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述及其美学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5.28 KB
- 文档页数:7
古人怎么论美女(四):明、清士大夫的女性美观念明、清士大夫、文人的女性美观念要点:一、年龄。
以年轻为美,大约以青春为最美:也有人主张不同年龄段,各有长处。
二、容貌。
中国古代最重视容貌美。
头发以黑而有光泽为美;眉以细长而弯为美;目以弯细含笑为美;口以小为美;齿以整齐洁白,形如扁贝为美;脸以鹅蛋形为美;肌肤以白晰柔嫩为美。
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者便是美。
三、体态。
先秦至唐,大体以体长个高为美,所谓颀硕丰艳之立美。
宋至清,多以体材适中为美,"修短得中,襛纤合度","不肥不瘦,长短适宜"是最理想的身材。
腰以纤柔为美,所谓"杨柳细腰";手以纤细柔嫩为美;足以纤小正直为美。
整个体态,以身材苗条而肉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为美。
中国古代女性美标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体的曲线美及身体各部位的比列,而以体态婀娜多姿为美。
四、情态。
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态度"美,李渔所谓的"媚态",也有称为"神韵"美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韵味",如《美人谱》所说的"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等;卫泳所说的美女的态、情、趣、神、心等。
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五、修饰。
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张适度修饰。
修饰要与女性的体貌相协调;要与其家境,经济条件相适应。
这一点于今仍有现实竟义。
六、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
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艺之美,追求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
李渔还具体地论述了德、色、才的关系,主张女性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清人吴震生,提倡"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的德、色、才情统一的女性美标准。
与西方国家不同,古代中国人缺乏欣赏人体美的传统,无论男女裸体均被为羞耻之事。
对古代女子的外貌描写咱就说,古代女子那可真是美得各有千秋啊!有一回我去逛博物馆,在一个展柜前看到了一幅古代女子的画像。
那画里的女子,哎呀妈呀,简直美炸了!她的眼睛就像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仿佛会说话似的。
眉毛弯弯的,就跟那月牙儿似的,特别自然好看。
脸蛋儿圆圆的,有点婴儿肥的感觉,看着就特别可爱,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把。
她的皮肤白白嫩嫩的,就像刚剥了壳的鸡蛋,又光滑又细腻。
她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盘了一个特别精致的发髻,上面还插着一些漂亮的发簪。
那些发簪闪闪发光的,估计都是些值钱的宝贝。
她的耳朵上戴着一对小巧的耳环,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特别俏皮。
再看她的穿着,那衣服可真是漂亮极了!是那种粉色的绸缎料子,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花纹,有花朵、蝴蝶啥的,特别精致。
领口和袖口都镶着金边,显得特别高贵大气。
她的裙子长长的,拖在地上,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
裙子上的褶皱也特别自然,走起路来一摆一摆的,感觉就像在跳舞一样。
她的姿态也特别优雅,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腰间,另一只手拿着一把扇子,半遮着脸,好像在害羞似的。
她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让人感觉特别温暖。
我就站在那幅画前,看了好久好久,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亲眼看到了这位美丽的女子。
古代女子的美,真的是太让人着迷了!她们不仅仅是外貌美,还有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和韵味,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就像这画里的女子,虽然只是一幅画,但她的美却能穿越时光,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咱再说说古代女子的其他方面吧。
她们的妆容也很有讲究呢!那眉毛画得细细长长的,就像一条弯弯的柳叶。
眼睛周围会涂上一些淡淡的眼影,让眼睛看起来更加有神。
嘴唇上会抹上红红的胭脂,就像熟透了的樱桃,特别诱人。
而且她们还会在脸上贴上一些花钿,各种各样的形状,可好看了。
古代女子的发型也很多变。
除了刚才说的那种发髻,还有什么双髻、单髻、螺髻等等。
不同的发型搭配不同的发饰,真的是美不胜收。
她们还会在头发上插上一些鲜花,走在路上,那香味儿都能飘老远。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作品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或是婀娜多姿、温婉贤淑,或是豁达果敢、才华横溢,或是孤芳自赏、独立自主……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或是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对明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心态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一、妇女地位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从世袭制到封建制转变的过程。
在传统的世袭制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丧失了继承权,落后于男性。
后来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其赋予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出现显示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例如,《红楼梦》中的几位女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特价值观念的女性,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形。
此外,在《丰乳肥臀》、《武则天》等作品中,女性也逐渐开始展现出个性、尊严和反抗精神。
二、传统美女形象与突破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美学观念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中,女性美主要体现在容貌上,被视为柔美、秀丽、娇媚。
这种美学观念在明清时期仍然存在,但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美也开始倾向于内在的素质,如贤良、聪颖、勤俭节约等。
女性形象也开始表现出对传统美学的突破,个性化的特点开始凸显。
《儒林外史》中的牛娘娘,就是这样一个突破传统的形象。
牛娘娘是一个勇气、智慧、悲壮的女性形象,她反抗传统的父权、丈权和妇道,她敢于为爱情的自由挺身而出,最终被打入冷宫,但她的精神仍然被无数人传颂。
