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文献综述

经济学文献综述

经济学文献综述
经济学文献综述

我国税收信息化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

税收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以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各国税务部门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税务部门信息化进程,税收信息化建设伴随从无到有,到实现了国家到地方的税收信息数据大集中格局,税收信息化正从一场技术革命转化为一场全方位的管理革命。现代税收征管工作的目标是效率与质量,重心就是税源监控,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税务管理领域的支撑点,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提高信息传输速度、资源共享和信息利用率,有效地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税收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提高管理、监控、服务的效能;凭借现代信息技术使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影响和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

税收征管模式是税收制度的实施载体,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税收征管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高效的税收征管模式是实现税制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注入新的内容,为强化税收征管,实现税收制度目标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用税收信息化建设来推动税收征管流程的改造,实现税收信息化与管理科学化的良性互动,促进两者之间同步协调发展,将成为税务征管发展的新方向,值得研究和探讨。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背景。税务部门作为一个掌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职能部门,所有的业务流程及事物管理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如今,税务部门的所有工作环节包括信息公布、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的购买使用、税务稽查、文书流转、人事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都是通计算机及网络实现的。关于我国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对于税收信息化建设以及如何设计税制的研

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但是应该如何设计税制,如何实施等问题目前还不明确,所以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通过综述各家观点,分析我国税收信息化和征管方面存在缺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税收信息化与信息化管理的方案建议,并对我国税收信息化与信息管理进行展望。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税收征管模式;全球信息化;信息管理

Abstract

Tax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How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haracterized by digital, 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and build up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nsider information as a core are important issues to national tax department.

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given a risen to the process of tax departments’ tax information, tax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omes from owning zero to have a achievement of tax information data centralization from national department to local place, tax information is transforming from a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o a full- ori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The goals of modern tax administration ar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monitoring of tax sources, as the anchor in the field of tax administration, tax information u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conversion of time and space, increases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utilization, and will solve the problem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 effectively.

The meaning of tax information is the integrated process which i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ax administration widely, developing and us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deeply, improving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service level, promoting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tax depart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cultural remodeling, and thus by these methods, promoting the tax administration modernization. By the dependence of production methods whic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 we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labor significantly, By the using of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and storage information resources

whi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engthen, we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performance of services; by the help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ethods of management have fundamental changes, it will influence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being.

Tax Levy is the vector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x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ax collection.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tax collection mode is a key to achieve tax objectiv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ax information injects new contents to our tax collection model,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to strengthen tax collection and achieve tax system goals. By the use of tax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e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x collection process, achiev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the tax inform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 the tax inform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It will become the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ax collection, and will be worthy to study and explore.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era, the developments of all work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IT background. As an in charge of the country's major departments, t he tax department’s business processes and things can not do without IT support. Today,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of the tax department, including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ax registration, tax returns, invoice the purchase to use, clerical, personnel and payroll management, circulation tax inspectors and fixed asset management, are working through computers and networks. The debate about China's current tax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has not stopped. For the question of tax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and how to design the tax system are deemed the focus of theoretical circles. The tax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urgent need, but how to design a tax system, how to play a system are not yet clear,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lated researches. By reviewing each point of views, we can analyze defects of tax information and collection management. On this basis, we can give recommendations to make our country’s tax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rfect, and have an outlook about our country’s tax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eywords】Tax Information; Tax Levy; Global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税收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目标研究

税收信息化包括税人事管理信息化、收征管信息化、公文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等诸多内容。从纵向看地税信息化包括省、市、县、分局(所)四级的信息化;从横向看税收信息化包括内部征收、管理、稽查各个环节,外部与纳税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信息互动。

美国学者理查德?诺兰(Richard.L.Nolan)经过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著名的诺兰模型。根据诺兰模型的描述,IT发展从起步到成熟,大体经过六个阶段:初始阶段(初始的局部计算应用,如报表、开票)-普及阶段(单机版应用增加,计算机代替手工)-控制阶段(开始注重规划,网络版单项应用增加)-整合阶段(开始统一技术平台,进行一体化集成,消除部门间壁垒)-数据管理阶段(统一规划组织内的信息资源,开始全面的数据综合利用)-成熟阶段(全面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辅助决策)。总的来说,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信息化专家米歇(Mische)在诺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米歇模型”,如米歇所言,信息化发展包括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同时信息化应具有技术状况、代表性应用和数据集成程度、数据库存取能力、信息技术融入企业文化、全民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等五大特征。他揭示了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系统整合期的重要特征就是做好数据组织工作,或者说信息系统整合的实质就是数据整合或集成。直至今日,米歇模型仍然是衡量信息化发展程度的经典理论。

