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与早发冠心病和年轻心肌梗死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冠心病的风险评估冠心病的风险评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对于冠心病的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和风险评估方法。
一、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因素。
不可改变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等。
可改变的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不良和精神压力等。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55岁以上,都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2.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冠心病,但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3.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冠心病的患者,那么个体患上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4.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5.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6.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7.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8. 肥胖:肥胖会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9.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10. 饮食不良: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11.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心理紧张、血压升高等,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二、冠心病的风险评估方法冠心病的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个体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来预测其患上冠心病的风险。
目前,常用的冠心病风险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1. 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冠心病风险评估模型之一。
该模型是基于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研究的数据建立的,可以预测10年内患上冠心病的风险。
中心小学控烟宣传材料(1)吸烟与冠心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吸烟对冠心病是一个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它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有协同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冠心病的死亡率高70%,而且吸烟的支数愈多,年限愈长,开始吸烟的年龄愈早,烟雾吸入支气管愈深,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愈大,死亡率愈高。
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烟草及其燃烧的烟雾中会有多种化合物与冠心病发病有关者,主要为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的作用可能比尼古丁更为重要,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亲和力约比氧大250倍,血液中一氧化碳增多能使血红蛋白运输氧的能力减低,造成器官缺氧。
在患冠心病者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
此外,氮氧化物可与氧结合,使氧含血红蛋白减低。
另外,硫氰酸盐能抑制细胞呼吸,促进尼古丁、一氧化碳对心脏和血管的损害。
据报道,宣传控制吸烟起步较早的美国,这方面已收到初步成效。
1965-19 82年间,美国男性吸烟率已由52.1减至37.9%,女性由34.2%减至29.8%,通过控制吸烟,增加活动量和饮食控制等措施,美国的冠心病死亡率从1936-1980年降低了30%,而我国的冠心病患病率却在逐年增加,并在医院住院的心脏病者构成比例中已占首位,这与吸烟者增多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一定要下决心戒烟!控烟与呼吸系统疾病鼻、烟、气管、支气管、大量的肺泡组织组成了呼吸器官,它们还形成了一个能够通向外界的通道,称为呼吸道。
香烟烟雾首先接触的是娇嫩的呼吸道粘膜,干热的烟雾可引起刺激性咳嗽,同时又使这些粘膜变得十分干燥,并慢性充血。
为了使呼吸道粘膜继续保持湿润、粘膜细胞代偿性地分泌过量的粘液,这些过量的粘液排出体外,就是平常的痰液,长期吸烟者普遍有慢性咳嗽、痰多。
此外,烟雾中的烟尘微粒比空气中的微粒多5万倍,而且烟尘微粒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它们可使纤毛中毒、受损,可使分泌的粘液发生凝固,从而使纤毛和粘液失去抵抗和保护的功能。
冠心病二级预防手册冠心病概述: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者血管痉挛,使得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引起心脏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这样,心脏的功能发生异常,浮现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900 万人,其中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冠心病及脑卒中同样是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每年有260 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 13 秒就有一人因此而死亡。
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轻化,心血管疾病问题将日益突出。
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发生或者再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病史者高出4-7 倍。
心血管疾病是可怕的,但最大的惨剧在于它本是可以预防的。
尽管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彻底治愈冠心病,但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充分证实:对冠心病患者坚持实施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冠心病二级预防,可以有效防止或者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脉性猝死的发生。
