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黄芪无公害栽培
- 格式:pdf
- 大小:185.48 KB
- 文档页数:3
黄芪别名:黄耆、元芪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
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功能,主治体虚自汗、慢性肾炎、内伤劳倦。
分布于我国北方山区及半山区。
山西省的产区主要集中在恒山一带,野生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栽培品种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
一、形态特征(一)蒙古黄芪别名:白芪、又称绵芪、内蒙黄芪蒙古黄芪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草地或山坡,多栽培。
株高40厘米〜80厘米。
主根长且粗壮,根条较顺直。
茎直立,有分枝。
花期6月至7月。
果期7月至9月。
(二)膜荚黄芪别名:条芪,箭杆花、山爆仗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相近,生于灌丛中、林间草地、林缘或疏林下。
但本品种有小叶6〜13对,托叶卵形或披针状线形;小叶椭圆、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毫米〜30毫米,宽3毫米〜12毫米,上面近无毛。
花冠长约16毫米;子房有柄,有柔毛;荚果直径9毫米〜12毫米,有短伏毛。
二、生物学特性(一)生长发育规律黄芪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从种子播种到新种子形成需要1-2年。
2年以后年年开花结实,每年内黄芪生长发育可分为如下时期:幼苗生长期指从子叶出土到花芽形成前。
实际生产中多在春季地温5℃〜8℃时播种,播后仅需12〜15天就可出苗;也可在伏天地温20℃〜25℃时播种,播后仅需5〜8天就可出苗。
在生育期短的地方,一般春播当年不开花,均为幼苗生长期。
宿存的黄芪根每年地温5℃〜8℃时开始萌芽,10℃以上陆续出土,称为返青。
返青后迅速生长,约30天后可长到接近正常植株,其后生长速度又减缓下来。
1年生黄芪仅生有1个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茎数相应增加,多达15〜20个(一般5〜10个〉,生长多年的黄芪多呈丛生状态。
黄芪茎较粗壮,具棱槽,多分枝,常为绿色,也有粉红色或浅粉红色,有密毛、疏毛或无毛之分。
现蕾开花期指从花蕾由叶腋现出到果实出现前。
2年生以上植株一般6月初在叶腋中出现花蕾,先是中部枝条叶腋现蕾,以后陆续向上现蕾,蕾期20〜30天。
先期花蕾于7月初开放,花期20〜25天。
黄芪的栽培技术和管理黄芪(Scientific name: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植物,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黄芪的栽培技术和管理对于保证其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芪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一、土壤选择和改良黄芪喜欢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方。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选择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
同时,可以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保水性和通气性。
二、种子选择和播种在进行黄芪种植时,应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
种子的选择对于后期的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进行热水处理,以提高发芽率。
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三、种植密度和行距黄芪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种植密度为每亩种植2-3万株,行距为20-30厘米。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照和通风条件,有利于黄芪的生长和发育。
四、水肥管理黄芪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较高。
在生长期间,需要保持土壤的湿润,但要避免积水。
一般情况下,黄芪每周浇水2-3次,每次浇水量以湿润整个根系为宜。
施肥方面,可以在播种前进行基础施肥,然后在生长期间进行追肥。
追肥时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同时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植株生长不良。
五、病虫害防治黄芪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黄芪霜霉病、黄芪根腐病、黄芪蚜虫等。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可以在种植前进行病虫害调查,及时清除病虫害源。
在生长期间,定期检查植株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等。
六、采收和加工黄芪的采收时间一般选择在秋季。
采收时应选择晴天进行,将整株黄芪拔起,摘去根部的泥土,然后进行晾晒。
晾晒时要注意防止霉变和虫害的发生。
晾晒完毕后,可以进行加工,如剪去须根、切成小块等,以便后续的加工和使用。
黄芪的种植方法及条件
黄芪,又名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保健品。
黄芪的种植方法及条件对于黄芪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黄芪的种植方法及条件。
首先,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是种植黄芪的关键。
黄芪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土壤为宜。
其次,对于种植黄芪而言,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黄芪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对温度要求不严,但对光照充足的环境较为适宜。
其次,黄芪的种植方法也需要注意。
在种植黄芪时,首先需要进行土壤的整理和消毒,然后进行种子的播种。
黄芪的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播种后需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在生长期间,需要进行适时的施肥和除草工作,保证黄芪的生长环境。
另外,在黄芪生长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保证黄芪的生长健康。
最后,黄芪的收获和加工也是种植黄芪的重要环节。
黄芪一般在生长3-4年后进行收获,收获后需要及时清洗和晾晒,保证黄芪
的质量。
