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愁
- 格式:docx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2
《声声慢》中“愁”的赏析张佳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我个人认为,描写“愁”的方面没有任何一首词能够超出《声声慢》,甚至在古代所有诗词歌赋中很少有可以与之媲美的:首先,它是以一个女性的角度,使得这首词更加多愁善感和纤细敏锐,感情更加丰富细腻、更加强烈;其次,李清照经历了一个国破家亡的动乱时代,由一种幸福美满的优裕生活到另一种颠沛流离、饱尝心酸的逃亡生涯,生活上不幸是她创作的来源;还有一点就是她的天赋和才情以及从小所受的良好教育,甚至超越与之同时代的男性们。
三点集于一身,创作出了《声声慢》。
词开头的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是这首词的精华,使得这首词成为千古绝唱。
天色昏暗,正是日落时分,屋子里总是怪怪的,觉得缺少什么,是什么呢?不禁寻找起来。
经历了这一切,身边能温暖被褥、一起吃饭、一起研讨诗文的人没有了,辛辛苦苦视为宝贝的收藏没有了,青春也没有了,只剩下空空荡荡的屋子和流落他乡的独自一人。
想起原先的美好生活,时光难重现,不免凄凉之感和悲惨之情油然而生,顿觉凄凄哀哀。
虽只十四字,但作者浓缩其中的感情确是用这一生凝结成的。
在语言文字上、感情表达上不仅仅是传神,几乎成为一种绝唱,传递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无论做什么都摆脱不了“愁”的心境。
回过神来,喝杯酒暖暖身子。
因为哀戚,酒没有了滋味,酒入愁肠愁更愁,外面风雨正紧,映衬着凄凉的心境,冷冰冰的心。
任何事情,可以勾起回忆与比较。
例如大雁,鸿雁传书,想起曾经她还可以和丈夫互通书信,那种等待的感觉,那种还有人依靠的感觉,如今却不会再有了,正如以前的美好时光一样,没有了。
而且身在异乡,算是沦落天涯了吧。
回忆深深刺痛她的心。
风雨无情,打落了花瓣,吹落了树叶,一副颓败的景象,就像现在的自己。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声声慢六件愁事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悲秋抒怀之作。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随其夫赵明诚逃亡江南,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秋八月十八日赵明诚亡故。
此词在其夫亡后所作,是抒发家国身世愁之作。
《声声慢》描写了李清照的六件愁事:1. 寻寻觅觅,是心无所依的迷茫词人以寻寻觅觅迭词开篇,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难以排遣却又无法言说的愁绪。
漫无边际的“寻觅”也预示了她斑驳的余生,注定要在这寂冷的日子里滋生了一种无所凭依的期盼。
2.消愁的淡酒,是难以将息的寂寞秋风咋起,晓寒犹重。
百无聊赖的时候,词人依然不知道如何去排遣这深闺里蓄积已久的寂寞。
一切都无以言说,像泛了黄的记忆,颤颤地动着人心,任由逝去的岁月起了褶皱。
词人手中的这杯清冷的淡酒既无法驱散这周身萦绕的寒冷,也无法消解寻觅无着的愁绪,更无法缓解心头刻骨的悲伤,自然是寡淡无味了。
3.渴盼的鸿雁,是飞不回去的往事弱水三千,盈盈一掬,便是刻骨铭心。
曾经在千万人中,与明诚一瞥惊鸿,心里眼里生生的满是花前月下的缠绵甜蜜,一点一滴,洇染了每一个与他相处的日子。
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依然长守那份爱情的执念。
词人的愁绪无法排解,只能在风中凭栏四顾,迷乱在这孤寂的尘世。
4.眼前的黄花,是容颜凋零的憔悴秋来了,一年又过去了,于是瞬间产生了年华易逝的警觉。
那些摇曳枝头的鲜艳,一旦落入了尘土,就成了无人怜惜的残花败草。
词人无法排遣,也不能逃避,只希望快点捱过这漫漫长日,将自己孤独的灵魂隐藏在夜幕的深处,好躲避这满地的忧伤。
5.耳畔的细雨,是茕茕独居的泪水熬过白昼,人也黄昏。
山影绰绰,云絮隐隐。
看不到飘零的落花,心灵似乎可以归于岑寂了,然而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萦绕耳畔,扰人心绪。
单调的雨滴声,是无可奈何的听觉提醒,听着凄寒透骨的冷雨,连人也渐渐的心寒下来了。
6.心中的愁字,是漂泊半生的写照细雨纷飞,风行云起,这样的暮色,更让人易感到莫名的愁绪。
原以为夜色的降临,可以抚慰历经沧桑的心魂。
但追忆往事,却倍感凄苦。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经典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恐怕双溪又小又轻。
它承载不了我这么多的悲伤。
[出自]李清照《武陵春》风生活在尘土中,芬芳的花朵凋零,我厌倦了日夜梳理头发。
事情与人不同。
停止一切。
如果你想说话,先流眼泪。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笔记: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夜劳累的头发:根据古代女性的习惯,一起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化妆。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不会在中午无意中梳头,因为没有人看你的脸。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双溪:浙江省金华市的一条河流。
东港和西港在金华汇合,金华被称为武港,也被称为双溪。
当时它是一个旅游景点。
这里指的是李清照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ZéMěNG)船:形状像蚱蜢的小船。
译文1:春风停了,花儿落了,花儿化为香尘,梳头为时已晚。
风景依旧,但人却不同。
一切都结束了。
如果你想诉说你的烦恼,眼泪已经先流下来了。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翻译2: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据说双溪的风景很好。
我还想到那里去河上划船。
但我担心像双溪这样的小船载不下我全部的悲伤!译文3:风停了,凋谢的花朵铺满了地面,只有香味散落在尘土中。
虽然太阳升得很高,我却懒得梳头。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活。
[1]“柳”这个意象时常令人有留念、伤感之情,那“烟柳”常触发诗人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常被用来抒发兴亡,在李词中更是如此。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此时已是元宵佳节,似应春意盎然,然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作者心中有的是对故国、对已往岁月的怀念和伤悼,纵有柳枝飞舞、春机入目,亦是徒增“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念奴娇》)的离恨。