在我国,税收信息化是目前税收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多,尤其是在税收信息化的目标研究方面较为突出。江苏省南京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2002)经过研究后指出,税收信息化的目标主要包括:

1)效率目标,这是税收信息化的第一目标或基本目标,通过用信息技术手段替代手工

作业,加强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管理手段的电子化,大幅度提高

征管效率、工作质量和行政能力,降低管理成本。

2)监控目标,通过建立内联外通、上下贯通的网络系统,加强对管理主体、管理对象

的监控。

3)服务目标,就是要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税务机关为纳税人、为社会

各界服务的水平,以低成本将税务机关已建立的信息公路和信息资源延伸到纳税人

和社会,实现开放式管理和服务。

4)流程再造目标,简单来说是指,打破各级管理部门的组织界限、工作流程的繁琐性

与官僚主义,用最快捷的电子方式在上下级之间、内外部门横向之间传递信息。

5)信息共享目标,主要是针对“信息割据”、“信息壁垒”现象而制定的目标,用以加

强信息的流动和共享,缓解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矛盾。

这一方面,李军(2009)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他指出,税收信息化的关键是信息的控制和监督,为税收征管和税务行政管理提供一个法治的体系,并建立起包括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本级税务机关内部之间和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的三种基本监督关系,具体体现在事先、事中、事后的三方面的控制和监督:

事先,税务机关根据规范的标准化流程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操作和严格的授权控制,实现“以机管人”。

事中,通过信息化操作建立起全过程的信息记录和执行记录,提供完整的操作记录流;实现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和透明化。

事后,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满足对纳税人的监控,实现信息化基础上税源管理,同时也可以提供各类会计核算、分析报告,并可以进行定时、不定时的检查和内部稽核。

作为中国税务论坛的特约评论员圩岸(2003)则认为,税收信息化的最为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如何增加税收收入,只有这一目标的确定才有利于广大税务干部树立税收信息化的信心,明确信息化的努力方向。同时,有利于促进各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2.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我国税收信息化进程中的成就

西方国家税收信息化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目的在于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基于这一思想,美国、德国、北欧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相继着手开展税收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李秀萍(2004)在《德国税收信息化之路》一文中指出德国税务信息化所秉承的是实现纳税人业务的信息集成处理,凭借网络的方便快捷以及在税务征管中的广泛应用,完成对纳税申报的全程监控。《中国税务报》的评论记者(2007)在分析美国税收征管体系中认为,美国作为最早提出税收信息化理念的国家,更加注重的是如何通过信息一体化加强税收单位与纳税人之间的互动,同时制定长远税收信息化规划,细分相关核心信息管理系统,在拥有强大硬件支持以及软件协调的基础上,

以期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此外,田冠军博士(2010)指出澳大利亚实现了以E-Tax为主体的管理系统在统一税务号码的基础上,强调税收单位与职能部门的合作,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单位内部的信息系统大联网,从而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张强、颜安颂等人(2010)指出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数据库技术,依托单机和局域网,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层次,对税收业务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手工操作的计算机化。

第二阶段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及图形化界面,依托广域网进行分布式处理,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和管理层次。

第三阶段是实现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网络技术和组件化结构,依托互联网实现集中式处理,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管理和决策层次,并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

杨怀则(2002)指出,与当代欧美强国的税收信息化体系相比,我国的税收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差,但仍然取得了明显成绩和突破性进展。首先,税收信息化战略明确,即根据一体化原则,用十年时间,建立一个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以总局为主、省局为辅高度集中处理信息,功能覆盖各级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战略;其次,作为我国税收信息化的核心-“金税工程”不论是在提升税收服务能力上还是在培育税收工程的管理能力上,都有显著成效;第三,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税务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体系,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上情及时下达,各地可以及时获知总局发布的各种技术与业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和信息,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实现了升级软件和文档的统一下载,保证全国范围内应用软件版本的一致性;三是各类技术问题收集与即时解答,解决基层各级操作人员技术咨询,解决各类系统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全系统范围内实现了技术成果的共享;四是开展了大量的专项技术培训,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及素质明显提高。

