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组成。
(二)填空题.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土壤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广义的还包括海洋。
是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因素构成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母质向土壤演化过程中,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团粒结构是基础》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章:土壤矿物质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粒B. 提供养分:有的矿物风化产生大量的养分次生矿物:是在风化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主要为粘粒,所以,也叫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它们是成土过程和成土条件的反映--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粘粒矿物的同晶替代作用:粘粒矿物晶格中的组成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近而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替代而晶格不变的现象(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主要是Fe、Mn、Al、Si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氧化物组矿物粘土矿物的分布:中国南方地区温度高,风化强烈,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氧化铁铝矿物;北方气候干旱,淋溶弱,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粘土矿物的形成:粘土矿物是一次生矿物,由母岩风化产生。
自然合成学说,由化学风化产生的简单风化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土壤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土壤?1.1 土壤的重要性与功能土壤不仅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物理层,它还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性和功能:- 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水分和栖息地,从而支撑着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
- 水循环的关键参与者:土壤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接收者,通过渗透、蒸发和径流等过程参与水循环,维持水文平衡。
- 养分循环的枢纽: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是所有生命体必需的。
- 环境净化器:土壤具有过滤、吸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有助于保护地下水和地表水质量。
- 土壤保持文化遗产:土壤记录了地球历史和人类活动的信息,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这决定了当地的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模式和农业生产效率。
- 文化影响:土壤条件影响人类居住模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技艺,如稻田文化、葡萄种植文化等。
- 经济发展:土壤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如农业、矿业和旅游业等。
1.3 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学内容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等。
- 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涉及pH值、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
- 生物性质: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包括微生物、昆虫、植物根系等。
土壤学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研究土壤如何从母质经过生物、气候和时间的作用形成,以及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
-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发生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研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 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探讨土壤如何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如何通过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壤肥力。
农综⼀⼟壤学复习资料提纲.南农专硕农综⼀考研⼟壤学复习资料部分第⼀章⼟壤矿物质1、层状硅酸盐粘⼟矿物种类及⼀般特性1)⾼岭组:1:1型的晶层结构、⾮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2)蒙蛭组:2:1型的晶层结构、张缩性⼤、电荷数量⼤、胶体特性突出3)⽔化云母组:2:1型的晶层结构、⾮膨胀性、电荷数量较⼤、胶体特性⼀般4)绿泥⽯组:2:1:1型的晶层结构、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2、⾮硅酸盐粘⼟矿物种类1)氧化铁:针铁矿、⾚铁矿2)氧化铝:三⽔铝⽯3)氧化硅4)⽔铝英⽯3、我国⼟壤粘⼟矿物的分布规律1)⽔云母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原西部、柴达⽊盆地、青藏⾼原⼤部2)⽔云母—蒙脱⽯区:包括内蒙古⾼原东部、⼤⼩兴安岭、长⽩⼭地、东北平原⼤部3)⽔云母—蛭⽯区:包括青藏⾼原东南边缘⼭地、黄⼟⾼原、华北平原4)⽔云母—蛭⽯—⾼岭区:包括秦岭⼭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狭长的过渡地带5)蛭⽯—⾼岭区:包括四川平原、云贵⾼原、喜马拉雅⼭东南端6)⾼岭—⽔云母区:包括浙、闽、湘、赣⼤部和粤、桂北部7)⾼岭区:包括贵州南部,闽、粤东南沿海,南海诸岛及台湾第⼆章⼟壤有机质1、⼟壤有机质的来源1)⾼等植物的根系、残茬、根系分泌物2)动植物残体3)⼟壤中的微⽣物4)⼯业和⽣活废⽔,废渣,微⽣物制品,施⽤的有机肥农药等有机物2、有机质的三种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3、有机质对植物⽣长的作⽤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是⼟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壤物理性质3)提⾼⼟壤的保⽔保肥能⼒,增强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理活性,能促进作物⽣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有助于消除⼟壤污染4、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2)秸秆还⽥,轮作倒茬3)调节⼟壤⽔热状况5、腐殖质分解和转化过程1)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和⽣物降解,使其⽅向结构核⼼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土壤学题型一、名词解释。
(10道*3=30分)二、选择题。
(5道*2=10分)三、图形题。
(共20分)四、简答题。
(5道*4=20分)五、论述题。
