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作业课件语文版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7
12.科学与艺术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皆(jiē)婵娟(chán)结晶(jīng)奠定(diàn)2、形近字┏遍(biàn)普遍┏跨(kuà)跨越┏狭(xiá)狭窄┣蝙(biān)蝙蝠┣挎(kuà)挎包┃┗偏(piān)偏僻┗胯(kuà)胯下┗峡(xiá)峡谷3、多音字┏(mì)神秘┏(bǎ)把持┏(diào)调动秘┫把┫调┫┗(bì)秘鲁┗(bà)花把儿┗(tiáo)调笑4、词语解释【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婵娟】指月亮。
【咏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颂读。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
(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
(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政道物理学诺贝尔奖(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把酒问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习题精选助学指要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为《科学艺术》一书所写。
序文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区别历来谈得多,但作者偏要谈二者的相同之处,可谓独具慧眼。
学习本文,要重点理解作者关于科学与艺术两者之间共同点的一些观点,理解分析文章的结构。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婵娟()共鸣()鉴赏()辐射()····2.诗词填空。
(1)古人今人若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3.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填上关联词。
(1)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是原文或译文,()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2)()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二、整体理解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三、课内语段阅读1/2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
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1.文章举出李白、苏轼的例子论述了什么问题?举莎士比亚的例子又论述了什么问题?2.选段的第三段强调了什么观点?这里的“情感”、“反响”指什么?四、课外拓展演练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2 科学与艺术语文版习题精选第九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具有议论特色的序言,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B、本文先提出论点摆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然后分别从艺术、科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C、本文的论证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事实论证,又有道理论证。
D、作者旁征博引,以充分的论据证明两者间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组中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跨越—超越欣赏—观赏B、探索—探究构成—组成C、抽象—具体唤起—唤醒D、圆满—缺憾深刻—肤浅【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包含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A、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B、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C、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
D、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念相似的情感共鸣。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连贯顺畅的一项是( )A、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只是张口闭口政治,书却不努力地读,都是极端错误的。
B、他说:“那一对鱼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到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C、王小民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严谨的结构、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被评为一等奖。
D、我们走上八达岭的城墙高处,倚墙远眺,看见像一条长龙似的长城蜿蜒着,依山势的高低向远处伸展开去,忽起忽落,千态万状,甚为壮观。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调整下列句子顺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没有情感的因素和它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②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教学说明课文说明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
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异、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
作者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此二点,真是独具慧眼,学力超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KG(3x]二部分具体论证论点。
2至6段是一个层次,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2段的第1句话就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说“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这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接着2至4段中举了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第5段又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第6段是这个层次的结语,重申强调了艺术“真理的普遍性”。
这里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7至10段是另一个层次,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其中7、8段讲科学的“创造力”,9、10段讲科学的“普遍性”。
7段揭示了科学家“创造”科学的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并指出“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12. 科学与艺术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皆(ji ē)婵娟(chán)结晶(j īng)奠定(di àn)2、形近字┏遍(bi àn)普遍┏跨(kuà)跨越┏狭(xi á)狭窄┃┣蝙(bi ān)蝙蝠┣挎(kuà)挎包┗偏(pi ān)偏僻┗胯(kuà)胯下┗峡(xi á)峡谷3、多音字┏(mì)神秘┏(bǎ)把持┏(di ào)调动秘┫把┫调┫┗(bà)花把儿┗(ti áo)调笑┗(bì)秘鲁4、词语解释【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婵娟】指月亮。
【咏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
读的颂是形成【抽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
(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
(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李政道物理学诺贝尔奖(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把酒问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 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 、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 、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 、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 、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科学与艺术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章台①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②,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宫名,战国时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楚角:楚地音调的角声,形容角声悲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韦庄寄给在越中的家属写的。
忧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线绕。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
亲人故旧,从未来此地。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诗中通过秋夜中忧怨的琴声、悲哀的楚角以及眼中的凄草、清冷的残月,渲染出刻骨的思乡念故乡之情,最后两句将此情推向极致。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阐(chǎn):讲明白。
婵(chán):1.姿态美好,如:蝉娟。
2.指月亮,本文取此义。
奠(diàn):1.奠定;建立。
2.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辐(fú):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直棍儿。
二、词语识记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三、预习效果反馈1.本文论述的是什么问题?2.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4.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人有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就越,艺术就越。
3.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不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