3.目前我国税收信息化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税收信息化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短板,而在后天的发展道路上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处于发展相对缓慢且尚在探索的阶段,税收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税务系统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具体问题体现在思想观念、信息技术与人才以及业务管理等方面。

关于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祝遵宏(2006)指出,部分税务领导和干部不仅认识不到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化建设对税务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要求也不甚了解,尤其对信息化对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约束机制完全不懂,导致税收信息化的落后、低效,从而忽视了征管流程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程安亭(2007)认为部分领导对信息化重视不够,没有把信息化建设摆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高度来抓。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计算机的简单积累,把多购置微机作为信息化先进的标志,导致设备浪费、税收成本加大,数据应用跟不上,形成数额极大的隐性浪费。而吴建、王晓燕(2006)则更多的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税务人员很多时候以税务机关为本,而没有以纳税人为本,有些地方以一种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电子申报,规定纳税人应该怎样做,使纳税人没法自主选择申报和选择缴款方式。这种以牺牲纳税人的利益来追求税收信息化的做法将不利于税收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人才是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所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江涌(2010)认为,现阶段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业务数据来源过多、过杂且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程剑东(2011)强调,信息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共享,但在税收信息化实践中不同应用系统缺乏统一接口标准而互不兼容,数据信息的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采集的渠道不同、标准各异,导致信息重复冗余;计算机设备重复购买、人力资源重复投入,降低了数据质量,降低了征收效率较低,增加了税收成本。数据交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与程剑东(2011)的观点类似,尹昌杰(2008)也提到了“信息孤岛”的问题,同时他还指出由于税务机关各业务子系统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处理需要而开发,限于当时技术水平与可投入资金,没有考虑或者说没有能力考虑这些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得信息系统建设产生了数据库不统一、操作平台不统一、显示模式不统一、开发语言不统一的问题。其结果是,加大了基层硬件、软件、系统维护的难度,造成了人力资源、资金成本投入的双重负担,也增加了应用系统整合的难度。

程剑东(2011)补充到,征管信息系统需要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和征收数据,由于这些信息

大多由纳税人自己填写并报送税务机关,难免会出一些差错;另一方面,办税人员向计算机手工录入征收数据时也可能存在缺项、错项情况。由于数据的不准确,造成统计结果失真,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我国金税工程一期建设没达到预期目的有很大原因就是数据采集的完整、准确问题。关于数据的失真,赵惠敏、孙静(2008)也有相类似的看法,她们认为在税务部门层级体制中,沟通分为纵横两个方向:即纵向为总局—省(市)局—地(市)局—区(县)局结构,横向包括平级间的互动。信息在这两条传播路径中,不断出现流失、失真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决策,阻碍我国税收信息化发展,值得关注。

在业务管理方面,高培勇、崔军(2001)等人进行多次调研后指出,现行征管体制中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各环节缺乏制约和信息传导机制,相应的岗位职责体系尚未建立、人员配置不到位,造成管户与管事相脱节,只管事不管户或者管事不落实,“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李秀梅、李英(2010)等人认为税收信息化作为一项科技管理的手段与陈旧人事、管理制度相冲突,导致相关建设工作滞后于发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4. 科学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开始于1983年,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创新,已初步形成符合自身条件发展的体系结构,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税收信息化走到今天,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发展道路如何去走?会遇到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各方学者研究的中心,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张秀莲(2009)在指出税收信息化条件下,纳税服务体系的构建应是一个贯穿与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体系,而不是局限于纳税人上门纳税环节。同时基于网络化的纳税服务体系必须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规则和指标,来支撑体系的运作,并作有效的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而林昶(2007)则认为建立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应该站在全国税务系统的高度,从国税、地税联合建立和数据大集中的角度、从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层面上进行统一考虑;另一方面,钱国玉(2006)指出,内部征管控制系统信息化与外部申报系统多元化的有机结合,即通过税务征管信息化系统软件的统一与诸如电子申报、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等申报方式的有效衔接来解决申报空间过大、时间过长等问题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收信息化。

