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莫莫格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与研究摘要:当今社会,生态旅游、健康出行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旅游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
所以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等问题,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法,是人们对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意的问题之一。
发展的同时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莫莫格湿地国家保护区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生态:保护区:乡村旅游1研究背景然而多年来,该地区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在有限的发展也缺乏系统的保护,不仅没有达到发展的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保护的初衷。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提高,全球生态旅游的发展和保护开发理念逐渐被公众所接受,重新审视现存的旅游开发模式和新的生态保护理念,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研究的重点。
2研究目的和意义2.1研究目的针对我省乡村生态环境中和人居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以吉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家园”为指导纲要,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来进行研究。
其主要意义在于建设美丽乡村,完善乡村振兴,有利于在原自然保护区文化基础上发展新文化,有利于保护区内部对于白鹤的保护,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有利于重构吉林省乡村文化,为我国其他区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振兴提供借鉴。
2.2研究意义主要通过本次研究,结合莫莫格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突出的“白鹤文化”。
结合整体保护区氛围和保护区文化整合和设计利用,针对当地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从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3莫莫格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分析3.1保护区概况3.1.1地理位置优势莫莫格湿地自然保护区位处各大城市交汇处,东临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与嫩江、西靠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接壤,是连接黑龙江省、吉林省的一大交通要塞,对于开发可参考吉林长白山风景区、黑龙江边境风景区等。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具有”白鹤之乡“称号的镇赉镇莫莫格湿地国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探析摘要:介绍了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应用生态旅游规划理论,对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产品进行分析,包括产品开发策略、产品结构层次、产品组合及各产品体系等,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昆嵛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品;开发规划1 旅游资源现状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胶东半岛的东部,东与文登区界石镇为邻,南接文登晒字、葛家镇和牟平区的莒格庄镇,西与牟平区玉林店镇毗邻,北与牟平区龙泉镇接壤[1]。
保护区总面积15416.5公顷,其中生态旅游面积861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5.5%。
1.1地文景观昆嵛山属长白山系、崂山山脉,主峰泰礴顶海拔923米,相对高差800余米,气势雄伟。
规划区内地形复杂多变,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崮星罗棋布、幽谷、洞穴纵横其间,加之各种象形奇石,形成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
1.2水体景观昆嵛山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涵养水分功能强大,加上地形复杂,沟谷曲折幽长,形成了以溪水、瀑布、清潭、山泉为主体的水景内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3森林植被景观昆嵛山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林分结构复杂,现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科研、保护价值。
拥有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赤松林,是中国赤松的主要分布中心,被誉为“胶东植物王国”。
[2]。
1.4人文景观昆嵛山为胶东历史名山,有许多著名的古迹遗址,如全真教发祥地―烟霞洞、胶东第一古刹――无染寺、名扬全国的姑余山岳姑殿、九龙池龙王庙等,这些古迹周围自然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了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要求的山水模式景观。
[3]1.5天象景观昆嵛山特殊的地形地势形成了许多天象奇景,著名的有“昆嵛日出”、“昆嵛晚霞”、“山市蜃楼”、“古洞烟霞”、“昆嵛叠翠”等奇特景观,对游人有较强的吸引力。
2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要求,景观资源特色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具体策略如下:2.1在现有休闲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亲水旅游产品、森林科普体验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仙道文化体验产品、佛禅文化体验产品、养生度假旅游产品;2.2辅助开发乡村田园体验产品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2.3延伸开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品、民俗风情体验产品以及节事活动旅游产品。
1282015年7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冯桂芳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闻名世界,是旅游资源富集区。
但是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其生态环境很脆弱,发展旅游业也可能会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青藏高原发展旅游业主要以生态旅游为主,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生态旅游是现代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的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际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生态旅游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所不同,它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的生态教育等多重功能。
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境中,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目前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形成自身特色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大致有福建武夷山,四川九寨沟,湖北神农架,吉林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青海青海湖,江苏盐城,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观鸟旅游等。
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过重的强调回归自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
在旅游业大兴及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粗放开发,在开发中忽视了保护,从而造成许多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生态旅游必将成为适应这种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对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的青藏高原地区,这条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行之有效的。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于江(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并且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绝好的生态本底条件。