即使“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蝶恋花》)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二、花开花落系忧愁李清照词中大量写到了菊花、梅花、桂花、梨花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咏诵的花,她不仅着眼于花草一类细部的东西,而且她更把生命心魂融入了所热爱的花草之中,与花为“媒”,与花共“舞”。
梅花是易安词中常见的意象,也是她的最爱。
在她37首词中(不含存疑词)写梅花的就有15首,这15首词中专咏梅花的就有6首。
但她所咏的梅花却不似一般文人所看到的傲立风雪中,她看到了梅花的残缺美,看见了梅花的娇柔。
2019年4期花炮科技与市场246李诗婷(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摘 要】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出身名门望族,家风开明,婚姻美满,但随着国破家亡,前后词风变化非常大。
李清照写“愁”最出名。
在李清照的词中,每个人生阶段的词描写的愁不一样。
她的人生阶段分为少女、少妇、中年、晚年,对应的愁分别为“闺愁”“离愁”“苦愁”“思愁”。
文章根据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走进李清照的词,探索李清照的“愁”字情结。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结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4-0246-02 作者简介:李诗婷(1996—),女,湖南益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李清照是我国伟大的女词人之一。
她除去女性独一无二的才情,还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她的词别具一格。
李清照的词大部分都描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感悟。
他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首先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及散文家,她的母亲是名臣王淮的孙女,除此之外,她在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酷爱金石之学,也有非常高的文化修养,这也与李清照有共同语言,他们夫妻非常恩爱,也有知己一般惺惺相惜之情。
她的娘家与夫家都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
她的原生家庭就与很多封建大家庭不一样。
她的父亲。
李格非一生清贫,有大多数读书人的清高气质,在河北担任通判时,地方来了一位道士,声称自己会妖术,拯救百姓疾苦,欺骗蛊惑民心,李格非知道后,令人将这个道士驱赶出城。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能有反对迷信鬼神的思想,可以说是很清明的。
李格非在当时最高任职,礼部员外郎一职。
在汴京做官时,把一家人带到了这繁华的都城。
历史学家缪钺先生在《诗词散文》中有提到“议案继承父母两系之遗传”李清照出生优越,自幼受父母熏陶,勤读古词诗文,研习百家经典,故乡的泉水也给她很多大灵感,自然的灵气和她少女的情怀相融合,李格非比较开明,没有用封建社会的教条约束李清照,将她所在寂寞深闺大院,而是任由她在自然中游玩欣赏。
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
哎呀呀,李清照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才女呀!她写的那些有
关愁的诗词,真的是太绝了!就说那首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哇塞,这一连串的叠词,把那种愁苦的感觉一下子就给
拉满了,你能想象出来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地方,心里空落落的,难受得不行!这不就跟咱有时候心情不好,感觉
心里堵得慌似的嘛。
还有那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说这愁得多重啊,连船都载不动!这就好比你心里的烦恼多得像小山一样,压得你都快
喘不过气来了。
李清照咋这么会形容呢!她能用那么简单的词句,把
愁绪刻画得那么深刻,真的太了不起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心情特别不好,就感觉自己跟李清照写的那些愁绪
特别有共鸣。
我就一直在想,她当时到底经历了啥呀,能写出这么让
人感同身受的诗词。
她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肯定也有很多无奈和
心酸吧。
就像咱现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忧愁。
咱再看看她的其他诗词,每一首都带着那么浓的愁绪。
这说明了啥?说明她对生活的感受特别细腻,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绪。
咱平时也
得学着点呀,多去感受感受身边的事情,说不定咱也能写出点有味道
的东西来呢。
我觉得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她让我们看到了愁绪也可以这么美,这么有感染力。
这些诗词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愁绪,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那些美好。
不管啥时候,读一读李清照的诗词,都能让咱的心情平静下来,好好去思考思考人生呢!。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11、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宋代〕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声声慢》中的“愁”赏析导语:《声声慢·寻找寻觅》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经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堕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凄凉愁苦的思绪,拥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下边是整理的《声声慢》中的“愁”赏析。