三、细腻勾勒妇女心理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不再局限于纸面上的形象,也开始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深入勾勒。
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感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明清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更多地体现女性的主动权和主观能动性。
《庐山谣》中的韦素英,是一个热情、聪明、善良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浩瀚的文化宝库,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这些形象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社会层面和人物类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崇尚贞节的女性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坚定而自主,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思想,体现了女性的独立性与志向。
其次,还有娴淑聪慧的女性形象,如《双城记》中的李氏。
她机智而聪明,不仅在家庭中能言善辩,还在社会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勇敢无畏的女性形象,如《水浒传》中的武松。
尽管武松是男性,但他从侧面展现了妇女在古代社会中担负起保卫家庭的责任的形象。
二、女性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塑造,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崇尚贞节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婚姻忠贞和纯洁的关注。
在封建礼教中,女性被期望以贞操为第一要务,贞节成为评价女性价值的重要标准。
其次,娴淑聪慧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知识和智慧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虽然女性受到了种种限制,但通过学习和运用知识,她们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后,勇敢无畏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能力和勇气的认可。
在战乱年代,妇女需要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她们的勇敢与坚韧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女性形象与社会进步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代表了社会进步与变革。
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开始出现了一批敢于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女性,她们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教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现代女性争取平等权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既独立又多样,凸显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的美丽、智慧和勇气。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读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女性的美丽与温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经常被描绘为美丽的象征。
她们的柔美和温柔常常成为作品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元素。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描绘为一个美丽而敏感的女子,她的外貌和性格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传递了崇敬女性美丽和温柔特质的价值观。
同时,女性的纤细和柔弱也经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古代文学中,女性常常被安置在保护和呵护的角色中,这也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对她们的保护和照顾的需求。
这种角色定位在《西游记》中的白晶晶、白素贞等故事中都有所体现。
她们不仅仅是美丽的形象,还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和勇气,使她们成为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
第二部分:女性的智慧与才华除了美丽和温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还经常被描绘为富有智慧和才华的人物。
她们的聪明才智使她们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故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备出色的才艺和学识。
例如,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被描绘为一个机智聪明的女性,她的才华和智慧使她成为故事中最受欢迎和令人钦佩的人物之一。
同样,在《儿女英雄传》中的文秀也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女性,她的才艺使她能够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还展示了她们在政治和决策上的能力。
例如,在《史记》中,武则天作为唐朝的皇帝,她的智慧和才能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
她在政治和统治方面的才智使她在当时的社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部分:女性的勇气与坚韧除了美丽和智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还经常被描绘为勇敢和坚韧的人物。
她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韧性。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备决心和勇气。
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1. 前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品丰富而多样。
本文将进行对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的深入探析,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意义、特点和影响。
2. 女性形象在唐诗中的描绘2.1 纤纤玉手:唐代女性形象常以白皙纤细的玉手为特征,体现了她们温柔、娇美的一面。
2.2 轻罗小扇:许多作品中描述了女性手持轻罗扇子的情景,凸显了她们端庄、优雅的姿态。
2.3 春山如画:唐代女性常被比喻为春山连绵不绝,展现了她们清新俊美、婉约秀丽的气质。
3. 女性形象在宋词中的描绘3.1 清丽脱俗:宋代女性形象通常被赞美为清丽脱俗,带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
