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01.31 KB
- 文档页数:2
提高蚕茧质量的关键因素
养蚕如何使蚕茧的颜色好?怎样提高蚕茧抽丝的质量和价格?在此,搜集整理了提高蚕茧质量的几个要素,供养蚕技术人员参考。
一、春种秋养
春用蚕种属多丝蚕种,具有食桑量多、叶丝转化率高、茧层厚、产量高等优点。
夏秋饲养春用蚕种比饲养夏秋蚕种出丝率可提高2-4%。
蚕种场应不断增加春用蚕种量,以满足蚕农养蚕之需要。
二、精心饲养
优良的蚕种加上科学的饲养方法,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关健。
因此,必须做到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稀放饱食。
要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至养蚕的全过程。
三、改进簇具
使用方格簇给蚕营茧,其茧色洁白,触舒良好,上茧率可达到98%以上,可比其它簇具上蚕率提高10%左右。
由于通风良好,茧层含水率低,容易缫丝,同一批茧子对比,使用方格簇可缫出3-4A级丝,而其它簇具只能缫1-2A级丝。
四、选茧出售
应将好茧、次茧分开出售,忌售统茧、潮茧、毛脚茧。
茧站应增加人员、设备和收购点,加速蚕茧收购,以防售茧时间过长,导致其蒸热变质。
五、植良种桑
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土质、水利等自然条件,选栽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并加强肥水管理,为蚕儿提供优质饲料。
以上内容由收集整理,仅作为《提高蚕茧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参考资料;如果您有更好的农村实用技术,欢迎给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栏
目投稿。
如何提高蚕茧质量?上蔟技术是关键,教你科学管理方法近期询问了村里的蚕农,有关今年养蚕的情况,很多人都提到了桑树虫害的问题,尽管有蚕农在虫害方面防治得很好,进食方式也比较科学,但还是无法提高蚕茧质量,烂茧出现的比重很高,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轻则达到10%,重则高达50%,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虫害该彻底防治,可是除此之外,蚕茧的好坏还跟上蔟的技术有关,要是过于关注虫害而忽略了上蔟管理,最后结茧的情况也是糟糕的。
这也是当前蚕农们的一个误区,桑叶质量好能让家蚕体质更加强健,健康成长,这并不能代表蚕茧质量好。
上蔟管理是养蚕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家蚕在5零末期在方格簇上吐丝结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直接影响到蚕茧质量的因素。
每块方格簇上都有部分烂茧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上蔟管理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要知道什么样的蚕茧质量才是好的,根据我多年养蚕经验的总结,质量好的蚕茧长度至少要达到3厘米,直径至少1.8厘米,外表白色无污渍,而且有一定硬度,用手摇动可听到茧壁的敲击声,这是较为简单的辨别方式。
那么,上蔟和蚕茧质量好坏有什么联系?家蚕结茧的过程,吐出的丝含有一定的水分,水分过多时蚕茧柔软。
同时,温度的影响不容小觑,温度低时吐丝速度慢,茧块重叠多,外观上就不占优势了。
我要提醒的是,上蔟时若是环境条件差,比如温度过高,家蚕容易死掉,从而流出汁液污染茧壁,轻微状况时只是蚕茧体积小而已,严重时直接不结茧。
由此可见,上蔟管理是提高蚕茧质量的关键,学会科学的管理方法,避免过于潮湿,或者温度不合理的情况,才能营造出优良的结茧环境。
下面我将会从家蚕结茧的特性、簇室管理、上蔟技术管理和簇中护理几大方面来分解析上蔟的方法。
质量好的蚕茧洁白无瑕个头大家蚕结茧的特性熟蚕就是满足上蔟条件的家蚕,鉴别熟蚕是上蔟的前提条件。
1.熟蚕鉴别特征家蚕到了该上蔟的时期(熟蚕阶段),进食不再那么猛烈,排出的沙蚕也由黑色变成了绿色软状物,这就给人们发出了信号,准备上蔟了。
