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
- 格式:docx
- 大小:45.18 KB
- 文档页数:47
我国围墙变迁中的农村地缘整合之探析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春节前回家乡,发现带围墙的房屋又增多了,同时邻居间的交往比儿时少了很多。
04年前村里很少有房屋建围墙,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每到月挂树梢时分,邻居们就端着碗碟揣着心事聚在小巷庭院边吃边谈笑解颐,大家和睦互助,农忙时相互帮忙照看小孩,遇上有人生病四方邻里都会陆续来关心慰问并适当帮些农活,不计报酬。
渐渐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社会劳动分工的普遍深化,农民的生活需求品日益增多,农耕收入趋于无法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包工头的出现使得农村村民的贫富差距有所拉大,村民异质性加强,阶层分化较明显。
我们看到,农村的围墙越来越多了,又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呢?它与农村地缘整合的松解有何联系呢?本课题针对近年来农村房屋建围墙率升高和农村邻居间交往(包括交往向度、交往广度、交往深度、交往频度)的减弱这两个现象,调查研究农村房屋建围墙率升高的原因以及邻里间交往现状,进而试探当地农村围墙数量规模变迁与农村地缘整合松解的关系。
本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理论意义。
从现象入手,挖掘农村围墙数量规模这一物质文化变迁蕴藏着的农民地缘整合心态的变化,对丰富农村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有一定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
通过对当代农村围墙率升高的归因及对农村邻里间交往现状的研究,并研究这两个现象间的联系,加强人们对农村地缘整合现状的了解与重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一)农村人际关系的变迁正向变迁:1.农村人际关系逐步进入了以经济为纽带的以业型为主的阶段,人际关系的日趋理性化。
(杨晓光2009)2.农村人际关系日渐平等化。
3.农村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4.农民之间竞争意识的增强。
(闫丽娟 ,胡兆义2007)5.人际关系出现了多向度、多层面的变化趋势,自主性、自由度成分正在增强。
(陈冬梅2008)6.出现了文字契约等现代人际交往形式。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一、引言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
与城市社会学相比,农村社会学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特殊的社会结构。
本文档将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以及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基本概念1. 农村社会的定义农村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
农村社会的特点包括人口稀少、资源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等。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的农村社会。
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发展与治理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来了解农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较为详细和深入的调查方法,研究者通过与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
深度访谈可以揭示农村社会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特点,对于理解农村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非常有效。
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研究者直接走进农村社会,亲身体验和观察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和观察到一些研究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四、重要理论1. 农村现代化理论农村现代化理论认为,农村社会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改革。
这一理论提出了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2. 农村社会变迁理论农村社会变迁理论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和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变化。
该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转变为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乡村社会学作业 4 答案形考作业(四)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是()。
A.社会分化B.社会分层C.社会流动D.社会变迁2.社会分化的原因是()。
A.劳动分工B.私有制的产生C.阶级的诞生D.国家的出现3.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进行分层归类的方法是()。
A.客观法B.主观法C.声誉法D.分析法4.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城镇化速度加快C.市场经济的确立D.城乡差别5.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社会结构变动D.文化差异6.我国农村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庞大,至 2020 年,农村常住人口数仍达()。
A.5.09 亿B.6 亿C.7 亿D.8 亿7.目前我国扶贫的基本策略是()。
A.救济式扶贫B.开发式扶贫C.参与式扶贫D.精准式扶贫8.农村环境问题中直接威胁我们的是()。
A.土地安全B.粮食安全C.水资源安全D.畜牧业安全9.社会控制的准则是()。
A.社会文化B.社会道德C.风俗习惯D.社会规范10.现代社会强调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社会控制的()。
A.普遍性B.特殊性C.多重性D.统一性11.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A.法律B.道德C.习俗D.舆论1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指()。
A.集体主义B.尊老爱幼C.为人民服务D.传承中华传统文化13.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2A.政治保障B.经济保障C.思想保障D.制度保障14.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是()。
A.社会保障B.社会服务C.社会保险D.社会救助15.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
A.民生功能B.经济功能C.社会功能D.政治功能16.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