3.2 怜香惜玉:宋词中常以女性娇小玲珑的身形和芳香的气质为特点,表达了对女性的怜爱和呵护之情。
3.3 婉约柔情:许多宋词描绘了女性心灵柔软、感情细腻的一面,展现了她们深沉隽永、内敛含蓄的品质。
4. 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影响4.1 影响文人墨客:唐宋时期,在女性形象的启发下,许多文人墨客创作出了众多名篇佳作,丰富了中国文学。
4.2 提高文化地位:唐宋时期,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在文化领域有所涉猎,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4.3 留下历史痕迹:许多唐诗宋词中描绘的女性形象被后世铭记,在历史上留下了影响和足迹。
5. 结论通过对唐诗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深入探析,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拥有美丽、纯洁、聪慧等多种特质,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
女性形象在唐宋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展现了女性特有的魅力,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唐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的内容。
通过深入剖析其描绘方式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伟大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美与意义。
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它以细腻、含蓄的文字表现手法,描绘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宋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对女子之美的描绘,使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具备了独特而动人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宋词中的经典女性形象,探讨宋代女子之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
一、温柔婉约的仕女形象宋词中最为人熟知的女性形象就是温柔婉约的仕女。
她们外表秀美,内敛温柔。
例如,《东篱乐府》中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院落溶溶月”,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婉约而温馨的仕女画面。
她们纤手如葱,眉目如画,体态娇柔,散发出一种恬静的美感。
细腻含蓄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并在心灵深处激发出对美的无限遐想。
二、坚韧勇敢的女将形象除了温柔婉约的仕女形象之外,宋词中也有一些塑造了坚韧勇敢的女将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外貌英勇威武,更重要的是她们内心的坚毅与智慧。
例如,南宋女将杨门孤女杨修枳,她勇猛善战,以一己之力守卫了丈夫的家族,并在丈夫遇难后,继续与敌方抗争。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在历史与现实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贤淑持家的女性形象宋代儒家思想十分盛行,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有着明确的要求。
因此,宋词中也塑造了一批贤淑持家的女性形象。
她们是充满智慧、聪慧贤良、善于经营家庭的女性。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李时中》中的女主角,她能够从细微之处体会到夫妻之间的爱情与默契,她温顺贤惠,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儒家文化中对女性贤淑持家的价值观,同时也传达了对家庭温馨和谐的向往。
四、才情出众的女士形象宋代对女性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宋词中也塑造了一批才情出众的女士形象。
她们不仅拥有美貌,更有卓越的才智和学识。
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女主角,她在文章中通过一番细腻而独特的描写,展现了她深厚的诗词修养和独到的见解。
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述及其美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的渐变的过程,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述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周易·系辞上》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1]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观念认为天尊地卑对应着人世间男、女的不同地位:男尊女卑。
如果男为阳,女就为阴;男为主动,女就为被动;男为积极,女就为消极;男为主宰,女就为被主宰。
男女相互对应的关系类似于阴阳二元对立,这种思维模式或现或隐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的特征变化及其审美意蕴,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善于借助不同的女性形象塑造来实现政治化的诉求,即文学政治化的目的。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从追求形似到注重神似,从注重外貌到内在心灵、精神渐变的过程,其间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的嬗变及趣味的新追求。
重新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的特征及其蕴含的审美意蕴是全面、系统、整体把握中国文学发展及演变规律的需要。
早期的中国古代作家倾向于对女性外貌进行具体而复杂的描写,追求高、大、全似的多维、立体、动态的审美意蕴效果。
美丽、高贵、迷人、气质优雅的女性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深处款款走来,风情万种、仪态万方、美艳惊人。
如《诗经·卫风·硕人》中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P77)这是卫国人赞美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歌,诗人连用五个比喻来描写庄姜之美,她柔嫩的手指如出生的白茅幼苗一样,她的肌肤如脂肪一样洁白,她的脖子像白而长的天牛幼虫一样可爱,她的牙齿像白而整齐的葫芦籽,她的额头方正,眉毛弯细如蚕蛾的触角。
更神奇地是她微微一笑,露出美妙的酒窝,她美目含情,顾盼神飞。
古代文学中的美人描写在古代文学中,美人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被诗人、文人广泛描绘和歌颂。
美人的形象不仅仅是外貌的美丽,更是内在的灵动和智慧的体现。
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的美人描写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和对女性的赞美之情。