本文从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机遇入手,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策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级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旅游业。
尽管不同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但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开发已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不少区域付诸实施。
然而,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首要任务是自然保护,如何在不妨碍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1生态旅游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1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开辟n斫的融资途径。
据调查,我国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量60%,管理费用每年缺口占需求量的26%。
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与之相适应的科研、交通、通讯等设备,许多保护区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看护水平上,环境监测、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等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均无法正常发挥。
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则为自然保护区开辟了新的有效融资渠道,可以为国家增创更多外汇,为保护区筹集更多资金。
1.2带动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的核心目标是把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和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不仅让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者受益,而且让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当地社区居民等多方受益。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促进地方餐饮服务行业、土特产品市场等得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部都有居民定居,“靠山吃山”是他们传统的生存方式,与自然保护相矛盾,且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562014年12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一、基本理论阐述(一)生态旅游概述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 Lascurain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 -tourism )这一概念。
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
结合国内外研究论述,总结其含义:生态旅游是以提升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原始自然资源为基础,既能给旅游者带来身心愉悦,又能起到科普宣传作用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都是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进行的活动。
旅游开发是指为了挖掘潜在市场、扩大已开发市场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整合、完善的过程,其包括了旅游规划这一环节。
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旅游景区长期发展而进行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方针。
通常情况下,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旅游企业和景区制定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可行性报告进行旅游策划方案,然后在收集资料和不断考察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的策划”,即旅游规划方案。
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不能“为了保护而开发”,也不能“为了开发而保护”。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五大连池风景区的规划开发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 条件(一)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独特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接壤的岗阜状丘陵地区。
区内最高海拔标高600m ,最低海拔标高248m ,比高40-160m ,东、北、西地势相对较高,中南部地势相对较低。
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0′—126°26′、北纬48°30′—48°48′,距省城哈尔滨市384公里,距中俄边境名城黑河市238公里。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一、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一)视频图片简介(二)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简介“扎龙”为蒙古语,意为饲养牛羊的圈。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已无明显河道,与苇塘湖泊连成一体,然后流入龙虎泡、连环湖、南山湖,最后消失于杜蒙草原。
在齐齐哈尔市区西南部,大庆市的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沼泽芦苇丛,这片21万公顷的巨大沼泽地里,湖泊遍布,鱼虾种类丰富,成为禽鸟极佳的生长地这便是扎龙湿地。
1979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7年4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纯、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湿地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第五名。
2013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中国最美湿地”。
扎龙是鹤的故乡,扎龙湿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那些野趣横生、充满灵性的鹤。
世界上有15种鹤类,中国有9种,扎龙就有6种,其中4种系世界濒危鸟类。
它们是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
丹顶鹤又称仙鹤,是十分珍贵的名禽,此区有500多只,约占全世界丹顶鹤总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称此区是丹顶鹤的故乡也不为过。
此区的野生珍禽,除鹤以外,还有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草鹭、白鹳等,真可谓野生珍禽的王国。
扎龙湿地是中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题的珍稀水禽分布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地域辽阔、交通方便,既是旅游胜地,又是科研中心。
每年春夏,有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鸳鸯等上百种野生珍禽云集于此,繁衍栖息,嬉戏觅食。
因此,观鸟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5~7月份。
夏秋之交,丹顶鹤一般都在芦苇里育雏,不轻易出来,很难看到。
到了冬季,游客们则可以在冰湖雪地上观赏人工驯鹤。
扎龙湿地有乌裕尔河、双阳河、克钦湖、仙鹤湖、龙湖、南山湖等大多水面2000亩以上。
湿地中各个弯弯曲曲的长短河道连通各个大大小小的湖泡,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宛如九曲回肠的亮线串起一颗明珠,衬托上翠绿的植被,景色十分壮观。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意识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保护区内有大片原生态的林区、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由于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恶性开发,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合理开发保护区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探究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当前保护区生态状况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可行的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为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调研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旅游开发现状,通过访谈采取专家、旅游从业者、游客等多方面的观点,了解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中,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其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介绍了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采用SWOT 分析方法对白城市向海自然保护区资源优势条件、经营管理方面的劣势,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及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会遇到的矛盾和竞争。
