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恶之花》共1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8
玲珑之音——《黄昏的和谐》赏析那时辰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收纳着光辉往昔的一切遗痕!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黄昏的时刻到了,一切显得又美又宁静。
看房间里的花儿,开得正旺呢,香气在这时显得特别浓郁。
这是自然而然,还是因为诗人的特别关注呢?圆舞曲响起,忧郁的声音,使人放松又哀伤。
小提琴幽幽咽咽的诉说中,望向窗外,看到黄昏的天空,辽阔凄美。
内心不禁憎恨起即将到来的黑夜,因为那像无休无止的令人恐怖的死亡。
啊,太阳,你自己制造了自己的毁灭,但你仍是我们心中的圣光!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象征主义诗作《黄昏的和谐》里面,向我们展示了他痛苦着的幸福,一种平和中纠结着的情感。
《黄昏的和谐》是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题为《忧郁和理想》的诗组中的一首。
在这组诗中,波德莱尔敞开了自己的胸膛,暴露出自己的灵魂,展示出一个孤独、忧郁、贫困、重病的诗人,在沉沦中追求光明、幸福、理想、健康的痛苦旅程。
流浪于理想的天堂与现实的地狱的夹缝中,心之所想的天堂越是辉煌,目之所及的地狱就越是丑恶,我们苦难诗人的伤痛就越深,越是不可治愈。
这是一部心灵的历史,是一场精神的搏斗,是一幅理想和现实交战的图画。
下面让我们从形式和内容的几个方面,体会苦难的诗人在夕阳里的和谐之旅。
一、象征主义有评论者说:“象征主义就在浪漫主义的核心之中”。
波德莱尔很少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运用精心选择的语言,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的指引下,充分调动暗示联想等手段,创造出一种富于象征性的意境,来弥合有限和无限、可见之物和不可见之物之间的距离。
30多种恶之花作者:(法)波德莱尔著;王了一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0.巴黎的忧郁作者:(法)波德莱尔(C.Baudelaire)著;亚丁译漓江出版社, 198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戴望舒译. 戴望舒译诗集. 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图象与花朵作者:(法)波德莱尔(C.Baudelaire),(奥地利)里尔克(R.M.Rilke)著;陈敬容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法]波德莱尔著.恶之花:波德莱尔诗歌精粹. 钱春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名诗名译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86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恶之华》译析作者:(法)波德莱尔原著;莫渝译析花城出版社, 1992.04.波德莱尔诗选作者:(法)波德莱尔著苏凤哲译海外名家诗丛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2.波德莱尔诗歌精选作者:(法)波德莱尔著;郑克鲁译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0.恶之花作者:(法)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著;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恶之花作者:(法)波德莱尔著;杨松河译译林出版社, 2003波德莱尔散文选作者:(法)夏尔·波德莱尔著;杯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05.巴黎的忧郁作者:(法)沙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著;胡小跃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恶之花作者:(法)波德莱尔著文爱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作者:(法)波德莱尔(Baudelaire,C.)著;郭宏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波德莱尔作品集浪漫派的艺术美学珍玩巴黎的忧郁恶之花郭宏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05巴黎的忧郁作者:(法)波德莱尔肖聿译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11. 经典新译黄昏的和谐张秋红译在枝头颤动的每束鲜艳的花朵都宛如香炉那样香气袭人的时刻已经来到,乐声与芳香在晚风中缀绕;啊,忧郁的圆舞曲与不可抗拒的诱惑!每一朵鲜花都宛如香炉那样香气袭人;小提琴仿佛被折磨的心一般直打哆嗦;啊,忧郁的圆舞曲与不可抗拒的诱惑!天空好像大祭坛一样又宁静又愁闷。