制约晚秋蚕茧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摘要分析了制约晚秋蚕茧产质量的因素,提出了确保晚秋蚕稳产高产的对策,以为晚秋蚕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晚秋蚕;产量;质量;制约因素;对策;江西赣榆近年来,赣榆县晚秋蚕茧产质量较不稳定,2010年产鲜茧18.5 kg/张,2011年产鲜茧29.25 kg/张,2012年产鲜茧28.64 kg/张,低于正常年份均值40 kg/张。
根据实践经验,对赣榆县晚秋蚕张产量明显低于正常值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确保晚秋蚕稳产高产的对策。
1 制约晚秋蚕茧产质量的因素1.1 不良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近年来,晚秋蚕茧生产受不良气候环境影响较大,给蚕桑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如2010年秋蚕因异常的高温多湿气候爆发真菌病,蚕茧产量减半;2011年至今,桑园受美国白蛾危害,桑叶产量减少,间接造成蚕茧产量减少;2012年秋整个养蚕期间气温较往年偏低,在蚕3龄及5龄时又遇到低温的冲击,大蚕期湿度上升,所以5龄蚕、熟蚕发生大量僵病,同时由于偏低温度的影响,桑顶梢生长缓慢,造成大蚕缺叶,蚕多结薄皮茧,不结茧蚕增多[1]。
1.2 养蚕技术处理不够规范、灵活养蚕生产中,蚕农养蚕技术不够规范,操作粗放,遇到异常气候,缺少应变能力,不能调节不适的养蚕环境,无法为蚕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遇到高温闷湿天气,没有采取干燥蚕座的杀菌消毒方法,而是往蚕座上喷洒防僵灵2号,造成蚕座更加潮湿,导致僵病流行蔓延。
由于有秋蚕不加温的习惯,2012年秋蚕突然遇到多次降温及持续低温,多数蚕农在思想上不重视,或措手不及,大蚕受到冷空气刺激,食桑缓慢,严重时基本停止食桑,影响丝腺的发育,体质下降。
蚕发生病毒病、僵病,蚕茧减产[2]。
1.3 农药中毒造成减产由于林业的发展,林业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
近两年,林区大面积飞机喷药防治美国白蛾,环境污染严重,晚秋期蚕中毒事故屡有发生。
因秋叶叶龄较长,离林业飞机防治虫害较近的桑园,有毒物质含量相应较高,如遇晚秋期低温干旱,中毒几率非常大,严重威胁蚕桑生产和发展。
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及对策近年来蚕茧价格持续上升,大大提高了农民养蚕的积极性。
养蚕效益高低取决于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尤其是蚕茧质量。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供广大养蚕户参考。
一、影响蚕茧质量的技术因素l.桑树病虫害严重,是影响茧质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桑红蜘蛛、桑螟、桑毛虫等害虫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桑叶叶质降低,影响家蚕的健康发育,进而影响到蚕茧质量。
同时,农村消毒防病工作未能做到全面彻底,蚕病蔓延,导致薄皮茧、死蔟茧等不良茧增多。
2.重扩蚕,轻扩桑。
一些地区强行摊派蚕种而忽视了桑树基础,导致缺桑严重。
养蚕户普遍过早给家蚕添食蜕皮激素,造成茧粒小而薄,茧丝短而细。
3.养蚕技术及设施不到位,以小蚕共育为中心的科学养蚕技术未得到贯彻落实。
多数农户养蚕设施差,没有专用蚕房,不设消毒池,甚至有的农户蚕匾都不足,更淡不上小蚕专用室。
常规养蚕技术难以贯彻落实,造成单产低,蚕茧质量得不到保障。
4.蔟具改良和上蔟管理有待加强。
使用优良蔟具和创造良好的蔟中环境是提高蚕茧质量的重要措施。
由于许多蚕茧提前采摘,有的结茧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或根本就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没有发挥优良蔟具的作用。
有的蔟具未及时更新。