期望可以通过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提高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并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1概述随着近些年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行为的反击力度,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1]。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学者对湿地系统研究较晚,近二十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才被重视。
但也多集中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笔者以向海自然保护区所实施的“引洮入向”的调水工程为机遇,分析向海湿地的资源优势、管理劣势及其存在的潜在生态平衡的威胁,通过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协调发展。
2向海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向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67万公顷[2]。
地势由西向东微微倾斜,海拔在156-192m之间,垄状沙丘与垄间洼地交错相间排列,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表现为沙丘榆林-茫茫草原-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的自然景色[3]。
向海湿地年平均蒸发量大约为降水量的五倍。
区内有向海水库、兴隆水库、尖底泡等水库及自然泡沼22处大型的和上百个小型自然泡沼。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及珍稀水禽保护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3向海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3.1优势3.1.1景观风貌原始自然。
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赞誉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如“人间仙境”。
向海拥有优越的水文条件,特殊的地貌,多种生物类型、复杂的生物区系与生态环境。
向海的生态旅游景观可谓是“贵在原始,美在自然”。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唐明贵1黄海燕2(1.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贵州贵阳550004;2.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摘要:针对当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本研究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调查其开发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科学开发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包括功能分区开发模式、生态产品设计模式、农家旅馆接待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开发与管理模式;生态旅游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9549(2010)03-0045-04文献引用:唐明贵,黄海燕.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45-48.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in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Tang Ming-gui Huang Hai-yan(Department of Tourism,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04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henomenon between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s of nature reserve the conflicts, This research take the Guizhou Fanj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s an example, In the investigation foundation, existing problems in-depth analysis, scientific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model for future development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These including function zoned exploitation model, ecological product design model, family hotel reception model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model.Key words: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del; Ecotourism有资料表明,1997年全国有23%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到破坏,有11%的自然保护区甚至出现生态环境退化[1],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㊀第21卷㊀第4期2023年8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4Aug 2023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周㊀燕1㊀叶水清1㊀赵晓雪2㊀孙㊀瀛1㊀罗巧灵11㊀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㊀武汉㊀4300002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南京㊀210000㊀收稿日期:2023-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174158)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4214)ꎻ湖北省住建厅2023年科技项目(2022118)㊀第一作者:周燕(1980-)ꎬ女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城乡生态规划ꎮE-mail:joyeezhou@whu edu cn㊀通信作者:罗巧灵(1981-)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ꎮE-mail:qiaolingluo@whu edu cn摘要:科学合理地划定保护分区是平衡当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ꎬ也是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的重要环节ꎮ以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ꎬ运用优化的Marxan模型㊁ArcGIS空间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ꎬ识别保护价值高㊁保护成本低的规划单元ꎬ构建以低成本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优先保护格局ꎬ并明确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方法与管理策略ꎮ结果表明: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优先保护单元共403个ꎬ面积共100 75km2ꎮ区域内生态旅游适宜性Ⅱ㊁Ⅲ级所占区块面积较大ꎬ分别为47 11%㊁25 48%ꎻⅠ级㊁Ⅳ级与Ⅴ级地区面积均较小ꎮ综合划定了以3大功能区和7类功能亚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功能分区ꎮ研究结果有助于服务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决策实施ꎮ关键词:保护分区ꎻ生态旅游发展ꎻ物种保护ꎻ系统保护规划ꎻ升金湖自然保护区DOI:10.12169/zgcsly.2023.02.22.0002EcotourismFunctionalZoninginNatureReservesBasedonSpeciesProtection:ACaseStudyofShengjinLakeNatureReserveinAnhuiProvinceZhouYan1㊀YeShuiqing1㊀ZhaoXiaoxue2㊀SunYing1㊀LuoQiaoling1(1 SchoolofUrbanDesignꎬWuhanUniversityꎬWuhan430000ꎬChinaꎻ2 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NanjingUniversityꎬNanjing210000ꎬChina)Abstract:Science ̄basedandrationaldelineationofconservationzonesisthekeytobalancingtheconflictinginterestsbetweentourismandecologicalprotectioninprotectednaturalareasꎬandalsoanimportantcomponentofnational ̄park ̄orientednaturereservesystem.TakingShengjinLakeNationalNatureReserveinAnhuiProvinceasacaseꎬthisstudyappliesoptimizedMarxanmodelingꎬArcGISspatialanalysisꎬand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toidentifyplanningunitswithhighconservationvalueandlowprotectioncostsforconstructingapriorityconservationpatternthateffectivelyreconcilestheconflictsbetweenecologicalprotec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atalowcost.Additionallyꎬthestudyclarifiesthemethodsandmanagementstrategiesforecotourismsuitabilityzoning.Theresultshowsthatthereare403priorityprotectionunitsestablishedinShengjinLakeNationalNatureReserveꎬwithanareaof100 75km2.TheareaofecologicaltourismsuitabilitylevelsIIandIIIinthereserveoccupiesalargeproportionꎬaccountingfor47 11%and25 48%ꎬrespectivelyꎬwhiletheareaofecologicaltourismsuitabilitylevelsIꎬIVandVisrelativelysmall.Accordinglyꎬanaturalreserveecotourismfunctionalzoningwith3majorfunctionalzonesand7typesoffunctionalsub ̄zonesiscomprehensivelydelineated.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Thestudywouldgivesupporttothedecision ̄makingsonandtheimplementationoffutureecotourismfunctionalzoninginShengjinLakeNationalNatureReserve.Keywords:protectionzoningꎻecotourismdevelopmentꎻspeciesconservationꎻsystematicconservationplanningꎻShengjinLakeNationalNatureReserve㊀㊀自然保护区作为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ꎬ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域[1-3]ꎬ不仅具备较高生态保护价值ꎬ还是自然游憩的重要空间载体ꎮ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1处自然保护区以来ꎬ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逐渐发展成熟ꎬ通过合理有效的功能分区能进一步促进其科教文化㊁休闲娱乐等多种健康服务功能ꎬ从而提升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福祉[4]ꎮ然而ꎬ日益发展的旅游业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制约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ꎬ我国自然保护区因旅游开发而遭受资源退化或环境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5]ꎮ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一环ꎮ针对自然保护地进行合理的生态旅游功能区划ꎬ能进一步对保护地空间进行科学布局及功能定位ꎬ有效优化保护地空间格局ꎬ提升保护成效[6]ꎮ因此ꎬ探究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方法ꎬ对有效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干扰㊁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9]ꎮ由于管理权属㊁分类体系㊁建设时间等多种原因ꎬ目前我国保护地的功能区划依据尚未统一[10-11]ꎮ多数区划仅针对某一自然资源要素进行分析ꎬ如构建水资源㊁土壤资源等单一自然资源保护的评价体系ꎬ缺少对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协调关系的思考ꎬ如何通过分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的重点内容[12-17]ꎮ多数研究将评价与判断保护区内各类用地的建设适宜性和区划斑块景观特征作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基础[14-15]ꎬ往往忽略由于保护对象的差异性导致的不同分区需求ꎬ较少考虑特定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生物物种保护区)对其特有环境资源的需求ꎬ难以针对以物种保护为核心特征的自然保护区提出兼顾自然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有效分区方法[16-17]ꎬ导致自然保护区分区与保护对象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不匹配㊁与周边联系紧密性不足ꎬ难以充分发挥保护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等多种问题ꎬ不利于目标物种的保护ꎬ无法建立有效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18]ꎮ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对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生态自然要素关注度的提升ꎬ自然保护区划逐渐由单一要素保护转向系统保护规划ꎬ有助于整合区域面临的多种生态问题ꎬ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缺失的现状[19]ꎮMarxan是系统性保护规划(SystematicConservationPlanning简称SCP)的优化算法之一[19-20]ꎬ通过设定合理的保护目标ꎬ利用基于退火算法的Marxan模型能够确定对整体保护格局贡献率高且耗费成本低的保护格局要素ꎬ最终确定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先保护格局ꎬ在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满足经济效益最高效的需求ꎬ有效地提高保护效益[21-22]ꎮ基于此ꎬ本研究以安徽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为例ꎬ基于管控-功能二级分区模式和系统保护规划方法ꎬ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发展ꎬ从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适宜性两方面选取要素指标ꎬ构建自然保护区分区方法体系ꎮ结合各区域具体的问题㊁资源保护需求和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自然保护区分区ꎬ以期实现对升金湖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ꎬ探索以物种保护为核心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分区方法与技术流程ꎬ为相对统一的自然保护区分区通用体系提供参考ꎮ1 研究区概况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南部的池州市ꎬ长江中下游南岸ꎬ是以保护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㊁濒危鸟类为主的内陆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保护区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ꎮ湖区面积达132 8km2ꎬ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5km2ꎮ升金湖保护区位于中国候鸟迁徙线路和全球鸟类主要迁徙通道之一的 东亚-澳大利亚 水鸟迁徙通道上ꎬ为白鹳(Ciconiaciconia)㊁黑鹳(Ciconianigra)㊁白头鹤(Grusmonacha)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ꎬ是全球白头61㊀第4期㊀周㊀燕㊀叶水清㊀赵晓雪ꎬ等: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㊀㊀鹤数量最多的越冬地ꎮ近年来ꎬ该自然保护区以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迁徙特色为基础发展旅游业ꎬ在着重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ꎬ兼顾科学研究㊁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等功能ꎮ然而ꎬ由于缺少系统的保护规划ꎬ区域内的生态修复区㊁生态旅游区与生态产品区存在一定交叉重叠ꎬ导致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同时受到阻碍ꎬ区域的生态功能难以充分发挥ꎬ亟需通过系统保护规划方法进行功能分区ꎬ预防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ꎮ2㊀研究方法依据 管控-功能 二级分区思路ꎬ采用系统规划方法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分区划定ꎬ得到管控区中的核心区范围ꎬ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ꎬ在确保核心区得到保护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区的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结果(图1)ꎮ图1㊀技术路线2 1㊀自然资源保护管控分区采用系统规划方法ꎬ通过基于退火算法的Marxan优化模型ꎬ识别 