波德莱尔《恶之花》(150首)(豆瓣)展开 0.致读者(试发表)试发表诗歌译作愚蠢、谬误、罪恶、贪婪,/ 占据我们的灵魂,折磨我们的肉体,/ 我们哺育我们那令人愉快的悔恨, / 犹如乞丐养活他们的虱子。
/ 我们的罪恶顽固不化,我们的悔恨软弱无力,/ 我们为自己的忏悔开出昂贵的价钱,/ 我们欢快地折回泥泞的道路,/ 以为廉价的眼泪能洗去我们所有的污迹。
/ 在恶的枕头上,撒旦像赫尔墨斯一般,/ 久久催眠着我们着了魔的头脑,/ 而我们的意志这高贵的金属,/ 已... (6回应)展开 1.祝福(试发表)试发表诗歌译作那时,遵从了最高掌权者的意旨,/ 诗人被带到这个无聊的世界,/ 他那惊恐的、满口渎神言辞的母亲, / 向着怜悯她的上帝举起紧握的拳头:/ ——“啊!我宁愿产下一团毒蛇,/ 也不想养活这可笑的东西! / 诅咒那片刻之欢的夜晚, / 使我的腹中怀上了我这赎罪的祭品!/ 既然你从所有女人里面选择了我, / 使我被我伤心的丈夫所讨厌, / 既然我不能把这畸形的怪物 / 像一封旧情书般掷入火中, / ... (4回应) 展开 2.信天翁(试发表)试发表诗歌译作为了取乐,海员们经常/ 抓住信天翁,这些巨大的海鸟,/ 懒洋洋地尾随着船只/ 一起滑过了咸苦的深海。
/ 当它们刚刚被放到甲板上,/ 这些笨拙而羞愧的空中之王,/ 就可怜地垂下它们又大又白的翅膀,/ 好像在自己身边拖着双浆。
/ 这长着翅膀的旅行家,多么虚弱、笨拙,/ 以前那么漂亮,现在却滑稽、丑陋,/ 有人用粗短的陶制烟斗逗弄着它的嘴, / 另一个人蹒跚地模仿着这昔日高飞的瘸子。
... (2回应)展开 3上升(试发表)试发表诗歌译作在湖泊上面,在山谷上面, / 在山脉和森林、云朵、大海上面, / 越过太阳,越过太空,/ 越过布满繁星的天体的边界,/ 我的灵魂,你毫不费力地行进着, / 仿佛波浪中一个如痴如醉的强壮的游泳者, / 你快乐地展翅飞过无边的空间,/ 带着无法言说的强烈的喜悦。
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安徽大学]西方文论导读课程作业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授课教师:完成时间:丑与美的交融与转化——读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19世纪的法国是一个流派众多,文学思潮此起彼伏的时代。
当时浪漫主义的“庙堂出现了裂缝”,自然主义有发展之势,唯美主义已打出了旗帜,现实主义尚在混乱之中。
“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而新的传统尚未形成”,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进退汇合的十字路口,象征主义孕育而生,而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便以一种宗教般的狂热、固执和异想天开为世人奉献上象征主义著作《恶之花》,在这里,他将注意力指向了前人未曾涉及的粪坑、蛆虫、白骨和腐尸……他那“发掘恶中之美”的另类美学观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通向诗歌大门的新路。
什么是“象征主义”呢?象征主义这一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中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戏剧、绘画、哲学等领域。
象征主义艺术思潮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出现。
它的产生主要是来源于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的不满。
这些知识分子不满于现实,但又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
因此,他们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象征主义正式得到承认和确立。
作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象征主义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追求。
它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反对描写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视为主观世界的“象征”,主张诗歌应该表现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重主观幻觉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而轻真实再现;重暗示启发而轻明确表达。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摘要:一、作者简介- 波德莱尔简介- 《恶之花》的创作背景和意义二、《恶之花》的诗歌主题-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对美的探讨和追求- 对自我和内心的挖掘三、《恶之花》的艺术特色-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格律诗的形式- 独特的语言表达四、《恶之花》的影响和价值-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对社会和个人的启示正文:一、作者简介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他是法国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其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品以揭示社会黑暗、反映人类内心矛盾和对美的追求为主题,其中《恶之花》是他最著名的诗歌集之一。