古代文学中的美人描写往往以诗歌的形式呈现,诗人们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将美人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秋夜的寂静为背景,通过描绘美人的轻盈动作和对牵牛织女星的联想,将美人的形象与自然景物相融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联想。
古代文学中的美人描写不仅仅停留在外貌的描绘上,更注重内在的气质和智慧的展现。
唐代文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了杨贵妃的美丽和聪慧:“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以杨贵妃的美丽和智慧为中心,通过对她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高贵气质。
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对杨贵妃的赞美,更是对女性智慧和才情的赞美。
古代文学中的美人描写也常常与爱情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浪漫的意境。
宋代文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这首词以明月的形象作为美人的象征,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和对爱情的思念,表达了词人对美人的深情和对爱情的渴望。
这样的描写将美人与自然景物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浪漫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古代文学中的美人描写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赞美,更是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唐代文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美人在这首诗中成为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向往的象征,给人以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
中国古代对女人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和演变。
然而,请注意,关于古代审美观的描述往往是对广大人群的普遍观点,并不代表每个人或每个时期的看法。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常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观念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体态端庄:女性应该保持端庄的仪容仪表,有“曲线美”而不失庄重。
具备婀娜多姿、身材匀称的特点被看作是美的象征。
肤白貌美:白皙的皮肤被认为是女性美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将女性皮肤描绘为雪白如玉,丰腴红润。
柔美的声音:温柔、悦耳的声音也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体现。
女性的声音应该柔和动人,传递出细腻的情感。
长发及腰:长发被视为女性魅力的象征,长而齐整、呈现丰盈光泽的长发被看作是美的体现。
另外,古代也有对女性腰部修长的审美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审美观在各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上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稍作改变的审美观念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
而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出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勇敢、纤细和坚韧。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索和剖析。
一、美丽的俪影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赞美为美丽动人的少女,她们拥有婀娜多姿的外貌和充满魅力的内涵。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凭借其与众不同的美貌和独立的思想,成为了一代文学经典中的形象。
另外,《史记》中也有介绍到了古代女子的美貌,她们被描绘成了如花似玉的仙子一般。
通过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女性容貌的崇敬和关注。
二、聪慧的女才子除了美丽,古代女性在文学作品中还被赋予了非凡的才智。
在古代男性压倒性地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了她们的个人能力,更具有了社会层面的意义。
《宋词》中的词人李清照就是一位典型的女才子,她以其出众的才华和敏感的心灵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将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三、坚韧的女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她们在面对困境和逆境时的坚韧和勇敢。
这些女性不畏艰辛,舍弃自我的形象使她们成为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崇高的形象之一。
《西廂记》中的杜丽娘,她为了与心上人相见,舍弃了一切,最终以自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诚。
这种坚韧和勇敢的精神在古代女性形象中是普遍存在的。
四、温柔的女性情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她们展现了宠爱、温柔、体贴和无私的特质。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相爱,展现了古代女性在情感方面的丰富表达和细腻描绘。
在《红楼梦》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形象通过情感的展示牵动了读者的心弦,也反映出古代女性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世界。
总结: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通过对她们的研究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肯定。
古文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这些形象既是作者艺术创作的产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深入分析古文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一、老子《道德经》中的女性形象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其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可谓独特而深刻。
老子以“玄牝”喻女性,将女性比喻为大地的来源和养育万物的母亲。
他认为女性柔弱、虚静,具有养育生命的特质,因此赋予女性以无为的道德理想。
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为一部经典的爱情长篇,其中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其核心。
贾母、王夫人、林黛玉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贾母是家族的核心人物,她以智慧和胆识展现了老年妇女的领导能力。
