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情的理论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论爱爱的本质是使对象完满、幸福与实现,同时意味着自己的给予和奉献。
爱的形态有许多种,但是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价值追逐、依恋与移情。
标签:爱;价值;依恋;移情爱是有机体一种比较原始的动力,也是人世间一个经典的话题,它包含着生理的、认知的、社会的等多种因素,涉及到不同的情感领域,因而关于它的表述与论证的歧义也颇多。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爱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喜爱,主要针对一切有价值的事物;人伦与人际之间的情爱,包括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友谊,恋人之间的爱情等;超越性的爱,比如对人类的爱,对祖国的爱,也包括宗教中的圣爱等等。
爱在希腊文中有eros,philia,agape三种意思的表述,正好与这三种爱相对应,eros指一般性的喜爱与欲求,philia指情爱,agape指一种超越性的爱。
一、爱的本质关于爱的本质,弗洛姆给爱做过这样的界说:“爱是对某一‘对象’的强烈肯定欲望。
爱并非一种‘情感’,而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和内在的相联状态,其目的是对象的幸福、发展与自由”。
弗洛姆这段话无疑非常的经典与正确。
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情绪,它有强烈的实践倾向,对与所爱的某种事物来说,爱就意味着要维系该物的存在、安全,促进其发展完善,当爱的对象是人或人的团体时,爱就意味着关心它的福祉,促使其幸福、发展与岛由,因而爱具有创建性,它对事物有实现与发展功能,它的本质被规定为一种在世界之中和世界之上的营造行为和构建行为。
正如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所说的,爱是一种追求,是自“低”至“更高”、从“较不完善”至“较为完善”、从”未塑成形”至“已塑成形”、从“不存在”到“存在”…’。
“是有与非有之间的状态”。
爱的本质之二就是爱在使对象完满、实现、幸福的同时,对自己来讲,也意味着给予、奉献乃至牺牲。
爱是自我付出自己的努力、舍弃自己的价值去给别的事物,因而它是与人的自私性也就是人的欲望相对立的一种心理倾向。
弗洛姆认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弗洛姆爱首先是“给”不是得2017-03-14本文摘自弗洛姆《爱的艺术》请输入标题 bcde爱是艺术吗?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
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他们之所以持有这种特殊态度是有其各种原因的,这些原因反过来又分别地或总和地加强了他们的这一态度。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这一看法有多种原因,这些原因的根源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在选择“爱的对象”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十九世纪在许多传统的文化中爱情往往不是自发的、最后导致婚姻的个人经历。
婚姻多半是通过男女双方的家庭、介绍人或者在没有撮合者的情况下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并进行的。
婚姻要门当户对。
至于爱情,人们认为婚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赏析《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通过对爱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爱的本质和意义。
以下是对《爱的艺术》的赏析:
1. 爱的本质: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爱是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接纳,是一种情感上的结合。
2. 爱的分类:弗洛姆将爱分为四种类型:母爱、父爱、性爱和自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性爱是浪漫的,自爱是自我实现的。
3. 爱的要素:弗洛姆强调了爱的要素,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真正地爱一个人。
4. 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爱的实践需要勇气、耐心和努力。
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能力。
5. 爱的现代意义:弗洛姆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浪漫的爱情上,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爱。
这导致了爱的缺失和孤独感的加剧。
6. 爱与自由:弗洛姆认为,爱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成熟的人,既能享受爱带来的幸福,也能在爱中保持独立和自由。
总之,《爱的艺术》是一本深入探讨爱的本质和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的真谛,学会如何去爱和被爱。
弗洛姆爱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的启示作者:任晓霞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3期摘要:艾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
《爱的艺术》是他的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把爱看成是一门艺术,并且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爱?为什么爱?怎样去爱?大学生是恋爱的主要群体,而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锻炼爱的能力在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弗洛姆爱的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弗洛姆;爱的理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一、弗洛姆爱的本质与四个要素(一)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指出,“一个懂得给予的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伤悲——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所以弗洛姆所陳述的爱的本质就是给予,通过奉献自己,给予他人生命的充实。
这里所说的给予并不只是简单的放弃我们对一件物品的所有权或者奉献自己的生命,而是通过给予和分享把我们内在的生命力传达给别人,营造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给予者通过自己的给予行为唤醒受给予者身上的某种生命力,从而使受给予者在最后也成为一个给予者,这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所以爱的本质是给予。
(二)爱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弗洛姆爱的理论认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爱的最基本的四个要素。
在他看来,关爱我们以及其他人的生命和珍爱之物就是爱的体现;而责任就是自我对其他生命表达出来的潜在的愿望的反馈,在爱情中就是我们关心对方的精神世界。
尊重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认可和接纳对方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尊重的首要基础是了解。
仅有浅层的表面了解是不够的,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人和自身,会让尊重自然而生并且恰到好处。
所以,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真诚地、勇敢地、踏实地去爱他人,不仅要发展爱的能力更要发展自己的人格。
=政治与哲学>爱是什么X)))述评弗洛姆5爱的艺术6杨林(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0;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
而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
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5爱的艺术6;爱;给予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7)05-0083-05What Is Love)))C omments on Fromm.s/The Art of Love0YA NG Lin(College o f Human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 n,Huaqiao Universi ty,Quanzho u362021,China)Abstract:Fromm holds that love i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the essence of love is/giving0;love includes f orms of universal love,maternal love,se xual love,self_re2 spect,loving of God,etc,but all love forms include the basic factors of concern,responsibility,respect, understanding,etc.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al struc 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ause the alienation of w estern society an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love.Fromm.s theory of love emphasiz es on the problem of love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having his reasonable factors and progress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Fromm;The Art of Love;love;giving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体验,有的体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的,而有的体验却是所有的人都必须要经历的。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书中弗洛姆通过对爱的探讨,给我们带来了深思。
