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教案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症状和预防方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学会关爱家人。
教学重点:1. 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和症状。
2. 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 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儿童常见疾病介绍、预防措施、护理方法等。
2. 儿童常见疾病图片或模型。
3. 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疾病?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健康?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疾病是身体不适的表现,关注儿童健康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新课讲解1. 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如感冒、肺炎、手足口病等。
2. 讲解每种疾病的症状、预防和护理方法。
3. 通过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疾病的特征。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儿童常见疾病进行讨论。
2. 小组成员讨论该疾病的症状、预防和护理方法,并总结出预防措施。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一种儿童常见疾病及其预防和护理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儿童常见疾病?它们有什么症状和预防方法?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强调洗手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进行洗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并示范。
三、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疾病预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竞赛内容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种类、症状、预防和护理方法等。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课程名称:中医启蒙亲子课程课程目标:1. 让家长和儿童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培养对中医文化的兴趣。
2. 通过亲子互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课程对象: 3-12岁儿童及其家长课程时长: 90分钟课程内容:一、导入(10分钟)1. 活动:通过中医故事引入主题,如《黄帝内经》中的小故事。
2. 目标:激发家长和孩子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中医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1. 内容:-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中医的四柱八字、五行学说。
-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
2. 方法:- 结合图片、动画等视觉辅助工具进行讲解。
-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使家长和孩子更容易理解。
三、亲子互动环节(30分钟)1. 活动:- 中医儿歌吟诵:选择一首中医儿歌,家长和孩子一起吟诵。
- 中医养生操:学习一套简单易学的中医养生操。
- 中医趣味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和家长了解中医知识。
2. 目标:- 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 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中医绘本阅读(20分钟)1. 内容:阅读北京师范大学果雪儿教育研究课题组研发的中医绘本。
2. 方法:- 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绘本内容。
- 家长分享自己的中医养生经验。
五、总结与分享(10分钟)1. 活动:- 家长和孩子分享本次课程的学习心得。
-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并对家长和孩子提出建议。
2. 目标:- 巩固课程所学知识。
- 鼓励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养生知识。
教学材料:- 中医绘本- 中医动画视频- 中医养生操教学视频- 中医儿歌- 亲子互动游戏道具教学评估:- 观察家长和孩子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 收集家长和孩子的反馈意见。
- 定期进行中医知识测试。
注意事项:- 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 注重亲子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 鼓励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养生知识。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话术进行育儿指导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医育儿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2. 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和技巧。
教学难点:1. 中医育儿话术的恰当运用。
2. 中医育儿与传统育儿的结合。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育儿》2. 多媒体课件3. 中医育儿案例分享4. 学生分组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医育儿?它与传统育儿有什么区别?2.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中医育儿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课1. 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 讲解中医育儿的基本原则,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
- 分析中医育儿的特点,如注重预防、强调体质调养等。
2. 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 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医话术进行育儿指导。
- 强调中医话术在疾病预防、体质调养等方面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 分享一个中医育儿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中医话术。
2.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案例中中医话术的运用技巧。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和话术应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中医话术进行育儿。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医育儿基本理念和话术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
二、实践演练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育儿场景,运用中医话术进行指导。
2. 小组内讨论,形成初步的育儿方案。
3. 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三、点评与反馈1. 教师对每组展示的育儿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各自在实践演练中的心得体会。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实践演练成果,强调中医育儿话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育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运用中医育儿话术。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医育儿话术的实践心得。
第1篇活动目标:1. 让幼儿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中草药,了解它们的基本功效。
2.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
3. 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1.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2. 物质准备:中草药图片、实物(如枸杞、菊花、金银花等)、中药模型、故事绘本《中医药的故事》。
活动重点:1. 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2. 通过故事和实物了解中草药的基本功效。
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1. 教师扮演医生,幼儿扮演病人,进行简单的情景模拟。
医生询问病人的病情,并告知病人可以尝试中医治疗。
2. 引导幼儿思考:中医治疗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中医?二、认识中草药1. 教师出示中草药图片和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讲解中草药的基本分类,如: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等。
3. 以故事绘本《中医药的故事》为载体,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及其功效。
三、动手操作1. 教师出示中药模型,引导幼儿认识不同药材的形状、颜色和质地。
2. 幼儿分组进行中草药分类活动,将药材按照功效进行分类。
四、游戏环节1. 进行“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教师出示中草药图片,幼儿猜出它的名字和功效。
2. 进行“中草药拼图”游戏,幼儿根据图片上的药材,拼出完整的图案。
五、总结与延伸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强调中草药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中医文化?3. 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家中常见的草药,了解它们的功效。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中草药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它们的基本功效。
