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赏词悟技巧(二)
- 格式:pptx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9
第1篇自古以来,诗词便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挥洒笔墨,创作出了无数传世佳作。
今日,我怀着对古韵诗词的敬畏之心,试图从中汲取营养,感悟人生。
一、诗词之美,美在韵律诗词之美,首在于韵律。
我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这种独特的韵律美,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读一首好诗,仿佛听一曲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仅二十八字,却韵味无穷。
诗人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技巧,将月光、霜、故乡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令人陶醉。
二、诗词之情,情真意切诗词之美,更在于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心灵之窗的展现。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用诗词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深情。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人登高望远,感慨万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的追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
诗人以红豆象征相思之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三、诗词之哲理,启迪人生诗词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哲理的启迪。
古人在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告诉我们只要勇往直前,就能找到光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人以大海和天涯为喻,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告诉我们友谊无远弗届。
四、诗词之传承,弘扬文化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诗词文化,让古韵诗词焕发出新的光彩。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022/01•教I古诗I文-古诗词鉴赏立足“三读”:品读•赏读•疑读◎山东/黄晓博摘要:历年高考语文试题都注重古诗词鉴赏,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古诗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中教师需以話读古诗词的语言为起点,发散学生的思维。
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为例,立足古诗词的品读、赏读、疑读,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話读;赏读;疑读;诗词鉴赏2017年版新课标中强调:“注重语言建构和运用,增强学生语感意识。
”要求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中注重对古诗词语用规律的学习和内化,从而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从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来看,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必备知识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考查,多层次、多方向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走出传统的机械刷题模式,注重科学有效的创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以语言品味为起点,依据文本特点制定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获得美感和理趣,从而深入准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
下面笔者从归类品读、辨析赏读、审问疑读三个方面具体进行分析。
一、在归类品读中构建情感脉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需要注重抓住古诗词文体的规律,寻找阅读的突破口。
从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设置来看,古诗词“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考查方式分为“诗人词人”“意象分类”“主题思想”“表达技巧”等。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品读,帮助学生完成“识记——理解一应用”的层进式阅读。
首先,从“象”到“意”,整体理解。
古诗词借助意象构成意境,表达一定的情感。
在这其中“象”往往指的是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语境下赋予了特殊的“意”。
学生需要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
意境是由各个意象构成的整体,诗情是由这个整体来传达的,不能将其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应对其进行整体感悟。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出特殊的“象”,进行归类品读,实现鉴赏能力的提升。
诗歌文本解读策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诗歌文本解读策略,古诗文的文本解读对于文本,目标定位不同,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同,对文本就有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解读。
在古诗文教学中,讲究文本的组合,以一篇带多篇。
在把握文本的时候,不能仅停留在一首诗歌,一首词上,而要把一首诗,一首词当成一片树叶,放入整个诗人,放入有同一感情色彩的诗群大树当中。
所以,备课时老师不仅要读透诗词,还要了解诗人、他的代表作、他的诗风、写作的背景等等。
二、以诗带诗,一篇带动一篇运用对照比较法,教两首风格相近,或相反的古诗。
课例3:将《出塞》和《凉州词》,将其景物的描写,意境的感悟同时对比,一一呈现。
师:这两首诗有何相似的地方?生:都有关,也就是边关。
生:都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生: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于是,老师就随即介绍了诗的时代背景,唐代由繁盛走向没落时期。
师: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边塞?驻扎在边塞的是一批怎样的将士?学生潜心读诗感悟,慢慢的再如:将三首《长相思》一起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自读发现诗的异同。
相同的是,它们都抒发了思念之情,写的都是夜晚的时候,不同的是,思念的人有丈夫,有故土,有亲人;两首写的是月圆之夜,一首是有雨之夜,而且景各不相同,情的寄托亦有所不同:有的借山水,有的借雨,有的借孤鸿……三首诗就在读读,比比,悟悟,读读当中完成了教学,这样,学生对“长相思”这个词牌名,对诗人表达思念之情的依托就有了较深刻的领悟。
诗歌教学策略,古诗文教学的策略一、经典诗文,诵读感悟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
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
古诗文的读,有讲究平仄规律的诵读,有半读半唱的吟读,有和着古曲的唱读,有且歌且舞的美读。
在引导下读,边想象边读,范读,带读,伴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读中想象意境,领会诗人情感。
古诗吟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后,借助老师的手势,体态引导学生吟读古诗,这有些像合唱时的指挥。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分类及鉴赏口诀(考试必备)【思想情感分类1】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因文求意,缘法释题——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上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阅读古典诗歌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在考试中,如何快速和准确鉴赏诗歌是考生做题的关键。
所以,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知道高考诗歌鉴赏考什么。
一.考点解析(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考点要求,鉴赏诗歌考生要知道诗歌写什么,即写了哪些意象?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怎样写,即用什么样的语言?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为什么写,即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基于此考生在进行诗歌鉴赏阅读前,要掌握一定量的诗歌鉴赏知识,例如: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哪些人物形象及意象;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在掌握一定诗歌鉴赏知识量的基础之上,再结合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准确解题。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的基本步骤:一读诗题;二读诗人;三读诗歌;四读注释;五读选项;六读题干。
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如何在考场情境下,结合已有鉴赏诗歌的知识快速读懂诗歌,准确做对题目要清楚具体读什么内容,下面对读法进行具体点拨。
二.读法点拨(一)读诗题蕴含的信息1.交代的写作的缘由或目的;2.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二)读注释蕴含的信息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2.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写作风格;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三)读诗歌的语言“变形”(四)读诗歌的情感1.抓关键字词,即“诗眼”,奠定情感基调;2.抓景、事、情,推导诗词主旨;3.抓尾联,揣摩诗歌感情;(五)实战演练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①,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曲径通幽,学会赏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奇葩,它用语凝练,结构精巧,意蕴和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中学古诗词学习对于传承诗词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古诗词赏析是打开诗词宝藏的钥匙。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传授学生赏析古诗的方法。
一、从标题、题材入手,体会诗歌情感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它暗示着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山水诗,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自己安适闲淡的生活情趣、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由题目可知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很多诗歌由题目可以概括出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而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我们鉴赏诗句的基础。
二、尽可能多地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壮举的仰慕之情。
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
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
三、从诗歌意象入手,悟出诗情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对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
“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凄清、伤感的意境。
执行时间:月日第周星期总序第个教案古诗鉴赏复习专题专题一读懂古诗——明诗意,知题材教学过程:一、考纲把握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二、掌握读懂研讨的基本方法A、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答案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
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
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
(2)《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
②“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
③“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
(3)《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2015·浙江)答案词题暗示词的内容是描写琵琶弹奏及听的感受。
(4)《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江苏)答案①“秋日”点明了写作的季节。
②“题……新居”表明了写作缘起。
③“新居”暗示诗的内容可能要写“新居”的内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