有的上蔟时蔟中管理差,上蔟过密,造成双宫茧等下脚茧增加,严重影响了蚕茧质量。
二、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l.合理确定蚕种出库时间,切实抓好桑树施肥和治虫工作。
在认真分析历年气候变化规律和当年气象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历年养蚕出库时间与产量高低的资料,确定最佳蚕种出库日期,以达到避开春蚕后期高温和秋蚕后期低温阴雨的危害,尽可能把各季蚕的5龄期和上蔟期选择在晴天。
改进桑树剪伐技术,适当提高剪伐部位,促进春季桑芽早发。
因地因时制宜抓好病虫害防治和培肥管理,促进桑叶增产。
提高会理蚕茧质量的技术措施蚕丝是一种质地柔软,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天然纤维。
其中,会理蚕茧以其纤细、柔软、白皙、光泽、强韧等特点而备受追捧。
因此,提高会理蚕茧质量成为了蚕农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会理蚕茧质量的技术措施。
1. 改善蚕的环境改善蚕的环境是保证会理蚕茧质量的基本前提。
蚕室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都会影响到蚕的食欲、消化和发育。
因此,要提高会理蚕茧的质量,蚕室要保持干燥、通风、温度适宜,并且要注意杀虫灭菌、定期消毒,保持蚕室清洁。
2. 控制蚕的饮食蚕的饮食也是影响会理蚕茧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饲料的质量、种类和摄入量都会影响到蚕的生长发育和丝的品质。
因此,要提高会理蚕茧质量,必须科学合理地控制蚕的饮食。
对蚕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饲料质量要好:饲料含水率要适合,不要出现霉变、变质现象。
•食物数量要合适:不能给蚕喂太多或太少的饲料,要根据蚕的大小和需求来摆饲料量。
•饲料种类要适宜:要根据蚕的不同发育阶段来选择不同种类的饲料,并要确保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均衡。
3. 控制蚕的生长环境会理蚕茧的品质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情况。
成蚕喜欢相对湿度在70% ~ 80%之间,避免太干或太湿。
只有创造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会理蚕茧才能在生长过程中达到最佳状态,提高丝的品质。
控制好生长环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通风换气:保持蚕室内新鲜空气的流通,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异味物质。
•温度控制:蚕的食欲和发育都与温度有关,因此要控制蚕室的温度,避免产蚕期间温度过高或过低。
•湿度控制:控制蚕室的相对湿度,确保蚕丝的光泽和质量。
4. 控制蚕丝的采摘蚕茧从开始长丝到吐完蚕丝,大约需要5-8天的时间。
采摘蚕茧的时机也会影响到蚕茧的质量。
采摘蚕茧时,应根据蚕茧的颜色、大小、硬度等特征来选择,尽量避免采摘太早或太晚,站立采摘,不用强压,用小剪刀把蚕茧的缝口小小剪开后取出。
5. 优化养蚕管理在养蚕管理上,可以采用建立档案、有针对性地给蚕使用药物、测定蚕育肥效果以及实施科学化的加工等方法来优化养蚕管理。
河南农业2018年第11期(上)蚕茧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丝绸工业的成本和丝的品质,而且直接影响蚕农的经济收入,进而影响蚕业生产的发展。
所以,南召县蚕业局在大力发展生产增加蚕茧数量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质量。
当前的蚕业发展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收购的倾向,给生产、收烘、加工造成一定损失。
一、茧质现状河南省蚕茧质量同江浙等老蚕区相比,茧层率低,江浙为22%~23%,河南大多为18%~21%;上茧率低,江浙为75%,河南为74%;上车率低,江浙缫丝茧为90%左右,河南内茧只有80%~85%;烘折大,江浙为117 kg,河南为125 kg 左右;缫折大,全国一般毛折在160 kg 左右,河南为178.5 kg;解舒率低,江浙在70%左右,河南只有63.1%;色泽差,江浙大多茧洁白,河南茧色次白或米黄较多。