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保证黄芪的品质。
综上所述,种植黄芪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气候条件,注意种
植方法,及时进行管理和防治工作,以及科学的收获和加工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黄芪的产量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
保障。
黄芪的种植方法黄芪,又名黄芪草、北芪、甘草、甘草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
黄芪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固表止汗、利水除热等功效。
因此,黄芪在中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的需求不断增加,黄芪的种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黄芪的种植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
黄芪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为佳。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要尽量避免低洼地或者排水不畅的地方,以免影响黄芪的生长。
其次,进行土壤的准备工作。
在种植黄芪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
可以在土壤中添加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此外,还可以根据土壤的情况适当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以创造适合黄芪生长的环境。
接下来,进行黄芪的播种工作。
黄芪一般在春季进行播种,播种前需要将黄芪种子浸泡在温水中24小时左右,使种子充分吸水后再进行播种。
播种时,可以选择直播或者定植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播种。
然后,进行适当的管理工作。
在黄芪生长期间,需要适时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等管理工作,以保证黄芪的正常生长。
特别是在干旱的时候,需要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最后,进行收获和加工。
一般情况下,黄芪种植期为3-4年,当黄芪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收获。
收获后的黄芪需要进行晾晒或者烘干等加工工作,以便于保存和使用。
总的来说,种植黄芪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土壤的改良、适时进行播种和管理、以及合理的收获和加工。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黄芪的生长和品质,为中药材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黄芪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何梅兰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10(000)013
【摘要】@@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年来临洮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中药材已经成为临洮县的优势特色产业,临洮黄芪每年种植面积在446.70hm2左右,产值480万元/hm2,总产值达2 144万元左右.随着市场行情的转变,黄芪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高产优质黄芪,总结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是黄芪栽培的必然选择.黄(红)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作用,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总页数】1页(P50)
【作者】何梅兰
【作者单位】临洮县龙门镇农技站,甘肃定西,730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无公害苗用型大白菜早春露地标准化栽培技术
2.黄芪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探究
3.芦笋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4.花生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5.花生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言: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黄芪的栽培技术的一部分内容,而在本文中将继续深入探讨黄芪的栽培技术。
概述:正文内容:1.地块选择和土壤准备1.1.选择适宜的地块:黄芪生长适宜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较高,一般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酸碱度适宜(PH 值6.57.5)的土地。
1.2.土壤改良:根据土壤质地进行改良,比如对于重土壤可加入适量的河沙和腐熟有机肥进行翻耕,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1.3.施肥:在土壤准备阶段,添加适量的基肥,以提供黄芪生长所需的养分,例如磷酸二铵、腐熟有机肥等。
2.种子选用和发芽处理2.1.种子选择:选用外形完整、肉质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质种子,以保证良好的发芽率和健壮的幼苗。
2.2.发芽处理:将种子进行发芽处理,可以使用温水浸泡、湿布发芽等方法,加快种子发芽速度和发芽率。
3.栽培管理3.1.控制温度和湿度:黄芪生长喜温暖潮湿的环境,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以及干旱条件对黄芪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2.去除杂草和病虫害:及时除去田间的杂草,以减少对黄芪的竞争。
同时,注意定期巡视,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3.合理施肥:根据黄芪的生长阶段,合理施肥,保证养分供应的平衡,提高黄芪的产量和品质。
4.病虫害防治4.1.病害防治: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立枯病等,可以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选用抗病品种以及使用病害防治剂等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理。