(2道*10=20分《土壤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概念:1.土壤P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聚合土体P5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3.土壤圈物质循环P51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4.土壤的自净能力P10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发生层P4:二、其他1、单个土体图解P42、西欧主要土壤地理学派的代表学家及观点P15-16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3、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P10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章一、概念1、次生矿物P29: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2、粒级P36: 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3、土壤质地P40: 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4、灰分P42: 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
5、土壤腐殖质P437、土壤结构P57: 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8、土粒密度P60: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土壤概述一、土壤的定义与功能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复杂自然体,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功能:(1)生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持和固定。
-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 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
- 吸收、转化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净能力。
- 固定碳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3)水文功能:- 调节降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 储存水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过滤和净化水分,影响水质。
(4)社会功能:- 提供建筑和工程用地的基础。
- 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
-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成土过程:母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
(2)土壤风化:母质在气候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土壤侵蚀:水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
(4)土壤沉积:侵蚀后的土壤物质在低洼地带沉积。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和生物活动。
(2)母质: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部分养分。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
(4)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侵蚀程度。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系统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颗粒粗糙,通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 粘土:颗粒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
(2)按土壤酸碱度分类:- 酸性土壤:pH值小于7,常见于湿润气候区。
第一章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水分等适宜条件;建筑物的基础和工程材料;(2)具有生命力:生物多样性;(3)具有环境净化力:是具有吸附、储存、分散、中和、降解环境污染物的能力;(4)具有交换力: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
土壤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2)对水体和溶质的流动起着调节作用(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4)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水圈:指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在水循环的作用下,各个特征不同的水体相联系而形成了水圈。
大气圈: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或大气层的总体。
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多成分均匀混合气体,按其在各个高度的特征可分为若干层次岩石圈:指地球的刚性外壳层,是由一些能够相互独立运动的离散板块构成的。
大陆岩石圈的厚度约在100~400km之间。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它在地球表面上至平流层,下到十几公里的地壳,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的包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但土壤圈的各种限制因素对生物也起不良影响。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 和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
(3)对水圈: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种外营力。
第三章各粒级的组成和特性矿物组成:砂粒和粉粒以石英和长石等原生矿物为主;在粘粒中,则以次生硅酸盐矿物为主。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专业课辅导资料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090321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专业重点、难点预测及考前押题第一部分重点、难点解析1土壤学第一章、绪论掌握土壤、土壤圈的概念(重点、考点);知道土壤资源的几个特点:再生性、有限性、固定性、可变性;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掌握我国土壤研究的主要任务(重点、考点);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与过程知道土壤的物理性质是指什么;了解土壤三相:固相、液相、气相;重点掌握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含水量:质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有效粒径、土壤颗粒、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质地、团粒结构、土壤机械组成、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相对含水量、土壤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土面蒸发、SPAC、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等定义(重点、考点);掌握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之间的转化、计算(重点);土壤颗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粘粒(重点、考点);知道土壤质地的分类制: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基制、中国制;重点掌握团粒结构的定义、特点、优点(重点、考点);了解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重点掌握土壤孔隙的类型: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