,陛下虽然听从了我的谏议,并赏赐他锦帛,可是心里毕竟生气.这就是陛下很难接受进谏了."太宗恍然大悟说:"不是魏征,没人能说出如此道理.人都是很难自觉自己失误的."王金琳(王金琳) 08:26:33太宗皇帝在积翠池宴请群臣,大家伙喝得酒酣耳热之际,太宗命奏乐赋诗.魏征即席赋了一首五律<<西汉>>,其尾联是"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太宗说:"魏征的话何尝不是用礼来约束规劝我啊."一天,太宗有些得意的问(魏征):"我比文景武帝的政治如何?"魏征见天下太平已久,皇帝不像以前那么谨慎了,于是说:"陛下在贞观初年,引导大家提出谏议.三年以后,见到前来劝谏的人都能很高兴的听从他的劝谏.可是最近一二年,对待有些谏议就有些勉强,甚至忿忿不平."太宗大惊说:"魏征你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魏征说:"陛下刚当皇帝那会,要处死元律师,孙伏伽就进谏以为按照法律元律师不该死罪,陛下就赏赐孙伏伽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丰厚了,陛下说:朕刚即位,还没有人前来进谏,所以厚赏以鼓励.这就是引导大家提出谏议.后来柳雄以隋朝科举资格弄虚作假,司法部门查出来,弹劾他作假,将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认为该判有期徒刑,并因此与陛下争执了四五次陛下才赦免柳雄死罪.陛下说戴胄:但能有如此为我守1.《烛之武退秦师》文本感悟:◆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忠于转危为安。
◆烛之武,一位老者,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这样一个有才华而长久没有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真乃‚锥处囊中,锋芒毕露‛。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