保护价值高㊁保护成本低 的规划单元ꎬ并将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冲突降至最低ꎬ最终确定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先保护格局ꎬ达到合理配置保护资源的目的ꎮ2 1 1㊀保护对象的选取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㊁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保护区ꎬ因此将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水平的保护主体ꎬ并选取分布在保护区内国家Ⅰ级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作为保护对象ꎬ即白头鹤㊁白鹤(Grusleucogeranus)㊁白鹳㊁白额雁(Anseralbifrons)㊁小白额雁(Ansererythropus)㊁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㊁普通鵟(Buteojaponicus)ꎮ以上鸟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ꎬ其种群活动范围及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水平ꎬ常被选取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示物种[23-24]ꎮ以上鸟类分布数据来源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https://www.gbif.org/)㊁中国鸟类观测中心网站(http://www.birdreport.cn/)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ꎮ2 1 2㊀优先保护格局划定的技术流程参照相关研究[25-27]ꎬ结合实际情况ꎬ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目标分别设定为30%和50%ꎮ为了得到效益最高的湿地优先保护格局ꎬ采用敏感性分析和Marxan模型的边缘长度调节模块(BLM)ꎮ通过设定不同的边缘长度值ꎬ得到适宜的BLM值(0 0215)ꎬ以实现保护格局聚集度和保护成本的协调ꎮ通过迭代计算各规划单元的不可替代性ꎬ优先选择区域内保护效率最高的单元ꎬ形成最终优先保护格局ꎬ在优先考虑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ꎬ最大限度地降低保护的社会经济成本并缓解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冲突ꎮ2 2㊀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的主要形式ꎬ其核心是自然性ꎮ自然性连续谱提供了一种评价生态旅游适宜性的新路径(图2)ꎮ自然性连续谱中自然性越高的一端表示区域生态价值突出ꎬ具有7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较大的生态旅游的潜力ꎬ但也表明生态敏感性高ꎻ自然性较低的一端表示开发强度较高ꎬ人类活动频繁ꎬ生态系统价值较低ꎮ基于此理论ꎬ本研究对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ꎬ在自然性最高的区域禁止或严格限制旅游开发ꎬ在自然性较低的区域ꎬ开展更为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ꎮ图2㊀自然性连续谱参考从自然属性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成果[28-29]ꎬ选取6项生态旅游评价标准进行适宜性评价ꎮ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水鸟分布点比例为基础ꎬ根据自然性连续谱划分方法将适宜性等级分为 高㊁较高㊁中㊁较低㊁低 5个等级ꎬ分别赋值为 5㊁4㊁3㊁2㊁1ꎬ具体如表1所示ꎮ首先ꎬ将研究区范围划分为900m2(30mˑ30m)的网格作为基本空间评价单元ꎬ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进行研究区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计算ꎮ其次ꎬ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6个标准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ꎻ最后ꎬ在ArcGIS中运用自然断点法对各标准的分级结果进行综合分析ꎬ叠加权重输出研究区生态旅游适宜性结果ꎮ适宜性较高的区域具有较高的自然性和生态价值ꎬ应当加强生态保护与管控力度ꎬ以减小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ꎻ反之ꎬ适宜度较低的地区自然性较低ꎬ可以对其资源进行适度的充分开发ꎮ表1㊀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标准及分级评价标准㊀㊀分级适宜性分值距水域湿地距离据水域湿地500m以内据水域湿地500~2000m据水域湿地2000m以外高中低531草地覆盖情况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及其他地区高中低531森林覆盖情况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或无林地高中低531海拔高度根据自然断点法由高到低分为五级高较高中较低低54321表1(续)评价标准㊀㊀分级适宜性分值坡度坡度ȡ30ʎ20ʎɤ坡度<30ʎ15ʎɤ坡度<20ʎ10ʎɤ坡度<15ʎ坡度<10ʎ高较高中较低低54321偏远程度距居民点㊁道路500m以内距居民点㊁道路500~2000m距居民点㊁道路2000m以外高中低531㊀㊀注:草地㊁森林㊁居民点等数据基于Landsat30m遥感影像解译ꎻ海拔㊁坡度等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30m高程数据集ꎮ3㊀结果与分析3 1㊀自然资源优先保护格局根据综合评价结果ꎬ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优先保护单元共403个ꎬ面积共100 75km2ꎬ占总面积的30%ꎮ划定的优先保护格局即为管控区中的核心区ꎬ严格限制旅游等开发活动ꎬ遏制湿地占用和萎缩退化态势ꎮ核心区主要由两块区域构成ꎬ分别是升金湖西南部的水鸟核心栖息地和东北部的水域湿地空间(图3)ꎮ图3㊀优先保护格局西南部水鸟栖息保护区包括水鸟核心栖息区域及湿地空间ꎮ湿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ꎬ占总面积的51 78%ꎻ水域占33 26%ꎻ道路等干扰强度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则只占0 08%ꎮ该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ꎬ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ꎬ如草滩与泥潭等适宜的生境使得白头鹤㊁白鹤与白81㊀第4期㊀周㊀燕㊀叶水清㊀赵晓雪ꎬ等: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㊀㊀鹳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此ꎬ物种保护价值较高ꎮ因此ꎬ该区域作为水鸟主要栖息地以及重要的淡水湖泊景观系统ꎬ应避免旅游开发ꎬ确保珍稀物种的生境适宜性ꎻ同时ꎬ该区域景观敏感性较高ꎬ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ꎬ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ꎮ东北部的湿地生态区具有完整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ꎬ拥有良好的地质和水土条件ꎬ生物多样性价值高ꎮ水域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ꎬ占区域面积的50 03%ꎻ其次是湿地ꎬ占比29 69%ꎮ该区域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ꎬ湿地生态特色突出ꎮ为了维持自然生态本底特征ꎬ保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原真性ꎬ必须坚持生态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ꎮ3 2㊀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从图4可以看出ꎬ代表自然性最高的红色在A㊁F中的范围较大ꎬ表明研究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优势在于丰富的水域湿地资源和未受经济活动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的原生态环境ꎮ图4㊀各标准适宜性分值分布㊀㊀根据图5ꎬ保护区中约有74 36%的土地位于距河流㊁湿地500m以内ꎮ研究区属平原地形ꎬ海拔较低ꎬ坡度较缓ꎬ大部分土地远离人类活动范围ꎮ各标准的权重确定为:0 317(距水域湿地距离)㊁0 180(草地覆盖情况)㊁0 126(森林覆盖情况)㊁0 077(海拔高度)㊁0 106(坡度)㊁0 194(偏远程度)ꎮ因此ꎬ水域湿地是升金湖地区最为重要的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标准(人类活动较低㊁受干扰较小是该地区生态旅游的重要优势)ꎬ而其他标准对适宜性的影响相对较弱ꎮ图5㊀各标准各分值所覆盖的地区面积占比㊀㊀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的综合适宜性评价(图6)表明: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Ⅱ㊁Ⅲ级所占区块面积较大ꎬ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7 11%和25 48%ꎻⅠ级㊁Ⅳ级与Ⅴ级地区面积均较小ꎮ整个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度分布较为均衡ꎬ极低与极高值区域较少且分布分散ꎬ有利于该地区生态旅游功能的平衡发展及统一管理ꎮ空间分布上ꎬⅡ与Ⅲ级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东部地区ꎬ而Ⅰ㊁Ⅳ㊁Ⅴ级的斑块分布较为分散ꎬ聚集规模不明显ꎬ其中Ⅰ级斑块多散布于研究91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区边缘地带ꎮ图6㊀生态旅游适宜性综合评价3 