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x
- 大小:26.77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摘要: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造型的人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
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
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
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
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
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对思维主体来说就是指新颖独特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指导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
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一、学习兴趣的培养好奇和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感到好奇,才希望知道其中的奥秘,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说:“同学们,大家喜欢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吗?老师非常喜欢看这片连续剧,在这片连续剧中老师记得很有趣的一个故事情节是讲贪吃的猪八戒,有一天,孙悟空从山上找来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唐僧不舍得吃,贪吃的猪八戒提出要吃这个桃子的一半,孙悟空和沙僧师弟吃另一半。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三人各吃了这个桃子的几分之几呢?又该怎样表示呢?”。
用这种方式引出课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没有观察力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观察前先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在观察中需要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被观察的对象进行有顺序地观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还可以运用直观教具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研究对象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培养其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时先出示下列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再请学生动手折叠圆纸成2份,一个圆一半用分数表示出来并说明分数的意义,当学生显得有些困难时,可用幻灯片把学生分圆纸片的过程再演示一遍,巩固学生的观察注意力,教师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二份之一,同时把老师说明的21的顺序读写。
2010年第6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堂课:沈阳 怪坡怪在哪里? 老师导入:经科学考察得到结论,不是磁力,也不是强力, 更不是弱力相互作用,那就是重力。靠重力从高处顺坡往下滑 可以理解,那么靠重力向上坡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 家研究一下(教师出示课件:关于怪坡的相关资料)。 学生经分组讨论后提出方案,再由教师评价其优劣,共同 得出正确结论。 对此,笔者有如下见解:①结合物理课教学内容提出解惑 性较强的问题,学生才有追根问底、探究学习的积极性。②采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探究学习知识提供相应的资料,如 课件。③小组讨论要应用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拿出解 决问题的方案,无论是否可行,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⑧教 师最后必须给予恰当的点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学习物 理知识。 责任编辑:徐冰王伟王晓东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创造能力 鱼包小平 (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黄全愈先生说过:“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 克知识竞赛奖,但是唯有创造能力极高、极强的人才 具备获得 诺贝尔奖的前提。”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一个重 要的课题。笔者认为,一个创造能力很强的人,不仅是有独到 见解、独立性强、个性完善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 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 断力的人。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必须在以下方面作出努 力。 一、
增强教学的互动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对既定的结论敢于提出疑问,不满 足传统的思维定势的束缚。因此,教师决不可用既定的结论来 匡正学生的思路,甚至扼杀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探讨精神。要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善于引导学生通过 对问题的分析、综合、理解、评价、判断和推理,发现新问题,得 出新判断。当今的社会各界都提倡“互动”,课堂教学也提倡 “互动”。这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实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 不光教师要动起来,学生也要动起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专业课的 教学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二、充分体现学法指导的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学法指 导的重要性。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 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是教
浅谈阅读课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阅读课是语文课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而在阅读课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建立起学生的良好审美品味和创新意识。
首先,我们需了解什么是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审美,指的是人对于艺术、美的事物的感受、情感和价值体验,而鉴赏是指对艺术、美的事物进行及其判断和评价。
换言之,审美鉴赏是对美的事物有深刻的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是人们对美感的直接体现。
在阅读课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辨识和欣赏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和思想,鉴赏作品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为帮助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生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情感、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以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情感主题和情感价值。
其次,学生需要理解作品所涉及的意象、意境、意义等方面内容,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和人文价值。
最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学类的文化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文学巡展等,以拓展孩子的文学视野和文化修养。
其次,创造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创造作品的能力,是在特定环境下应用先前所掌握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阅读课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比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填补空白”、改写结局、自编故事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动机。
第二,引导学生做好思考准备,以加强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第三,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最后,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
浅谈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造一时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他人创造的
成果,自己的创造能力一点也没有发掘出来,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在中
学数学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一、激发尝试兴趣,让学生在“乐”中求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最好动力
是对学产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兴趣,
才能为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教师可以用提出需要解决的
问题或设置悬念来进行,并且教师一定要对此了然于心。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会感到非常惊讶,
老师怎么会知道?用的是什么好方法?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迫切需要,则强学
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还可以创设多种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生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
脑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思维,在“玩”中学习,在“做”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动手
操作,不但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问”中求学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问能解惑,
问能知新,问能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所以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疑”的情景,
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质疑的前提是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发
扬教学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最高峰。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幼稚的还是超课标的,都要做到有问必答。
答要始终对学生提问给予积极的评价。讲课时,应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让学生质疑时有以下
几种方法:
1.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
景,把学生落入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
2.学习新知时让学生提问。
青少年本身就具有好发现,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根据这种特征,学习新知时要把学生置于
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研究者。
3.运用知识时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学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方法后,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解题,二是要将根据学生的心理,
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驱动学生去质疑问难。
三、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思”中求学
猜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及由此及彼,它的特点在于通过形象的彼此联结,而达
到对事物认识的目的。猜想是合理思维的关键,是探索发明创造的前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
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猜想。
先猜想在验证,虽然比较费时,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很有益。在新旧知识联结时要舍得花时
间,给学生思考研究探索的机会,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
让他们学有所成,了与探索,成为一名真正的敢于探索、善于探究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