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行车出口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国外自行车行业报告分析自行车行业作为一种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近年来在国外市场持续增长。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自行车行业在国外市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行车行业在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电动自行车的销量大幅增长。
同时,自行车共享和租赁服务也在一些大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次,自行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动自行车、折叠自行车、智能自行车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便捷化出行需求。
同时,自行车行业还在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再者,自行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自行车制造商和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到这一竞争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一些国外自行车品牌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最后,展望未来,自行车行业仍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自行车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创新机遇,例如智能化的车载设备、智能化的共享平台等。
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外自行车行业在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自行车行业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自行车行业分析报告3篇中国自行车行业通过近三十年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家,在国际自行车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现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大家对于这个行业是如何分析的吧!2019年中国自行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精细化、差异化运营布局高端化方向共享单车“火势”减弱自行车企业业绩下滑共享单车的这把火仍在燃烧,只是火势已不如从前。
在这把火烧得最旺时,一度重塑了自行车行业的产业链,远超行业预期的订单量,让大批自行车整车、零部件生产商(以下统称自行车生产商)的财报爆发式增长,乍一看,传统自行车制造行业似乎又要焕发曾经的活力。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各品牌的互相“厮杀”等不利因素下,大批共享单车品牌相继倒闭,整个资本驱动下的共享单车市场正逐渐进入下沉期。
最先感受到共享单车“火势减弱”的,自然也是自行车生产商,区别只在他们骑上的是哪个色号的共享单车。
通过多家自行车业内上市公司披露的2018年年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上海凤凰、中路股份、信隆健康的业绩均较去年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而且就整个行业来看,受到的影响还不仅于此。
2018年中国两轮自行车产量比2017年下降为4038.04万辆而共享单车大潮的退去,影响的不仅是本身经营共享单车的企业,也给整个自行车行业带来不小的打击。
2018年中国自行车行业的整体形势较为复杂,国内外市场增长动力偏弱,需求疲软,行业发展面临较多挑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自行车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8年全国两轮自行车产量有增有减。
2013年中国两轮自行车产量已达6013万辆,2014年中国两轮自行车产量增长至最高峰至6202.4万辆,随着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到了2016年中国两轮自行车产量下降至5303.3万辆。
自行车制造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行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政府对于自行车出行的扶持政策和投资力度加大,给自行车制造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技术创新提升:自行车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许多进展,出现了电动自行车、智能自行车等新型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捷、舒适出行的需求,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3.品牌竞争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自行车品牌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品牌进行激烈竞争,加大了自行车制造企业的压力。
4.产能过剩:由于市场需求的波动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部分自行车制造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1.绿色环保: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自行车作为环保出行的代表,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
自行车制造企业应该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制造中,并推广绿色出行的理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环保可持续的产品。
2.低碳出行: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出行成为人们的共识。
自行车作为一种低碳交通工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自行车制造企业应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出更加智能、便捷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低碳出行的需求。
3.创新发展:技术创新是自行车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行车制造企业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尤其是在电动自行车、智能自行车等领域,应该加强创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未来自行车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多种经营模式将同时存在。
