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及英语成语翻泽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1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成语翻译作者:徐静怡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4期[摘要]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成语翻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
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成语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徐静怡,江西宜春人,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成语(set phrases)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
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
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
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
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课改探微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语言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响。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另一方面,文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语言才能得以体现。
一、汉语四字成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成语是一种习惯用语,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一词的解释是“人民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些汉语成语生动、简洁、有力、富有想象力,“它们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的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
它们一般来源于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古今各家各派的文学名著、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故事等,通常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反映出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特有的人文状况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语四字成语翻译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应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因而译者所要面对的必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然而从本质上说,翻译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译者所面对的实际上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内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汉语四字成语体现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在英译汉语四字成语时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对接,而且还须考虑到文化的对接。
这就要求译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了解。
1.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极具民族思想的文化现象。
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
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
他们相信上帝的创世之说,《圣经》在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有不少成语就有关于圣经和基督教教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翻译的影响一、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各自国家的人文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成语和历史典故。
由于词典不可能详细地收录这些,我们在翻译时是有难度的。
汉语中的习语包含着很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等。
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Time will tell)。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in the end things mend, there is always a way out.)老马识途( an old hand is a good guide)。
这些中文习语按照字面意思远远不能传达原文的语言内涵,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做出适当的变通。
另外,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认知。
例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和吉利,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
与此相反,red在英文中代表着血腥或危险、暴力,如red ruin(火灾),red battle(血战)。
英美人认为White代表纯洁和美好,英美姑娘在结婚时穿白色的婚纱。
中国人则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中国女孩结婚都穿红色,盖红盖头。
另外,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图腾,中国是龙(dragon),美国是鹰(eagle)。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是皇权的象征,是九五之尊的代表,寓意神圣和吉祥。
大多数华人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
然而在西方,龙(dragon)是罪恶的象征, 在圣经中dragon都是与邪恶和恐怖相联系的。
二、地域文化对翻译影响英国是一个四周被海洋所环绕的岛国,而中国却是个是内陆国家,人们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因此对土地具有独特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正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特征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表达上的不同。
英语习语中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摘要:文章根据习语与文化的关系,针对汉语和英语在风俗、历史典故以及生活环境等等层面所存在的不同之处,提出在进行习语翻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式有注释、直译、意译以及借用等等,为翻译者在英语习语翻译的过程中提供参卡参考。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研究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ioms and cultur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erms of customs,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poses that the methods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idiom translation include anno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borrowing, etc.,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nsla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Key worlds:English-Chinese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tudies引言习语是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累积的产物,是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种精练化呈现,也是服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短语,具体包括的类型有谚语、成语、格言以及歇后语等等。
习语具体就是某种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固定性的,具有特殊形式的以及传统意义的表达形式。
文化差异及英语成语翻泽[摘要]文化差异是英语翻译的难点之一。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成语,无一不是各自文化的沉淀,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文章比较分析了两者在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多处文化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一些灵活处理英汉成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翻译英语习语是词组或句子的整体含义而不是独立单词意思的叠加,因而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它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习语有几个特点,例如:习语是生动而哲学的,并且习语的比喻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英语习语都与英语文化背景相联系,如果忽视了习语的文化背景,便不能得到正确的翻译。
