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太极拳
- 格式:docx
- 大小:20.44 KB
- 文档页数:5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拳谱1、起势动作分解: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2、左右野马分鬃动作分解:(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白鹤亮翅动作分解: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4、左右搂膝拗步:动作分解:(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5、手挥琵琶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6、左右倒卷肱动作分解:(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7、左揽雀尾动作分解: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8、右揽雀尾动作分解: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9、单鞭动作分解: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0、云手动作分解:(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11、单鞭动作分解: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2、高探马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13、右蹬脚动作分解: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4、双峰贯耳动作分解: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15、转身左蹬脚动作分解: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6、左下势独立动作分解: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7、右下势独立动作分解: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8、右左穿梭动作分解:(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2)左穿梭:后坐撇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19、海底针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20、闪通臂动作分解: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21、转身搬拦捶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22、如封似闭动作分解: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23、十字手动作分解: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24、收势动作分解: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第三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太极拳以它独特的运动风格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原有的套路而创编的。
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具有极佳的健身功能和丰富的技击招法。
第一节太极拳基础知识一、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它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
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
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证是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参照戚继光的第三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67-《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法套路。
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其影响之深。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简化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也繁衍出了很多流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简化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
欢迎阅读!简化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的区别简化太极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强健人民群众身体而创编的简单易学的太极拳套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推广、普及简化太极拳对改善国民体质发挥了较好作用。
而且,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简化太极拳推广流行之迅速,学练人数之多,也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
它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动作整齐划一,美观大方,易学易练。
不足之处是集体锻炼重外形动作多而忽视了内功的修炼和体验。
传统太极拳脱胎于冷兵器时代,是老一辈宗师们在血肉相搏中总结提炼出的应敌实战本领。
又经历了百多年的家传和师徒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由初始单一的技击应用,发展到现在的融技击与健身养生为一体的运动项目。
它的优点是古朴、深奥,原汁原味的东西多。
有明师传授,能练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深内功,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
不足之处是练习的人少,传承形式单一,很难入门,又需很长时间磨练,更难练出高层功夫,历代练出真功夫的人凤毛麟角。
圣人讲“允执其中”,道家讲“守中抱一”,我们练太极拳讲找中、用中、归中、守中,中正安舒。
和谐社会讲和谐。
练简化太极拳、表演太极拳的人不要说练传统太极拳的人练出功夫来干什么,又不能拿它去打人,架子又不美观,不耐看。
练传统太极拳的人也不要瞧不起练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人,更不要指责人家是太极操,中看不中用,是毁了太极拳,糟蹋了太极拳。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修练传统太极拳,找内功,练内劲,打熬筋骨,听劲、喂劲、推手。
外形不动,全在内里如长江大海,鼓荡翻腾。
每有一点体会,就会感到无比欣喜。
每打一遍拳,就有一遍拳的滋味。
每天都有不同感觉,每天都有不同变化,每天都在提高,练到高层,玩人如玩小鸡。
练到忘我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练简化太极拳和练传统太极拳的人都将会与时俱进,同生共存,共同发展。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拳术之一,在我国广为流传。
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太极拳以它独特的运动风格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闻名于世。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原有的套路而创编的。
它不仅简单易练,而且保留了杨式太极拳的技术精华,具有极佳的健身功能和丰富的技击招法。
第一节太极拳基础知识一、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它采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
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
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产生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证是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
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
