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 格式:pptx
- 大小:285.55 KB
- 文档页数:6
《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建立比热容的概念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实验的方法直观感知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确有差异,为比热容概念打下基础。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生活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
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
但该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较多,给实验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要通过最后的温度变化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并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路: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沙子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
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依然。
(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酒精灯那以保证热源相同,改用电热器又没有条件,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用教材所示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两个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等)不便于控制;等等。
所以采用网络微课教学,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的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网络下载实验探究视频。
教学过程设计:。
5、想一想,怎样标出温度计上的刻度?答:要有统一的标准,使用起来才方便。
华氏温标用 F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32 F,水的沸点是212 F。
摄氏温标用C表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是0 C,水的沸点是100 C。
6、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4、吸热与散热1、实验一: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2、实验二: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金属片的升温速度比纸板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金属片的降温速度比纸板快。
3、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4、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答: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5、为什么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答:冰箱后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好。
6、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答:热带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行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
7、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答: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阳光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8、冬天人们穿的衣服以什么颜色为主?为什么?答:冬天人们穿的衣服以深色为主,因为深色的衣服吸收热量的性能比浅色的吸收热量的性能强。
四年级科学问题解答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1、你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然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不会,因为空杯子并不是真正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九年级物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知识点归纳九年级物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知识点归纳吸热能力:单位体积的固体或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衡量一个物体的吸热能力的大小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探究:质量相等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实验的器材: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支温度计、两个烧杯、铁架台、石棉网(如下图)实验现象:油的温度升得快;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油的温度升高得快。
问:若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即给___________加热的时间要长些。
(答案,水)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归纳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不相等。
实验反映了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近年探究试题考查范围不断扩大,由原的简单填写一些实验步骤,扩展到器材的选择、使用、作用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实验中要注意这些细节。
例:为了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室中准备了以下仪器: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个相同的烧杯,两支温度计,手表,铁架台,火柴,适量的水和煤油。
(1)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
(2)为了准确地控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在上述提供的热中,选____比较合理。
(3)某小组实验中记录了实验数据(见表),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____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看出: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星与物质的____有关。
表:(4)在上面(3)的分析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做过的__实验的研究方法相同(写一条即可).解析:(1)要称量水和酒精的质量需要用天平。
(2)电加热器可以很好地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
(3)不同质量的水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表明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一览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要求(一)1、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2、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3、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实验内容: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不能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5、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7、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要求(二)8、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冷热与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9、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热的传递》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液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
学校:大河湾学校四年班组姓名:实验时间:2014 年9 月4—5 日成绩:实验名称:热空气的流动实验目的: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实验仪器:蜡烛、火柴、纸蛇(或风车),每组一套。
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蜡烛;2.用手提起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3观察纸蛇会发(现象)生怎样的变化?(纸蛇会转动起来)实验结果:纸蛇会转动起来,说明热空气会上升。
指导教师:学校:大河湾学校四年班组姓名:实验时间:2014 年9 月9—12 日成绩:实验名称: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实验仪器:小苏打、醋、集气瓶、带玻璃管的塞子、烧杯、长条金属片、短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按要求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2.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现象)里,摇晃几下,观察发生的变化(变浑浊);3.按书上的方法沿杯壁倒入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实验结果: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
