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一 生活与消费(课改区)
- 格式:doc
- 大小:389.50 KB
- 文档页数:7
2010全国新课标区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试题一、选择题部分:(一)全国卷1课标地区(、、、、、)六地试题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
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 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
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A.80,84 B.84,80 C 84,64 D.84,10013.在妃甸的矿石码头,铁矿石运输轮一靠岸,运输带就直接将铁矿石运往新首钢加工车问。
经过若干道工序后,铁矿石变成钢材,又从成品码头重新装船销往世界各地。
这种紧凑的“前港后厂”生产经营模式,缩短了流通时间,给新首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这一效益的取得在于:①流通环节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②“前港后厂”模式节省运输成本③流通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资金的周转④“前港后厂”模式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③④14.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
截至2009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 129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
从经济角度看,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是因为:①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②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③中国能源供给结构单一④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种类众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它将建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巨大水网。
截至2009年4月,国家对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投资538.7亿元。
这一工程将:①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②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③改善南北水运条件,降低产品运输成本④改善水资源分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二)试题:1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结解决好公平问题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式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19.甲商品价格(P甲)与以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
第一单元生活和消费(一)货币考点一货币的本质1.(2012高考12)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考点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2.(2010高考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
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
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1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A.80,84 B.84,80 C.84,64 D.84,1003.(2013高考卷Ⅰ13)中国H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服装出口合同,约定服装单价为24美元,一年后交货。
H公司生产一件服装的成本是144人民币元。
签订合同的同时汇率为1美元=6.32人民币元,交货时为1美元=6.27人民币元。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H公司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A.下降0.83%B.下降0.76% C.上升0.83% D.上升0.76%(二)价格考点三价格的决定与变动4.(2010高考13)在河北曹妃甸的矿石码头,铁矿石运输轮一靠岸,运输带就直接将铁矿石运往新首钢加工车间。
经过若干道工序后,铁矿石变成钢材,又从成品码头重新装船销往世界各地。
这种紧凑的“前港后厂”生产经营模式,缩短了流通时间,给新首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这一效益的取得在于①流通环节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②“前港后厂”模式节省运输成本2③流通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资金的周转④“前港后厂”模式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③④A.①②B.②③C.②④D34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
第一单元生活和消费(一)货币考点一货币的本质1.(2012高考12)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考点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2.(2010高考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
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
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 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A.80,84 B.84,80 C.84,64 D.84,1003.(2013高考卷Ⅰ13)中国H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服装出口合同,约定服装单价为24美元,一年后交货。
H公司生产一件服装的成本是144人民币元。
签订合同的同时汇率为1美元=6.32人民币元,交货时为1美元=6.27人民币元。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H公司交货时的利润率比签约时的利润率()A.下降0.83%B.下降0.76% C.上升0.83% D.上升0.76% (二)价格考点三价格的决定与变动4.(2010高考13)在河北曹妃甸的矿石码头,铁矿石运输轮一靠岸,运输带就直接将铁矿石运往新首钢加工车间。
经过若干道工序后,铁矿石变成钢材,又从成品码头重新装船销往世界各地。
这种紧凑的“前港后厂”生产经营模式,缩短了流通时间,给新首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这一效益的取得在于①流通环节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②“前港后厂”模式节省运输成本③流通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资金的周转④“前港后厂”模式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2)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
2006—2010年广东政治高考真题梳理与考点分布《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考点一:货币的本质【知识梳理】(1)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货币的产生(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4)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真题精析】(09广东文基1)(单选题)“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
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从职能看,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典题训练】(2010届惠州第二次调研试题)(单选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09年9月16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受到钱币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该纪念币只可用于收藏,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B.该纪念币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C.该纪念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D.该纪念币其实是一种价值符号考点二:通货膨胀【知识梳理】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真题精析】1、(07广东卷9)(单选题)观察下图,判断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态势A.低增长低通胀B.高增长高通胀C.高增长低通胀D.低增长高通胀2、(06广东卷.15)(单选题)根据我国统计部门的资料,平均来说,在1985年用100元能够买到的消费品,至2005年大约需要353元才能买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0年,楼市政策迭出,全国一线城市房价受到较大影响。