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参照戚继光的-2-《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法套路。
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其影响之深。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①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②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③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④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⑤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编而成,全套共四段,约五分钟可练完一套。
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项健身活动。
一、太极拳常用术语及动作要求(一)手型1、拳:五指拳屈,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
2、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手指不可僵直,也不可过于弯屈。
3、勾:五指第一指节捏拢,屈腕,手指和腕部都要松活自然。
也可拇指、食指和中指捏拢,无名指和小指屈于掌心。
(二)手法:1、揽雀尾:①“掤”出的臂必须呈弧形、高不过口、肘关节稍低于手,手指既不可软缩无力,也不可僵硬挺直。
后手可按在体侧,也可随前手同时掤出。
两臂要保持弧形。
②捋”的动作无论弧形大小,都必须呈圆形或曲线,不可直着回抽;两腿移动要分清虚实,上身不可俯仰歪斜。
③挤”时两臂向前须撑圆,前臂高不过口,同时要和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④按”时两臂不可伸直,手心要向前,手指高不过头,手腕微塌,按掌要与向前弓腿协调一致。
2、如封似闭:两掌后收时以肘关节牵引,边分边翻转,不可扬卷前臂;按掌要求同前。
3、野马分鬃:无论是交叉抱或上下抱,两臂都要保持弧形;左抱右分或右抱左分,腰部旋转起主要作用;分手和弓腿要协调一致;臂与腿须上下相对;前手高不过头,低不过肩;弓步的前膝与脚尖垂直。
4、白鹤亮翅:单手向上亮掌或向内亮掌,臂都要保持弧形,不可折成二角形或伸直,另一手按于体侧:如双手向上亮掌或向前亮掌,则两臂均不可伸直,手指要舒展伸开,但不可僵直。
5、手挥琵琶:面向斜前方,肩胯要上下相对,两肩松沉,两肘坠合,前手高不过腿,后手举在胸前或停在前臂的肘内侧,两臂保持弧形;腰背正直,臀部不可突出。
6、搂膝拗步:推掌须经耳旁向前推出,不可由上向下劈打,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
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24式简化太极拳习练要领悬顶正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正背上下相随,运动圆活,用心感悟,日久必成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健身拳术。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
全套共四段,约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
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招、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
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
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
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一、起势二、左右野马分鬃三、白鹤亮翅四、左右搂膝拗步五、手挥琵琶六、左右倒卷肱七、左揽雀尾八、右揽雀尾九、单鞭十、云手十一、单鞭十二、高探马十三、右蹬脚十四、双峰贯耳十五、转身左蹬脚十六、左下势独立十七、右下势独立十八、左右穿梭十九、海底针二十、闪通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二十二、如封似闭二十三、十字手二十四、收势一、起式12345二、左右野马分鬃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三、白鹤亮翅212223四、左右搂膝拗步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五、手挥琵琶394041六、左右倒卷肱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七、左拦雀尾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八、右拦雀尾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九、单鞭838485868788十、云手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十一、单鞭104105106107108十二、高探马109110十三、右蹬脚111112113114115116十四、双峰贯耳117118119120十五、转身左蹬脚121122123124125126127十六、左下势独立128129130131132133十七、右下势独立134135136137138139140十八、右左穿梭141142143144145146147148十九、海底针149 150 151 152 153二十、闪通臂154155156二十一、转身搬拦锤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二十二、如封似闭166167168169170二十三、十字手171172173174175二十四、收 势17617717842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不仅是一国套路武术比赛中指定套路,同时更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必练套路。
一、起势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四、搂膝拗步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gōng)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
(重复三次)七、左揽雀尾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
(注:重复两次)十一、单鞭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①收脚收手,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划弧,④合抱提膝,⑤分手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①收脚落手,②出步收手,③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①后坐扣脚,②左转展于,③回体重合抱提膝,④分手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①收脚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①落脚左转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八、右玉女穿梭①落步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⑨弓步推架。
十九、左玉女穿梭①后坐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推架。
二十、海底针①跟步落手,②后坐提手,⑦虚步插掌二十一、闪通臂①收脚举臂,②出步翻掌,③弓步推架。
简化太极拳24式太极拳即简化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
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目录1概述2拳法分类▪二十四式▪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四十八式3理论基础4练习要点5相关争议1概述太极拳简易套路,是一种健身拳术。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按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记的原则,去其繁难和重复动作,选取了二十四式编成《简化太极拳》。
全套共四段,5分钟左右可练完一套,主要动作有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挤按单鞭云手左右蹬脚独立穿梭海底针闪通臂、搬拦锤等《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
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参加活动者达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