指导教师:学校:大河湾学校四年班组姓名:实验时间:2014 年9 月16—19日成绩:实验名称: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仪器: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实验步骤:1.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2.分组测量。
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再测(现象)热水;3.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学生学会了温度计的正确的使用方法。
指导教师:学校:大河湾学校四年班组姓名:实验时间:2014 年9 月18—22 日成绩:实验名称:固体的热传递方式实验目的: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仪器: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前端、中间和末端分别滴上蜡,等其凝固;2. (现象)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前端、中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上蜡熔化的情形。
实验结果: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指导教师:学校:大河湾学校四年班组姓名:实验时间:2014 年9 月23—26日成绩:实验名称:冷热变化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实验目的:认识冷热变化的物体形态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认识空气有重量的性质。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胶带、水槽、水、干抹布;空饮料瓶、气球实验步骤:方法一1、将一团卫生会紧塞在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2、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尽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3、慢慢竖直提起杯子,并把杯口和外壁上的水用抹布擦干;4、慢慢取出杯底的纸团,纸团会湿吗?注意事项:1、纸团应该塞紧在杯底,以免杯口朝下时落下,必要的话可以用胶带固定一下。
2、实验过程中杯子始终都是倒立杯口朝下,并保持竖直。
方法二:1、将气球皮放进一个空饮料瓶中,用力吹,气球吹得大吗?实验结果:方法一:纸团。
方法二:气球。
实验结论:空气有的性质。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2实验目的:认识空气虽然很轻但是重量。
实验材料: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胶带、针实验过程:1、将两只空气充的同样多的气球分别用细线绑在细木棍的两端;2、调节细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其左右平衡;3、用针在其中一只气球口附近扎几个小眼,使气球慢慢漏气。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空气。
年班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3实验目的:认识空气具有。
实验材料:1、气球2、扇子(书)实验过程:1、让充满空气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口,有什么感觉?2、用扇子或书在自己的脸旁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空气。
年班实验目的:认识到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实验步骤:1、用手压一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有什么感觉?2、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活塞,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1、塑料袋;2、注射器。
实验结论:空气。
年班实验目的:认识到压缩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实验步骤:方法一:1、将塑料袋装满空气,扎紧口;2、用手压,再用力压一压,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方法二:1、拉注射器活塞,装满一管空气,2、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动活塞,直到推不动为止,松开推活塞的手,你看到了什么?实验结果:方法一:。
实验专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中,小明学习小组将质量相同的A和B两种液体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并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设计与进行实验命题点:①选择实验器材;②安装实验器材;③实验方法。
(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和。
(2)实验中选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其目的是,实验中通过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当液体A和B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当液体A和B升高温度相同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分析与评价命题点:①从图或表中获取信息;②实验器材评价;③实验操作评价。
(3)实验中使用电加热器加热比传统的酒精灯加热的优点是。
(4)由图乙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液体,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升高较大的是液体,实验表明液体吸热本领更强。
(均选填“A”或“B”)(5)要使A和B两种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需给(选填“A”或“B”)加热较长的时间,这是因为。
若在A和B两种液体中选择,你认为应该选液体(选填“A”或“B”)做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6)停止加热后,在相同时间内,盛有液体(选填“A”或“B”)的烧杯温度下降得快些。
若要使其温度下降不至太快,其中有一种方法是。
(7)实验中,学习小组同学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①通过分析表格可以知道他们是用相同比较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
②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③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答案:(1)天平秒表(2)使液体A和B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升高的温度加热时间(3)酒精灯是外部加热,加热的位置、火焰的大小不好控制,且散热情况也不确定;而电加热器是内部加热,便于两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且散热基本相同或者:电加热器是内部加热,减少热量的散失,节能环保。
(4)A B(5)B B的比热容较大 B(6)A 给盛液体A的烧杯加上盖子(合理即可)或者:把盛液体A的烧杯放入保温箱内(7)①升高的温度加热时间(或吸收热量)②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③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问答题一、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何?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二、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仍是冰块下?为何?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3、温度的转变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如:蜡烛、巧克力、松香等遇热会熔化成液体,遇冷会凝结成固体。
可以改变物体的体积。
如: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
4、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答:使乒乓球变鼓、弯玻璃管、炼钢提纯、铁轨留裂缝。
还有夏天架线要松些、夏天车胎里的气不要充太足,以避免爆胎、弯塑料眼镜腿、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裂缝等。
5、为何锅把用塑料制作,而锅身用金属制作?答:因为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不同。
金属吸热快,可以尽快将菜做熟。
塑料吸热慢,避免做菜时烫伤。
6、为何冬季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答:因为同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吸热和散热性不同。
深色衣服吸热性能好,在冬季会感觉温暖;浅色衣服吸热性能差,在夏天会感觉凉爽。
7、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答:阳光加热地面,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老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8、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答:①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
②用卡片把玻璃杯盖上,等几分钟。
③小水珠(露珠)就会出此刻杯的外壁上。
9、如何正确利用温度计?答: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历时要轻拿轻放。
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着容器的底和壁。
③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再也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而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维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