3㊀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综合分析根据自然资源优先保护格局与旅游适宜度评价结果ꎬ综合考虑研究区的旅游和生态功能ꎬ将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大功能区㊁7个功能亚区ꎮ3大功能分区包括生态保护核心区㊁生态旅游限制区和生态旅游发展区ꎬ其中生态保护核心区需要严格限制旅游开发ꎬ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ꎻ生态旅游限制区和生态旅游发展区可以适度进行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ꎮ7个功能亚区包括物种栖息保护区㊁生态系统保护区㊁湿地观鸟旅游区㊁亲水生态旅游区㊁林区生态保育区㊁乡村体验旅游区和农牧生态旅游区(图7㊁表2)ꎮ图7㊀生态旅游功能分区表2㊀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及相应服务功能㊀功能区㊀功能亚区面积比重/%㊀主要服务功能㊀辅助服务功能生态保护核心区物种栖息保护区13 78物种保护㊁生态调节水源涵养㊁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区15 18生态系统保护㊁维持生态平衡物种保护生态旅游限制区湿地观鸟旅游区7 06水源涵养㊁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㊁草原保护㊁水土保持亲水生态旅游区12 05生态服务㊁滨水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㊁水源涵养生态旅游发展区林区生态保育区10 52生态调节㊁土壤保持生态畜牧㊁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体验旅游区17 44人居保障㊁特色乡镇旅游水源涵养㊁生态畜牧农牧生态旅游区23 97土壤保持㊁草原旅游㊁民俗文化游水源涵养㊁生态畜牧4㊀讨论4 1㊀基于珍稀物种生境适宜性的生态保护格局自然保护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对于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关键作用[30-31]ꎮ现有研究立足自身地形地貌㊁生态本底及景观特征进行功能区划[14-15]ꎬ较少考虑基于特定物种保护为核心的不同分区需求ꎮ尽管如此ꎬ有研究还是进行了一些有益性的尝试ꎬ例如ꎬ马佳雯等[6]基于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保护区功能区划ꎬ发现大熊猫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核心保护区面积占比39 82%ꎬꎻ郭云等[13]以水鸟保护为目标划定长江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ꎬ发现长江上中下游流域核心区保护面积占比虽略有差异ꎬ但绝大多数集中在30%~40%ꎬ且核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水鸟喜居的湿地为主ꎬ这些核心区域人为干预较少ꎬ生态价值极高ꎮ对比发现ꎬ基于物种保护为核心特征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是未来可考虑的主流方向之一ꎬ且早期研究与本文研究在核心区面积占比的划定上均集中于30%~40%ꎬ因此这一面积占比可能具有普适性的参考意义ꎬ与马佳雯等[6]㊁郭云等[13]得出的生境适宜性规律相吻合ꎬ同时也符合核心区周围划定缓冲区以及生态旅游区来维持原住民的经济利益以及提升原住民保护动力的开发适宜性考量ꎮ此外ꎬ针对特定物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在核心区的选择上02㊀第4期㊀周㊀燕㊀叶水清㊀赵晓雪ꎬ等: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㊀㊀应当着重考虑保护对象的生境适宜性ꎬ其长期逗留㊁栖息的区域大概率是此类自然保护区的优先保护区域ꎬ这些区域往往人类活动较少㊁人为干预较低ꎬ具有完整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ꎬ生物多样性价值很高ꎬ例如ꎬ以水鸟为保护目标的长江流域㊁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内优先保护格局以湿地类型为主便是如此ꎬ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痕迹点的大量分布也正面印证了这一结论ꎮ4 2㊀低成本生态保护与高品质旅游发展相协调的功能分区策略㊀㊀在以往的研究中ꎬ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更加侧重于生态保护的实现ꎮ崔晓伟等[7]基于多源数据分析ꎬ将钱江源国家公园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目标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ꎻ朱金峰等[12]面向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和管理需求ꎬ将其初步划分为7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19个二级生态功能区ꎮ研究发现ꎬ生态系统完整性高㊁人为干预较少㊁天然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旅游价值也较高ꎬ两者具有高度的趋同性ꎬ然而ꎬ综合以最低成本实现生态核心保护和以最大效益开发旅游资源来看ꎬ崔晓伟等[7]㊁朱金峰等[12]划分的旅游开发适宜性分区(即一般控制区[7]㊁轻度敏感区[12])一般紧邻而又不侵占生态核心区ꎬ有利于生态旅游功能的平衡统一发展ꎬ这与本文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ꎮ此外ꎬ本研究根据自然资源优先保护格局与旅游适宜度评价结果ꎬ将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大功能区㊁7个功能亚区的结果表明ꎬ保护和开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ꎬ通过恰当的分区策略ꎬ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可以得到有效整合ꎮ其中ꎬ3个大区严格划定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界限ꎬ而7个功能亚区又具体指明了升金湖各地块的保护与开发方向ꎬ如核心保护㊁湿地观鸟㊁林区保育㊁乡村旅游等各区域明确分工而又相互协调ꎬ这对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方向的指导性更强ꎮ本研究与一些早期研究的分区观点存在分歧ꎬ这可能与对保护和开发概念的理解不同㊁研究区域面临的保护困境及区域自然环境特性不同等因素相关ꎮ尽管存在差异ꎬ但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框架ꎬ拓展了保护分区方法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手段ꎬ有助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持续发展ꎮ此外ꎬ本研究提出的分区策略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ꎮ首先ꎬ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能会影响分区策略的有效性ꎮ其次ꎬ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土地使用权以及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权属等问题也会对自然保护区分区产生一定影响ꎮ因此ꎬ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实施这种分区策略ꎬ并考虑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ꎮ例如ꎬ针对时空流动性较大的核心保护物种ꎬ可积极探索动静态结合的分区模式ꎻ根据保护对象的特点ꎬ对于以候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ꎬ可采取季节性核心保护区的思路ꎬ在不同的季节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ꎮ5㊀结论基于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国家Ⅰ级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群活动范围及数量分布ꎬ采用敏感性分析和Marxan模型划定保护区内保护效率最高的单元ꎬ形成优先保护格局ꎻ同时从据水域湿地距离㊁草地覆盖情况㊁森林覆盖情况等6个方面ꎬ根据自然性连续谱划分方法对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按照5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ꎬ得出结论如下:基于升金湖珍稀水鸟生境适宜性需求建立优先保护单元403个ꎬ面积100 75km2ꎬ占比30%ꎻ区域内生态旅游适宜性Ⅱ㊁Ⅲ级所占区块面积较大ꎬ分别为47 11%㊁25 48%ꎻⅠ级㊁Ⅳ级与Ⅴ级地区面积均较小ꎻ划定了以3大功能区和7类功能亚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功能分区ꎮ参考文献[1]ZHANGLBꎬLUOZHꎬMALLONDꎬetal.BiodiversityconservationstatusinChina sgrowingprotectedareas[J].BiologicalConservationꎬ2017ꎬ210:89-100.[2]LISCꎬSUSꎬLIUYXꎬetal.EffectivenessoftheQilianmountainnaturereserveofChinainreducinghumanimpacts[J].Landꎬ2022ꎬ11(7):1071.[3]XUWHꎬXIAOYꎬZHANGJJꎬetal.Strengtheningprotectedareasfor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inChina[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ꎬ2017ꎬ114(7):1601-1606.[4]TANLYꎬGUOGCꎬLISC.TheSanjiangyuannaturereserveis12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partiallyeffectiveinmitigatinghumanpressures[J].Landꎬ2022ꎬ11(1):43.[5]孙琨ꎬ孙德仲.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国家公园模式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3ꎬ26(4):61-65.[6]马佳雯ꎬ杨志娇ꎬ王宇航ꎬ等.