二、影响茧质的因素(一)生产方面1.饲养品种繁杂。
由于品种不同,抗逆性、产茧量、茧形、茧色、茧的大小、解舒、丝量、茧丝纤度等形状差异甚大,给生产、收烘、缫丝织绸带来不利的影响。
2.饲养技术落后。
有些地方对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没有认真贯彻到蚕农之中,因此,蚕前消毒不严,甚至不消毒,饲养粗放,脓病、软化病、僵病、蝇蛆病常有发生,曾在部分县造成减产。
从全省来看,下脚茧的比例高达10%。
春季和晚秋农村养蚕不补温,全龄经过30 d,不能做到良桑饱食,无助于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3.簇具杂乱,簇中保护不合理,对茧质的影响极大。
目前,大多数农村养蚕都用麦秆、稻草等工具上蔟,加上上蔟密度过大,簇具欠干燥,在闷湿或阳光直射不良的环境下吐丝结茧,导致柴印茧、黄斑茧、绵茧、双宫茧增加,上茧率、上车率降低,解舒不良。
(二)收烘方面1.收烘设备简陋。
河南多数地区是新蚕区,收烘设备不足而简陋。
很多收购站,有茧灶无晾棚,也无茧库。
鲜茧进站后,没有良好而足够的晾茧设备,不能按规定摊晾,使之出蛆,出蛾,蒸热霉变,茧质下降同时茧灶性能不良,升温困难,灶内上下左右各层各格温度不一致,形成低温长烘,干湿不均。
提高会理蚕茧质量的技术措施论文导读:为了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考核任务,部份乡镇只注重蚕茧的数量,不注重蚕茧质量,只要最后产茧结果,不要养蚕的过程。
利用这一政策扶持机遇,尽快落实科学管桑,加强肥培管理,抓紧良桑嫁接,及时防止病虫害,积极补栽缺株,提高桑树产叶量,增加亩桑产值。
关键词:提高,蚕茧质量,技术措施1、会理县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1.1 养蚕分散,未能发挥规模效益。
会理县现有35个乡镇栽桑养蚕,131个村发展蚕桑生产,目前云甸乡、仓田乡、彰冠乡、果元乡、新安乡、绿水乡等六个少数乡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其它乡镇是零星分散,未形成一个较大产业,导致蚕茧经营企业的技术指导成本,蚕茧收购成本增加,而回报十分有限。
1.2 烟桑矛盾突出,比较效益较差。
全县49个乡镇,全都种植有烤烟,有蚕桑生产的乡镇也都是重要的烤烟基地,到2008年全县烤烟产量达70.1万担,产值4.2亿元,财政税收6000多万元,预计2009年将达80万担,近年来会理县烤烟生产量每年以10万担的速度增加,单价每年以2.00—3.00元/公斤递增,到2008年止每亩烟产值全县平均达2500.00—3000.00元,然而近三年蚕茧价格徘徊在16.00—18.00元/公斤,每亩桑产值维持在1000.00—1500.00元之间,烟桑矛盾进一步加剧,烤烟、蚕桑的比较效益进一步拉大。
1.3 重栽桑轻管理,重产茧轻质量。
为了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考核任务,部份乡镇只注重蚕茧的数量,不注重蚕茧质量,只要最后产茧结果,不要养蚕的过程。
最近三年我县蚕种不断增发,春蚕过头,夏蚕猛上(春夏两季与烤烟不争劳动力),秋蚕养蚕锐减(秋季烤烟大烤采季节),蚕茧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桑树栽植过程中,只重数量,桑园管理粗放,肥培差,良桑程度低,病虫危害大、产叶量逐年减少。
1.4 蚕桑生产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存在不足,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缓慢。
会理县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全县有16个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少则7—8个企业,多则20—30个企业,前几年经培训成为栽桑养蚕能手的中青年骨干都到企业打工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