王夫人则以勾心斗角和权谋智慧闻名,她是一个典型的权力斗争者。
林黛玉则是一位文艺气质的女子,她的形象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三、《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鲜活的女性形象。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孟母的故事,她视教育为重,尽心呵护孟子的成长,因而成为古代儿女教育的典范。
还有像武则天、魏玛英等一些女性形象,她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四、唐诗中的女性形象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无数优秀作家在他们的诗作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楼中残烛女,表现了女性美、智慧和情感的综合魅力。
杜牧的《秋夕》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婉约的柔美和对家庭和爱情的期盼。
总结:通过对古文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古代作家通过塑造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和美德,对传播女性形象的正能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意义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意义。
其中,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与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意义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古代女性形象的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首先,女性形象常常呈现出温柔、婉约的气质。
这种柔美的形象常常与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其次,女性形象还展现出对家庭的忠诚与奉献。
无论是作为贤妻良母还是情深意长的恋人,女性在古代文学中往往以家庭为中心,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支撑起整个家庭。
此外,女性形象还常常承载着对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诠释。
她们展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代表了人们对幸福与悲伤的感悟。
总之,古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丰富多样,展现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女性形象的意义与价值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展示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在古代社会,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许多限制和束缚,但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智慧。
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女性形象还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赞美和敬意。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榜样,她们展现了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品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此外,女性形象还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写女性形象的尽善尽美,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理想中的家庭与爱情,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和观念。
女性形象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
首先,女性形象的丰富多样拓宽了文学的创作主题和视角。
通过描写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叙事和表达风格,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在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的描写一直是作家们着重塑造和刻画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能够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存在和情感内核。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古代文学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并解释其意义。
一、外貌描写的艺术意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通过对外貌的描写来塑造其形象。
这种描写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肤色、身材和相貌特征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将外貌与内在品质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以他的“粉碎胜碾陈后庙”,“丹青不知老将至”等描写来表达他温婉、文雅的性格,以及他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二、性格特点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古代文学中的人物性格描写往往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思想和行动表现等多方面的描写来展现。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一方面表现出机智、机敏的一面,如他能游刃有余地对付妖魔鬼怪;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冒冒失失、喜怒无常的一面,如他对师傅唐僧的嘲弄和顽皮捣蛋。
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孙悟空多维度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三、行为举动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通过人物的行为举动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
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他是一个有胆识、忠勇无比的英雄人物。
在他行动上的勇敢和正义的表现,比如他宁愿跳悬崖也不会向恶势力低头,这些行为举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林冲的人物形象。