重点、考点);掌握2.2土壤水的计算(重点、难点、考点);了解土壤水的测定方法:重量法、中子法、TDR法;掌握土壤水势的分类(难点);了解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掌握土壤水在各相情况下的运动,液态:饱和流、非饱和流;夜潮、聚墒重点掌握土面蒸发的3个阶段(考点);了解土壤力学性质: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账缩性、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和过程重点掌握土壤胶体、同晶替代(置换)、腐殖质、永久电荷、可变电荷、阳离子交换量(CEC)、专性吸附作用、土壤缓冲容量、土壤pH等定义(重点、考点);掌握土壤胶体的分类及各分类的定义(重点、考点);2了解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掌握腐殖质的分组,学会辨别各组分(重点、考点);掌握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及分类(重点、考点);掌握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考点、填空);了解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了解土壤酸性、土壤碱性、后面章节会提到如何治理土壤酸碱性;第四章、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掌握根系分泌物的定义(土壤学课本147页,植物营养学中也有此定义、考点);了解菌根;知道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掌握矿化作用、腐殖化系数的定义(重点、考点);掌握影响土壤有机质矿化分解过程的因素(重点、考点、同秸秆还田一起记忆);了解土壤中氮素的来源:空气、雨水,灌溉、肥料;掌握土壤中氮素的形态(重点、考点);重点掌握土壤重氮素的转化:矿化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固持作用(重点、难点、考点);重点掌握土壤氮素的损失途径(重点、考点);掌握土壤磷素的分类(重点、考点);了解土壤中钾、硫、磷的转化(多看几遍课本);第五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理解植物营养学定义、重点掌握李比希的三个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矿质营养学说、(重点、考点)掌握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考点)了解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定义: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考点)了解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3个标准、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大量营养元素(6种)、中量营养元素(3种)、微量营养元素(7种)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重点:填空题,植物营养课本第一册16页、考点)、了解碳、氢、氧的重要性、营养功能、过量危害等、重点掌握氮:氮素的主要存在位置、氮素的营养功能、植物对氮的吸收、同化、运输(重点、难点、考点,见植物营养课本25-33页)硝态氮和铵态氮营养作用的比较(考点)了解植物缺氮症状与供氮过多的危害(缺氮症状是考点)磷的营养功能(重点、考点)作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考点、课本45页)了解影响植物吸收磷的主要因素及植物缺磷和供磷过多的危害(重点)钾的营养功能(重点、考点)钾对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影响(考点、课本56-58)了解缺钾症状4了解氮、磷、钾在植物中的分布第三章、中量营养元素钙、镁、硫的营养功能、缺素症状(重点)不同植物对硫的需求(考点、填空、课本75页)第四章、微量营养元素了解铁的营养功能;植物对缺铁的反应:机理Ⅰ植物;机理Ⅱ植物(重点、考点;详见课本81页,)硼的营养功能(重点掌握第四条:促进生殖器官的建成和发育)了解锰、铜、锌、钼、氯的营养功能;重点掌握必需营养元素的缺素症状:(重点、考点)过量氮:大麦褐锈病;水稻褐斑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叶枯病缺磷:玉米紫苗病缺钾:根腐病缺钙:甘蓝,白菜和莴苣叶焦病;番茄,辣椒,西瓜脐腐病;苹果苦痘病和水心病;皱叶病大白菜干烧心缺硫:油菜花而不实缺硼:甜菜腐心病;油菜的花而不实;棉花的蕾而不花;花椰菜的褐心病;小麦的穗而不实;芹菜的茎折病;苹果的缩果病缺锰:燕麦灰斑病;豌豆杂斑病缺锌:小叶病;簇叶病玉米白苗病缺钼:柑橘黄斑病;花椰菜鞭尾病缺铁:果树黄叶病历年考过的缺素症状:玉米白苗病(锌)苹果黄叶病(铁)甜菜腐心病 ( 硼 )小麦穗而不实(硼)苹果苦痘病(钙)玉米紫苗病(磷)大白菜干烧心(钙)花椰菜鞭尾病(钼)豌豆杂斑病(锰)番茄脐腐病(钙)棉花蕾而不花(硼)苹果小叶病(锌)烟草老叶烧边油菜花而不实(硼)果树黄化病(铁)果树黄叶病(铁)第五章、有益元素通读第五章全文、有个大概了解,此章不是重点和考点第六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掌握生物有效性的定义;掌握化学有效养分的定义;重点掌握土壤养分的缓冲因素(重点);养分向根表的迁移:截获、迁移(质流和扩散),及掌握截获和质流扩散的定义(重点、考点);5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绪论一、土壤及重要性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土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二、土壤基本组成三、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营养条件: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热,气,水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工肥力:指人类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肥力部分。
潜在肥力: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部分。
土壤生产力:即土壤能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区别是: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石⏹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一、主要的成土矿物和岩石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二、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土壤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残积物(山地丘陵顶部较高部位)坡积物(重力雨水冲刷,坡脚、谷地)洪积物(洪水引发,沿山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水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土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入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土)黄土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土经冰水、洪水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土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土粒、有机质土粒土粒按粒级可分为:石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土壤2.土壤肥力3.自然肥力4.人工肥力5.潜在肥力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7.农业8.农业生产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组成。
(二)填空题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_____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2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_____观点,认为土壤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26. 威廉斯更加重视_____在土壤发生和肥力发展的_____作用,创立了土壤_____、_____和_____学说。