美国近 30 年人均寿命延长了6 年,其中 3.9 年归功于心血管危(wei)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稳定性决定,与冠心病的危(wei)险因素密切相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通过有效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综合控制多种危(wei)险因素,促使易损斑块稳定,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所以,对于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坚持依照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要求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用药,就有望预防诸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性猝死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冠心病的日常护理: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和1.冠心病患者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冠心病的人应该吃哪些2.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冠心病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调养?4.冠心病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吗?得了冠心病还能治好吗?5.冠心病要如何护理,保养!6.冠心病应该怎么养护?冠心病患者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冠心病的人应该吃哪些冠心病是属于慢性疾病,治疗需要漫长的过程,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平时的养生也需要非常注意。
1、早睡早起;2、平和心态,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易诱发心绞痛3、合理饮食;尽量清淡,低脂低盐低糖饮食4、戒烟限酒,吸烟是造成心肌梗死、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用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
烈性酒在禁忌之列。
不宜喝浓茶、咖啡;5、劳逸结合,应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不要过度劳累;6、适度锻炼:适量运动,不要过于劳累,剧烈就可以7、积极治疗:禁忌盲目停药,调整药物用量1983年的时候,匈牙利的霍尔瓦特伊斯特万教授研究发现胆固醇增高的原因是人体的胆固醇抗原大量减少,形成胆固醇抗体的不足,造成胆固醇代谢紊乱,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壁上不断沉积,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种退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因此,向人体内补充相应的胆固醇抗原,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退化性疾病的关键所在。
该方案是使用患者自身的血清进行胆固醇抗原的培植,然后注入患者的静脉。
(过程是采集血液进行培植,然后培植过的血清分九次注入患者体内。
因为所注入的胆固醇代谢抗原是身体的一部份,因此从不引起过敏性反应或副作用。
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冠心病虽然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病,但冠心病患者如果了解冠心病注意事项后并严格按照冠心病注意事项所罗列的方法调节饮食起居,冠心病患者一样可以带病延年。
那么冠心病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呢?首先,冠心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少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
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少吃肉,多吃鱼和豆制品,多吃蔬菜和水果。
年轻人胸痛,当心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患者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常伴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然而有资料显示:1990年到2019年我国年轻人急性冠心病发病人数增加36%,25-34岁因急性心梗死亡的青年人,占所有心肌梗死死亡人数的37%;而35-44岁因急性心梗死亡的中年人,占所有心梗死亡人数的28%。
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年轻人知晓率偏低,所以有必要对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当胸痛发作后认识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及时就医和日常生活做好预防措施。
一、何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坏死,通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所支配心肌细胞严重而持续缺血、损伤、坏死。
患者常常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可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常会危及生命。
年轻人常无既往病史,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血管急性狭窄或闭塞但侧支循环较少,遭遇急性心肌梗死后可能更加凶险,发作后易出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需及时就医。
图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剧烈胸痛伴大汗二、急性心肌梗死为什么会找上年轻人?目前研究发现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如家族性胆固醇血症、冠状动脉畸形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1.大量吸烟、酗酒:研究表明在吸烟在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中很常见,吸烟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7倍。
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吸烟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且可造成冠状动脉痉挛和原位血栓形成,导致不稳定斑块和斑块破裂。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脂异常以及血小板聚集增加,从而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2.精神因素、慢性疲劳(持续熬夜或过度劳累)及长期高压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竞争激烈,年轻人长期面临焦虑抑郁状态、过度劳累或熬夜等亚健康状态,可导致精神心理应激反应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对血压、血脂、血糖均产生显著影响,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易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赵茂荪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7(0)17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5例≤40岁青年AMI患者与50例≥60岁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等.结果青年组男性比例、吸烟、饮酒、AMI家族史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绞痛的比例显著高于
青年组(P<0.05).青年组单支血管病变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而双支和多支血管病变率、LCX和RCA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与老年AMI患者发
病危险因素差异明显,青年AMI与吸烟、饮酒及冠心病家族史等相关,老年AMI患
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相对更高,且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
【总页数】2页(P2218-2219)
【作者】赵茂荪
【作者单位】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