四、语言的描写和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代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话语慷慨激昂,反叛不羁,通过她的言辞和言语中流露出的伤感和敏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她内心的矛盾和不甘。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是作家们用以表达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作家们能够刻画出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存在和情感内核。
中国古代的美人与美学观念中国古代的美人堪称古今中外文化之最,其美丽之姿容,既有身体上的娇好和妍媚,也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智慧。
古代中国人对美人的定义远不仅仅局限于容貌上的吸引力,更重视其气质、才情和修养。
在对美人的追求中,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逐渐形成,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对美人的评价多样而丰富。
首先要提到的是外貌的标准。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美人以娇好、妍媚为标志,丰韵的身体曲线、柔和的肌肤和娇媚的面容是古人对美人外貌的主要赞美对象。
然而,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文人墨客在各个朝代中也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南朝文化丰富多彩,而北朝的审美观则追求雅俗共赏,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智慧。
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对美人的审美观念也会有所差异。
然而,美人的定义远不限于外貌。
在中国古代,美人更多地关联着内在的才情和修养。
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的赞美多和其聪慧、博学等精神特质密切相关。
据《史记》记载,西楚霸王刘备曾被形容为“面如重缣,犬子佳人”。
可见,美人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天生的丽质,更重要的是其智慧和才情的附加点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美人往往被描绘成懂得音律和舞蹈、品评诗词和画画的女子,她们不仅美丽动人,且才情出众,被古人称为“才女”。
美人与美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既代表了一个文化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这个文化的美学意识和心理取向。
在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中,美人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具有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对美人的欣赏不仅体现了审美的愉悦,也与内在的文化追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把美人作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表达对象,他们通过对美人的描绘和表现,传递出自己对美的追求、哲学思考和审美思维。
此外,美人还与爱情、情感和人生哲学相关联。
美人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往往被塑造成柔情似水、令人陶醉的形象,代表了纯洁、深情和坚韧的爱情。
美人的存在为文人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媒介,激发了他们对爱情和美的思考和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意义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涉及到各个社会阶层和不同时期的女性角色。
这些形象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坚毅,有的柔弱,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多面的女性世界。
其一,宫廷女性形象。
宫廷中的女性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热门刻画对象。
她们被描绘成美丽娇媚的仕女,或者聪明伶俐的女皇。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迎春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女性形象,她们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她们个人的命运和情感,也反映了整个宫廷中的权谋和尔虞我诈。
其二,农村女性形象。
农村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她们勤劳朴实,是农村家庭的中心和支撑。
《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女性形象,她坚强而慈爱,对家庭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三,仕女形象。
中国古代的仕女形象是无数文人墨客钟爱的创作对象。
她们一般身份高贵,才情出众,多由才子佳人的相亲相爱所构成。
在文人的笔下,她们往往被赋予了风华绝代的形象,象征着美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二、女性形象与意义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其一,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的反映。
女性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受到男权社会的压制。
然而,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个体的勇于追求和反抗,也能看到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地位的争取。
她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智慧与才情,也呼唤着社会对女性的平等和尊重。
其二,女性形象与价值观的传递。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作者对于美、善、爱的理念的传递。
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代表着纯洁、善良、宽容和智慧。
她们的存在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给读者带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其三,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的反思。
通过描绘女性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表达了对性别意识和女性身份的反思。
一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具备男性所具备的勇敢和决断,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框架,向社会传递了对性别平等的呼吁。
三、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虽然源自历史,但对我们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意思《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是一句富有诗意的描述,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和优雅。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她的美貌无与伦比,妆容精致,发髻高峻,眉毛修饰得很漂亮”。