《恶之花》创作于19 世纪中叶,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第二帝国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
波德莱尔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不满和抗议,对生活、美、自我和内心的挖掘,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恶之花》的诗歌主题《恶之花》共有55 首诗歌,分为六个部分。
在这些诗歌中,波德莱尔运用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描绘了一个充满丑恶、堕落、痛苦和死亡的黑暗世界。
同时,诗人也在这个黑暗世界中寻求美的价值,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1.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如《大麻诗》中对吸毒者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腐尸》中描绘的腐尸形象,象征了社会的腐朽和堕落。
2.对美的探讨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通过对花朵、女人、音乐等美的形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如《月下之花》中,诗人将月下之花的美与永恒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3.对自我和内心的挖掘波德莱尔在诗歌中,深入挖掘了自我和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如《镜子》一诗,通过镜子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形象的认识和反思;《我是一条船》则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命运的无奈和哀叹。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审丑美学的思想渊源摘要: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凸现出强烈的审丑倾向,这一倾向体现出他那与众不同的美学理念。
作为审丑的发端者,波德莱尔的审丑美学有着众多的思想渊源,而当中其宗教滥觞当属基督教原罪理论;其美学源头应为古希腊悲剧理论;其环境诱因则是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个人生活背景。
关键词:波德莱尔《恶之花》审丑美学思想渊源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各种文学思潮此起彼伏、流派纷呈;而诗人波德莱尔以一部惊世骇俗、颇具争议的诗集《恶之花》名震文坛。
雨果对此诗集作了这样的评价:“你给艺术的天空带来说不出的阴森可怕的光线,你创造出新的战栗。
”雨果所言,准确表达了读者阅读《恶之花》的感受。
诗中出现了大量诸如坟墓、腐尸、白骨、蛇、恶魔、幽灵、死亡、粪坑等丑恶的意象,并对变态的人性加以刻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腐尸》一诗这样写道:“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两腿翘得很高,像个淫荡的女子,冒着热腾腾的毒气……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花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波德莱尔将这些极为丑恶的对象放入诗句可谓前无古人,所以《恶之花》可以说是文学史上首次以丑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来挑战古典的审美准则。
当然,在西方美学中,“丑”的概念古已有之;但它一直被当作与美相对立、相对峙的概念,是相对于美而存在的,处于被否定、被抛弃的地位。
“丑”的出场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而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发表,才使“丑”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登上了艺术舞台。
从此,“丑”不再从属于美,甚至取代了美,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
那么,”丑”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以至于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美学因子?关于这个问题,波德莱尔没有系统的理论著述;但其文学创作实践和零散的议论性随笔凸现了其审丑的美学思想,即从丑恶中发掘美,以丑来表达丰富思想内涵。
