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
- 格式:pdf
- 大小:53.67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学生工作对心理咨询的思考[摘要]高校学生工作应将心理咨询纳入目标体系中,运用心理咨询知识与技巧,消除学生心理问题。
在分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了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科学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思考[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83—02高校学生工作对学生学习与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际学生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咨询机构等,导致学生问题不断。
对此,笔者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心理咨询的思考,以保证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也受到了社会多元价值观洪流的冲击,于是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趋向于多元化,并且心理压力逐渐上升,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在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时,相关人员应意识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思想与政治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1]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将心理咨询纳入目标体系中,运用心理咨询知识与技巧,消除学生心理问题。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1995年发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高校德育的主要构成部分。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高校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纳入院校重要议事日程中,构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个别咨询、学习辅导、团体训练等方式,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指导。
同时,培养与提高心理咨询师资队伍水平,对其加大投入,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以多方力量来指导与引导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
同样,国外高校也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建立了专业化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设立了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展现了时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
心理咨询技能在思政教育中的艺术应用刍议摘要:“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能思政教育艺术工作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关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两种工作虽然在内涵、任务、理论基础、工作对象、工作方式方法、定位的角度等方面不同,但两者决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
心理咨询根据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教育咨询、职业咨询、生活咨询、健康咨询四大类。
心理咨询内容虽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离不开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应具备深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这样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思考,会渗透到咨询中,影响来访者。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两者都是着眼于解决人的“意识”方面的问题,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本质上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两者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构建和谐校园,辅导员在对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需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积极吸收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密切结合心理咨询技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2.心理咨询的现状透析2.1学生保守、封闭的求寻心态新形势下,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理性的角度讲,他们也觉得有必要做心理咨询,让咨询老师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探寻自己内心的痛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适和修整。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1995年国家教委对京、津、沪等6省市学校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问卷中,在“你认为当前最需要加强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中,呼声最高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这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突出,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简单地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考试焦虑,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性心理扭曲,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的现象。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培养学生品德与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
在实际教学中,唯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才能够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施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心里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系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心里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渗透的。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社会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
其次,在教育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
它们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材,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优化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教育职能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相衔接的。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创制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和塑造,有利于稳定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二者协调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一) 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
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其次阐述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实施路径,包括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具体措施和方法。
本文旨在强调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展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1.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分开进行的,学校通常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自独立开展。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和帮助。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情绪管理方式。
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我国高校纷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案例描述(一)案例背景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一新生小王,来自农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入学后,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课堂上,他总是低着头,不敢与同学交流;课后,他也不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导致人际关系较为孤僻。
面对这种情况,学院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决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小王培养积极品质。
(二)案例实施1. 建立信任关系心理咨询师通过与小王进行多次沟通,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在沟通过程中,咨询师关注小王的优点,肯定他的努力,使小王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2.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小王发现自身优点,提高自信心。
首先,咨询师引导小王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出曾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其次,咨询师鼓励小王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活动中,小王逐渐发现自己在组织协调、策划等方面有特长,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3. 培养积极情绪心理咨询师通过情绪调节技巧,帮助小王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小王遇到挫折时,咨询师教他运用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进行情绪调节,使他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乐观。
4. 提高自我效能感心理咨询师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帮助小王提高自我效能感。
例如,咨询师鼓励小王参加英语角活动,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在活动中,小王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5. 强化积极行为心理咨询师通过正面强化,帮助小王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及学校在实践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在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都相对较大的现代社会,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
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重要保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在压力面前的抗压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使他们更加自信、独立和坚强。
1.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可以从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紧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思政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的健康状态,包括心理稳定、情感平衡、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注焦点,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思政教育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际关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情感健康和心理平衡,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质量。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对思政教育有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对社会、国家、民族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心理健康的学生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也更容易主动参与其中,更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的心理营养,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此,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大学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只有保障学
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宗旨,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摘要: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与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中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机会,高校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策略,多渠道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进一步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
基于此,对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高等教育;引言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被单独实施,各自为政。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关注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外,还应该重视将心育与思政德育相融合,两者互促互补,实现心理育人、立德树人工作的协同推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与大学生高尚的情操、独立的人格,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构成“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网络影响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大学生教育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接触负面信息,受到负面影响,会产生消极情绪。
另外,不少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和社交,长期逃课。
有的被网络诈骗,心理承受力降低。