4.2.虫害防治: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叶蝉等,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等自然方式进行控制,减少对黄芪的危害。
5.采收和加工5.1.采收时机:根据黄芪的生长周期,一般在秋季采收。
可以根据黄芪的主要药用部位和用途,选择合适的采收时机和方法。
5.2.加工处理:采收后的黄芪要及时加工处理,可以进行阴干、切片等方法,以保证其药效的最大化。
结论: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栽培技术对于保证黄芪的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黄芪栽培技术黄芪,又名黄芪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健脾、益肺、利水等功效。
黄芪在我国广泛分布,适应性强,栽培技术也相对容易掌握。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黄芪的栽培技术。
一、选址黄芪对土壤的要求不高,适应性强,可以生长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
但应避免高湿、积水的地块,因为这样容易导致黄芪的根腐病。
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块,有利于黄芪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二、翻耕整地黄芪的生长需要透气性好的土壤,因此在栽培前需要对地块进行翻耕整地,清除杂草和杂物,保持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
同时可在整地过程中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
三、播种黄芪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方法。
在选用种子繁殖时,可以选择在春季进行播种,土壤温度达到15℃以上时为宜。
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24小时,然后在透气性好的育苗盘中播种,覆盖薄层土壤,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的出苗生长。
在分株繁殖时,可以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分株,选择生长健壮的黄芪植株,进行分株繁殖。
四、管理1.灌溉黄芪喜湿怕涝,因此在生长期间需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度,但要避免积水。
可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适量的灌溉,以保持土壤的湿润度,有利于黄芪的生长和发育。
2.施肥在黄芪的生长期间,适量施入有机肥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黄芪的生长。
可以选择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根据生长情况适量施入。
3.防病防虫黄芪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扰,如根腐病、灰霉病、蚜虫等。
因此在生长期间要及时排查,发现病害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证黄芪的健康生长。
5.保墒保温在干旱季节,适量保墒是黄芪生长的关键。
可以在黄芪栽培地进行表层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在寒冷季节,也可以加强保温措施,有利于黄芪的越冬生长。
六、收获和加工黄芪的收获时间一般在种植后3-5年左右,此时黄芪的药用价值最高。
收获时要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黄芪植株,用锄头将黄芪根挖出,去除泥土,进行晾晒或烘干,然后包装储存。
黄芪的科学栽培技术黄芪的科学栽培技术黄芪,又名黄耆,为原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
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山东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含皂苷、黄酮、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性甘微温,《本草备要》载有“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之说,是中药材补益之佳品。
泰山野生药材资源丰富,有着中药材生产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但由于过度地开发和人为地破坏使泰山黄芪野生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料短缺。
同时,生产上的操作不规范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量超标,因此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泰山黄芪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一、黄芪生长适宜的生态环境黄芪对气候适应较强,干旱、风多、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积温较高、昼夜温差大的地方适合黄芪生长。
选地与整地选地:黄芪具有喜凉爽、耐旱、耐寒、适宜性强的特点。
种植宜选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或中等,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质或石灰土壤中。
不宜选重茬地。
黄芪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一般以pH 6.5-8的沙壤土最为适宜,重金属含量不超标。
亩施足优质农家肥3000 kg以上,过磷酸钙25-30 kg,或磷酸一铵8-10 kg,以秋季铺施为好。
整地作畦作畦可根据土壤质地,排灌水情况及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不同而定,沙质土性好,排水方便或少雨区,春季注意土壤保墒,可分成几大块做平畦或打垄。
繁殖方法黄芪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也可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此种方法有很多优点,即可集中利用时间和地力,又可减少投资提高,产量和质量春夏季育苗,将种子撒播在平畦内,覆土2 cm,亩用种子15-20 kg,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除杂草,亦可与小麦套作:可在秋季挖取栽苗贮藏到翌年春季移栽。
或在田间越冬翌边挖边移栽,忌日晒,一般采用斜栽,泰山黄芪的最佳栽培株行距为 15 cm × 40cm-15 cm × 50 cm,移栽最好是浇水后或趁雨天进行利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