第三节波德莱尔及《恶之花》⏹一、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二《恶之花》节选及赏析一、生平和创作⏹(一)波德莱尔(1821-1867)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先着僧袍(在巴黎大学接受过哲学和神学教育,后当家庭教师),后戴红帽(接受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支持1789年大革命)”,在60岁(1819)时续娶26岁的一个孤女。
⏹波德莱尔6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是个性格忧郁、感情纤细、笃信宗教的女人,给了他很多母性的柔情。
但母亲改嫁欧比克少校,却让他对母亲的眷恋消失了。
一、生平和创作⏹1836年,他随父母到巴黎;1839年,他因拒绝交出同学传递的纸条而被开除,这是他与社会的第一次冲突。
之后,他沉湎在巴黎这座“病城”中,出入酒吧间咖啡馆,纵情声色,浪迹于一群狂放不羁的文学青年之间。
他和继父因选择职业上的分歧关系迅速恶化,在1863年6月,他带着父亲留给他的10万金法郎离开了家庭,过起挥金如土的浪荡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小剧场邂逅了一个跑龙套的混血女子让娜·杜瓦尔,她的卑微的身世和独特的美,使波德莱尔又多了一件向资产者挑衅的武器。
同时,他又开始吸毒,领教放债人的手段。
一、生平和创作⏹在两年中他花去了财产的一半,父母替他找了一个公证人为他管理财产,每月只给他200法郎——1844年9月21日这一天,无异于父亲去世母亲再嫁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被剥夺了成人的资格。
1845年6月因为对社会或写作的绝望,他用水果刀企图自杀,他说:“我自杀,是因为我活不下去,是因为睡也累,醒也累,不堪忍受。
我自杀,是因为我对别人无用,对自己危险。
我自杀,是因为我认为我是不死的,但愿如此。
”波德莱尔一、生平和创作⏹波德莱尔与柯勒律治都在童年时失去父亲,并缺乏母爱,都长时期热情地迷恋那些并不会回报他们爱恋的女人,尽管波德莱尔迷人但知识浅陋的情人珍妮·杜瓦(Jeanne Duval)与柯勒律治的朴素聪明的萨拉·哈钦森(Sara Hutchinson)截然不同,两位诗人都围绕他们欲望的客体构建了精致的幻想。
干了这杯毒酒——波德莱尔:《恶之花》展开全文马奈的《杜伊勒思花园音乐会》,其中有波德莱尔为奇迹和表演培育毒蛇的人研磨毒药的人阴森可怕的光线干了这杯毒酒——波德莱尔:《恶之花》有一位诗人,曾经对着一位肤浅的评论家发问:为什么诗人一定要带给人们甜美的感受?诗人难道不能是一个“研磨毒药的人”,“为奇迹和表演培育毒蛇的人,深爱那些爬虫、享受着它们冰冷的爱抚和人群之恐惧的舞蛇者”吗?大作家雨果曾经在信中对这位诗人如此评论,“你给艺术的天空带来说不出的阴森可怕的光线,你创造出新的战栗。
”这位诗人就是夏尔·波德莱尔,我一直怀疑《黑执事》里夏尔的名儿就是跟着他起的,他们连气质都是如此相似,哪怕在蛆虫堆里腐烂,也要嘲笑这个世界。
波德莱尔1821年出生于巴黎,那个时期,法国大革命的余热尚在。
对法国大革命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它对法国乃至全欧洲社会各界的影响有多大。
拿破仑开启的共和国时代虽然在雅各宾政府的血腥统治下覆灭了,但自由的精神之门已经打开,并且以排山倒海之势将自由之魂散布大地。
没有一个人否认过法国大革命的这一精神,就连康德也是那个时期的小粉丝,司汤达尔在《红与黑》中更是借于连之口表达了对那一时期的向往。
这短短几十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比中世纪一千多年出的都多。
在法国文学这块,就有雨果、大仲马、司汤达尔、巴尔扎克、乔治桑等响亮亮的名字出现,波德莱尔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就来的。
波德莱尔幼年丧父,后母亲再嫁,继父是个脾气固执的军人,他总是不理解波德莱尔忧郁而敏感的诗人气质,又十分强制,使得波德莱尔从小就很叛逆。
波德莱尔成年后继承了亲父的一笔遗产,但他仍然将生活过的一团糟,跟巴尔扎克一样花钱没个度,总是在重复欠钱——逃债的恶性循环中。
他在《忧郁》(之二)中,提到了那金字塔般的债务:1《忧郁之二》(节选)“我若千年也没有这么多回忆一件大家具,负债表塞满抽屉,还有诗篇、情书、诉状、浪漫歌曲,粗长的鬈发缠绕着各种收据,可秘密没我愁苦的头脑里多。
“发掘恶中之美”—波特莱尔与《恶之花》一、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
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
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
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通感、象征、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
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
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