同时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在发展道路上阻碍重重,湖北省房县国税局信息中心主任邢川(2009)认为目前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存在诸如硬件更新快利用率低、知识培训不

及时,技术人员缺乏,软件数目多难于管理等问题。鉴于此,应制定相应政策在新形势下促进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他认为,必须建立完备的操作人员和硬件的复合管理机制,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做好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另一方面统一税务软件集成综合功能,摆脱信息孤岛与软件割据;无独有偶,对于邢川(2009)所提出的软件整合观点,萧山国税局副局长徐勤玲(2011)也有着同样的看法,针对我国各个地区税务申报软件繁多,接口不一致的现象,她认为国家可以考虑推广统一的免费纳税申报软件,免费进行升级和维护以降低开发成本、推广难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申报数据的共享度安全性;在香港,同为国税局副局长的朱黄丽芬女士(2010)指出税收信息化支撑了税务局的内部运转和对外服务、支撑了税务应用、文件管理及工作流程管理等系统,支持税务局网站等其他电子服务,加强税收管理,应注重业务和技术的融合,税收信息化系统因应业务所需而开发,开发前应进行严谨的重整研究,务求相关工作流程能够与新系统相互配合。

5.结语

随着国税系统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全面发展,标志着服务型税务机关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按照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的在新形势下的要求和工程建设的进程,全面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国税系统的机构改革就是为了做好体制机制方面的准备,全新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将与全新的税收体制机制改革的效果相互衔接。但是税务机关层级不同,导致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也不是就能充分利用其相应功能,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健全岗责体系,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整合、优化、梳理、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应通过科学设定不同层级行政机构的事权,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专业化,转变其职能实现方式,进行机构功能的重组,实现体制机制与信息化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南京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税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与实施策略选择[D]. 江苏省南京市地方税务局, 2002 .

[2] 李军. 浅谈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 科技信息, 2009 .

[3] 圩岸. 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步伐[J]. 中国税务, 2003 .

[4] 李秀萍. 德国税收信息化之路[J]. 中国税务, 2004 .

[5] 田冠军. 澳大利亚E-Tax对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启示[J]. 中国税务, 2010 .

[6] 张强、颜安颂.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0 .

[7] 吴建.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中国税务,2006 .

[8] 祝遵宏、王晓燕. 审计与经济研究[J]. 中国税务, 2006 .

[9] 程安亭. 加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税务,2007 .

[10] 李秀梅、李英. 现阶段税收信息化的整合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 2010 .

[11] 江涌. 我国税收信息化现状分析[J]. 华章, 2010 .

[12] 程剑东. 国外税收信息化管理经验借鉴[J]. 市场周刊,2011 .

[13] 尹昌杰. 国外税务信息化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

[14]赵慧敏、孙静. 税收扁平化管理可行性分析[J]. 税务研究,2009 .

[15] 高培勇、崔军. 公共部门经济学[D]. 中国人民大学,2001 .

[16]张秀莲. 基于税收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构建[J]. 税务研究, 2009 .

[17] 林昶. 电子纳税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税务研究, 2006 .

[18] 钱国玉. 税收信息化与信息化税收研究[J]. 税务研究, 2006 .

[19] 李秀梅,李英. 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 经济论坛, 2010,(09) .

[20] 屈世富,万旺根. 模糊粗糙集理论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J]. 计算机仿真, 2010,(07) .

[21] 游华,李国田.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的税收信息化建设[J]. 金融与经济, 2009,(03) .

[22] 唐建湘,谭希培. 税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建设[J]. 南华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08,(03) .

[23] 李英.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24) .

[24] 蒋丽斌. 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诺兰”阶段模型的分析[J]. 财务与金融, 2009,(05) .

