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测量_图文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78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等)2. 教学材料:教学PPT、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测量长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结果分享:学生分组展示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题,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以上是根据标题“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测量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观察法、操作法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课前调整: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
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五、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是“不规则物体的测量”,在〈标准〉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
〈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教案-人教版 (6)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测量》单元,包括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知道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2.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 图片、模型等辅助教学材料。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示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长度的概念,引入长度的单位。
2. 新课讲解:介绍长度的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讲解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演示与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学生跟随操作,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4.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测量练习,相互讨论测量结果,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后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1. 长度的概念与单位2.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3. 长度的测量方法4. 测量工具的使用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长度单位及换算知识。
2. 观察身边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操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实际测量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中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测量 |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 学会使用尺子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4. 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 长度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单位换算的应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的基本概念。
- 演示法:展示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可以测量的东西?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长度呢?”第二环节: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米等基本长度单位,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认识。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分发尺子,教授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第四环节:单位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换算的方法。
第五环节:应用与拓展讨论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测量布料、房屋装修时测量空间等。
鼓励学生思考,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六环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测量方法。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注意事项-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以便更好地理解测量方法。
- 在单位换算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换算的原理,而不仅仅是记忆换算公式。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2. 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
3. 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测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3. 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绳子、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讲解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3)举例说明厘米和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3.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1)展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2)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4.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布置测量任务:每组学生需要测量指定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3)实施测量: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每组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讲解测量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心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复备教师: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学生尺,铅笔盒,数学书,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引出新课。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厚分别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3、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
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电子备课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