许多商品房价格一再降低,但普通居民仍然难以购买。
这说明,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 ( ) A.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B.物价水平C.世界金融危机 D.收入水平解析: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故选D。
答案:D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幅目标为3%。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低,意味着 ( ) A.居民收入减少B.居民购买力普遍提高C.居民购买力普遍降低D.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加大解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低,与居民收入无关,故A不选。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低,有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故B正确。
答案:B3.(原创题)2010年11月17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3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5点,至104,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居民对收入的预期不够乐观②物价上涨③人民币汇率上升④银行利率提高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解析: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物价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故选C。
③④干肢不符,排除。
答案:C4.做公务员的小王和在私企打工的小吴的工资水平相当,但小王的消费水平比小吴高出很多,而小吴则把大部分工资存起来,以备将来失业、养老。
小王的消费水平比小吴高是因为( )A.当前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B.过去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C.前者比后者更崇尚物质生活享受D.未来的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解析:未来的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
工作稳定,未来收入预期好,就会提高当前的消费水平,故选D。
答案:D5.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居民收入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
在右图中,合理表示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需求量的关系的是 ( )A.A1曲线B.A2曲线C.A3曲线D.A4曲线解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故D排除。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考点1 神奇的货币1.(2019·全国卷Ⅰ·T12)近年来,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为此,国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从劳动价值论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因为①商品的质量是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②商品的质量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
产品的服务和质量是产品使用价值的体现,开展质量行动就是因为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④正确切题。
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商品的质量,①说法错误;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是商品的质量,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2019·全国高考卷Ⅲ.T12)某国是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国。
当美元指数持续上涨时,该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传导过程是①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③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④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汇率变动以及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
当美元指数持续上涨时,美元升值,该国货币贬值,该国进口成本增加。
因此,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继而导致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从而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该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A顺序正确,B、C、D均不选。
3.(2018·全国卷Ⅰ·T12)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生产该商品相关的判断如下表所示。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知识。
知识点1:生活与消费1、近年来,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为此,国家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从劳动价值论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因为( )①商品的质量是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②商品的质量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这给冰雪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冰雪产业主要包括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冰雪赛事、冰雪运动培训、冰雪营销五大板块。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对冰雪装备企业减税降费,会提高冰雪装备产品的价值B.冰雪营销产业的发展会增加冰雪旅游消费的需求弹性C.冰雪赛事发展会增加冰雪运动培训产业的就业机会D.冰雪产业链的延伸使五大冰雪产业的替代性增加A.由2017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由2018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由两年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无法判断由哪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某国盛产大豆,2017年种植面积为100万亩,亩产300千克,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千克6元;2018年种植面积扩大至120万亩,因气候异常亩产下降至250千克,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千克4元。
假定其他生产条件不变,该国生产的大豆价格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单位大豆的价值量减少B.国产大豆的供给增加C.对国产大豆的需求减少D.单位大豆的价值量增加5、下面表格所示,航空公司通常会给预订时间早的机票较大折扣。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机票折扣的目的在于乘客数量的最大化B.机票价格的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C.预订机票早的乘客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D.航空公司预收机票款获得的投资收益高6、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越出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
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 )A.强化人民币支付职能,弱化贮藏职能B.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降低物价水平C.提高国内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效果D.增加境外人民币需求,利于扩大进口7、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生产某种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生产该商品相关的判断如下表所示。
专题01 生活与消费【2019年高考真题】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近年,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为此,国家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从劳动价值论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因为①商品的质量是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②商品的质量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