书中弗洛姆首先明确了一个观点,即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为和选择。
他认为,爱需要经过努力和承诺,而不仅仅是依靠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将爱看作是一种感觉的产物,一旦感觉消失,我们就会觉得爱也消失了。
但是,弗洛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一种选择和行为,不仅仅是一个感觉。
此外,书中弗洛姆还对爱和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爱和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爱是一种完全的关注和投入,而性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行为。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将性看作是爱的代替品,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弗洛姆呼吁我们要意识到爱与性的区别,真正地去追求爱的艺术。
最后,书中弗洛姆还讨论了爱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爱需要给予对方自由,并且要对对方负起责任。
这是爱的一种表现,也是爱的艺术的体现。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对爱失去自由和责任感,这种偏离了真正的爱的本质。
弗洛姆通过对爱的自由和责任的讨论,提醒我们要真正地去理解和实践爱的艺术。
通过阅读《爱的艺术》,我对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选择和行为;爱和性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能混为一谈;爱需要给予对方自由,并且要对对方负起责任。
这些观点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深地意识到,爱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实践。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以爱为出发点,去追求更深层次的关爱和关注。
总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通过对爱的探讨,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爱的本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将书中的观点应用到我的生活中,去追求真正的爱的艺术。
爱的心灵哲学书籍:《爱的艺术》《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知名的著作。
它可以详细地告诉我们爱是什么,可以为大家解答为何我们需要爱。
内容简介: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
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
我这里尤其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
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
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
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都围绕着一个重点:爱的艺术。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三是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的心理学观研究对于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在对人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探讨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对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种关于爱和理解的精神,并且将爱的概念作为其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爱是人类存在的基本需求,也是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在弗洛姆看来,爱包括了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是个体与社会之间产生联系和认同的重要桥梁。
他深刻地揭示了爱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社会化过程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心理是在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逐渐形成的。
他提出了“社会化恐惧”这一概念,指出当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压力和阻力时,会产生恐惧和心理问题。
这一理论观点对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为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他对爱的概念、个体心理发展、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理论观点都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不仅对于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心理学的实践和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爱的艺术简介爱的艺术简介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艾·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
爱的艺术并非是一本教人学会如何爱的情爱圣典,而是关于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类书籍。
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内容简介《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 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
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艾罩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住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井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人学等高校。
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弗洛姆对爱的探索摘要: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阐述了他有关爱的思想,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去爱的能力,是一门艺术,要学好这门艺术,就要学习爱的理论和熟悉爱的艺术的实践,本文着重从爱产生的原因、成熟的爱和爱的类型三个方面把握弗洛姆有关爱的思想。
关键词:爱的艺术成熟的爱爱的类型一、爱是一门艺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阐释了他有关爱的思想,他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我们大多数人不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不把爱看成一个人爱的能力的问题,我们把爱混同于被爱,把爱的问题看成爱的对象的问题,爱在人们看来就是能够被爱,能否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对象的问题,我们认为爱是简单的一件事,而找到可以爱的人和被人爱却是复杂的事,为了变得更招人爱,得到社会的认同,男性采取的方法是努力追求财富和地位,追求成功。
女性为了使自己更富有魅力,他们注意自己的身材和体型,注重仪表和打扮,追求时尚。
弗洛姆认为人们对爱的这些认识和基于这些认识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他强调爱是爱人的能力,是一门艺术,在他探讨爱的理论之前,他通过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分析,揭示了爱产生的原因。
二、爱产生的原因弗洛姆认为,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事实就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超出了本能适应性,人超出自然以后,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永远无法回到与自然一体的原始状态。
人来进入社会状态以后,具有了理性,对人自身的生命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人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孤立的实体,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和死,自己和他所热爱的人都将会死亡,他体验到寂寞和孤独,这一切的认识和体验让他感到自己的孤独,自己被分裂的生活就像一个不堪忍受的监狱,为了从这个监狱中解放出来,他试图通过与外部世界和人们产生联结来摆脱这种孤独感,人类最深层的需求就是克服分离,摆脱孤独感。
为了摆脱孤独感,人们试图通过纵欲、和他自己所生活的更大的组织和社会融合、创造性的劳动等等方式克服自己的分离感,但是这些行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人与人的结合,并且有很多的弊端。
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第一篇: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1开篇:爱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类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是被无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被无数电影所演绎,无数歌曲所传唱的永恒主题,少有人能给爱下准确的定义,却还是有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的追随爱的脚步,为爱辛苦为爱忙,为爱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很神秘么?父母的爱是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么?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他,才是既可以给予对方温暖,又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一种正确的成熟的爱人的方式呢?2、请同学们任选上述问题之一回答。