2010级应用社会学专业《农村社会学》1、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阐述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答:农村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民的社会化,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发展的科学。
作为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的专门学科,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为深入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具有传统社会的特点。
而中国由传统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过程,主要是由农村体现出来的。
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就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如何逐步地经过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实现“传统农民的终结”,逐步由传统的“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
(2)为正确认识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将农村的发展归结于农村经济的增长的理论认识的片面性曾带来不少的消极后果,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引导人们全面、系统、综合地看待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化整合,从而加速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3)有利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
根据农村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三农“问题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提示我们随时注意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4)有利于深入认识和实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关注人和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要注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使我们懂得如何实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贯穿农村社会学的一条主线,也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落脚点。
2、何为“三农”问题?新“三农”与老“三农”有什么共性和个性?答: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共性:“新三农”和“老三农”,内容一样,都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底层,人口占绝对多数。
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 " 作者认为,近18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学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小城镇研究、农 村组织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贫困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重要 课题。尽管尚未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但以其涉及面广、紧随时代脉搏、实用性强 、普及程度广为特点,还是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同时,这种紧随时 代脉搏和实用性强的特征也带来若干学科自身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 支所应具备的个性特征体现不足,失去了学科自身的稳定的发展,无形中增大了学科建 设上的随意性。农村社会学期待着学科发展的突破性的新阶段。 在中国,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研究源远流长。18世纪末19世纪初古老的中国的大 门自愿不自愿地开始敞开之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具有科学色彩的研究才开始起步 ,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以西方社会学、人类学为 传统的研究高潮。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农业社会的科学洞察 、对中国农民的成功研究,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中,农业、农村、农民研究仍 然是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方面。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 农村社会学虽然尚未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学科,但是以其涉及面广、紧随时代脉搏、实用 性强、普及程度广为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方法。小城镇研究、农村 组织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贫困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等,构成了农村社会学的 一批重要课题,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一、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非农化与城镇化是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我国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导引的必然结果,又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农村社 会学研究者始终关注着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趋势 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较著名的是费孝通于1983年发表的《小城 镇大问题》,以及大量的围绕小城镇问题的研究著作论文。所论及的范畴如下: 1.旧体制下的农村工业的主要特征。在改革前的旧体制下农民的非农化主要渠道是 农村工业的缓慢推进及少部分农民身分的改变。其特点是:①城镇人口集中在城关镇, 农村工业也高度集中于县城或建制镇;②农村工业以县及县以上行政单位或中央有关部 门所属工业占绝对优势,县以下所属工业极不发达;③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全民所有制 及集体所有制占绝对优势;④劳动力结构单一,以城镇人口为主体,吸纳农民身分即持 农业户口的农民的能力极低。因此,旧体制下的农村工业处于与农村、农民相对隔绝的 状态。 2.农村社会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在旧体制下已经有了缓慢 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49—1957年,是乡村工业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非农 产业大都为家庭副业,从属于农业,并且规模很小。非农产业从属于合作社;②1958— 1959年人民公社时期,这时非农产业的特点是,以自产自销为主,基本上是以满足社员 生活生活需要为目的。