产品的服务和质量是产品使用价值的体现,开展质量行动就是因为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密切相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④正确切题。
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商品的质量,①说法错误;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是商品的质量,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对于同一商品,某企业销售给老客户的价格高,而销售给新客户的价格低。
正确解释该企业价格策略原因的图示是(图中D表示需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弹性以及经济学曲线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该企业销售给老客户的价格高,这是因为价格变动对老客户的需求量的影响不大,其需求弹性较小,故其需求曲线倾斜较陡峭;而销售给新客户的价格低,这是因为价格变动对新客户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其需求弹性较大,故其需求曲线倾斜较缓和。
因此,老客户的需求曲线倾斜较陡峭,新客户的需求曲线倾斜较缓和,C正确切题,A、B、C均不选。
3.(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某国生产新闻纸所需要的纸浆以固废纸为原料,消耗的固废纸20%以上依赖进口。
出于环保需要,2019年该国开始限制固废纸进口。
不考虑其他因素,正确反映短期内该国新闻纸价格变化的图示是(图中S表示供给,D表示需求)【答案】B【解析】从材料提供的条件可以看出,由于该国限制固废纸进口,不考虑其他因素,短期内该国新闻纸的供给量减少,供不应求纸价上涨,B能正确反映该国新闻纸价格的变化;A表示新闻纸供给量增加,与题意不符;C表示该国新闻纸需求量减少,与题意不符;D表示该国新闻纸需求量增加,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2011年高考试题单元汇编(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01.【C】(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12题)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
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A.1452万元B.1320万元C.1210万元D.1100万元【解析】本题通过经济指标的对比,考查价值总量的计算,同时考查了劳动生产率与产量和价值量的关系,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此题可分四步:首先,根据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计算出2010年该企业产品价值总量,即132元×10万件=1320(万元);其次,根据2011年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计算出2011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即132÷(1+20%)=110(元)。
再根据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和2010年商品数量,计算出2011年该企业产品数量,即10(万件)×(1+10%)=11(万件);最后,计算出2011年该企业价值总量,即110元×11(万件)=1210(万元)02.【D】(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8题)下列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A.①→③→④B.②→①→③C.①→②→④D.②→④→③【解析】本题通过图示展示题干信息,选取影响商品价格是因素这一考点,意在考查考生对商品的价格、需求量、价值量以及生产这一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题目难度中等。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随之降低,价格降低会增大商品的需求量。
①显示的是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求量增大,二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②图的意思显示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随之降低,正确。
2010年高考政治《生活与消费》创新试题评析2010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全国有16个省市实行了高考自主命题。
就政治试题而言,试题整体上具有贴近热点问题、突出主干知识、强化知识联系、注重考查能力等特点,创新意识鲜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中,许多省市的试题都通过设置情境、表格、曲线、计算等多种形式,考察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外汇和汇率、商品的价值量、影响价格的因素、需求理论、替代品与互补品、影响消费的因素(安徽卷、上海卷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等重要知识点。
现将其中部分创新试题归纳整理如下,以期对2011年的高考备考有所裨益。
例1.(北京,35)2002-2009年人民币对欧元的年平均汇率(人民币元/100欧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图1中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是①2002年至2004年,中国出口到法国的纺织品更具竞争力②2002至2004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了③2008至2009年,中国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更有利④2008至2009年,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减少了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解析】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这一知识点。
从图可以看出,2002-2004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不利于进口;因此①正确,排除②;2008-2009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相同数量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欧元,所以中国企业赴欧元区投资设厂更有利,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增多,因此③正确,④错误。
正确答案选A。
【提示】(1)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图表,提取有效信息。
由于该图的标题是人民币对欧元的年平均汇率,而图上2002年至2004年曲线是上升的,一些考生理所当然地得出:2002年至2004年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升高,即人民币升值,导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括号里的提示,即:人民币元/100欧元,也就是说该图纵坐标显示的(0―1200)指的是100欧元可以兑换的人民币,100欧元兑换的人民币在增加,表明人民币在贬值。
201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一 生活与消费(课改区)1、(2010·北京文综T34) 某商品的价格p 变化p ∆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 变化x ∆,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①0x p ∆<∆,②0x p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B .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C .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D .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命题立意】本题以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经济生活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规范解答】选D 。
本题引用了数学变化率的知识,旨在考查商品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汽油和柴油是存在互为替代关系的两种商品,汽油价格上升,p ∆›0,会使人们减少对汽油的需求量,增加对柴油的需求量,x ∆›0,这时0x p∆>∆,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同方向变化,符合②,A 说法错误;原油是生产汽油的原料,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反方向变化,符合①,B 说法错误;煤炭与原油是互为替代关系的商品,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C 说法错误;煤炭与天然气是存在互为替代关系的商品,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D 正确。
2、(2010·北京文综T35)不考虑其他因素,图9中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是①2002至2004年,中国出口到法国的纺织品更具竞争力了②2002至2004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了③2008至2009年,中国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更有利④2008至2009年,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减少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命题立意】本题以外汇汇率的变动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经济生活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规范解答】选A。