除了传统的自行车制造企业外,共享单车等新兴经营模式也将发展壮大,自行车制造企业应该灵活应对,寻找合适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总结:自行车制造行业因其环保、健康、便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消费者对于绿色、低碳出行需求的增加,自行车制造企业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技术创新,推出更加智能、环保的产品。
本报告的主要看点:1. 我们注意到疫情后国内外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上市公司营收,户外品类都表现出高增态势。
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户外休闲与运动上。
无论从海外消费品类变迁还是国内外消费者代际变化角度,运动健康都是我们未来长期看好的方向。
2. 本文从自行车这个品牌出发,解构中国自行车产业链现状、中国自行车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臵以及中国企业目前阶段的发展新机遇,并对产业链重点上市公司进行梳理与研究。
张敏敏 分析师 SA C 执业编号:S1130521080001 zhangminmin @ 老树发新枝,出海、电踏车助自行车行业焕新 基本结论 ⏹ 全球自行车行业发展成熟,生产集中于中国及东南亚。
自行车整车制造环节集中于中国和东南亚等具备成本优势的国家地区。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国,产业集群完备,已形成以天津渤海湾、江浙沪、珠三角三大自行车集群产业带。
长期看,考虑到人力成本上升,制造环节向东南亚等地转移是大概率事件,单纯的整车代工制造成长空间预计会持续萎缩。
⏹ 自行车品牌集中度较低,渠道相对强势。
全球来看,自行车品牌集中度较低,高端市场以欧美大型品牌商为主,同时各个地区存在众多区域性品牌。
国外本土企业掌握了大量销售渠道,在当地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外来品牌较难进入。
海外自行车传统主要销售渠道是商超,渠道端话语权非常强势。
⏹ 全球不同市场对自行车行业需求迥异。
欧洲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消费市场,出行与运动兼顾,进口车型以电踏车、城市自行车、山地自行车、表演自行车和儿童自行车为主。
有赖于电机、电池等相关技术的进步与政府补贴计划的出台,欧洲电踏车市场快速发展。
根据Bike Europe 数据,德国近两年电踏车销量每年都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长,荷兰电踏车已占据40%的自行车市场份额。
美国是中国自行车最大的出口国,运动为主,山地车销售额占比最高。
中国共享单车冲击基本结束,但仍以低端出行为主。
2023年自行车制造行业市场环境分析自行车制造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其市场环境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其市场环境。
一、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环境自行车制造行业是一个大规模的行业,其市场份额与主要经济体的GDP紧密相关。
较为富裕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有更高的自行车消费率,因为他们可以承受更高的价格。
经济萎缩会使人们节省经济资源,降低对更高端自行车的需求。
2.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自行车制造行业的影响非常大。
各国政府的规定和法律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税收、补贴和贸易协议都会影响该行业的竞争力。
政府对绿色环保的调控对环保型自行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3.社会环境自行车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主要来自年轻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逐渐增加,市场的自行车需求将逐渐降低。
年轻人和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自行车制造业产生了影响。
4.科技环境自行车制造商必须跟上科技的步伐,以满足对产品和生产流程的要求。
科技已经改变了消费者对自行车的需求和期望,公司必须投入更多资金来提高制造产品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自行车的扩充。
例如:智能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等。
二、微观环境分析1.竞争环境自行车制造业的竞争密度很大。
全球许多巨头制造商一直在产生激烈的竞争。
然而,这些巨头制造商的竞争力已经放缓,让后来的制造商进入。
自行车市场的开放准入也进一步增加了竞争力。
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生产商必须根据其地区和相应的受众来适应市场。
市场环境对不同类型的自行车具有不同的影响。
主要市场就有城市通勤自行车、运动自行车、休闲自行车等。
3.供应商环境自行车制造商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不得不长期与供应商保持紧密联系。
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和物流系统对最终产品的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的生产资料贸易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采购平台使得供应商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4.消费者环境随着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意识不断提高,对节约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也使得自行车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
中国⾃⾏车出⼝贸易的现状、障碍和竞争⼒问题2019-09-17中国是⾃⾏车⽣产、消费和出⼝⼤国,从2005年起每年⽣产⾃⾏车都超过8000万辆(2009年受⾦融危机除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三分⼆以上的产品出⼝国外。
美国每年进⼝⾃⾏车1800万辆、⽇本进⼝800万辆,70%以上都来⾃中国。
中国⾃⾏车价廉物美,2012年出⼝到世界16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征服世界的⼀个象征。
但是,中国⾃⾏车的出⼝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障碍,过量的⽣产和出⼝透⽀了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和市场,⾃有品牌的孱弱和产品技术含量的稀薄,再加上近20年欧盟市场的全⾯阻击,使中国⾃⾏车的出⼝遇到严重的挑战。