基于目标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和景观特征的保护地功能区划研究:以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报ꎬ2023ꎬ43(7):2703-2710. [7]崔晓伟ꎬ杨明星ꎬ孟宇辰ꎬ等.基于多源数据空间分析的国家公园管控分区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J].生态学报ꎬ2021ꎬ41(21):8443-8455.[8]LICꎬYUJJꎬWUWꎬetal.Evaluatingtheefficacyofzoningdesignationsfornationalparkmanagement[J].GlobalEcologyandConservationꎬ2021ꎬ27:1562.[9]傅微.贵州樟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格局评估[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4):29-35.[10]FUMDꎬTIANJLꎬRENYHꎬetal.FunctionalzoningandspacemanagementofThree ̄River ̄SourceNationalPark[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ꎬ2019ꎬ29(12):2069-2084.[11]何思源ꎬ苏杨ꎬ闵庆文.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㊁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4):1318-1329.[12]朱金峰ꎬ周艺ꎬ王世新ꎬ等.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及分区[J].生态学报ꎬ2020ꎬ40(2):459-472.[13]郭云ꎬ梁晨ꎬ李晓文.基于水鸟保护的长江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模拟[J].生态学报ꎬ2018ꎬ38(6):1984-1993. [14]呼延佼奇ꎬ肖静ꎬ于博威ꎬ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ꎬ2014ꎬ34(22):6391-6396.[15]杨逢志.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4ꎬ12(3):53-56.[16]胡圣ꎬ夏凡ꎬ张爱静ꎬ等.丹江口水源区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ꎬ2017ꎬ26(8):1208-1217. [17]PARKERSRꎬTRUSCOTTJꎬHARPURCꎬetal.Exploringaresilience ̄basedapproachtospatialplanninginFathomFiveNationalMarineParkꎬLakeHuronꎬCanadaꎬusingMarxanwithZones[J].NaturalAreasJournalꎬ2015ꎬ35(3):452-464. [18]MABRꎬZENGWHꎬXIEYXꎬetal.BoundarydelineationandgradingfunctionalzoningofSanjiangyuanNationalParkbasedonbiodiversityimportanceevaluations[J].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22ꎬ825:154068.[19]FRAZEESRꎬCOWLINGRMꎬPRESSEYRLꎬetal.Estimatingthecostsofconservingabiodiversityhotspot:acase ̄studyoftheCapeFloristicRegionꎬSouthAfrica[J].BiologicalConservationꎬ2003ꎬ112(1/2):275-290.[20]LUMꎬQUY.BiodiversityconservationdevelopmentbasedonSystematicConservationPlanninginurbanareas[J].EnergyProcediaꎬ2018ꎬ153:484-488.[21]MARGULESCRꎬPRESSEYRL.Systematicconservationplanning[J].Natureꎬ2000ꎬ405(6783):243-253.[22]KUKKALAASꎬMOILANENA.Coreconceptsofspatialprioritisationinsystematicconservationplanning[J].BiologicalReviewsoftheCambridgePhilosophicalSocietyꎬ2013ꎬ88(2):443-464. [23]陈青ꎬ汪志如ꎬ汤文超ꎬ等.鄱阳湖周边稻田对白鹤的承载力[J].生态学报ꎬ2022ꎬ42(13):5340-5347.[24]李敏ꎬ钱法文ꎬ武爱明ꎬ等.白鹤重要中途停歇地的识别及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J].湿地科学ꎬ2021ꎬ19(3):304-316.[25]MEHRIAꎬSALMANMAHINYAꎬDEHAGHIIM.Incorporatingzoningandsocioeconomiccostsinplanningforbirdconservation[J].JournalforNatureConservationꎬ2017ꎬ40:77-84.[26]LEROUXSJꎬSCHMIEGELOWFKAꎬNAGYJA.PotentialspatialoverlapofheritagesitesandprotectedareasinaborealregionofnorthernCanada[J].ConservationBiology:theJournaloftheSocietyforConservationBiologyꎬ2007ꎬ21(2):376-386. [27]ZHANGLꎬXUWHꎬOUYANGZYꎬetal.DeterminationofprioritynatureconservationareasandhumandisturbancesintheYangtzeRiverBasinꎬChina[J].JournalforNatureConservationꎬ2014ꎬ22(4):326-336.[28]郭云ꎬ梁晨ꎬ李晓文.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黄河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8ꎬ29(9):3024-3032. [29]WUWJꎬZHANGXLꎬYANGZPꎬetal.Ecotourismsuitabilityandzoningfromthetouristperspective:anaturereservecasestudy[J].PolishJournalofEnvironmentalStudiesꎬ2015ꎬ24(6):2683-2697.[30]GAOHYꎬGUANTPꎬZHUDꎬetal.AssessmentofeffectiveconservationoftheSichuantakinbygiantpandareservesthroughfunctionalzoning[J].IntegrativeZoologyꎬ2020ꎬ15(6):558-568.[31]LIUFZꎬFENGCTꎬZHOUYꎬetal.EffectivenessoffunctionalzonesinNationalNatureReservesfortheprotectionofforestecosystemsin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ꎬ2022ꎬ308:114593.22。
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至关重要。
不同的开发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自主开发模式自主开发模式是指由当地政府或企业自主投资、规划、建设和运营旅游项目。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主导作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具有较强的控制权。
例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通过自主开发,将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进行修缮和改造,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
同时,自主开发模式还能够更好地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
然而,自主开发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开发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来说可能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其次,自主开发可能受到当地管理水平和专业人才缺乏的限制,导致开发效果不理想。
此外,如果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容易出现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二、招商引资开发模式招商引资开发模式是指通过吸引外部投资者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开发旅游资源。
这种模式能够快速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引入先进的开发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一些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往往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开发。
但招商引资开发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可能更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文化冲突等问题,影响开发的顺利进行。
三、合作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是指当地政府、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一些自然保护区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解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生态旅游更是
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