从图示可以看出,2002至2004年人民币对欧元的年平均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这有利于我国商品出口,不利于进口,①判断正确,②判断错误;2008至2009年,人民币对欧元的年平均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相同数量的人民币能换更多的欧元,中国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更有利,但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增加了,③判断正确,④判断错误。
因此选A。
3、(2010·新课标文综T12)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
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
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A.80,84B.84,80C.84.64D.84,100【命题立意】本题以两国贸易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经济生活的关注。
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规范解答】选C。
计算分两步完成:(1)实行零关税前,“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价值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就需要80个单位N国货币;又因为“关税为5%”,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0(1+5%)=84。
(2)实施零关税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此,原来价值10元(人民币)商品的新价值为:10/1+25%=8元;另外,“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64。
【类题拓展】商品的价值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计算题出现的频率极高,侧重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该知识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此类题目最关键的一步是先计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之后的商品价值量。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因此计算商品价值量的方法一般是:商品原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值)。
要掌握商品的价值量涉及的考点的相关内容,必须理解以下几对关系:(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2)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5)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6)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7)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9)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10)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总量成反比。
4、(2010·山东文综·T19)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命题立意】本题以商品价格的变动的影响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判断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从图示可以看出,商品甲的需求量随商品乙价格的上升而增加,①判断正确;根据图示可以判断甲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④判断正确。
图示没有表明甲商品价格与乙商品价格的关系,而且判断错误,②判断错误。
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甲商品的价格往往会降低,人们对甲商品的需求会增加,会减少对乙商品的需求,③判断错误。
因此选B。
5、(2010·福建文综·T26)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
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
由此可见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命题立意】本题以福州至厦门的交通选择为背景材料,体现高考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商品的基本属性等知识,考核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
无论是张先生还是李先生的选择,作为消费者而言,动车与汽车同为交通工具。
人们根据自己消费水平进行取舍,体现了消费者力图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此D项应选;A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商品质量的高低,故排除B;本题易错选C,对商品有用性的关注,只体现了其中一方面的关注,而未涉及商品价格的关注,是片面的。
6、(2010·广东文综T24)图5、6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普通商品。
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
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若有如下判断:①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命题立意】本题以商品价格的变动的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为材料背景,体现了高考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主要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分析经济现象、判断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规范解答】选D。
这道题目难度大,首先是需要有一定的看图能力,其次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最后是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只有这三个都达到一定水平,这道题目才能保证做对。
由图表中价格箭头方向及需求曲线的变化可知甲、乙两种互不关联的普通商品的价格从P1到P2下降时需求量都有所增加据此可得②对;价格下降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④正确,③错误。
图表中表明的是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价格高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低需求量就增加,故①错。
【类题拓展】经济类选择题借用经济工具——数据、图形、表格类题:这不是今年的创新。
2009年的第8题就是这一类型题,是有关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坐标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卷命题风格的继承性很强,也体现了新旧高考模式过渡的稳定性。
这个题目有点难度,但学会解读和利用这些数据、图形、表格则能做的很好。
解这类题的第一步是搞清标题、注解、横纵坐标所指;其次是观察数据变化的具体趋势。
读题时特别要注意经济类图表坐标和数学坐标的读法是不一样的,经济类要先读纵坐标,然后读横坐标。
7、(2010·安徽文综.T1)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这说明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D.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商品使用价值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
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出售出去,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所以说商品生产者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A项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项说法错误,不选。
【类题拓展】虚拟货币近年在互联网上扮演“货币”的角色。
以腾讯Q币为例,1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个Q币,用户可以通过Q币购买公司提供的等值服务,如购买QQ秀商城中的商品等。
腾讯Q币是一种()A、特殊的商品B、价值符号C、一般等价物D、特殊的商品【命题立意】本题以虚拟货币的使用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货币相关知识的理解。
【规范解答】选D。
购买Q币其实是在购买它所代表的服务和权限,因此Q币不是货币或纸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D项应选;A、B、C三项对Q币的认识不正确。
8、(2010·安徽文综.T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2 某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表注:2009年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65元。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