如何提⾼中国⾃⾏车的国际竞争⼒,消除廉价和倾销的国际形象,是国内⾃⾏车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车⽣产和出⼝历程(⼀)⾃⾏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第⼀家成规模的⾃⾏车⼚是成⽴于1940年的上海⾃⾏车⼚,即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的前⾝。
1949年全国⾃⾏车产量不到1.5万辆。
1950年从零部件到设计全部实现国产化的⾃有品牌“飞鸽”在天津下线,1958年上海⾃⾏车三⼚成⽴,⽣产“凤凰”品牌⾃⾏车。
⾄1990年前,共有⾃⾏车整车⼚60余家,零部件⼚1000余家。
1990年后,捷安特等品牌登陆内地,合资和民营⽣产⼚家遍地开花,⾃⾏车品种千变万化,⽣产量突飞猛进,不但满⾜了国内的海量需求,⽽且迅速占领了国外市场。
中国的⾃⾏车“王国”地位从此确⽴。
(⼆)⾃⾏车出⼝阶段性回顾1953年中国开始出⼝⾃⾏车,当年出⼝2000辆。
1965年出⼝量为16.32万辆,前期出⼝量有所下降。
1981年出⼝量突破100万辆,1990年出⼝量猛增到370多万辆,1992年突破1000万量, 1999年突破2000万辆,2003年出⼝量达5044万辆,2007年达到历史性的5922.6万辆。
2000年⾄2007年,我国⾃⾏车年均增长率11.7%。
2023年儿童自行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儿童自行车行业是自行车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不断普及,现如今,儿童自行车市场呈现出了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
本文将从市场背景、市场规模、产品特点、竞争格局、市场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市场背景目前,全球儿童自行车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自行车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中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儿童自行车市场增长最快的两个地区,这主要得益于两国人口数量庞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中国政府提倡健康生活,倡导绿色出行,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二、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查,中国儿童自行车销量在逐年递增。
据统计,目前中国儿童自行车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00亿,市场容量还在不断扩大。
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国,因此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产品特点儿童自行车的特点是轻便、美观、安全、易于操作。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学步车、平衡车和普通自行车。
学步车一般适合2-3岁的儿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习骑行姿势和协调能力;平衡车适合3-6岁的儿童,主要是为了锻炼平衡感和协调能力;普通自行车适合7-12岁的儿童,主要是为了锻炼耐力和身体素质。
四、竞争格局儿童自行车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并且缺乏知名品牌。
其中,国内知名品牌主要有儿童自行车、永久自行车、铃木自行车等。
而国际品牌主要有菲仕乐、Giant、捷安特等。
同时,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五、市场趋势当前,儿童自行车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2.产品线越来越丰富,市场需求不断升级;3.品牌竞争格局将逐渐趋向明显,知名品牌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4.绿色环保理念将逐渐普及,儿童自行车将会成为健康出行的标志;5.市场细分趋势明显,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进行精细化推广。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绿色出行理念的认可和儿童自行车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乐观,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树立知名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024年上海自行车市场规模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经济的交通工具,在上海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上海自行车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探讨其潜力和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概述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城市,自行车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约为2490万人,其中自行车用户占比超过50%。
这说明上海自行车市场有着广阔的用户基础和潜力。
市场渗透率分析市场渗透率是衡量市场饱和度的指标,对于自行车市场而言,它可以反映市场的发展潜力。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目前的自行车渗透率约为80%。
这意味着还有一部分人口没有使用自行车,因此市场仍存在增长空间。
市场增长趋势预测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自行车作为一种快捷且环保的出行工具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预计未来几年,上海自行车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行业专家分析,2025年上海自行车用户数量有望超过3000万人,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目前,上海自行车市场存在着多个竞争激烈的品牌。
其中,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并存,市场份额分布较为均衡。
市场领导者在产品质量、创新以及营销方面表现出色,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其他的品牌则通过不同的定位和宣传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市场前景展望上海自行车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随着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和人们出行观念的转变,自行车将成为更多人的首选出行工具。
