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
- 格式:pdf
- 大小:135.54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改革驱动下的微课发展现状与相关问题分析一、教育改革驱动下微课的发展现状2011年,广东佛山首创微课教学模式,并且研发出众多的优质微课资源,将原本45分钟的课堂缩短至5~8分钟,并且保留了教学精华。
2012年,教育部与全国高校教师网络举办了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同年华南师范大学也启动了微课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微课可以获取学分。
凤凰微课也开发了众多版本,校园内的微课内容逐步拓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渐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为了有效拓展微课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探索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方法以及应用模式,深层次挖掘并推广各区域典型、先进的案例教学经验,2014年至2015年,我国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陆续开展了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有效突破了微课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微课。
无论是上海轨交总队,还是山东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都选用微课进行人才培养。
但是,微课可发展的整体认知和理解尚未有效统一,仍然处于资源建设阶段,微课的应用研究也较为零散,缺乏完整的评价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创新。
二、微课在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微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微课涉及的学科数目也逐渐增多,由中小学逐渐向高校发展,由区域范围内逐渐扩散至全国。
微课在中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皆有所涉及,由于微课的形式众多且应用范围广泛,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有效梳理和分类,提高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所以微课也成了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话题。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微课能够有动画,能化抽象为形象,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校体育课堂。
同时微课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疑惑,促使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分析,进一步巩固知识。
同时,微课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涉及众多学科。
但是微课在高校师范专业上的应用过于局限,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三、微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微课的发展与应用,为教育工作带来了众多的便利,但是微课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
高校教学微课设计与教学应用研究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在高等教育中,利用信息化发展成果辅助课程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中,微课教学就是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学中的一种新手段,微课以其本身固有的教学优势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教学应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课的概念,再分析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和应用的优势,最后探索高校进行有效的微课设计和应用的途径。
1.对于微课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微”字上,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它是遵从现阶段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采取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间的完整教学视频,来对某一特定知识点或疑难问题等进行课程设计与制作,确保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动态变化性教学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微课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而不断变化的特性,是微课始终遵从的一种变化特征。
2.微课设计和教学应用的优势2.1耗时较少,重点突出传统的课堂皆以45分钟为标准课时,而微课只有短短的5-10分钟,因为时间的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于课程内容的有效输出,所以微课的内容需要更加简练,重点和难点需要更加突出,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课程的精髓。
也正是因为微课课程时间较短,因此,它不像传统课程一般,能够在一个课时中同时完成对于几个知识点的讲解,微课课程的内容主体更加鲜明,通常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自己需要怎样的课程辅导,就可在众多的微课资源中准确的找到,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2.2微课教学更系统化,更具有多向性微课课程教学通过以视频教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递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和评价某一具体的微课课程,甚至可以就同一微课课程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信息反馈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息收集,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微课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提升微课质量。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者:覃事刚黄波英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9期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发展,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引领社会的进步,微课指的是以影音为主题的授课方式,围绕某个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根据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网络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有关资料的研究,对微课教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叙述,探究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微课教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如今,社会的各项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技术形式下出现许多新媒体,如:博客、网易新闻、微博等,被大众称之为“微时代”,微课当然也不例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所运营出来的网络产品,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1]一、微课的影响1.微课教学对社会的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微课将引领我们走进微时代,我国各项技术的成就再一次掀起科技领域的狂潮;电脑、手机的应用方便了大众及时了解国家新闻、电子阅读产品等,借助网络平台使大众可以全面的了解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并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推动信息的传播,以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功能。
[2]2.微课教学对教育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教育与微课的结合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发的相关文件将其分为四个类别:兴起、应用、融合、革新。
目前,我国微课教学正处于初步运营结合的阶段,所以在创建网络设施的基础上应重点研究网络学习资源,大力推进网络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这成为微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其充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时代的便捷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教学内容更为全面,但是就当下我国教育形势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它的运用和推广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院校要在遵守教育制度的前提下,全面推进微课的运营与发展。
二、微课发展趋势1.微课未来的发展形势微课的未来发展将会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社会企业的关注,鼓励教师创新微课、提高积极性,微课资源的建设将走向国际化的水平,不断开辟新的局面,同时,随着微课的应用不断扩大,其功能越来越完善并且价格将会保持稳定,不会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微课教学平台的增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将不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最大程度的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大学生微课的统计分析1.微课的起源、发展与内涵1.1微课的诞生与发展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愿意接受简单、有趣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近年来各种“微”事物持续涌现,微博、微营销、微广告、微信、微电影等等迅速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微”热潮。
在我国,凤凰卫视和华南师范大学于2012年12月最早推出5至10分钟或更短时长单元的“凤凰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适合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播放学习,内容涵盖人文、科技、科普等方面。
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截至2013年5月6日,全国31个省市投稿作品3152件,涉及各类学科,此次微课制作大赛掀起了国内微课浪潮。
1.2微课的内涵美国圣胡安大学DavidPenrose认为微课是以建构主义方式来指导在线或移动的60秒课程学习。
国内胡铁生最先提出微课概念,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012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表述“微课”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不难看出,微课至少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微,一个微课一般选取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重点展开;二是时间短,一个微课一般控制在10-20分钟或更短时间;三是以教学录像、多媒体录屏等形式的视频展开,适合用移动设备观看学习。
2.某计算机软件微课学习系统简介2.1系统的基本情况该系统涵盖12类计算机软件,包括75种软件,146个版本,15000个微课,总学习时长超过1000小时,每年更新视频数超过3000个。
每个微课针对一个知识点,使用录屏软件制作教学视频,教授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过程被清晰明了地录制下来,平均时长4分钟左右。
该系统与学校的内部网络硬件资源一起搭建起一个提升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技能的具有扩展能力的学习平台,采用纯视频教学和全程语音讲解,使平淡枯燥的软件学习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非常适合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教学。