析4.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轻人心梗的早期症状说到心肌梗塞,大家都会想到老年人。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患上了这种疾病,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多发烧突然,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而年轻人大多也是因为熬夜、过度疲劳、遗传而患上了这种疾病。
那么年轻人心梗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年轻人心梗的早期症状1、发作前有明显诱因,比如最近连续加班,身体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
2、劳累后、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
3、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上腹痛、背痛等。
心梗为什么会找上年轻人1、体力劳动减少。
一些年轻人出门乘车,上下班电梯,久坐于电脑前,体力劳动大大减少,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越来越多。
2、吸烟过多。
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加重心肌缺血,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均可引起冠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3、暴饮暴食。
为了消化食物,大量血液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增加了心脏负担。
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太多脂肪,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4、过度劳累。
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主要是脑力劳动者,有的人工作起来几天都不休息。
这种没有规律、过于劳累的生活,非常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5、压力过大。
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会集中到一起。
人在紧张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交感神经兴奋,这很容易引起心肌梗死发作。
总之,出现了这些症状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到医院进行及时检查排除疾病的发生,即便是确诊了心肌梗塞也要及时的进行治疗,文章还给大家介绍了为什么年轻人会患上这个疾病,其实是跟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
解读香烟引发心梗的密码*导读: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烟草的烟雾可能是由于含一氧化碳之故,似乎能够促使动脉粥样化累积,而这种情形是造成许多心脏疾病的一个原因,大量吸烟的人,心脏病发作时,其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者大很多。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烟草中含有的糖变成“分子胶”后使动脉出现硬化,结果导致吸烟者罹患糖尿病者中常见的心梗。
葡萄糖经过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化合物名为AGE。
吸烟者每毫升中含有202个单位的AGE,与糖尿病患者差不多。
烟草中含有天然的葡萄糖,但是烟草干燥工艺促进了有害的AGE形成。
可见,每枝香烟都可能引发心肌梗塞。
众所周知,经常吸烟能够加大心脏疾病的长期风险。
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烟草的烟雾可能是由于含一氧化碳之故,似乎能够促使动脉粥样化累积,而这种情形是造成许多心脏疾病的一个原因,大量吸烟的人,心脏病发作时,其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者大很多。
但是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吸烟增加患者心肌梗塞的短期风险。
这是因为每枝香烟几乎都对心血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
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30% - 40%由吸烟引起,死亡率的增长与吸烟量成正比。
此外,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吸烟还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PGI2生成减少,血栓素A2相对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性进一步增加。
据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2 - 3.5倍,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20倍。
此外,吸烟者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
六小时为限研究人员在研究过心脏病患者后发现,这些在六个小时之内吸过烟的患者在他们的动脉中往往凝结血块要比长时间没有吸烟者动脉中的血块要大。
一般说来,血凝结,或者是血栓对于吸烟者来说更容易导致心肌梗塞。
心血管健康小知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
而人们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关注度却并不高,许多人常常不重视一些基本的心血管健康小知识,忽视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心血管健康小知识,以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1. 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建议增加摄入蔬菜、水果、全麦面包、全麦米饭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减少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同时少食盐和甜食。
适量饮水也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2. 运动: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帮助控制体重和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例如快步走、游泳、跳绳等。
3. 抽烟: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引起血管紧张,导致心血管系统的不正常运作,直接威胁到心脏的健康。
因此,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 酗酒:酗酒是会导致许多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过量的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身体脂肪含量,影响身体代谢,直接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血管系统,请适量饮酒,以减轻身体的负担。
5. 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使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因此,减轻心理压力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可以进行一些心理调理的训练,例如户外休闲、冥想、瑜伽等,均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6.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建议平时多留意身体健康情况,如果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