(二)学习问题与择业问题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业任务和高考压力中解脱出来,有些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可能会放松自己,出现一系列学业不适应的问题,这会使他们对大学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心理。
有的大学生不太适应大学相对开放的学习方式,仍然保持着高中时听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另外,面临择业的应届毕业生,面对市场上激烈的人才竞争,容易产生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朗读对话的练习,并根据所学对话的典型句型,让学生自己编写内容相近的小节目上台表演,再选出最佳“演员”予以物质奖励,以此来刺激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让他们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大胆地用英语表达。
在学生活动完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英语谈感想,并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把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英语交际环境。
可以开办英语角、组织观看英语电影、组织英语词汇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文剧表演和英语应用写作竞赛等。
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应根据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做好教师个人的职业规划。
开展针对性培训,使教师学以致用,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类培训,满足教师对专业知识、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更新要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中职院校应该多多培养“双师型”的教师,这些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行业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从实际操作和技能的角度给学生把问题讲深、讲透,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应该成为学校的主力军,他们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至于外语教师,很多人说不容易做“双师型”教师,其实不然。
当然,英语教师对学生的指点肯定不如专业课老师那么直接,但只要能转变观念,就会想出更新知识结构和改变教学能力的方法,就会认真学习所教专业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从另外的角度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唐光铜.外语教学心理学[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012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总第126期Ja n2012[摘要]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复杂性,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面对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也显得非常紧迫。
文章就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心理咨询[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143-02浅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夏益娴(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299)新形势下,知识经济高速运转,就业竞争相当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素质也在社会生存中显得愈加突出。
作为国家建设后备力量的高校学生,时代也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做好心理咨询,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该文从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入手,透视心理咨询的现状,并就如何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心理咨询工作做初步分析。
一、心理咨询的意义分析(一)心理咨询可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对高校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而当前心理素质也显得愈加重要。
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量,这是人们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必需的内在条件。
心理素质是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大学生拥有好的生活心态,增强抗挫折能力,能够清晰理智地分析问题,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心理咨询的目的和归属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它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
(二)心理咨询可以“助人自助”,让学生自觉主动克服心理障碍“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基本原则,即心理咨询者希望通过他的帮助,使来询者增强其独立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
高校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独立要强、年轻力盛,同时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挫折、家庭压力等等。
个别学生意志脆弱、敏感多疑,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重拾生活信心。
学生在心理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在遇到心理挫折时学会调动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减少焦虑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有效地驾驭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三)心理咨询可以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高校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把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状态,从而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143··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他人相处。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阶段,人际关系也是一门比较深的学问,现代社会讲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打下很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人正直,能够信任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使自己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四)心理咨询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心理咨询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载体,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能为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必要的心理咨询,能够更清晰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所在,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
二、心理咨询的现状透析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90年代。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也正迈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环顾欧美、日本等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情况,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几个弊端。
1.高校学生保守、封闭的求寻心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理性的角度讲,他们也觉得有必要做心理咨询,让咨询老师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探寻自己内心的痛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适和修整。
但是因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主动去心理咨询了,会被其他同学看成有心理障碍,抑或有心理疾病,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尊和独立意识,碍于此种观念和面子,他们不能坦然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而是将问题纠结于自己的内心,把自我封闭起来。
有人做过“有烦恼向谁倾诉”的调查问卷,379名学生中大约有20%的同学选择“对谁也不说”。
从这个层面上也能看出,大学生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比较消极,参与感不强。
2.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安排、活动分工不够细致深入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各个二级学院也安排了专门的心理老师。
一般情况下,咨询老师都是坐等咨询者上门求助,而依着求助者的封闭心态,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并且心理老师一般是由辅导员老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是个比较专业的工作,很多咨询老师会以他们的惯用思维去解决学生的问题,没有专业的咨询理论和技巧,忽视主体性原则,使求寻者难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不能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三、如何落实高校工作中的心理咨询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国外包括港台地区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对如何落实好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心理咨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通过各种渠道,打开学生封闭的求寻心态目前高校中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他们不能从容地去接受心理咨询,不清楚心理咨询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内心消极被动。
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这是现代人保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给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课程、组织心理讲座,以及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让心理咨询深入学生心中,使之成为高校学生内心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让学生明了心理咨询是现代生活中必要的心灵鸡汤,是内心苦闷的调和剂,从而打开他们封闭保守的求寻心态。
2.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组织机构,培养专业的咨询人员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工作,意义深远,工作难度高。
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从学校到下面的各二级学院,都要设立心理咨询部门,还要建立好同辈心理咨询中心,设置温馨和谐的心理咨询室,要层级分明、组织到位,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再到各二级学院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各项工作要有序开展。
另外,欧美一些国家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如美国要求专业人员具有心理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
在我国高校,也有必要对咨询人员进行训练,目前很多高校都要求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切实加强了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加强实践,多学习、多训练、多思考,把心理咨询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方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咨询工作。
3.建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因材施教高校可以在学生入学期间让学生做一些心理测验量表,比如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等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大学生在相应因子及维度上的得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个总体上的把握,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对他们倍加关注,并通过心理咨询方法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加以干预,采取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方法,并建立同辈心理咨询中心,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加以调节。
这样可以因材施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网站,多途径地进行心理咨询新形势下科技发达、信息通畅,各大高校都有便捷的网络系统,学生对网络资源也能运用得灵活自如。
据此,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网站,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咨询具有平等交互、虚拟隐藏、便捷迅速等特征,学生在网络中可以更真实地透入自己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尤其对于那些内心闭锁的同学,网络咨询是比较好的咨询途径。
另外,在心理网站上,可以放一些心理调查表,让学生适时地做心理检测,有效及时地发现问题所在。
可以多放些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和图片,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网络咨询的信息量丰富、比较自由,便于案例的储存和查询,是一种经济省时的咨询方式。
但是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网络咨询很多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远不如当面咨询来得直接、具体、亲切及深入,所以网络咨询可以作为其他咨询方式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1]丁飞.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意义及方法途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6-17. [2]彭明芳.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2,(1):64-67.[3]王雪梅.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探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8):104-106.[4]马建青.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4,(4):113-116.[5]莫雷等编.大学生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62.[6]何裕宁,艾玉亭,杨柳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6):17-1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