我国微课资源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
肖凤艳
【期刊名称】《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教育技术学领域8类核心及重要期刊为文献来源,
对我国微课资源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归类、分析、比较,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我国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肖凤艳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区域推进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基于大数据临沂地区微课资源设计与评测 [J], 左秀娟;艾金枝
2.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美术
教学中开发与应用微课的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推介 [J], 蒋忠宇;赵玉晶
3.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J], 梁玲
4.我国高校体育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研究 [J], 曲罡
5.基于应用视角的小学英语微课资源设计研究——以《京师微课堂》小学英语微课研发为例 [J], 王建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一、研究设计(一)选择研究对象中国微课网[1] 是教育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的官方网站,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中小学微课资源平台。
其中收录了21,814 节来自全国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微课作品,内容涵盖中小学全学段与全学科,教学形式丰富,课程类型多样,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开发现状。
由于总体容量较大,为提高抽样的可操作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500 节微课作为分析样本。
首先对中国微课网的21,814节微课按系统默认排序进行编号,然后按照系统抽样的相关公式,确定取样间隔K=N/n=21814/500〜44,接着决定抽样起点R= (K+2) /2=23,最后以R (23)为起点,顺序抽取第R+K 直到R+ (n-1)K共500个单位为样本。
(二)确定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 [2] 具体来说,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分析方法的特征是“客观”“系统”“定量”,内容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大量的数据表格、数字及其分析[3] 。
内容分析法提供了一种将定性研究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从而能更为明确地发现隐含在定性内容之间的特征和规律。
本研究正是希望通过内容分析法,并辅之以卡方检验对关键变量进行交叉分析,以直观的量化数据描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透视微课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三)设计内容分析类目表内容分析法的关键在于内容分析类目表的建立。
类目表的设计需要遵循类目设计的科学性、客观性、完备性、独立性、可比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为达到上述类目表的设计要求,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表的设计以教育部发布的网络课程评价规范[4] 和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评审标准[5] 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再充分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以完成类目表的初步设计,进而又将类目表初稿分别发给三位专家进行意见咨询。
98Teaching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2014.4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7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14)04—0098—06
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
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郭绍青1,杨 滨1,2 (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微课程的出现引发了世界范围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该研究从剖析高等院校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微课设计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入生物学“趋同进化”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SMVP微课趋同教学应用环境模型,创设微课趋同教学环境,并基于该模型总结提出了有效微课趋同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具有借鉴价值。关键词:微课程;趋同进化;SMVP环境模型;翻转课堂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微课”是“Micro Courses”的英译,又被称为“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1],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名词的出
现,微课程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公开的一些微课网站如:萨尔曼·可汗学院、TED教育演讲已经让微课成为人们熟悉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与此同时,大专院校也正在尝试将微课整合于他们的正式课程之中。2009年,最早的例子出现在新墨西哥的法明顿San Juan学院,该学院为一个新的在线学位项目下的职业安全课程开发了一些简短的录制课程,每一节都包括一个简介、一些关键点和一个总结。同时,微课作为一个工具,最早出现于在线学习,也被应用于教室和实验室的动手活动中[2]。
高职院校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王莹陈圆赵丽杨海峰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18期摘要: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独特魅力,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
微课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微课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信息化专题研究、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完善相关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微课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高职;微课;问题;对策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设计精致、资源丰富等特点,备受高职院校师生的青睐,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得到了广大的应用[13]。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使其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
1高职院校微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1微课设计不合理微课的精髓是短小精辟,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对微课的选题、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能力缺乏,导致微课作品的质量偏低。
以实践性较强的微课为例,首先,部分教师在选题时,比较草率,没有紧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部分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弱化了实践操作环节,没有对某些重难点操作进行特写强化,大大地影响了微课发挥的作用;再次,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未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微课的制作中,导致制作出来的微课与企业的岗位技能严重脱钩,影响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1.2缺少经费支持优秀的微课作品,除了有好的选题、构思和教学设计外,微课的拍摄和后期编辑制作也至关重要。
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摘要】Currently, the micro-courses teaching practice is gradually deepening,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like focusing only on the presentation of content with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being ignored, which seriously decreas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using micro class resources.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college teachers think the method and strategy of micro teaching design is important and useful,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ny available teaching design model for refer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design model of micro-course from the foundation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principle. Professor Merrill, a famous contemporary teaching design theorist has put forward "5-star teaching principle", focusing on the purpos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emphasizing the mastery of the skills in solving different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5-star teaching principle"highlights such aspects as activating old knowledge, demonstrating new knowledge, trying to apply and achieving mastery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achieve efficient quality teaching. This teaching principle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micro teaching design. The pattern of micro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5-star teaching principle should be developed around the center problem with task feature, and organize the micro teaching through 5 stages of activating old knowledge,demonstrating new knowledge, trying to apply, summarizing and achieving mastery of knowledge. The practice in the case of Application of Queue in"Data Structure"has proved that this mode of micro teaching has goo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universality and it provides a normative reference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r micro class constructors.%当前微课教学实践逐步走向深入,但存在只注重内容的呈现形式、忽视教学原理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微课资源使用的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