自推广以来版本读物(包括近10多年来不断出版的光碟教材)已不下数十种。
1979年国家体委又编创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的继续和提高。
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约8分钟左右可练完。
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平圆手法和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马步靠采用发劲的陈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技击(5张)《简化太极拳》一书的主编和执笔者、该套路首个中国教练员培训班执教者李天骥,字龙飞,1914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父亲李玉琳是山东国术馆教务长、著名武术家,李天骥幼承家技,并得孙禄堂、李景林等前辈的直接训导,精形意、八卦、太极,尤擅武当剑术。
[1]2拳法分类编辑二十四式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第一组一、起势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二、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腿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2]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1)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度到60度)。
(2)左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右脚跟前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
(2)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前额,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右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
[2]第二组四、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五、手挥琵琶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六、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第三组七、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第四组九、单鞭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云手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十一、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第五组十二、高探马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十三、右蹬脚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四、双峰贯耳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第六组十五、转身左蹬脚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六、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第七组十八、左右穿梭1、右穿梭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2、左穿梭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十九、海底针跟步提手虚步插掌二十、闪通臂提手提脚弓步推掌第八组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二十四、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四十八式是以杨式太架太极拳为基础,吸收了其它流派的一些特点和练法编排而成的一套太极拳普及套路。
其动作圆活连贯均衡全面。
四十八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于1979年组织编创的太极拳套路,整个套路除起,收势外共48个动作,分为六段,其技术风格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兼收了其它太极拳流派的特点和练法,并有所创新,注重动作的左右匀称,全套动作内容充实,结构严谨,练习一遍约8分钟左右,是理想的健身与普及套路。
四十八式太极拳是简化太极拳套路的延续和提高,以杨式大架太极拳为主,吴式和孙式太极拳为辅。
其套路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具有均匀连贯,衔接自然,外柔内实,刚柔相济的动作特点。
四十八式太极拳系吸收太极各流派的技法,是国家体委审定的规范教材之一。
本片特邀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太极拳竞赛裁判长,中华武林百杰之一、国际极武术裁判、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德印副教授主讲,由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太极拳竞赛冠军、由92、96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太极拳竞赛冠军;99年世界大学生武术比赛冠军,苏韧峰小姐示范,分段分组讲示明了,适用于太极拳爱好者的要求。
3理论基础编辑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
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4练习要点编辑一、心静体松。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
“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
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
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
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
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
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
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
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
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
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
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
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
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
初学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5相关争议为了推广简化太极拳套路出版了有关书籍、简化太极拳录音带,以后还出了VCD,对推广普及太极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这些书籍、VCD只讲了形体动作,忽略了意气运动,致使学习者将太极拳理解为形体动作,将太极拳练成了体操运动。
这样练法,虽然也能活动筋骨,但是,跟太极拳应有的健身功效相比,则大打了折扣,更谈不上练出太极功夫。
24式简化太极拳在套路编排上也有问题。
例如,24式简化太极拳,一开始就是以进步分展势应对前侧之敌的招式——野马分鬃上手,违反了先易后难的学练原则。
野马分鬃,在技击上是以拗手进按,进顺步占势,伸顺臂分挑,招式较复杂,还要三式连续进步,对初学者来说有较大难度。
再说意气上,一开始就练分展势,意气上行、下沉,学者没有基础是不能理解的,无从练起,更谈不上练好。
这种套路编排上违反了“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原则,除非将其练成没有技击意义、没有意气运动的太极操,实际上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练法。
退一步说,如果有人初学就能将左右野马分鬃的意气运动能练好,又是违反初练意气运动应先降心火,先使心肾相交的原则,于初学疗疾健身不利。
其次是拳式太少,全套仅24式,运动量太小、锻炼时间太短,演练一趟套路不能进入太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