综上所述,以上六点心血管健康小知识有助于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轻心理压力,定期体检,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注重心血管健康小知识的实践及传播,对于减少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青年人患心肌梗死往往没有先兆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病亦与日俱增,青年人心肌梗死多见于男性。
具备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易患冠心病: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早发的冠心病家族史(直系男性亲属55岁前,直系女性亲属65岁前患病),上述危险因素越多越重,愈容易患病。
典型的心肌缺血性胸痛发生在心肌用血量多,耗氧量高时,即活动过程中,而不是活动后,如追车、爬楼和快走等,出现前胸正中,胸骨中下段压榨窒息感,可以向颈部、左上肢内侧和下颌等部位放射,一般休息3-5分钟缓解,含化硝酸甘油能使症状缓解时间缩短。
对典型的心肌缺血性胸痛患者,发作时应当停止活动,原地休息,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片,如果症状没有缓解,5分钟后再含化硝酸甘油1片,如果症状仍然没有缓解,应当立即拨打120救护车,给予心电图检查和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并且送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心肌缺血性胸痛大于20分钟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
青年人的心肌梗死与中老年人发病不同,发病前往往没有任何先兆。
大多没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的表现,当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大于70%,劳累时心脏用血量增加,才有可能发生缺血性胸痛。
为什么青年人在心肌梗塞之前往往没有征兆,因为青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一般较轻,轻度狭窄小于50%一般能够满足劳累心脏的用血,不会引起心肌缺血,也就不会有心绞痛症状。
但是,近70%的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小于50%,近20%的发生在病变狭窄程度处于50%~70%,而只有少数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在血管阻塞程度大于70%。
为什么冠状动脉狭窄轻的患者却容易发生心肌梗塞,这是由于轻度动脉狭窄部位的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较薄弱,斑块内部胆固醇多,粥样斑块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致使该血管所支配的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
若心肌梗死之前有缺血性胸痛,缺氧代谢产物能够刺激新生血管的生成,避免或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发病无先兆更危险,一旦发作,往往是大面积心梗。
吸烟与男性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病因学的相关性研究作者:王宁夫鲁明谢剑昶高炎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3年第06期[摘要]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早发冠心病(PCAD)的关系。方法纳入2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PCAD患者,其中男性组158例和女性组112例,对两组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血脂异常等)进行分析。结果 PCAD患者男性组和女性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男性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压、糖尿病、PCAD家族史无差异,但男性HDL-C(mg/dl)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OR=0.95,P男性的吸烟和低HDL-C密切相关。[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3)06-0446-03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3.06.07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moking and the Pathogeny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Male Patients.WANG Ning-fu, LU Ming, XIE Jian-chang, et al.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Zhejiang 31000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oking and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CAD).Methods A total of 270 patients diagnosed as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divided into male group (n=158) and female group (n=112) .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smoking, hypertension, diabetes, family history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yslipidemia, etc)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sed.Results There was a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verage age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 groups (Picantly prevalent in the male group (Picant differences in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family history of PCA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HDL-C in the mal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female group (PConclusions Men with PCA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moking (OR=153.82, P1). The age of onset among men with PCAD was younger than women, which closely related with smoking and low HDL-C.[Key words]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factors; Smoking通过各种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近年临床认识到男女不同性别间早发冠心病(PCAD)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女性相比,男性PCAD的发病年龄早,发病率高,但目前对两者间危险因素的认识,仍存在差异[1~4]。本研究通过病例调查方法对不同性别PCAD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性别PCAD患者危险因素存在的差别。