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专题综合训练(二)
- 格式:doc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6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注意事项: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第小题1.5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的氏族社会始于A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国 B 秦朝 C西汉 D隋朝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人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巍 C唐朝 D北宋4、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的A (1)B (2)C (3)D (4)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6、甲午战争后,列强竟相对清政府代款,是为了(1)取高额回扣利息(2) 长期把持中国海关(3)进一步控制中国命脉(4)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A、(1) (2) B (1) (2) (3) C (1) (2) (4) D (1) (2) (3) (4)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9、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10、列关于二次革、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1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A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B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C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D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13、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际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抗战1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1)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3)农民基本利益(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1) (2)B (1) (2) (3)C (1) (3) (4)D (1) (2) (3) (4)15、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急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不包括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1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7、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18、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试题与参考答案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政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7.研究表明,宋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在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赴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库存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作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考点角度题号秦汉时期的经济汉代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 1 汉代铁业官营的影响 2汉代田庄经济的发展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4 东汉政府社会控制范围的扩大 5 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 6 综合71.(2018·山西太原月考)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说明汉代(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解析:C 跨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的漆、陶器上有“市”“亭”等戳记,表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部分出自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故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破除身份等级,故D 项错误。
2.(2018·福建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解析:D 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选D项。
A项中“铸币铜料紧缺”与史实不符,排除;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故B项表述不当,排除;火药在唐末才开始应用于军事,故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3.(2017·湖南十校调研)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
”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解析:B 《后汉书》只是描述了东汉时庄园经济的存在,没有说明其在社会中所占的份额,故A项错误;通过“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十二铜表法》制定之前,罗马贵族喜欢用习惯法裁判,主要是因为习惯法()A.可以保护大众的利益B.是传统法律,不容更改C.可以随意解释,有利于保护贵族特权D.是公平的2.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3.观察下表,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单位:千公里)A. 19世纪后期,世界各地铁路发展不均衡B. 列强的侵略影响了亚非地区铁路的发展C.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兴起D. 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的不断扩大4.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5.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梁启超家庭伦理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6.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有这样的字样:“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
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
从广告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有: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广③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关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直接原因③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为主要特征④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有一个文化修养高的导演准备拍古装戏《庄周梦蝶》。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5.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中国古代相权削弱的趋势 1 科举制的影响 2 宋代皇帝的反省意识 3 元朝行省制的作用 4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5 宋代城市管理政策的变化 6 唐宋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7 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8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9王阳明思想的特点10吴道子绘画的特点11宋体产生的原因12 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丞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演变历程。
材料反映了“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到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的历程,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被分解。
故C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
B项说法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审议的。
D项说法错误,丞相仍行使部分行政权。
2.(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
这说明了(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解析:B 材料表明唐代官绅墓葬中墓志署名郡望的比例与魏晋南北朝相比较小,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衰落。
专题综合训练(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解析:选C。
材料中“取世资”表明选取世家大族做官,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信息,表明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故选C项。
材料中“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看不出是儒士,故A项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而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与材料中“晋人”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直将伏死”不是消极出世,故D项错误。
2、(2018·株洲模拟)《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解析:选A。
材料内容是关于曹魏时期中正官察举人才的六条标准:忠、孝、友、谦、信、学,可见这些标准与儒学理念一致,说明儒学理念影响着九品中正制度,故选A项。
3、(2018·滨州模拟)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
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解析:选A。
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可知,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增强,而不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枢权力机构的成熟,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故D项错误。
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②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胁了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选官制度的变革(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以史官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皇权在舆论上和道义上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综合模拟试卷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
这种“分封”的变化( )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3.宋以后书传于后世的,其数量规模远非唐朝以前可比。
这主要是因为( )A.科学技术的进步B.教育事业的发展C.政治体制的改革D.商业经济的繁荣4.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一制度致使( )A.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买办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替外国商人服务的中间人或经理人,与各级政府和外洋势力有着密切联系。
1869年天津英国领事的报告中提到“发展贸易,除了自然的与政治的阻力外,买办是仅次于二者的最大阻力”。
该报告表明( )A.买办制度给外商带来巨大利益B.外商与买办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C.买办逐渐脱离了与外商的联系D.原有买办制度已不适应外商需要6.“自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
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
”这首歌谣表明( )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7.如图为1933年中央苏区《红色中华》刊登的宣传画。
它表明,中央苏区( )A.把发展生产摆在首要位置B.妇女社会作用和地位提高C.妇女是前线和后方的主力D.移风易俗,倡导男女平等8.至2011年,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
专题综合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黄冈质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解析:选A。
题干“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选A项。
2.(2018·石家庄质检)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 )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解析:选C。
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可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选C项。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错在“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3.《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
……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
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
’方进即日自杀。
”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解析:选B。
据材料中省略号前半段内容可知,翟方进在前一任皇帝在位时倍受信任和赏识,据省略号后半段内容可知新皇帝对翟方进不信任,因而翟方进自杀。
这说明丞相的权力与命运根本上掌握在皇帝手中,B项符合题意。
4.(2018·广州综测)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
这反映了汉代(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解析:选C。
在先秦时期祭祀主要是贵族的特权,到了秦汉时期这些传统的节日成为普通人的习俗,体现了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故A 项错误;虽然材料涉及了“祭祀土地神”但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的儒学体系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皖南八校联考)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
这一举措(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汉王朝迁徙地方“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郡国豪富”“强宗大族”等豪族,以打击地方豪族势力,从而加强了朝廷力量,故选D项。
6.(2018·武汉重点中学考试)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当大规模的自耕农……农民并没有响应”可知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时,庄园中的农民生活相对安定富足,故选B项。
材料未提及东汉庄园经济出现新技术,故A项错误;庄园经济是东汉豪强、军阀称雄地方的经济基础,威胁中央集权,而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矛盾相对缓和而非激化,故D项错误。
7.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
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解析:选D。
解读题干,从“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地位,故选D项。
材料没有体现刑法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指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规则,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8.(2018·福州质检)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 余次。
这反映了(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赦免制度是一种宽恕的制度,秦始皇多年不赦,汉朝大赦达140余次,体现了从秦朝依法家思想治国到汉朝依儒家思想宽容治国的转变,故A项正确。
战国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汉朝时大赦百余次,只有秦始皇多年不赦,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错误;仅从赦免制度无法看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
9.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意在强调( )A.“天人合一”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弃恶从善”思想解析:选B。
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
10.(2018·衡水模拟)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解析:选D。
据题干及所学,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的大一统要求思想的大一统,故选D项。
汉初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适合不同时期的汉代社会,故B项错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治思想随之变化,故C项错误。
11.(2018·马鞍山质检)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解析:选A。
材料中“考古工作者曾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的信息说明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后汉书·蔡伦传》属于二手史料,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故B项错误;“蔡伦发明造纸术”说法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汉代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故D项错误。
12.(2018·合肥高三质检)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这一成就( )A.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B.促进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形成C.反映了较浓厚的迷信色彩D.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解析:选D。
二十四节气是为指导农业而专门制定的补充历法,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解决实际需要的特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
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10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5分)解析(1)“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
(2)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14.(2017·宜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
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 000年的石破天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