下面是对这句话意义的解析以及与之相关的参考内容。
第一句“芳泽无加,铅华弗御”,这句话表达了女性容貌的娇美和媚骨,同时也暗示着她的特质并不是由浓妆所掩饰的。
其中的“芳泽无加”意味着她天然的美丽,不需要外在的修饰;“铅华弗御”则表示她不会过于堆砌妆容,反而更注重内在的气质。
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女性天然的美貌和避免浓妆艳抹的品味。
第二句“云髻峨峨,修眉联娟”,这句话主要描述女性发髻和眉毛的美丽。
其中的“云髻峨峨”形容女性高高盘起的发髻,髻上如云状随意排列,呈现出娇柔飘逸的形象;“修眉联娟”则表示她精心修剪了眉毛,使得两只眉毛完美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线条。
这句话通过描绘女性的容貌和外貌特征,构建了一个典型的美丽形象。
它不仅展示了女性的自然之美,更强调了内在气质和品味的重要性。
在古代文学和诗词中,描述女性的容貌是常见的主题之一。
这种描写不仅能凸显女性的美丽,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和赞美。
以下是一些与之相关的参考内容:1. 古典诗词中的女性美丽描写:-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作者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女性美人的风采。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对明亮的月光和清冷的夜晚描写,暗示了女性的婉约和柔美。
2.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以巧妙的言辞和才情俘获了读者的心,她的美丽和独特的气质成为了文中的亮点。
- 《水浒传》中的林冲妻子郑三娘,她有一双修长的眉毛,被称为“<u>修眉联娟</u>”,形象的描述与这句话中的“修眉联娟”相呼应。
3. 美学与审美观:- 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内在的含义和品味,认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述及其美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的渐变的过程,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述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周易·系辞上》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1]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观念认为天尊地卑对应着人世间男、女的不同地位:男尊女卑。
如果男为阳,女就为阴;男为主动,女就为被动;男为积极,女就为消极;男为主宰,女就为被主宰。
男女相互对应的关系类似于阴阳二元对立,这种思维模式或现或隐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的特征变化及其审美意蕴,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善于借助不同的女性形象塑造来实现政治化的诉求,即文学政治化的目的。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从追求形似到注重神似,从注重外貌到内在心灵、精神渐变的过程,其间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的嬗变及趣味的新追求。
重新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的特征及其蕴含的审美意蕴是全面、系统、整体把握中国文学发展及演变规律的需要。
早期的中国古代作家倾向于对女性外貌进行具体而复杂的描写,追求高、大、全似的多维、立体、动态的审美意蕴效果。
美丽、高贵、迷人、气质优雅的女性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深处款款走来,风情万种、仪态万方、美艳惊人。
如《诗经·卫风·硕人》中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P77)这是卫国人赞美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歌,诗人连用五个比喻来描写庄姜之美,她柔嫩的手指如出生的白茅幼苗一样,她的肌肤如脂肪一样洁白,她的脖子像白而长的天牛幼虫一样可爱,她的牙齿像白而整齐的葫芦籽,她的额头方正,眉毛弯细如蚕蛾的触角。
更神奇地是她微微一笑,露出美妙的酒窝,她美目含情,顾盼神飞。
诗人不厌其烦地用各种具体事物描写庄姜之美,其实美人之美在于外形匀称、比例和谐而协调。
最有意思的是她的巧笑与顾盼,把一个静态的美人变成了动态的美人,她的风情神韵动人、风华绝代举世无双,她既是现实的美女,又是理想中的“维纳斯”,诗人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她由衷地喜爱和赞美之情。
其深层审美意蕴体现出早期作家对善与美的推崇;再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3]她的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无瑕,她风度翩翩,如害羞的处子一样文静。
这是神仙美女中的佼佼者,她亦是以人世间美女为原型而塑造出来的,在这里庄子推崇的是文学中的真,即女性纯真美好的人性之美。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现实中存在的女性外貌描写与理想状态下的女性外貌描写,共同建构了女性文学外貌的特征的主要审美意蕴倾向。
再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罗敷“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4](P365)美女罗敷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少女形象。
在微风轻抚的早晨,欢快的小鸟在歌唱着新一天的开始时,她迎着火红的太阳,提着篮子,踏着香甜的露水,嗅着青草的气息,早早来到城南采摘桑叶。
她的美体现在她的各种劳动器具上:青丝绳做篮子系,有着沁人心脾的桂树枝做成笼钩。
她头上梳着偏向一旁成欲堕之势的时髦发型,下身的裙子是浅黄色的,紫红色的袄是其上衣。
美人之美,不仅在于长得好看,更在于穿衣合体、打扮适度。
作者从罗敷的劳动用具、发型款式、衣服颜色与搭配等几个方面,这些具体而细致地写出汉代作家对女性外貌的关注点及审美心理追求:崇尚社会美与自然美相结合。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着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
”[4](P378)美丽的女子刘兰芝因不能讨得婆婆欢心,无端被休弃,她在回娘家前,精心、细致地打扮一番,她光彩亮丽地嫁到焦仲卿家,今天依然要盛妆打扮、体面离开。
作者从她脚下穿的鞋子、头上戴的饰品、如杨柳般柔软又结实的细腰、耳坠、手指、樱桃小口等几个方面刻画她的外貌特征,表现她的独特的气质与不凡的精神。
红颜祸水,美貌女子更是祸水中的“毒药”,因此,在一个不自由的时代与社会,普通女性想要得到自由的爱情、幸福的婚姻,就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亦悲乎?刘兰芝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她用死亡抗争着社会、家庭对她的伤害,悲壮而感人。
同时,她用人性的光明之烛照亮冷酷如铁的黑暗封建社会,为女性的自由、尊严、幸福而奋斗着的她虽死犹生。
真、善、美是早期作家赋予女性外貌描写的美好品质,她们既来源于现实,同时,她们又超越了现实。
中国古代文人爱美求真的审美追求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这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激情与灵感。