在动手操作环节,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游戏环节,幼儿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幼儿对中草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了解中医文化的机会。
教学对象:医学院校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2. 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3. 培养学生运用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2. 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3. 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
教学难点:1. 儿科疾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
2. 儿科疾病诊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
2. 相关儿科疾病病例资料。
3. 常用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结合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儿科疾病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儿科常见疾病?二、讲授新课1.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详细讲解诊断原则,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 分析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如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等。
2. 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以表格形式展示常见儿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3. 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疾病,讲解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强调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原则。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具体病例,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病例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过程。
2. 学生讨论病例,总结经验教训。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诊断原则和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相关资料,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六、课后作业1. 阅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了解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查找相关病例,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临床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授课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 熟悉儿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 了解儿科疾病的预防措施。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技能。
- 增强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儿科医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关爱儿童、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儿科疾病概述:- 儿科疾病的特点。
- 儿科疾病的诊断原则。
2. 常见儿科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 感冒。
- 腹泻病。
- 肺炎。
第二课时1. 儿科疾病的治疗:- 抗生素的使用。
- 药物治疗原则。
- 中医治疗。
2. 儿科疾病的预防:- 儿童营养。
- 儿童保健。
- 疫苗接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儿科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儿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
4. 实践操作: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练习,如体格检查、药物配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案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系统讲解儿科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
3.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
5. 实践操作: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案例分析: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
4. 课后作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模板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课时:1课时年级:中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身体穴位的基本概念,知道穴位的作用。
2. 培养幼儿对中医文化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中医知识的欲望。
3. 培养幼儿关爱自己身体的意识,学会自我保健。
教学重点:1. 认识身体穴位的基本概念。
2. 了解穴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幼儿对中医文化的兴趣。
2. 让幼儿学会自我保健。
教学准备:1. 穴位卡片:制作不同穴位的卡片,如百会、太阳、足三里等。
2. 中医文化图片:展示中医文化相关图片,如针灸、拔罐等。
3. 活动场地:布置一个中医文化氛围的教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穴位卡片,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我们身体上的穴位。
”二、认识穴位1. 教师讲解穴位的基本概念,如穴位的位置、作用等。
2. 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不同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穴位按摩,引导幼儿跟随学习。
三、互动游戏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穴位”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穴位。
2. 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带领其他组员找出指定穴位。
四、中医文化展示1. 教师展示中医文化图片,如针灸、拔罐等,让幼儿了解中医文化。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幼儿对中医文化的兴趣。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穴位的作用和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2. 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穴位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幼儿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3. 了解幼儿在自我保健方面的意识。
一、课程名称:中医育儿话术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育儿话术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医育儿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三、教学对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2. 中医育儿的基本方法3. 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第二课时:1. 实战演练:运用中医育儿话术进行日常交流2. 案例分析:中医育儿话术在实际育儿中的应用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医育儿?中医育儿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提出课程目标,让学生对中医育儿话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 介绍中医育儿的基本理念,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等。
- 通过实例讲解中医育儿理念在实际育儿中的应用。
3. 中医育儿的基本方法- 介绍中医育儿的基本方法,如食疗、推拿、针灸等。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医育儿方法的操作过程。
4. 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场景- 分析中医育儿话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宝宝感冒、宝宝消化不良等。
第二课时:1. 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中医育儿话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实战演练:运用中医育儿话术进行日常交流- 分组讨论,让学生模拟实际场景,运用中医育儿话术进行交流。
- 教师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改进建议。
3. 案例分析:中医育儿话术在实际育儿中的应用-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中医育儿话术在实际育儿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医育儿话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医育儿话术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中医育儿话术的应用心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评价其对中医育儿话术的掌握程度。
3. 实战演练表现:观察学生在实战演练中的表现,评价其运用中医育儿话术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
3. 情感目标:增强对儿科工作的热爱,树立关爱儿童健康的职业理念。