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PCAD患者270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男性组158例,年龄42~55(49.61±5.20)岁,女性组112例,年龄52~65(58.14±4.71)岁;PCAD的诊断标准:①男性证据或心肌梗死;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排除条件:①患恶性肿瘤、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②既往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者;③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桥;④引起胸痛的其他原因:心肌炎、心包炎、肺栓塞、主动脉瘤、肥厚性心肌病等。1.2 方法:统一设计调查表,由主要研究者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以下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史、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糖尿病史、吸烟史、吸烟指数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采集患者入院24小时内空腹12小时静脉血,测定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 (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bg)、C反应蛋白(CRP);计算患者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吸烟指数=吸烟年数×每日吸烟支数。危险因素确定:(1)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1支,连续吸烟1年以上,半年内仍在吸烟;(2)PCAD家族史定义为一级亲属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定义为肥胖;(4)血脂异常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规定。所有研究对象住院期间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择常规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左冠状动脉至少投照5个体位,右冠状动脉至少投照2个体位,必要时加其他体位,被诊断冠心病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并经两位心血管介入专业医师证实。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版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性者,进行t检验,方差不齐者,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应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学意义。2 结果2.1 男性组与女性组PCAD患者基线情况比较:男性组发病年龄明显早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计学意义(P>0.01)。见表1。2.2 男、女性PCAD患者代谢特征分析:两组血Apoa、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学意义(P>0.05);两组高TG、高TC、高LDL-C例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冠心病(CAD)发病年龄提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PCAD的危险因素包括:PCAD家族史、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高低密度脂蛋白等。目前对不同性别PCAD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病因认识尚不一致。Fishennan[5]等报道(ACID试验)女性患者虽有较高的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但冠状动脉病变反而较轻。然而,Hochner-Celnikier[6]等对45~65岁已确诊为CHD的179例女性患者和270例男性患者比较发现,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等危险因素比例高,危险因素数目多,冠状动脉狭窄≥80%发生比例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更广泛。女性CAD发病高峰通常比男性晚10~20年,55岁之前,女性CAD发病率仅为男性的1/3。PCAD患者中80%左右为男性,这可能与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多的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危险因素及缺乏雌激素对心脏及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一些研究认为女性PCAD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代谢紊乱的比例高于男性[5,7]。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是男性PCAD患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达到142.99(P不吸烟者的142.99倍。而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CRP及F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从临床病史调查结果来看,两组间的血脂异常病史无显著差异,但从血液指标检测结果看,男性HDL-C显著低于女性组,低HDL-C和低Apoa的发生也显著多于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HDL-C是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之一,这可能与性别本身和吸烟有关,提示HDL-C的保护机制减弱对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有不容忽视的作用。Fbg和CRP水平升高也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8~10]。最近的临床研究证实PCAD有明显的高Fbg水平,但在不同性别PCAD中没有差别[11]。本研究也未发现Fbg水平和CRP水平在不同性别间有差别。本文结果显示,男性早发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早于女性,与男性的吸烟和低HDL-C有关,吸烟是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HDL-C保护机制降低。但因本研究未纳入正常人对照,仅比较了不同性别间PCAD临床危险因素的差异,故在PCAD的病因分析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果仅供参考。参考文献[1]Yusuf S, Hawken S, Ounpuu S, et al.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2004,364(9438):937-952.[2]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8.[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0,24(8):1245-1267.[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5]Fisherman WH, Gomberg-Maidand M, Hirsch H, et 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ith regard to baseline demographics and clinical outcomesin the Asymptomatic Cardiac Ischenua Pilot (ACID) Trial[J]. Clin Qudiol,1998,21(3):184-190.[6]Hochner-Celnikier D, Manor 0, Gotzman 0, et al. Gender gap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mparison of the extent, severity and risk factors in men and women aged 45~65 years[J]. Cardiology,2002,97(1):18-23.