欢迎阅读!上阕:第一“寻找寻觅,冷冷清清,凄悲惨惨戚戚”,三句话七组叠词,看似简单了然,平平庸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创造了有一种能够笼盖世界的忧虑氛围。
词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丧父、金石丢掉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心里极为忧虑,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空虚愁闷。
为了调解这一忧虑,试着、想象着去找寻那不行能拾回的过往,可是残秋无情,冷血的体现出一片萧杀,更使词人感觉凄凉悲切。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和“还”形象的描述了秋季那种乍寒乍热的天气变化,使得词人左右不是,无以适从。
只好如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游离在这个让人如坐针毡的世界,难过的找寻着无人了解的东西,是自己更为难过。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不是酒淡,而是愁之深之苦,以致于烈酒都没法将其麻醉,没法让词人自己借酒消愁,而只会愁上加愁、愁更愁。
无穷难过袭来,在这个多事之秋,词人无力却只好抵抗那逐渐强烈的寒风。
“雁过也,正悲伤,倒是旧时认识。
”秋雁南飞,一如漂客回家过年。
而流浪失所的李清照无穷悲伤,看到连大雁都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了自由遨游,悲伤之时,加重了作者思乡之情,在万般愁苦之中又深深地烙上了一刀乡愁。
下阕:“满地黄花聚积。
憔倅损,此刻有谁堪摘”秋风吹尽落叶,吹谢了菊花,光溜溜地,好像墓地上象征性的一棵小树,好像词人万籁死寂以后憔倅的容貌,已经不起任何践踏。
“守著窗儿,单独怎生得黑”重感情的人是难过,总有被忽略的感觉,更况且国破家亡、丧父丧业的词人,只好单独娇弱的倚靠着那单薄的小窗,泪眼婆娑的巴望着那些以前的暖和。
“梧桐更兼小雨,到傍晚、点点滴滴”,魁梧的梧桐树赤条条地伴着那刺心的暮秋小雨,在傍晚这样一个让人留神却转瞬即逝的时分,让词人百疮千孔的心受着滴滴点点如打翻的五味瓶的摧残,连点滴之轻也蒙受不起。
2020年第4期341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沈去矜《填词杂说》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由此不难发现,李清照在我国词坛上拥有非同寻常的崇高地位。
李清照的一生跨越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见证了南北宋的更替,正因如此,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多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而南渡后的作品和前期相比则显得迥然不同。
1 少女时代,伤春悲秋是心中浅浅闲愁。
《碧鸡漫志》说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此番言论并非假意吹捧,而是对真实情况的如实撰写。
她的父亲李恪非对写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曾言道:“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意超迈如此,吾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这就是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乃是文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母亲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一代才女,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漂亮,且兼通音乐,显然与她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分不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相对幸福稳定的,此时的她无事可愁。
但随着生命年轮的向外扩充,李清照渐渐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走向青春必经的多愁善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归来归去都拨动着她敏感的心弦,个中滋味悄然涌上,使得她的心头始终萦绕着浅浅的闲愁。
《如梦令》便是极好的佐证之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虽仅是寥寥数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清照生于北宋末期的乱世烽火,葬于国破家亡的缥缈无望;她一生恪守正道,温厚文雅,勤于金石收录,以词作纾解内心积郁。
李清照词被收录在《漱玉词》中,存世少,却多为精品;其中所体现的愁思意境绵远,柔婉中有着不同于寻常小词的疏朗,立意高瞻却比男性词人更多了一些独属于那个时代女性的忧愁。
这样的特殊之处,全在李清照出身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有一定积累,本身又比较有才华;像其他女子一样,李清照也早早嫁了人,但她是幸运的,她的丈夫也是个有才气的人,且不以女子无才为德来评论李清照。
夫妻二人琴瑟相和,当时的北宋尚有一丝生机,因此生活无忧,有更多时间放在沉淀修养上。
而在北宋亡国、南宋偏安、丈夫去世等一系列变故后,李清照的生活里不再有少妇时期的浪漫,而充满了孤身无依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同时她家世颇为显赫,与朝廷重臣有所关联,这让她无法完全置身国事之外,同时经历着国仇家恨的折磨。
和同时期的词人相比,身在局中的李清照的眼界自然更独特,而她一身才气也足以将心中的愁化作辞章,表于笔墨。
一、山河残存
李清照既生活在一个经过刻意粉饰的乱世中,她的词里也自然逃不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思绪,有《添字采桑子》一首: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该词细描庭前芭蕉之形态,密密成荫,虽有满眼绿意,却抵不过“雨打芭蕉”的千古共情;三更正当熟睡之时,却被雨声惊扰了睡意,雨点落在芭蕉上的声音更让人心烦意乱,原来却是北人不习惯南方连绵、阴冷的雨!