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象征主义诗歌发展概况1.概述如前2.先驱者:波德莱尔和爱伦〃坡美国诗人艾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恶之花”的成长及魅力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亚兹莱作品的研究,对比亚兹莱的作品及其风格进行评价,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最终促进自己独立风格的形成。
标签:恶之花;颓废主义一、比亚兹莱对后世的影响:虽然比亚兹莱的作品被称为“恶之花”,他的艺术被维多利亚社会批判为最不正当和最怪异的艺术之一,但他用高度符号化和情色化的表达方式,充分揭示了维多利亚家长制社会结构中的伪善。
他的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评论。
一种认为,他在平面设计领域,特别是线条和纯色块的原创性使用方面,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并且影响不仅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他对画家康定斯基、毕加索,麦金托希等都有重要的启发;另一种则认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颓废,几乎是“审恶”的价值观念令人们莫衷一是。
肯定者认为他揭示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否定者则认为他破坏了传统道德观念,并指引了一条腐化堕落,通向“撒旦”的道路。
正如当年将比亚兹莱介绍给中国的鲁迅所说:“有时他的作品达到纯粹的美,但这是恶魔的美,而常有罪恶的自觉,罪恶首受美而变形又复被美所暴露。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如何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比亚兹莱对D.H劳伦斯、威廉·福克纳、郁达夫、海派文学等都产生了影响。
今天颓废主义已经成为旧名词,现代艺术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但时间的车轮并没有将比亚兹莱及他的作品碾碎,而是将他的的影响渗入历史,成为永远无法消除的轨迹。
二、比亚兹莱的生平:奥勃利·比亚兹莱1872年8月21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
他从小就很喜欢德国著名歌剧作家瓦格纳,据说他在音乐上的天赋远大于绘画。
可是,7岁时被诊断患有肺结核,直到他创作的晚期,为了治病他依然过着漂泊的日子。
三、比亚兹莱的艺术生涯:1891年7月发生了一件对比亚兹莱有重大影响的事情。
他和姐姐一起拜访了著名的画家爱德华·伯尔尼—琼斯爵士时,琼斯发现他的才华并鼓励他走职业画家之路。
《恶之花》里深刻的悲观主义——对《恶之花》的另一层解读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
它绽放在地狱的边缘,它不像诺瓦利斯得“蓝色花”,虽然神奇诡异并不虚无缥缈,因为它扎根在具体的时空里;它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却令怯弱者畏葸不前,因为它揭开了人心最隐秘的角落;它又蕴藏着地火一样的潜在的威力,使秩序的维护者胆寒,因为它是一颗不安的灵魂的抗议。
诗人波德莱尔长期生活在巴黎这座现代的“病态之都“里,处在“恶”的环境包围之中,在亲身目睹和体验了杀人、投毒、纵火、强奸以及愚蠢、谬误、罪孽、吝啬等诸多丑恶现象后,内心深处产生了难以排解的厌烦和忧郁,在失望、放纵、沉沦、悔恨的过程中痛苦挣扎与无奈反叛,他决心一定要把这些被人回避、遭人掩饰的“恶”展示出来,就如诗人在一开始说的:人类的罪孽中,有一个更丑陋、更凶恶、更卑鄙!它不张牙舞爪,也不大喊大叫,却往往把大地化作荒芜不毛,还打着哈欠将世界一口吞噬。
而这令人生恶的罪孽的名字就叫“厌倦”,诗人往往在诗中称之为“怪物”。
诗人厌倦了这种如爬虫般令人作呕的腐朽生活,厌倦了这个城市的各种泛滥,他极力地寻求解脱,却将自己的思想越埋越深,直至无法自拔。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这样写道:读者,你认识这爱挑剔的妖怪,——虚伪的读者——我的兄弟和同类!诗人已经对人类失去信心,在他厌俗的眼睛里,看到的尽是虚伪,没有真实。
他成了“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隐士,不甘心被世俗压制,却又无法包容这个现实的虚伪。
他曾坦言:“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而且常常身处同学之间——感到命运注定的永远孤独。
”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也说道: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识得忧郁和消沉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
然而我渴望生活,我想有些许的安宁、光荣、对自我的满意。
可是某种可怕的东西对我说:妄想;而另一种东西又对我说:试试吧!他身陷矛盾不可自拔,唯有将自己的心思寄于诗歌,通过展示人世间丑恶的事物,从而来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