3、本篇课文节选自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罗姆的一本著作《爱的艺术》,该书以基于大量的实践观察,从精神分析立场出发,对爱进行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诠释。
弗罗姆认为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
那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他的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通过这段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结尾:爱是你走到奈何桥边时,即将饮下孟婆汤时,含泪告别的东西,爱是丘比特射到你身上的箭,是你再辛苦也不想放弃的痛,爱是月下老人系在你脚上的红线,是甜蜜的牵绊。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接受爱,给予爱中学习着怎样去爱,愿每个人都被温暖的爱着,都有着强大而宽广的怀抱去拥抱你爱的人,愿你们爱自己,像爱别人一样慈悲,回馈爱,感激爱,创造爱,散播爱。
父母是生我们的人养我们的人不光给了我们生命,甚至给了我们宿命。
我们的基因遗传自父母,我们生长的环境取决于父母,我们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父母,我们人生的许多关键性的转变可能就是在父母无意识中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中产生,然而对子女富有如此大责任的父母,他们却并不是完美的,驾驶员需要考核后才能上岗,可是做父母缺不需要。
于是,我们发现,生养我们的父母可能自己也不是一个具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他们可能是一个焦虑的人,不会妥善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眉头紧缩地将压力转移到家庭中,他们可能没有广博的知识,也给不了我们优渥的生活,他们可能会打碎我们笃信的美好梦想,会因为一次人生路上的差池而给我们带来永难磨灭的负面影响,会秉持着爱的名义剪断我们的翅膀,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也是普通人,而他们给与我们的爱,确实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付出了。
弗洛姆对中国教育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思潮中,弗洛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主要追随者,屡屡被人提及。
其思想成熟期创作的《爱的艺术》一书,对儿童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欧美诸国,此书是高中生必读书.我认为对每个人来讲,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爱的艺术》是不可不读的作品,可以在人生态度和教育教学上产生很好的影响。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是一种才能。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是在“给予”中的“获得”。
爱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作为整个世界而不是对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爱的范围不能仅局限在你所爱的某个对象上,而应该把这种爱扩而广之,即把爱扩展到对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的整体关注上来。
爱是一种实践,爱的实践需要克服自恋、实现信仰、对爱持有积极的态度,这使得爱具有可教育性。
我们常常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爱。
结合弗洛姆的理论,我认为有两点我们应该强化认识.第一,享受教育弗洛姆说:“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他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
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
“给予”意味着使他人也成为一位给予者,他们共同分享融进生命中的快乐。
在“给予”的行为中,某些东西诞生了。
双方都感激这种新生的力量.教师要享受教育的过程。
传统意识里,我们喜欢用蜡烛、春蚕来比喻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付出,似乎只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教师才能教育学生。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给予”并不等同于放弃,不是剥夺老师的所有去成全学生.如果教师能够体会到爱是“给予”的深层含义,他就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
做个比较可能更明确一些,最有说服力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爱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做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从“给与”里能够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对于一个教师来讲,追求奉献、不惧艰辛是种美德,但乐心“给予"却是能力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弗洛姆不成熟的爱是因为需要所以爱,成熟的爱是因为爱所以需要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
▼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弗洛姆弗洛姆(1900-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
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
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1934年移居美国。
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弗罗姆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
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爱利希·弗罗姆把心理学视为是人性之自我理解这一久远努力的延续。
当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洞见以拓展来自临床、心理分析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知识之时,弗罗姆充分地汲取思想史的养料,并提醒他的读者:以往的伦理思索者乃是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
解读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作者:刘俐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1期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详细阐述了爱的意义和本质,总结了爱的实践方式,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他独有的爱的人生观。
弗洛姆爱的人生观不仅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调和后的产物,更反映了20世纪的社会大背景,包含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的伟大意义。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艾里希·弗洛姆,将自己生活的整个20世纪的感受转化为理性思考,融注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与忧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爱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要素以及崇高意义,并提出了怎样实践获得“爱”这门艺术的方法,于是便有了《爱的艺术》这部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
通过《爱的艺术》,弗洛姆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关于爱的人生观。
1 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调和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试图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思想理论进行调和运用,建立“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1.1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构成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道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及自然界处于协调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
”马克思理论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让人作为个人得到人的解放,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
这与弗洛姆关注人性、体恤人类生存的人本主义情怀是相同的。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虽然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将人局限在生物学角度去理解提出了批判,但是他更多地吸收和肯定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的理论。
精神分析后来成为了一种异于医学却能够治疗人的灵魂、能引导人们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理论方法。
解读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爱的艺术》述评刘俐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详细阐述了爱的意义和本质,总结了爱的实践方式,他向世人展示出了他独有的爱的人生观。