实则汴京与临安之间按今天的科学来说维度跨度不大,但在一千年前的宋朝,气候因地域而变要比现在更明显。
李清照从小生活在汴京,景色虽然未必有江南好,却是大宋建国之都,气势自然不同。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表面上只是中原人到了江南以后不习惯当地气候,细究原因,却是大宋气数衰微、朝廷无用、兵将乏力、被迫南渡。
南渡后李清照除了眼见着国都换了景色,也失去了家庭的抚慰,两相逼迫,才使得这一句兼具离乡与亡国的哀叹之音。
又有《蝶恋花》一首: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该词与一般绘景伤春之词不同在“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唐诗中常有以汉代唐、借古喻今的写法,宋代词作中自然也有所借用,但将“春似人将老”的所谓小格局主题与怀缅故国的情怀结合起来却少见于婉约词中。
可见李清照才学、眼界确实非常人可比。
回顾词之历史,李清照曾提及李煜词尚文雅,少靡靡之音,而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样的哀思也降临在易安居士身上,不可不谓命运弄人。
在解读李清照词时不应忽略她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带来的对时局的感慨,以及压抑在宋代词人心底的忧愁。
二、浮萍无依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认为词与诗不同,“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可见词在创作上与诗和文有着本质区别,是要配曲调填字的,与乐府诗等古体更接近,而格律诗则更重语言上的规则,和音律两不相干。
如此,要作慷慨激昂的词还不如仿古赋长诗,词就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李清照的词风沿自晚唐五代小词,承袭婉约花间等方法,辞藻典雅,工笔写心,既抒情,也舒情,多表现自身情感。
品评文笔常以知人论世为上,但李词中的大环境、大背景,虽与词作本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不过是李清照抽丝剥茧、剖心明志之后的一地蚕丝,与本心相比不值一提。
有《武陵春》一首: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该词与许多词人常用的手法相似,写女子思妇早晚于美好景致中闲游,睹物思情、难掩哀思。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颇为相似,却又有所不同。
李煜毕竟是一国之君,身为男子责任更重,他能登高阁眺远山,书“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旷远,写尽时运不振无力回天的哀恸;而李清照毕竟只是一深闺女子,纵有千般才情也难有体验天下大任的机会,她只能哀叹一声“物是人非事事休”,想要找人倾诉,却发现无人可说,欲语泪先流。
在古代也并非没有女子提枪跨马保家卫国的先例,北朝乐府《木兰辞》可见一斑。
但对于大多数女子来说,出身和家境决定了她们能嫁给有着怎样起点的丈夫;丈夫的为人、能力则决定她们未来如何;是否有后、后代的成就也决定了她们一旦失去丈夫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李清照也如这些女子一样,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而她没有家庭的依靠、没有丈夫的关爱、没有子嗣的安慰,写在词作中的满满的是孤苦无依。
有《一剪梅》一首: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该词中的愁,与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尚有区别,不是悼亡的愁,而是离别的愁,当写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那段时光。
此时李清照还能盼一封鸿雁传书,却隐隐预见未来长久的分离。
流水潺潺送落花,相思人如在上下游,共饮一江水,同看一春花,享一种相思,终究只能两处各自书闲愁,不得相见。
党争变故之后,李清照的词中不再如她往日“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天真无邪,她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处境,已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而这种愁,又是形容可见的。
见《醉花阴》一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该词开篇先将愁云惨雾直描铺叙,因重阳佳节而思及不得团圆的自己,心底的冷何止来自夜半西风无情吹花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和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着同样的妙处,却比后者更添文雅,更有意趣。
西风吹得花型消瘦,却不能“吹梦到西洲”,给满面愁容的词人带去一丝慰藉。
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思多,缠绵,无解,不仅是自身命运的倾诉,也是婉约朦胧中忽隐忽现的那个离乱时代的写照。
读之令人叹息,思之令人心颤,所谓千古共情,不外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