此外,新兴技术的应用,如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预计未来几年,上海自行车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并吸引更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结论综上所述,上海自行车市场规模庞大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和新兴技术的应用,上海自行车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自行车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中国自行车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2013年第一季度出口1343万辆,同比增长1.04%;出口金额8.44亿美元,同比增长4.41%,较2012年出口增幅有所放缓。
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自行车5715.1万辆,同比上升2.56%;出口金额为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9.06%;零部件出口额22.05亿美元,同比增长5.16%。
2013年第一季度出口1343万辆,同比增长1.04%;出口金额8.44亿美元,同比增长4.41%,较2012年出口增幅有所放缓。
同期零部件出口额为5.3亿美元,同比下降1.58%。
零配件明显放缓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欧盟反倾销日落复审裁定继续对我国自行车征收5年反倾销税,导致我国已签订单的整车出口受阻,为完成订单通过零配件或从他国转口的形式出口欧盟,致使当年年我国自行车零配件出口激增(150%),之后基本恢复正常增长态势。
整车出口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2012年我国自行车整车出口价格同比增长6.62%。
山地自行车出口比重由上年的27.1%上升为28.4%,其它未列名自行车出口比重由2011年的 50.23%下降到50%,越野自行车和竞赛自行车出口额和出口数量均有较大幅度下滑,说明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效应影响,消费者对代步型自行车需求增加,对休闲和专业型自行车的需求减少。
今年我国越野车出口或将转好。
第一季度出口仍然以中低端自行车为主,但单价及附加值较高的越野自行车出口量同比增加60.6%,出口额同比增幅达95.9%。
自行车由代步工具向休闲健身的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自行车企业应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占领高端市场。
出口方式以OEM为主
2012年我国自行车平均出口单价为55美元,而欧洲产自行车单价在100~300欧元,美国和日本产自行车平均售价分别约为200美元和28000日元 (350美元)。
2012年,中国制造的自行车在日本平均售价约7514日元(约合65.48欧元),环比下降4%,而台湾(日本第二大自行车进口来源地)平均售价达到31928日元(278.33欧元),同比增长18.9%。
可以看出,只要产品质量技术过硬,树立自主品牌,我国自行车的价格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3年第一季度平均出口价格有所提升,同比增长3.34%,其中,越野及竞赛类自行车单价增速较快。
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自行车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达4.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3%,同比增长13.06%,平均单价为107.74美元;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9亿美元,占比46.19%,平均单价仅42.45美元。
美日为主要出口市场
2012年我国自行车整车出口以亚洲和北美市场为主(占市场总额的近80%),出口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增速较快,出口日本及欧盟同比有所下降。
2013年第一季度出口亚洲3.7亿美元,出口北美洲2.7亿美元,共占总出口额的四分之三。
由于欧盟继续向我国自行车征收高达48.5%的反倾销税,我国对该市场占比有限,美国、日本仍旧占据我国自行车出口的半壁江山。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消费国,也是我国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市场(以整车为主,零配件出口相对较少)。
2012年我国对美国出口自行车1792万辆,出口额10.1亿美元,占总份额的31.9%,同比增幅达23%。
2013年一季度对美出口自行车达350余万辆,出口额2.33亿美元,同比增长 11.4%。
日本是我国第二大自行车出口国和世界第三大自行车消费国。
据日本自行车产业振兴协会统计资料显示,日本2011年自行车总销量1055.2万辆,产量为110.19万辆,共进口自行车945.06万量,其中从我国进口自行车达900余万辆,占其总进口量的95%。
自从欧盟对中国自行车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以来,中国对欧盟自行车出口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0万辆降到2012年的66万辆。
目前我国对欧盟出口主要以自行车零配件为主,2012年出口额为5.18亿美元,占出口全球的1/4。
出口欧盟的自行车整车出口额仅3744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 1.18%。
中国台湾为欧盟自行车的最主要进口地,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长达近20年的反倾销并未为欧盟自行车产业挽回颓势。
欧盟自行车产业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占欧盟自行车产量50%左右,而这三国恰恰是中国自行车零配件的出口主要国家,欧盟自行车的主要供应地台湾、印度尼西亚也是中国零配件的主要出口市场。
欧盟三分之一成员国(卢森堡、马耳他、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赛普洛斯、斯洛文尼亚、爱尔兰、芬兰和英国)基本没有自行车产业。
英国自行车需求量在欧盟最大,年销量基本稳定在360万辆,本国自行车产量不到 5万辆,法国和德国每年自行车消费缺口也接近200万辆,为欧盟自行车主要市场。
零配件近8成出口亚欧市场
国际知名自行车龙头企业聚集的台湾省是中国大陆自行车零配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12年出口额3.7亿美元,占全球总份额16.6%。
欧洲自行车生产大国德国、荷兰和意大利是我国自行车零配件的主要出口国。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自行车零配件出口亚洲总额为2.18亿美元,出口同比下降10.1%,出口欧洲 2.23亿美元,增速8.52%,占比为42%(略高于出口亚洲的41.23%),成为我国自行车零配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出口大洋洲同比增速较快,达 68%。
我国三大自行车产业基地包括:以上海的凤凰、永久及捷安特为龙头企业的长三角产业基地;以富士达、飞鸽为龙头的天津自行车产业基地,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以喜德盛、中华、保安、大行、美丽达等企业为龙头的深圳自行车产业基地,主要生产时尚、休闲车型的中高档自行车。
今年一季度上述三地加上浙江省的自行车出口额占比(依次为28.67%、26.56%、
23.32%和11.76%)共达9成,出口企业占比为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