二、教学内容1. 儿科疾病概述2. 常见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3. 儿科疾病护理与预防三、教学重点1. 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原则2. 常见儿科疾病特点及治疗方法3. 儿科疾病护理与预防措施四、教学难点1. 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差异2. 儿科疾病护理与预防中的注意事项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4. 实践操作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讲授新课3. 案例分析4. 小组讨论5. 实践操作6. 总结与反思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4. 学生对儿科工作的热爱程度二、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掌握传染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
3. 情感目标:增强对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热爱,树立关爱儿童健康的职业理念。
二、教学内容1. 儿童常见传染病概述2. 常见儿童传染病诊断与治疗3. 儿童传染病护理与预防三、教学重点1. 儿童传染病诊断与治疗原则2. 常见儿童传染病特点及治疗方法3. 儿童传染病护理与预防措施四、教学难点1. 儿童传染病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差异2. 儿童传染病护理与预防中的注意事项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4. 实践操作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儿童传染病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传染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儿童传染病护理与预防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医儿科学小讲课教案
章节内容 感冒(时间:45分钟)
本次课目的要求
了解感冒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常见兼夹证的产生机理与辨证治
疗。
熟悉感冒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熟悉感冒主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
了解感冒的演变、预后及预防、调护
重点难点 重点:感冒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兼证的辨证论治。
•难点:感冒的鉴别诊断,感冒兼证的辨证论治。
2分钟
1.定义和历史沿革
一、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
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
适、脉浮为其特征。
二、历史沿革:
又称伤风(普通感冒)。“感冒”是中医病名,首见于北宋
《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 《丹溪心法》作为病名出现。
清《类证治裁》出现“时行感冒”。宋《小儿药证直诀 .风
论篇》首先提出“伤风”之名。《幼科释谜 · 感冒》 : “感
者触也,冒其罩乎。触则必犯,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
瘀。”
《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15分钟
感冒的病因及特点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
湿、燥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
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发生本病。当小儿正气不足、机体
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小儿感冒的病因
与小儿卫气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
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开窍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人,
客于肺卫,致表卫调节失司,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
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
1.感受风寒
2.感受风热
3.感受暑湿
4.感受时邪
常见兼夹证的产生机理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
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
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
节,致乳食停积,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
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
后,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安,睡卧不宁,惊惕抽风,此为感
冒夹惊。
(5分钟)
【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l)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
病史。
(2)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等为主证。
(3)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
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风。
(4)血象检查可见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
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5)病原学检查可用鼻咽或气管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
法检测,作为病毒学诊断。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
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 )滴度增高。
(3分钟) 2.鉴别诊断 急性传染病早期 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幼儿急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临床表现及其病
情演变等加以鉴别。
(15分钟)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
虚实。根据发病季节及流行特点,冬春二季多为风寒、风热感
冒;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邪感冒。
2.治疗原则 治疗感冒,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3 .证治分类
(l)主证
① 风寒感冒
证候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咽
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
② 风热感冒
证候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
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
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加减。
③ 暑邪感冒
证候 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
倦,胸闷,泛恶,日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
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
④ 时邪感冒
证候 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
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
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
① 夹痰
证候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辨证 本证以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为特征。属风寒夹痰
者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
脉浮紧或指纹浮红;属风热夹痰者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
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
② 夹滞
证候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
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
脉滑。
辨证 本证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
滑为特征。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或见泄泻;
食积化腐,浊气上升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治法 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③ 夹惊
证候 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
脉浮弦。
辨证 本证以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为特征。心肝热
重者舌质红,脉弦。
治法 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常加用钩藤、僵
蚕、蝉蜕清热镇惊。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5分钟
临床常用中成药
(1)午时茶 每服1/2 ~1包,l日2~3 次。用于风寒感冒
夹滞。
(2)健儿清解液 每服1Oml, l日3 次。用于风热感冒夹滞。
(3)小儿消炎栓 每次直肠给药1 粒(1.5g ) , 1日2次。
用于风热感冒。
(4)小儿宝泰康颗粒 每服l岁以下2.6g ,l ~3岁4g, 4~
12 岁8g , 1 日3 次。用于风热感冒。
(5)抗病毒口服液 每服10ml , 1日2 ~3 次。用于时邪感
冒。
【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l)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煅炼。
(2)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4)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2 .调护
(l)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可用食醋50ml,加水熏
蒸20~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
(2)发热期间多饮热水,汤药应热服。饮食易消化、清淡,如
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冷饮、油腻食物。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