“大跃进”时期,推行“以钢为纲”,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向城镇 大量流动;③1959—1965年,乡镇非农企业的调整时期,由于农村劳动力超速转移的危 机首先从农业方面表现出来,而对公社工业进行整顿、合并、归还、停办;④1966—19 78年,文革时期非农产业停滞时期,但城镇知青下放办了一批工厂,在实现农业机械化 的口号下,出现社队农机修造网;⑤1979年以后,非农产业大发展时期,第一次实现了 多种所有制并存。农村非农产业为外部市场生产的比重迅速提高。非农产业中第三产业 发展迅速。 3.新体制下非农业化出现了以下特征:第一,改革以来,我国非农产业的吸收农村 劳动力的能力空前提高,到90年代中期对新增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达82.7%;第二,农村 成为吸收非农业劳动力的主要区位,就全国而言,农村吸收的比重为52.5%,城镇吸收 比重为47.5%,不同地区又有两种模式:一是以农村吸收为主,一是以城镇吸收为主; 第三,在地区分布方面,沿海非农化速度大大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大量吸引外资的省 份,其非农劳动力增长速度最快;第四,对劳动力吸收渠道增加,全民所有制单位以第 三产业为主,集体所有制单位以第二产业为主,个体私营经济以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 但全民与个体的第三产业不同,前者多为正式的、现代的经济部门,后者则是非正式部 门或传统部门居多;第五,由于城、镇、乡行政区划变革,非农产业的空间格局有了变 化。全国非农劳动力向市镇管辖区域集中,同时市镇辖区内农业现代化程度得到加强。 相对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来说,我国城镇化是滞后的。研究者们对滞后的原因作 了探讨:第一,城镇商品粮数量限制;第二,城镇住房的限制。在城镇住房的产权方面 ,以企业产权为主,这种以企业为主的单一的住房体制使住房投资来源受限制,进而阻 碍了住房的发展;第三,工业结构的限制。我国的工业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这种重工 业结构严重阻碍了城镇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第四,城镇所有制结构的限制,在资 金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城镇集体所有制吸纳的劳动力多于全民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吸收 的劳动力要多于集体所有制;第五,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限制。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结 构的产值结构都明显低于同类发展中国家,这与强调城市的生产性质有关;第六,工业 分布分散化的限制,全民办企业,三线建设,直至今天的遍地开花的山村工业。第七, 城镇基础滞后的限制。 影响城镇化的另一大方面是农业基础,高速的城镇化必须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 前提,否则这种高速的城镇化就缺乏基础,有时甚至会在高速后出现倒退,即有效劳动 力向农村的逆向转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 民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大量流入城镇,流向非农产业并且失去对经营农业的兴趣。而平 分土地的经营体制又阻碍了土地的流转。这样,一部分种田农民出于职业保障的考虑, 粗放地经营农业,而另一部分种田能手又苦于没有土地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这种分散 、粗放的耕作方式,必然阻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城镇化的速度。目前这方面的主要 问题是:①伴随劳动力转移而没有形成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使新技术难以采用;②亦 工亦农的农民对经营农业丧失兴趣,对农业的投入减少,这不利于土地肥力保持和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农业基 础设施明显退化。关键的问题是让一部分农民实现彻底的职业转换。 农村城镇化相对滞后于非农化,还可考察非农产业的积聚形式。在县域范围内,由 于分散的工业化和非农化道路,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带来人口的经济活动的集聚 。也就是说,非农化与城镇化不是同步发展的,大量的非农化是在农村城镇以外进行的 。从区位角度考察非农产业的分布,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具有很大程度的地缘性和血缘性 。镇、乡、村办企业主要受地缘关系束缚,主要表现在:①社区政府是管理集体企业的 实体,起着类似于控制公司的作用,拥有对企业的人事权、投资权和生产计划权等;②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社区政府和社区集体经济,外来资金极少;③有相当一部分非农 企业还没有突破“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格局;④社区企业几乎完全分布 在社区范围内,以联产或个体形式出现的私营企业还没有摆脱血缘关系的束缚,人、财 、物基本上来自于家庭内部。这种地缘性和血缘性带来的" 必然结果是它的分散性,形成 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分散格局的第一个结果是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不能 取得规模效益。由于分散化造成了效益的不经济性:①不能从外部获得利用城镇基础设 施的便利;②由于农村通讯设施和交通条件落后,还使这些分散的非农企业信息不灵, 不能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③由于企业独居一隅,不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加强技术改造 和分工协作;④这种分散的非农经营同兼业并存的格局,不利于农民传统习性的改造。 乡村非农产业的分散格局还给整个农村社会带来了负效益,一是分散的非农化使土地大 量浪费,二是不利于污染的综合治理;⑤这种非农化的分散格局还严重阻碍农村劳动力 的转换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探讨未来中国城镇化道路时,学者们首先对县辖镇增长的动力机制作了分析,认 为有四种模式:第一,行政指向型,相当一部分县镇是由人民公社发展而来;第二,乡 镇工业指向型,由于乡镇工业的发达而引起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的集聚而发展起来;第 三,集市贸易指向型,由集市贸易商品交换地发展形成;第四,交通枢纽指向型,分布 在港口码头,公路、铁路沿线。 学者们主张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关键问题是向什么样的城镇集中,即选择一条什 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有五种观点:一是大城市论,认为大城市经济效益好,城镇化 应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1 〕二是小城市论,认为大城市已经膨胀,为避免城市病 应发展小城市;〔2 〕三是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是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社会结构实体 ,机动灵活,容量大,而且是沟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3 〕四是主张大城市与小 城市齐头并进,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五是多元城市化的观点,主张因地制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