[7]Gorodeski GI. Impact of the menopause on the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of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Exp Gerontol,1994(3-4),29:357-3 75.[8]Ahvizaki M, Saltiki K, Cimponeriu A, et al. Sever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Associations with common estrogen receptor a Polymo rphie variants[J].Eur J Endocrinol,2007,156(4):489-496.[9]Mieres J H, Makaryus A N, Caceiabaudo J M, et al. Value of electrocardiogra phically gated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ie myocardial perfusionscintigraphy in a cohoa of symptomatic postmenopausal women[J]. Am J Cardiol,2007,99(8):1096-1099.[10]Ujhelyi L, Balla G, Jeney V, et al. Hemodialysis reduces inhibitory effectof plasma ultrafiltrate on LDL oxidation and subsequent endothelial reactions[J]. Kidney Int,2006,69(1):144-151.[11]Pineda J, Marin F, Marco P, et al.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young (agetie markers[J]. Int J Cardiol,2009,136(2):222-225.。
年轻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作者:古丽娜尔·白托拉马依彤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对年轻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方法:对181例,年龄小于45岁,同时确诊心肌梗死(符合2007年ESC 共识心肌梗死诊断新标准),符合上述标准,入选本研究。
入选对象共181人,其中有157人,完成了2年随访,随访率为86.74%。
对所有患者采取群体教育与个体指导,包括健康教育、运动锻炼、控制饮食、戒烟限酒等。
部分确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的降压、降糖药物治疗。
所有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均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随访采用门诊、电话随访或住院随访诊治的形式,随访1年、2年,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压、甘油三酯、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
随访终止于进入调查后的2年。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随访2年后,所有患者SBP、DBP、甘油三酯、体重指数、体重、腰围较随访前明显降低;但SBP、DBP、腰围(120.55±16.43)、甘油三酯(1.71±0.38)等指标,总体上未达标;在完成随访的157人,吸烟人数较前明显下降,但仍有89人仍在吸烟。
结论:对年轻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的行为干预,在改善患者行为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降低体重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仍不达标。
因此临床上需继续通过宣教、随访的形式进行干预。
把危险因素控制在目标水平内,从而防止再次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死;随访干预;【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80—02现代社会,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因此,医学界已重新审视心肌梗死的传统年龄限制,要求提高对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警惕性、加强全民科普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心血管病患者戒烟处方中国专家共识、烟草的危害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英国心脏基金会报告表明: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比较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60%,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增加7倍,吸烟使冠心病患者的碎死风险增加3倍以上,戒烟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降低40%。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1981至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将近一半(48%),并归功于吸烟率的下降。
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吸烟成瘾归为高复发的慢性疾病。
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所以,医生应责无旁贷地像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去治疗吸烟成瘾。
为了让心血管医生重新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重视戒烟干预,为了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指南,撰写了心血管患者戒烟处方的中国专家共识。
此共识不仅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而且系统制定烟草依赖干预方案及戒断症状的识别和处理,并且给临床医生制定了戒烟处方的管理流程。
这对干提高我国心血管医生戒烟干预能力、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和全民吸烟率、改善患者预后、维护全民心血管健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现解读该共识强调的几个问题。
一、共识结合相关心血管病指南对戒烟的建议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2012年版)指出,所有的吸烟形式,包括被动吸烟,都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必须避免吸烟。
美国AHA和美国ACCF再次更新了《冠状动脉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指南》,其建议,应完全戒烟,不暴露于吸烟环境(工级),每次门诊随访都应询问患者的吸烟状况(B级证据);在随访时,都应建议每个吸烟者戒烟(A级证据);每次随访时,都应评估吸烟者的戒烟意愿(C级证据);应给予患者咨询辅导,并帮助制定包括药物治疗和(或)安排参加戒烟项目的戒烟计划(A级证据);安排随访(C级证据);在每次门诊随访时,都应建议所有患者在工作场所、家庭和公共环境避免烟草暴露(B 级证据)。
吸烟与早发冠心病和年轻心肌梗死的关系
[关键词]吸烟;早发冠心病;年轻心肌梗死
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PCAD)是指患者冠心病发病年龄较轻,男性40岁的冠心病组中,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率更高。
Yasar[14]等的研究认为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吸烟、肥胖两项危险因素更明显,而女性患者中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比男性患者更突出,其中糖尿病对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发病有着促进作用。
3.2 早发冠心病的特征:
