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 格式:ppt
- 大小:11.94 MB
- 文档页数:44
主题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代特征】1949年10月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
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巩固:(1)政治上:西藏和平解放;(2)军事上:抗美援朝;(3)经济上:土地改革。
【核心考点】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站”的含义:人民当家做主。
3.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有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
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6.1950—1953年,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7.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8.抗美援朝的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9.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0.土地改革的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人民政权。
(4)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
(5)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时期(1949——1952年)第一届政协会议成立开国大典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和政权巩固和平解放西藏巩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知识要点: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国旗;国歌;首都改名为北京;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屈辱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屈辱历史,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2)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3)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
(4)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
3、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4、新中国成立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的结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历史的结论。
(28年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意义)。
西藏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
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
)6、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各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各时期的代表人物:董存瑞、李大钊、关天培7、巩固政权的措施:(1)西藏和平解放(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8、抗美援朝:A 、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侵略军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援助。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2)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1)通过图片、历史资料等手段创设历史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讨论和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和土地革命必要性和,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1.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2.《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1.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2.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黄继光、邱少云的资料,并加以整理,上台讲述;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新中国、新社会的主人。
为巩固新建立的政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哪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抗美援朝显国威土地改革利人民镇反运动定局面学生:齐读三个板块内容。
过渡:新中国政权成立时面临那些严峻的形势,面临着帝国主义的颠覆和国内反革命分子的破坏,其中美国干涉中国最严重的事件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板块一。
板块一:抗美援朝显国威师:抗美援朝战争是怎样发生呢?(一)抗美援朝战争学生活动:请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抗美援朝的原因、指挥者、简要过程、战斗英雄、结果。
《土改法》的颁布,土改的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史实中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习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归纳,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教师指导下讨论、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学习辩证地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及引用资料,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
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
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巩固政权时期内政外交的关系。
2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3重点难点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土改法》的颁布。
难点: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电子白板展示播放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战歌的来历吗?抗美援朝的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故事1、问:抗美援朝的英雄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精神呢?2、中国人民志愿军占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这些中国的战士为什么要到异国他乡去作战呢?他们为的是什么?导入第一目。
一、抗美援朝战争1、师简介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交待清楚“三八线”。
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2、问题小结:美国欺凌弱国,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讨论。
3、看地图,简介经过。
知道志愿军五战五捷,为谈判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2004年12月5日【本单元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又称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至今)。
这段历史可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
一、两个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二、五个阶段:1、1949年10月—1956年:过渡时期特征: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1966年5月: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征:由于主观上和客观上各种复杂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巨大的成就,又出现重大失误。
3、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征: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 1976年10月-1978年12月:两年徘徊时期特征:由于领导依旧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国民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5、1976年10月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特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工作重心第三次伟大转移,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强调:1949年10月—1956年是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三年”(1949年10月—1952年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是“后四年”(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建设。
教学重点:(1)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2)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结构: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那些?一,新中国的成立(1949-10-1)1,历史条件:(1)军事基础:三大决战、渡江战役、国民党统治的覆灭(2)政治基础:七届二中全会、解放区的巩固(3)理论基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4)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5)群众基础:人民群众的愿望(原因和表现)2,过程:开国大典国内:推翻三座大山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新中国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斗争,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措施: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快速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积极推行土地,实行农业合作化,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同时,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消灭了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
二、加强党的建设新中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党的领导机构逐步建立并健全,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
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强调党性修养和政治纪律,加强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同时,严厉打击党内的腐败现象,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干部的廉洁性。
三、加强军队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外的敌人和混乱局势,军队建设至关重要。
新中国致力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军队组织和战斗力的提升,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高了国防科技水平,增强了军队的自主研发能力。
四、加强对敌斗争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存在着内外敌人的威胁,为了巩固政权,必须进行对敌斗争。
新中国先后开展了剿匪斗争、抗美援朝、反击侵略,并在台海形势紧张时采取了坚决强硬的立场。
通过下打击敌人的行动,消除了国内的反动势力,巩固了政权。
五、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新中国提倡革命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培育革命的文艺力量,推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政权的信任和支持。
六、实行群众路线新中国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
通过开展群众运动,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各项工作。
注重发扬民主,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既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七、加强对港澳台地区的统一管理新中国还加强了对港澳台地区的统一管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专题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讲)一讲考点——考点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建新中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1949年9月21日;地点:北平。
(2)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
(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体验中考:【2014年广东卷】某导演准备拍摄一部反映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
其中,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可选的画面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继续全国解放事业: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