中国古代中后期的主要作家的创作追求从女性的外貌描写的繁琐、细致到注重内在思想、精神气质的表现,即从形似到神似,传达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人物描写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过程。
如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许宣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
”[5]白娘子的外貌描写非常简单、粗略,她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一身“白”,这既点明了她孝妇的身份,表明她为夫守节尽孝,恪守妇道,具有传统伦理道德所赋予的美德与善良,又暗示出她和许宣将会上演出一场轰轰烈烈的人妖之恋。
简略的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白娘子的性格特征及表现小说的主题的需要,这可能与当时社会解放的思潮,推崇男女自由爱情,张扬个性密切相关,其深层意蕴体现出文人审美心理的特点:注重生命价值的美感特质。
再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6]林黛玉是形神兼备的女性形象,具有形而上的超现实性。
《〈红楼梦〉的赋化特征及其审美意蕴》中说:“林黛玉是贾宝玉,亦是曹雪芹心中理想的女神形象,曹雪芹用赋化手法塑造出内外兼美的林黛玉形象。
”[7]从表层含义说,这位才华横溢、风华绝代的佳人是中国文学中一个不可多得女性形象,且看她的外貌描写:两弯如细柳叶一样好的眉毛,一双蕴含着无限深情的眼睛,脸颊上写满哀伤与忧愁。
她身体瘦弱,娇弱不胜风力。
一双眼睛经常流泪,走起路来,如颤巍巍风中摇摆的杨柳一样。
她娴静时像一朵美丽的花儿,行动时鹤立鸡群,孤标傲世。
她比圣人比干还聪明,比西施还要美丽。
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中主要突出她性格的核心成分:流泪与重情。
流泪是为报恩,报答三生石畔神英侍者对它的浇灌之情;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男性以事业为重,齐家、治国、平天下;女性要勤俭持家,抚养子女,孝敬公婆,因此,对于黛玉来说,爱情就是她生命全部的价值与意义,她为情而生,最终又为情而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既有传统女性之美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着强烈的叛逆色彩和抗争精神。
而她追求肉体与灵魂自由结合的爱情,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是封建社会和家庭所不容许的,男女自由爱情、婚姻要服从于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的现实需求。
从深层含义说,曹雪芹想借黛玉的形象表达他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思索和对人性的探讨,表达形而上的哲理思考与追问:美是什么?美在哪里?为什么美的毁灭令人震撼呢?再如《聊斋志异》中《娇娜》“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8](P18)、《婴宁》“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8](P46)、《阿宝》“有女阿宝,绝色也。
”[8](P74)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用极其节俭的笔墨传达出不同女性外貌的丰情神韵,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女性外貌描写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得以真正实现,这也是他对外表美丽,内在气质优雅女性的喜爱和赞美。
他用大手笔写小女子,其间蕴含着他对女性生命价值与个性尊严的尊重与肯定。
因此,女性外貌特征的变化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文学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作家关注女性的外貌、心理、思想、精神等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的方面,他们在女性身上发现了美与善。
拙作《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探析》一文说:“要想了解一个民族,要先了解这个民族的女性,因为是她们生养和哺育了这个民族。
”[9]如果说男性展现的是阳刚之美,女性展现的则是阴柔之美。
关注女性外貌外在美与内在美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尊重与对中华民族的负责。
二、女性外貌特征描写形成的原因美国文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体的变异,“部分是由于内在原因,由文学既定规范的枯萎和对变化的渴望引起,但也部分是由于外在原因,由社会的、理智的和其他的文化变化所引起。
”[10]文体的变化受内外因的制约,内因起着主导的、根本性的作用,外因是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这里可以借来分析女性外貌特征描写形成的原因。
首先,女性外貌描写特征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历史变化紧密相连。
大体而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上世:男女平等,中世:贵男贱女,近世:要求男女平等。
中西皆然。
旧石器时代,男女关系民主平等而自由和谐,“原始人认为孩子是祖先亡灵化身的再现,女人的生育就像土地生产一样,由于崇拜生殖,女性受到崇拜。
”[11](P60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逐渐取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里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西方“圣经时代的犹太人,家长是一夫多妻,对女人的管辖十分严格;东方民族中可以看到'叔接嫂制。
”[11](P605)在西方的中世纪,女性绝对要从属于父亲或丈夫;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严格限制和束缚着女子之言行,她们在生活、现实、社会中由中心、重心不断转到了边缘、从属的位置。
做人是不幸的,身为女子是不幸中的不幸,因此,其外貌描写也经常被有意或无意的遮蔽与忽视。
但是一些“另类”作家还是发现了真实状态下存在着的女性外貌之美,他们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写尽女性的各种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现实美与理想美;个性美与群体美。
其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趣味追求,这使得关注女性外貌描写成为可能。
李泽厚说:“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我以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特征。
”[12]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重视氏族之间的血缘、地缘关系,更重视实践理性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改造。
因此,早期作家对于女性外貌描写追求的是具体、细致、全面,这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求知、探索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