在本文中,笔者将分析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文化差异在任何语言中,深厚的文化与本国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有关。
英语与汉语的习语,都与自己的文化紧密相连,表达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这对习语的翻译有重要意义。
1.地理文化差异。
一些英语习语与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其航海业世界第一。
而中华民族居住在亚洲大陆,所以中国人很依赖土地。
因此两国人们用不同的比喻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习语“spend the money like water”用于表示某人花钱浪费。
然而,当中国人表达相似的意思时,他们使用“挥金如土”,用“土”这一意象。
在英语中,有很多习语关于船和水,这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例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to mis s the boat” (错失良机),然而在汉语中,没有与这些英语习语对应的意象。
2. 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主要由宗教信仰和意识组成,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风俗与艺术方面。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圣书,是英语习语的主要来源。
大量的圣经习语用于日常英语会话中,但已经忽略了他们的起源。
例如:“a thorn in the flesh”(眼中钉), “to turn the other cheek”(以德报怨), “the apple of one’s ey e”(掌上明珠),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中国文化深受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影响,其中佛教的影响最根深蒂固,因为佛教在中国传播了很久。
因此,汉语的习语深受佛教的影响。
但是随着长时间的使用,它们的意思已经远离宗教的意义。
例如:“借花献佛”本意是拿借来的花献给菩萨,现在指把别人的东西当做礼物送人。
另一个习语是“不看僧面看佛面”,本意是不看和尚的面子,而看菩萨的面子,现在的意思是做事时从别人的角度考虑。
3.童话和寓言的起源。
童话讲述的是仙女和古代英雄的故事,它是古代人解释自然现象和表达祝愿最纯朴的形式。
如习语“under the rose”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它的真正意思是“私下的”,“秘密的”。
这个习语源于一个童话。
传说中,浪漫的维纳斯沉迷于性事,突然有一天她被希波克拉底看到。
正在那时,维纳斯的儿子丘比特出现了。
由于害怕母亲的丑事公之于众,于是丘比特用一枝玫瑰贿赂希波克拉底,希望他能够保守秘密。
希波克拉底接受了玫瑰并且发誓要保守秘密。
因此“under the rose”的意思是“秘密的”。
在中国文化中,也有许多来自于童话或寓言的习语,例如,“亡羊补牢” “精卫填海”。
4.传统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习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对狗的态度。
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许多与狗相关的习语都含贬义。
“狐朋狗党”被翻译为“evil associates”,“狗急跳墙”译为“a cornered dog will leap a wall”,“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译为“to put one’s nose into other’s business”,等等。
近几年,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养狗作为宠物,致使狗的地位发生改变,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关于狗的比喻仍然没有改变。
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大多数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不表示贬义。
英语习语中,狗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
二、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习语的文化意义十分丰富,应通过翻译充分地表达。
习语的形式和意义简洁精辟,因此,习语的翻译不能太长。
有许多翻译习语的方法,但是那些可以准确表达意义的方法才可以采用。
1.借用现有的习语。
英语和汉语中也有一些相似的表达,所以相似的事物可以用相似的方式表达。
相同意义和相同内涵的习语可以用不同的目的语翻译。
to be 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to hang by a hair 千钧一发apple in the eye 掌上明珠;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rain cats and dogs 大雨倾盆;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有一些习语意思相同但却使用不同的意象来翻译。
换言之,即使意象不同,习语的含义也是相同的。
实例如下: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cut the Gordian knot 快刀斩乱麻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as mute as a fish 噤若寒蝉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事实上,可以借用现有的成语来翻译的习语只是一小部分。
有一些习语看似相似,却有不同的含义和内涵,这样的习语不能简单地借用现有的习语来翻译。
学习者应该注意以下习语的翻译。
put one’s foot down 意思是“坚决反对某人想要做的事”,而不是“脚踏实地”。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意思是“住在一起的人经常吵架”,而不是“猫狗不如的日子”。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 意思是“乘人之危,在混乱时去捞好处”,而不是“浑水摸鱼”。
American beauty 意思是“红蔷薇”,而不是“美国美女”。
2.直译。
一些习语在目标语中没有对应。
如果意象和文化意义可以被使用目标语言的人们所接受,那么这个习语可以直接被“搬”到目标语言并保持原始意象和文化意义。
例如:旁边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罗贯中:《三国演义》)翻译如下:Then one of those about him suddenly clapped his hands, crying, “It’s 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Why so much talk!”译者可以保持原始意象和文化意义,将成语“易如反掌”进行直译。
此外,中国的成语“丢面子”也可以用英语表达翻译为“lose face”。
就像中国成语“好久不见”可译为“Long time no see”一样。
这些翻译已经被说英语者所接受,因为它们在英语沟通中容易理解。
也有许多英语习语直译成中文。
ivory tower 象牙塔;Oliver branch 橄榄枝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wash ones hand 金盆洗手3.加注释的直译。
一些习语的文化意义不能通过简单的直译完全表达,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加入进一步解释。
例如:中国的成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the master mind.”这种方法适合那些不需要太多解释的成语。
此外,增加的注释必须简洁明了,太多的解释会使翻译冗长而失去价值。
习语“sit above (below) the salt”译成中文是“坐上(下)席”。
说明西方过去流行一种习俗,即在就餐时,置一盐壶于餐桌之上,就餐者坐于盐壶的上、下方以示尊卑有别。
另一个例子:armed to the teeth译成中文是武装到牙齿。
说明从前,南美北海岸的海盗除了手持武器之外,牙齿还要咬着一把刀。
4.增译。
汉语的习语具有排比的特点,这意味着同一个习语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隐含意义。
而在英语中,具有排比结构的习语少之又少。
例如,在中国的成语“沽名钓誉”,“沽名” 与“钓誉”具有相同的含义。
而在英语中,表达同一意思的成语是“fish for praise”和“angle for fame”。
在这两个习语中,只有一个单一的组成部分,即“fish”和“angle”。
因此,一些英语习语可译成带有排比结构的汉语成语。
例如:catch at shadows 捕风捉影(加词“捕风”)gnash one’s teeth 咬牙切齿(加词“咬牙”)in deep waters 水深火热(加词“火热”)twofaced tactics 两面三刀(加词“三刀”)5.意译。
1)意译与类比。
在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情况下,人们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字及意象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用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因此,应考虑思维习惯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例如,“雨后春笋” 与“to grow like mushrooms”有相似的意思。
“笋”(bamboos)和“蘑菇”(mushrooms)是具有不同的意象的植物,但是他们共享着相似的大脑思维过程和一致的联想,他们表达的概念都是“事物迅速发展”的意思。
此外,一些习语可以这样翻译。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汉语意思是“无风不起浪”,他们虽然不具有相同的意象,但是表达的意思一样。
汉语成语“大海捞针”可以译为“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即使“针”和“干草堆”不对应,但也没有影响意思的表达。
其他习语翻译如下:“at the end of one’s rope”(智穷力竭),“to burnone’s boat”(破釜沉舟),“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2)意译与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