[25] 李媛,吴丹烨.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基础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 .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 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 莱布森(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 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 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 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莫斯 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第一文库网德 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 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 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学习题库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 一、选择题 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 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 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 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 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 A.3% B.6% C.12% D.27% 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 A.内生变量 B.外生变量 C.常数 D.变量 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 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 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 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 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 A.-8% B.-7% C.7% D.23% 7.绿色革命就是( B )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 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 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 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D.不平衡增长理论 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 A.引进一种新产品 B.开辟一个新市场 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D.扩大生产规模 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 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 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 D.以上三项 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两类知识是( B ) A.科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知识 B.技术知识和属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D.工程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13.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它就是( C ) A.土地的收益递减 B.劳动的收益递减 C.科学技术进步 D.人口增长放缓 14.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是(A ) A.李斯特的“幼稚工业论” B.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假说 C.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D.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不同于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文章。综述是一种综合性或专题性的情报资料,属于三次文献。具体地说,是指对某一专题的近期文献,经过阅读、摘选、融会贯通、分析、对比、归纳、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评述。文献综述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二是“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虽不是科学论著,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却不容低估。通过阅读近期原始文献而写成的综述,可以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新发现、新趋向以及未来展望。因此,综述被看作是新知识突破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毕业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应该先写一篇有关的综述,以便掌握该专题的最新信息,从而为选定研究论题和修订研究计划提供有益的信息和依据。 二、收集资料:文献综述写作的基础 收集文献资料是写作文献综述的基础。因此,收集的文献资料力求广泛与全面,且尽可能收集与研究论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同时也应收集相关的权威的综述性文章。 一般地,收集文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进行检索。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应用近2~3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综述的新观点、新水平。二是从其它文章的参考文献追溯。即从一篇或数篇最新发表、有权威性的论著或综述,及这些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这是一种较为快速而方便的方法。 收集到的文献如何阅读取舍?通常,阅读文献大致有三个步骤: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摘要: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只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微观视角的商业模式或包括所有宽泛利益相关者、宏观视角的商业生态。本文在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之间建立起中观视角的新概念——共生体,为同个商业生态中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建立起同一个坐标系,使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成为可能;也为企业创新、重构商业模式提供更为广阔但又不过于宽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为更好阐述理论,本文采取DG公司的商业模式重构过程作为共生体概念导入、逻辑解释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单案例研究样本。关键词:商业模式共生体商业生态利益相关者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a business model defines a transaction structure that involves stakeholder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forms and so on, among these stakeholders, and introduce a new concept of “symbiont”, the aggregat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focal firm as well as the business models of its stakeholders. By proposing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acro (Business Ecosystem) and micro (Business Model) views and therefore broaden our thinking of business model. The concept of “symbionts” in business model that we create provides a share coordinate system for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in the same business ecosystem, making it possible to compare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directly. What’s more, it allows us to analyze a focal firm's business model in a micro viewpoint, which may suggests how to restructure or reform the focal firm in a surgical way based on the anatomic picture of the company. We focus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an old-lined agriculture firm in China to better explain our theory. Key Words:Business Model, Symbionts, Business Ecosystem, Stakeholders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管理学科,研究对象为企业组织及其内部各部门、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和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为人员、组织和产业。评价标准则为运营的业绩指标——如何更好地发挥既定资源禀赋的最大能力。 商业模式研究对象为焦点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对象)及其利益相关者,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方式等组成的交易结构总和。视角进一步拓展,微观至焦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处于企业内部、具备独立投入产出、独立利益诉求、独立权利配置,如物流、信息平台、支付平台等),宏观至整个商业生态,包括焦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甚至焦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等等。评价标准则是价值的创造、传递效率。观察价值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和传递,焦点企业从中获得多大的价值等。 这种视角的拓展,具备三方面意义:第一,从商业生态等宏观结构定位焦点企业的价值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陆德明教授 使用教材 ?齐良书编著:《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经世书局 参考教材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英]A. P. 瑟尔沃著:《增长与发展》(第六版,郭熙保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美]德布拉吉·瑞著:《发展经济学》(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叶静怡编著:《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 1.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论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1.1 概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 ?只研究发展中国家* ?研究范围较宽* 1.1.2 发展中国家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何为“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OECD国家或工业化国家* ?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简写为LDCs)、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三世界”国家* ?“南方”与“北方”国家* ?“穷国”和“富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联合国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 ?经合组织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写为NICs)*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类* ?中国是怎样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风险倾向文献综述