3.2.1 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特征:早发冠心病患者大多有良好的心肺基础状态,心肺功能普遍较晚发冠心病者好[15]。
发病前,患者多无反复心绞痛病史,大多骤然起病,多有熬夜、劳累、情绪激动、短时间内大量吸烟等诱因,早期患者有胸闷、胸部隐痛不适,病情进展迅速,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病情凶险,需要及时的介入或溶栓治疗。
心律失常是ACS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室速、室颤多见,可能与前降支受累和缺少侧枝循环代偿有关。
3.2.2 早发冠心病的血管特征: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含大量脂质,而纤维组织的含量较少,这种易损斑块极不稳定,极易破裂诱发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
吸烟者主动脉内膜表面纤维斑块及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条纹受累程度均高于非吸烟者,Ta raboanta的研究发现,利用无创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 ckness,IMT)及斑块负荷有利于早发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16]。
与晚发冠心病患者相比较,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小,血管内皮粥样硬化没有发展到弥漫的地步,通常以单支病变为主[17],累及三支病变较少。
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前降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18],病变程度相对轻且以偏心性病变多见。
3.2.3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年轻AMI发病率占AMI患者的3%~6%[19]。
Che n等[4]报道台湾一组<45岁的年轻AMI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其中吸烟者占69.3%,高胆固醇血症为77.3%,高血压为30.7%,糖尿病为15.3%,提示吸烟和高胆固醇血症是年轻AMI患者最突出的危险因素。
年轻AMI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具有高发及聚集倾向,即一例患者具有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大多数年轻AMI患者具有超过1项的危险因素。
Teixeira[20]统计年轻AMI患者中69%的患者表现为ST段抬高型AMI,20%为非ST段抬高型AMI,9%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出院前超声检查提示66.1%的患者左室功能正常,8.9%的患者有严重左室功能不全。
年轻AMI患者预后较好,住院再发病率、死亡率低,Killip泵功能分级III或IV级可以预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21]。
3.3 吸烟对早发冠心病预后的影响:WHO心血管疾病倾向和决定因素的多国监测(MONICA) 项目的数据提示:年龄为35~39岁的非致命性AMI患者中吸烟者达80%,其中男性吸烟者患非致命性AMI的可能性几乎是同年龄非吸烟者的5倍,在35~39岁年龄组中至少60%AMI患者吸烟是独立或实际风险因素。
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3倍左右,但40岁以下年轻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明显增加,约7倍于不吸烟者。
吸烟对早发冠心病有明确的致病性作用,且吸烟引起的首次AMI的相对危险随吸烟量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AM I早发8~13年[22]。
早发冠心病人群因发病前有较好的心肺基础,及时的介入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少,预后佳。
但早发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不理想,尤其戒烟成功率低,不利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Pineda J等认为,吸烟、左室射血分数or=40years old[J]. Anadulo Kardiyol Derg,2007,7(2):124-12 7.
[14]Yasar AS, Turhan H, Basar N, et al. Comparison of major coronary risk fact ors in female and male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ct a Cardiol,2008,63(1):19-25.
[15]赵立群,王归真,马思蕊,等.男性吸烟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特点[J].临床医学,2 008,28(1):43-45.
[16]Taraboanta C, Wu E, Lear S, et al.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subjectswith family history of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se[J]. Am Heart J,2008, 155(6):1020-1026.
[17]Satyendra T, Sudeep K, Aditya K, et al.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n North India: an angiography study of 1971 patients[J]. India Heart J,2005,5 7(4):311-318.
[18]Wang MH, Lee WL, Wang KY, et al. Shon_term follow_up results of drug_eluti ng stenting in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atherosc lerotic risk factors[J]. J Chin Med Assoc,2008,71(7):342-346.
[19]Diaz_Buxo JA, Gotloib L. Agent’s thatmodulate peritonealmem_brane struct ure and function[J]. Perit Dical Int,2007,27(1):16-30.
[20]Teixeira M, Sa I, Mendes JS, et al.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young adult s[J]. Rev Port Cardiol,2010,29(6):947-955.
[21]Chua SK, Hung HF, Shyu KG, et al. Acute ST_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 n in young patients: 15 years of experience in a single center[J]. Clin Cardio l,2010,33(3):140-148.
[22]Shiraishi J, Kohno Y, Yamaguchi S, et 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
oung Japanese adul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n_hospital outcome[J]. CircJ,2005,69(12):454-458.
[23]Pineda J, Marin F, Roldan V,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iomarkers aft er a prema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Int J Cardiol,2010,143(3):249-254.
[24]Teo KK, Ounpuu S, Hawken S, et al. Tobacco use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 rction in 52 countries in the INTERHEART study):a case control study[J]. Lance t,2006,368(9536):64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