爱神与死神的接吻——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诗篇《腐尸》爱神与死神的接吻一一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诗篇腐尸o龚馨雅摘要:《腐尸》是诗人波德莱尔献给他的爱人让娜?迪瓦尔的一首情诗.诗歌以差度极大的意象进行对照,表现了诗人想从对美的追求和爱情的陶醉中排除内心的忧郁,最终陷入无限的惆怅和虚空中.诗歌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引发了现代人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关键词:波德莱尔((腐尸》情诗象征主义斌P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两腿翘得很高,像个淫荡的女子,冒着热腾腾的毒气,显出随随便便,恬不知耻的样子,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刘易斯没有给我们一个现成的答案.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作家既当诊断人又当疗伤者.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留给了我们一线希望.巴比特对他叛逆的儿子说:"事实上我一辈子没有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我只是混日子,没有干出了不起的大事.……但是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做了,使我暗暗高兴.那些人想威胁你,把你制服.让他们见鬼去吧!我支持你.……别被家里人吓倒.别被泽尼斯吓倒.也不要像我一样,自己被自己吓倒.好好干吧,老伙计!世界是你们的!"l1所以我们也许可以保持希望,希望后来者不会面对个人追求和社会压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明天仍旧可以享有田园的生活自由和本真的终极关怀.(本文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之生命观与宗教观初探"立项课题.)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要把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养分百倍归还伟大的自然.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好像被熏得快要昏倒.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年版,第123页.[2】【8】LewiS,Sinc1air.Babbitt.ed.IdarkSehorer.NewY ork: thenewhmericanLibrary,IFie,1961.p322,p323.MarkSchorer系美国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其最知名的作品为辛克菜?刘易斯的传记Sinc1airLewis:AnAmericanLife(1961).[3】【4】【5】【6】【11】【13】[美】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 王永年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第98页,第220页,第3页,第2页,第321页.【7][9】【美】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潘庆龄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第10-11页.[10】李美华:《论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对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的抨击》,福建外语,1997年,第2期,第58-59页.【12]Schorer,Mark.SinclairLewis:Anhmerica11Life.NewY ork:McGraw—H¨l,1961.转引自谢田芳,《现代商业社会中人性的彷徨一一解读<巴比特>中主人公形象的现实意义》,长江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332页.注释:[1】陆谷孙编: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熊净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00024)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这个世界奏出一种奇怪的音乐,像水在流,像风在呜响,又像簸谷者作出有节奏的动作,用他的簸箕簸谷一样.形象已经消失,只留下梦影依稀,就像对着遗忘的画布,一位画家单单凭着他的记忆,慢慢描绘出一幅草图.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它在等待机会,要从尸骸的身上再攫取一块剩下的肉.一一可是将来,你也要像这臭货一样,像这令人恐怖的腐尸,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是的!