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描述Bowman悖论以及对国内外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进行梳理,从管理层自身、企业业绩、企业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探讨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影响。最后发现现有文献和研究的不足,指出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Bowman悖论;风险倾向;战略风险管理 一、引言 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企业风险-回报的相关关系呈正相关,即高风险带来高收益,低风险带来低收益。1994年,Bowman对美国85家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的风险-回报呈负相关,一些产业内则呈非相关关系,这就是著名的“Bowman悖论”。这一悖论的提出冲击了人们关于企业风险-回报正相关的传统观念,引起了学者对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二是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从Bowman 悖论提出以来的研究来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后者。循着Bowman的结论:某些管理人员具有高超的战略能力,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回报。Miller和Leiblein运用企业行为理论证实了这个观点,正确的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风险-回报的负相关;管理层可能不是风险厌恶型而是风险寻求型,风险态度影响了风险-回报的关系。本文通过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并提出研究假设。 二、风险倾向的探讨 风险倾向是指人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的态度或行为(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规避等)。从20世纪中期开始,有关风险态度和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对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以及对风险决策下的各种模型的研究。它是战略风险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于受决策个体、企业业绩及竞争优势的影响,个体对决策和收益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战略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战略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能规避风险。战略的制定与管理层的风险态度密切相关。因此,管理层受自身、企业业绩及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的风险倾向会影响风险和回报的相关关系。 (一)管理层自身因素与风险倾向 Porter指出,风险是在“错误”情景发生的情况下执行某种战略所导致的糟糕结果。Miller 和Leiblein对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改变风险-回报的关系。Robert和Gmoez-MeJia建立了一个行为代理模型,主要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来解释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行为。许多研究发现,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糟糕的情景下会有强烈的冒险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主要取决于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源于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形成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

赢利模式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一个企业能否寻找到一套优秀、成熟的赢利模式,往往是这个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赢利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经历了要素驱动、能力驱动之后,到了充分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要由赢利模式来决定。实际上,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其根本已经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系统,也就是企业的赢利模式。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2003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3之前的这个阶段称其为开创性阶段;之后的阶段为综合性阶段。在开创性阶段,人们普遍以概念研究为重点,采用归纳逻辑思维方法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归纳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方法、变革路径、评估方法。在综合性阶段,人们对于概念的研究普遍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主客观要求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对赢利模式的构成、表述、演化、评估多数采取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现象得出特定的结论。本文的阶段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的一个大概的描述。 1、代表性学者著作简介 表1:企业设计要素

资料来源: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心出版社,2003.13.页 表2 :赢利模式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10,11] 3、赢利模式的分类研究综述 分类研究是赢利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文献中关于赢利模式分类的描述是非结构性的,这使得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业模式,也很难评价每个商业模式所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并且,这些赢利模式分类研究一般都没有提供一个框架使得

发展经济学

1、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关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和发展经济学的论述和说明。对各种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的叙述、分析和比较评价。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的探讨。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和重要问题的研究。 发展演变: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形成与繁荣时期,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结构主义的影响。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大调整时期,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经济增长,但是生活并没有改善;公平,绝对贫困)。纠正对农业的偏见。重新评估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重视国别研究。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新制度主义时期,强调非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关于制度因素的分析成为发展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 特点:源于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注重长期研究。研究内容复杂。多学科合作。经验分析、比较分析。 2、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 分类: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石油输出国。经合组织: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13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南亚国家、欧洲和中亚国家、中东和北非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 基本特征:收入水平低下。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生态环境恶化。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3、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更丰富的内容,除了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有更多的内涵。 5、经济发展的度量:GNP或GDP的度量指标(缺陷:很多产品和服务不经过市场交换。家务劳动的计算问题。地下经济。没有扣除自然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同国家GDP 对比中的汇率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汇率的干预更多)。衡量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一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衡量发展水平,如阿德尔曼-莫里斯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的16项指标体系,一是用生活质量来衡量发展水平,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阿德尔曼-莫里斯发展指标体系。 6、哈罗德-多马模型:前提假设:全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只生产一种产品。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生产规模收益不变。储蓄S与国民收入Y呈简单的比例函数关系且与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都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 7、目的:该模型建立最初是为了把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和短期分析扩展为动态和长期分析。 8、意义:如果假定资本存量折旧率不变:经济增长率就由储蓄倾向和资本-产出比共同决定,与储蓄倾向成正比关系,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关系。如果资本-产出比不变:经济增长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