弗洛姆爱的人生观不仅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调和后的产物,更反映了20世纪的社会大背景,包含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的伟大意义。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艾里希·弗洛姆,将自己生活的整个20世纪的感受转化为理性思考,融注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与忧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爱作为一门艺术的本质、要素以及崇高意义,并提出了怎样实践获得“爱”这门艺术的方法,于是便有了《爱的艺术》这部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
通过《爱的艺术》,弗洛姆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关于爱的人生观。
1 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调和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试图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思想理论进行调和运用,建立“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1.1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构成弗洛姆关于爱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道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及自然界处于协调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
”马克思理论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让人作为个人得到人的解放,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
这与弗洛姆关注人性、体恤人类生存的人本主义情怀是相同的。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姆爱的人生观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虽然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将人局限在生物学角度去理解提出了批判,但是他更多地吸收和肯定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的理论。
精神分析后来成为了一种异于医学却能够治疗人的灵魂、能引导人们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理论方法。
这一点与弗洛姆希望用爱来“救赎”人类的目标是一致的。
弗洛姆理论概述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弗洛姆的主要思想内容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
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
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
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
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
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
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
是不可解决的。
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
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
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
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
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论弗洛姆成熟的“爱”的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弗洛姆指出爱是一门艺术,也需要具体的学习。
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基本回答,是拥有成熟性人格的人的一种能力。
爱的本质是“给予”,爱的具体内容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等要素。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爱情观产生了严重的异化,所以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爱的艺术》的分析,针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存在的爱情观异化的表现,探究爱的真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标签:弗洛姆;爱;异化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从事于精神分析学和人道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爱的艺术》在1956年问世,它的影响遍及全球。
其中关于爱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不仅切合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境况,而且,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爱情观异化的表现(一)侧重被爱,而不是去爱谈到爱情,很多大学生想到的是首先是如何被别人爱,而不是怎样去爱别人的问题。
这些人认为获取爱情的关键是获取别人爱的方式,即如何才能成为值得被人爱的人。
男人是在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获取极大地成功,即有权、有钱、有名望,其实也就是当今所谓的有卡、有房、有车、有自己的事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女人则用各种手段使自己更美丽,更富有吸引力,例如通过上健身班塑造形体、服装打扮等手段来得到异性的青睐。
此外,男女双方为了达到被人爱的目的还采用很多方式,如培养谦虚谨慎的性格、拥有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习令人轻松愉快的礼仪等。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使自己得到他人的注意力,从而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二)看重爱的对象,而不是爱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而很少注意爱本身以及爱的能力的问题。
一方面,在当今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情况下,人们渴求“浪漫的爱情”,所以,人们会对爱的对象更加看重,而缺乏对爱情之功能的重视程度。
弗洛姆爱情的理论概述
【摘要】阅读并整理了弗洛姆的爱情理论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爱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自己对于弗洛姆观点的理解。
关键词:
一、引言
埃里希·弗洛姆,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
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在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将爱的理论具体分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及爱的对象三部分。
他关于爱的探讨,
二、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
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
人拥有理智;认识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
人意识到自我,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
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她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
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式克服这种孤独感。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他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但是,无论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却与此截然相反,这一方法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通过统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既不是强烈也不是激烈的过程,而是按照一个可般的攻势十分平静地进行。
这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往往不足以缓和对孤独的恐惧感。
今日西方社会酗酒、吸烟、自杀泛滥成灾表明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有限的。
此种方法往往只要求参加者运用他的脑子,而不是躯体,所以同纵欲的方法比较也有其弱点。
这种方法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具有持久性和不会一时冲动。
当然,除了同一性可以减少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
除此以外,达到统一和和谐的第三种可能性是创造性劳动,无论艺术家还是手工业劳动者的劳动都属于此类劳动。
通过创造性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
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
地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的统一。
爱情的不成熟形式被称为共生有机体的结合,是指彼此生活在一起,并相互需要。
与共生有机体的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人俘虏的情绪,及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这一事实似乎没有必要加以强调了。
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
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病能找到对自己任性力量的依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如果缺乏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