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 格式:ppt
- 大小:879.00 KB
- 文档页数:82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1、GDP的概念:全名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用Y表示,Y=C+I+G+NX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净出口。
2、消费:消费指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物品包括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
服务包括理发和医疗这类无形的东西。
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包括在消费服务中。
3、投资:指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
它是资本储备,存货和建筑物购买的总和。
建筑物投资包括新住房支出。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投资4、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
比如当政府为陆军将军支付薪水,为政府购买,当政府支付解雇人员的失业保证金,为转移支付。
5、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
净出口决定因素:(1)本币对外币的汇率(2)外国对此货物的需求(3)外国的政治状况(4)外国的经济情况(5)本国的生产,科技,经济水平(6)本国的政策6、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gdp:指定一年为基年,然后用基年价格来计算所有各年的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名义gdp用当年价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真实gdp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价值。
7、gdp平减指数只反映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公式: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8、通货膨胀:描述物价水平上升。
要点:是价格水平从低位上升向较高位的过程,一直在高位不叫通货膨胀。
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率公式:d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讲解完毕。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选择题1.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定时期内的某一国家或地区领土范围内(D)的市场价值总和。
考察GDP的概念A.所有经济交易B.所有市场交换的最终商品和劳务C.所有商品与劳务D.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2.已知某个国家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时为20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是300亿美元。
这样,这个国家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
总投资500=净投资+折旧300A.500和200亿美元B.2500和2200亿美元C.500和300亿美元D.1500和2200亿美元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里,政府支出是指(C)。
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之和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公债利息等之和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里,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故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4.在二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等于(A)。
A.C+IB.C+I+GC.C+I+G+X-MD.C+I+G+X5.在四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等于(B)。
A.C+I+G+XB.C+I+G+X-MC.C+I+G+MD.C+I+G+M-X6.下面哪一部分收入不是居民挣得的但他们却拿到了?(A)。
A.转移支付B.利息C.租金D.利润7.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B)。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8.下列何种行为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D)。
A.购买公司债券B.购买公司股票C.购买国债D.上述都不是9.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法则,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A)。
A.属于消费支出B.属于政府支出C.属于投资支出D.不计人国内生产总值10.如果A国2000年(基期)的GDP为2000亿元,该国2001年GDP平减指数为2,实际GDP比2000年增加了50%,那么2OOl年的名义GDP等于(C)。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及框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基本问题: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与汇率二、宏观经济学的框架结构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四、国内生产总值1、GDP概念: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2、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3、注意:1、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2、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所以如果不是市场交易活动,不计入GDP。
4、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库存看作是存货投资。
5、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6、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4、GDP的衡量国民经济恒等式: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1)增值法:又称部门法。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的来源。
运用增值法计算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
产出的价值—购买中间产品的价值(2)收入法:收入法又称供给法,也是产品要素支付法即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我国依据收入法统计GDP 分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GDP=C+I+G+(X-M)(4)重点了解支出法中各项的概念与含括。
5、名义GDP和实际GDP1、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GDP的折算指数=某年的名义GDP/某年的实际GDP6、其他经济指标:GNP、NNP、NI、PI、DPI,需要了解其概念,相关关系及计算7、GDP的缺陷:非市场活动无法得到反映;地下经济计入与不计入;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第1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了解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关键信息,从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决策。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出总值的指标。
它包括国内消费、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几个方面的数据。
GDP的增长速度反映了经济的活力和增长潜力,是判断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劳动力市场指标劳动力市场指标包括就业率和失业率。
就业率指的是劳动力参与就业的比例,反映了一定经济区域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
失业率则是衡量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反映了一定经济区域失业状况的衡量指标。
三、通货膨胀指标通货膨胀指标是衡量物价水平变化的指标。
通常使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的变化对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有重要影响,政府和央行需要通过调控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四、贸易指标贸易指标包括出口、进口和贸易平衡等指标。
出口和进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水平。
贸易平衡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额,反映了国际收支状况。
五、投资指标投资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等。
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活动的指标,可以反映经济的投资和建设状况。
股票和债券市场反映了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也是衡量经济风险和投资机会的指标。
以上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的几个方面。
这些指标相互影响,综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
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这些指标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决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指标的准确性和局限性,避免片面理解和评价经济状况。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衡量(6学时)1、教学内容(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衡量;(2)价格水平及其衡量;(3)失业及其衡量;(4)与基本指标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5)本章评析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及相关概念;(2)难点是价格指数及失业率的计算。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2学时)1、教学内容(1)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两部门经济:家庭部门;(3)两部门经济:企业部门;(4)三部门经济:政府部门;(5)四部门经济:国外部门;(6)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乘数;(7)本章评析(1)重点是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以及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2)难点是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乘数。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8学时)1、教学内容(1)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2)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4)本章评析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2)难点是货币需求函数。
第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8学时)1、教学内容(1)AD曲线及其变动;(2)AS曲线及其变动;(3)AD—AS模型;(4)AD—AS模型对外来冲击的反应;(5)本章评析(1)重点是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2)难点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8学时)1、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3)货币政策;(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协调;(5)供给管理政策;(6)本章评析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2)难点是自动稳定器与斟酌使用政策以及货币创造机制。
第六章经济增长(10学时)1、教学内容(1)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2)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3)新古典增长模型;(4)内生增长理论;(5)增长核算;(6)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6)本章评析。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等方面的表现。
了解和掌握这些指标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以及个人规划投资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方法。
首先要介绍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产出的价值,是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重要指标。
GDP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两种,并且GDP还可以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总值,也可以按照生产成本计算的总值。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
产出法是根据国内企业和机构生产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进行计算,收入法是根据国内居民和非居民通过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获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息等,支出法是根据国内居民和非居民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支出来计算的。
其次是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上涨的程度。
通货膨胀由多个因素引起,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需求过度增长与供应短缺等。
为了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可以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计算。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以一定时期内一般居民购买一篮子商品与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变动为基础,衡量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的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CPI,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率的百分比。
再次是失业率。
失业率是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力资源供应与需求状况之间的比例。
失业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整敏感程度。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处于劳动年龄且正在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口除以劳动力总人口,再乘以100%。
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较低的失业率表示劳动力供需关系较为平衡,经济相对健康;而较高的失业率则意味着劳动力供大于求,经济可能处于萧条状态。
最后是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指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所形成的财政逆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