优美之女王,你也难以避免,在领过临终圣事之后,当你前去那野草繁花之下长眠,在白骨之间归于腐朽.那时,我的美人,请你告诉它们,那些吻你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波德莱尔(1821—1867)是l9世纪法国着名诗人,文艺批评家,被称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他用最适合于表现内心隐秘和真实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而充实地显示出自己的精神境界,歌唱了现代人的忧郁和苦恼,为近代西方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明确提出:"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发掘恶中之美,并非以丑为美,而是经过艺术表现从丑恶的现实中揭示出社会和人生带本质特征的深刻的内涵,传达诗人因现实的丑恶而产生的忧郁,愁思,不幸等情感及叛逆精神,而且力求把美内在化,精神化,也就是在丑恶的现实中发现其深藏的审美价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恶之花》是他的上述象征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恶之花》分成五个部分.《腐尸》是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中的恋爱诗篇,主题是诗人想从对美的追求和爱情的陶醉中排除他内心的忧郁,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最终陷入无限的惆怅和虚空中.《腐尸》全诗充沛着丰富的想象力,诗人以想象来展开他的心理流程.诗人回想了他曾看到的一具腐尸,这具腐尸之丑之臭令人作呕,诗人用美妙的想象来描摹腐尸在脑中的外国文学研究|ll丑陋印象,丑美意象集结在一起,化丑为美,然而这具腐尸仍然会化为乌有,恶狗要摄取她身躯最后的一块肉,尸骸将与自然化为一体.他由这样一具污秽的腐尸联想到他的爱人的命运,他的热烈的爱——"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最终要化为累累白骨,芳香的唇,香甜的肉体,最后也会化为一具令人恐怖的腐尸,而这可怕的死亡,也是诗人爱的一部分.诗人热恋的肉体之爱随死神而去,但遗下的是诗人对爱人美的形象的怀念及永存的情爱精髓.诗歌结句表明了诗人对爱人的心迹: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腐尸》集结了许多丑的意象来表现死神的丑陋."淫荡的女子","冒着热腾腾的毒气","苍蝇","粘稠的脓".一切污秽刺眼的意象堆积在一起,然而一切又是庄严的,肃穆的:"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要把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养分百倍归还伟大的自然."这是死亡对伟大的自然的回归,是人的归属本原的意识."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死亡是人生的壮丽诗篇,是一朵美丽的花,丑陋污浊仅仅是表象而己.丑陋的现象F是死亡的庄严和美妙.表象与本质的反差,互为衬里,正是诗人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诗歌中的个别意象运用了美丑对比的手法.如"尸体" 与"花苞","腐尸"与"美人"等进行对照."苍蝇嗡嗡地飞,蛆虫塞塞率率地钻动"被诗人喻为奏出的音乐."像水在流,像风在鸣响/又像簸谷者作出有节奏的动作/用他的簸箕簸谷一样",声色形融为一体,相互贯通,诗人充分发挥了交感功能,化丑为美.诗人的想象穿越这些丑的表象,洞悉其中的感应关系,追寻到生与死的奥妙,达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融合.此外,诗歌在结构上也采用了对比手法.诗篇前部分是对腐尸的印象式描绘,后部分是对爱人命运的沉思:一面是希望永远不死的美人,另一面是正在等待这个美人的残酷命运.生与死,美与死的相互转化,相互颠覆,对读者的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腐尸》是诗人献给他的爱人让娜?迪瓦尔的一首情诗,污浊的腐尸进入神圣的诗歌,已经够惊世骇俗了,而波德莱尔意犹未尽,把这秽物同自己的情人联系起来,以死亡来透视他的甜蜜爱情,他不仅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且引发我们对现代生与死的思考.在象征主义诗人笔下,现象并不等于现实.这里的腐尸其实就是死神,一切都会被死神掠去,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当美的爱神遭遇了死神,爱神也会死亡吗?我们在死神面前是手足无措的,…切热烈如火的爱,地老天荒的爱都无力抗拒强大的死神降临.爱的神话被解构,我们无所依托,,无所永存,即便印象里"我己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爱是神话,没有永久不灭的爱,爱最终只能存于想念和理想之中.死亡让一切成为了虚空.死神与爱神纠缠,我们无从逃避,最终接受死神,在死神怀里思恋着爱神,爱神也因而也得到了永生.(龚馨雅福建泉州市晋江一中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