27. 土壤科学的任务之一是发展以服务于_____为目标的_____和_____。
建立以持续农业有关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实用技术。
28. 目前应把土壤科学研究的侧重点放在_____及_____上,以提高_____为核心,给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最佳的_____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判断题1.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养分肥力的高低( )2. 土壤的肥沃度越高,则农作物的产量一定也越高( )3. 土壤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总有枯竭之时( )4. 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中心,它是圈层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循环的枢纽( )5.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6. 土壤有机质含量占土壤质量的很小部分,但它对肥力的影响却很大( )7. 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8. 没有生物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9. 在同一地区,土壤肥力越高,则土壤获得的农作物产量也高( )10. 土壤养分含量高,则土壤肥力也高( )11. 目前,从火星上取回的岩石碎屑物化验样品,被确认有土壤遗迹( )12. 没有土壤也能大面积发展种植业( )13. 土壤水分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物质稀薄的溶液( )1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5.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管理构成农业生产的全部( )16. 人类在未来的世纪里,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可以完全不依赖于土壤( )四、问答题1.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种物质间有何关系?2. 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的基础?3. 土壤与植物生长有什么关系?4. 土壤与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有何关系?5. 为什么说土壤是一个多相物质组成,多分散的多孔体?6. 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7. 为什么说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8. 你认为目前土壤退化的原因有哪几方面?如何保护好土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9. 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10. 土壤学的任务是什么?近来又有什么新进展?11. 为什么要学习土壤?,学习土壤对你将来会带来什么好处?12. 学习土壤应注重实践知识的累积联系实际?为什么?13. 试联系你所在地区的土壤和成土条件?(1)你的家乡所处的气候一生物带?(2)地理位置、是山地、丘陵,还是平原?(3)土壤类型,土质条件是什么?(4)土地利用现状,种什么作物,一年种几茬和产量水平?(5)施什么样的肥料,施肥的数量和方法,地力水平如何?(6)土壤存在什么问题?(7)你认为土壤是否需要进行改良和如何改良,如何改革种植制度才能达到两高一优的目的?第二章土壤母质的形成(一)基本概念1.土壤圈2.在气圈3.水圈4.生物圈5.地壳6.地核7.地幔8.地质作用9.岩石10.矿物11.原生矿物12.次生矿物13.岩浆岩14.沉积岩15.变质岩16.风化作用17.物理风化作用18.化学风化作用19.生物风化作用20.地表沉积体21.残积体22.坡积体23.淤积体24.冲积体25. 湖积体26.风积体27.黄土母质28.滨海沉积体。
(二)填空题1. 土壤圈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 地球内圈构造有_____、_____、_____与土壤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
3. 地球外圈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球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4. 组成地壳的几种主要化学元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它们约占地壳质量的_____。
其中又以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元素含量较高。
5. 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内动力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外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
6. 矿物分为_____及_____两大类,主要的成土矿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12种。
7. 角内石及辉石属于_____矿物,颜色愈_____含盐基愈_____化学稳定性_____容易遭到_____。
8. 请写出各种铁氧化物的化学式,并标出它们的颜色。
①赤铁矿_____ 颜色_____②磁铁矿_____ 颜色_____③黄铁矿_____ 颜色_____④褐铁矿_____ 颜色_____⑤针铁矿_____ 颜色_____9. 请填写磷灰石的性状及用途:①化学式_____ ②外形_____③断口_____ ④硬度_____⑤密度_____ ⑥含磷量P2O5_____⑦______是制造_____的主要原料。
10. 写出三种次生硅酸盐矿物的化学式(1)高岭石______(2)蒙脱石______(3)伊利石______11. 岩石是矿物的_____是构成地壳的_____按其生成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和三大类。
12. 岩浆岩按成岩条件和产状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种。
其中花岗岩属于_____玄武岩属于_____。
13. 沉积岩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14. 岩浆岩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15. 石灰岩由_____沉积作用而成,矿物成分主要是 _____硬度_____遇盐酸的可发生_____反应,有机质含量多时呈_____色。
16. 大理岩由_____矿物变质而成,一般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__矿物时,故呈显各种花斑、花纹、硬度_____是优良的建筑装饰材料。
纯白色的大理岩称为_____在我国云南省的_____分布较广。
17. 影响岩石矿物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决定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
18. 一般将风化作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种类型。
在沙漠干旱区以_____为主;高温高湿区以_____为主,其主要差异是_____条件。
19. 生物风化作用的意义在于: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0. 风化作用的产物之一是产生一些可溶性盐类,主要是指_____、_____和_____盐类。
21. 风化作用产物之二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矿物,把它们称为_____矿物。
主要有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⑦_____⑧_____等。
22. 风化作用所形成的成土母质类型有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⑦_____⑧_____⑨_____。
23. 山区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24. 黄土高原的母质主要是_____其特点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