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包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对环境与科学的
规划、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环境的管理等工程,因此本文主要以自然
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为根本,来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
模式,进而使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引言 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行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与发展。目前,我
国开始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的旅游形式,而自然保护区作为有代表性的
绿色、生态系统,逐渐成为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之一。近几年,我国有
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在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业,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却因
各种破坏与污染而呈现很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的对自然保护区进行
开发与管理,并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比较重要而紧迫
的任务。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
我国有很多自然保护区都在积极的进行开发,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却
忽略了保护二字,造成资源破坏的现象非常严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
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分工不明确 在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指导与管理相分离。很多自然保
护区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业务指导由上级部门进行管理,行政由地方政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府进行管理,这种相分离的管理制度一旦在利益与保护中产生矛盾,那
么对自然景区的保护就会输给对自然景区的开发,久而久之,就会向旅
游第一、保护第二的方向倾向。 (二)自然保护区开发经营的监管
力度不够 有很多开发商以及经营部门为了增加旅游客流量,满足旅
游需求,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建各种桥梁以及缆车、宾馆、饭店等等,
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很多商业化与城市化信息,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
内的景色与风光。 (三)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执法监管不严格 针
对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环境破坏,我国有关部门在执法中的监管力度还
不够严格。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关条例中有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有许
多核心区域是禁止游客进入的,但是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将这些核心区域
规划为旅游区域,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内动物与植物的健康成长。我
国《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
和其他特别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修筑有关建设项目时,
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审批”。但是自然保护区在实际开发中与法律法规相违背时,
有关部门却呈现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局面。 三、我国自然保护
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一)自然生态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 生
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对象所生活的地
方。依照法律的规定划分出特定的面积来对这些保护群种进行管理,具
体划分可以分为森林、荒漠、水域等等。因为自然生态类型的保护对象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都是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时涉及到的因素就比较
多,因此在开发之前要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种类型的自然保
护区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要以“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模式进行开发。
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服务性设施区分开,
避免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开发部门还要重点做好
生态规划与生态服务的科学管理工作。 (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旅
游开发模式 野生动植物类型的保护区主要是给稀少的野生动植物规
划出一定面积进行保护与管理。为了加强管理,可以划分为动物类型保
护区与植物类型保护区。由于野生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迁徙特征,所以在
对其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采用分区旅游的模式进行开发。 分区旅
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在旅游过程中给动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
也可以保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根据生态学的理论方法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分区,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旅游。如果根据自
然保护区的功能范围进行分区,则需要严格将核心区域划分为重点保护
区域,不允许进行任何与旅游有关的活动,如果游客要进行观测,则可
以借助望远镜等设备进行观赏,但前提条件是要在不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下才能进行。另外,为了让旅游人员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环境的氛围,
可以开放极小的保护区域,或者仅对科普旅游者予以開放,从而真正达
到生态旅游的目的。 (三)自然遗迹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模式 自
然遗迹保护区主要是针对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等保护对象划分出来的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一定特殊区域。这种自然保护区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并且构造相
对复杂,具有自然性与多样性。自然遗迹保护区由于在形成过程中有着
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它的研究价值也比较高。因此,自然遗迹保护区
在开发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以严格保护自然遗迹为其旅游的开发模式。
严格保护就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保护自然遗迹的完整性,自然遗迹的
生长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认真对待,则会破坏自
然遗迹的本来风貌,从而使自然遗迹消失。因此在这种严格保护的开发
模式中,要尽量不开发或者少开发。在进行旅游开发前,要对自然遗迹
保护区进行合理规划,再对旅游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将两者的规划充分
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生态旅游开发的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自
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我国的珍贵、稀有动植物以及历史遗迹起到一定的保
护作用,当然生态旅游的开发会在无形当中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在自然保护区的开发过程中要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坚持走生态旅
游的路线。目前,我国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在开发与运作中都不符合生态
旅游的开发标准,所以,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
未来开发的努力方向,从而使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真正实现经济与生态效
益的共赢。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