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测量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591.50 KB
- 文档页数:10
前言本作业指导书在编制过程中,认真总结我公司公路公路建设的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了《铁道部工法汇编》及其他先进施工经验,以公路客专质量验收标准为依据,重点对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方法、措施和质量控制目标作出了要求,反映了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艺环节,为各项目的桥梁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资料,是我公司桥梁施工的参考性文件.桥梁篇作业指导书共分6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桥梁基础、桥梁墩台身及框构、桥梁支座及原位浇筑桥梁、桥梁预制及架设、特殊桥梁施工、桥梁附属设施等。
在本作业指导书汇编实施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放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我们,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作业指导书主要起草人:陈永平、陈则章、陈红兵、胡汉忠、高晓玲、刘鹏、赵骏、丁博、王坤、张磊、江飞、王义、陈玉英、范勇、张根华、刘军科、徐文书、俞祖军、刘小野、郑宏伟、李耀华、杨永明、张旭东、唐达昆、施建、刘国雄、方明山、赛铁兵、王鹏、汪婧。
由于时间紧,章节多,编制难免存在疏漏,敬请批评指正,以便修订.目录(一)桥梁基础 (1)人工挖孔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1)冲击钻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8)回旋钻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18)旋挖钻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28)钻孔桩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37)沉入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43)承台施工作业指导书 (55)钢板桩围堰施工作业指导书 (60)无支护基坑明挖施工作业指导书 (67)支撑法基坑明挖施工作业指导书 (74)大桥基础底节钢吊(套)箱制造作业指导书 (80)大桥钢吊(套)箱下水作业指导书 (91)大桥基础钢套箱着床、下沉作业指导书 (100)封底施工作业指导书 (108)(二)墩台身框架 (115)实体墩台作业指导书 (115)空心墩台施工作业指导书 (120)高墩翻模作业指导书 (125)桥墩滑模作业指导书 (131)框架涵现浇施工作业指导书 (141)框构顶进作业指导书 (145)(三)桥梁支座及原位浇筑梁 (152)简支箱梁支座安装作业指导书 (152)移动模架制梁施工作业指导书 (157)连续梁悬灌施工作业指导书 (169)支架现浇箱梁施工作业指导书 (181)贝雷梁支架现浇箱梁施工作业指导书 (189)碗扣式脚手架现浇箱梁施工作业指导书 (198)(四)桥梁预制架设 (210)公路预制梁场方案设计作业指导书 (210)预制混凝土简支T梁(角钢支架方案)作业指导书 (224)箱梁预制施工作业指导书 (239)跨座式PC梁预制作业指导书 (277)公路T梁架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298)公路客运专线箱梁架设作业指导书 (311)公路梁架设作业指导书 (340)城市轻轨PC梁架设作业指导书 (344)TJ165架桥机架设公路T梁作业指导书 (362)(五)特殊桥梁 (378)竖向转体桥转体系统施工作业指导书 (378)斜腿刚构桥斜腿竖向转体作业指导书 (384)斜拉桥索塔施工作业指导书 (389)斜拉桥拉索安装作业指导书 (398)钢箱系杆拱桥钢箱梁制安作业指导书 (404)提篮拱拱肋安装指导书 (408)提篮拱桥吊杆安装作业指导书 (415)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桥拱肋施工作业指导书 (421)大跨度钢桁梁便桥的拼架顶推作业指导书 (426)水平转体桥旋转系统施工作业指导书 (434)水平转体桥转体施工作业指导书 (439)劲性钢骨架转体施工作业指导书 (443)钢管混凝土拱桥悬拼法作业指导书 (450)悬拼法施工连续梁节段预制与安装作业指导书 (455)空间预应力索桥锚碇及抗风锚碇施工作业指导书 (462)自锚式悬索桥悬索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470)(六)桥梁附属 (475)防撞墙施工作业指导书 (475)桥面附属设施施工作业指导书 (480)防水层施工作业指导书 (485)声屏障施工作业指导书 (490)·2·(一)桥梁基础人工挖孔桩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无地下水或有有少量地下水的土层和风化软质岩层的桩基施工作业.2 作业准备2.1 平整场地、清除杂物、夯打密实,修通弃土道路,接通水电,备好机、料具。
桥梁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一、前言桥梁工程是一项非常宏伟的工程,而桥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和生命安全。
因此,桥梁施工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都要求较高。
本文通过对桥梁工程施工作业的指导,旨在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保证桥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施工前准备1.施工人员必须按时到达施工现场,并与现场负责人进行会商。
2.检查施工现场的场地情况,如土质、水文等,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3.按照施工方案要求,准备好施工设备和材料。
4.检查施工设备和工具是否安全、完好并保持清洁。
5.施工过程中需要经常检查环境和气氛,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三、施工注意事项1.在进行桥梁施工时,必须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合理的布置,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质量。
2.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的安全性,防止发生事故。
特别是在高空作业和人员进入施工井口时,一定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3.根据施工方案,安排好各项工作,并在工作完成前对工作进行详细检查以保证质量。
4.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要求进行严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施工质量日报上以便于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5.如有必要,委托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质量进行监督和合理的建议。
四、施工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设备,并遵守各种安全规定。
3.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爆破、焊接等工艺的烟雾、噪音和气体污染,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4.在施工过程中追求安全第一,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如果发现有危险,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五、材料和设备的保管1.桥梁施工的材料和设备必须按照相应的规定存放,确保其完好无损。
2.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的调整和维修必须由专门的人员进行。
禁止非专业人员更改施工设备的任何部分。
3.所有材料和设备必须严格依照质量标准进行供应和使用,禁止使用失效材料和设备。
驼台堡大桥施工作业指导书一、总则为确保驼台堡大桥施工质量,规范桥梁施工作业程序,提高施工质量标准,保证工期按计划执行,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沈大线K189+403驼台堡大桥改造工程新建驼台堡大桥工程,解释权归驼台堡大桥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
(1)桥梁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中的技术交底、施工组织、施工管理工作。
并应严格执行行业标准规范及国家认定的质量管理措施及有关技术操作规定。
(2)桥梁施工应节约用地、少占河床,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或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做到工完场清。
(3)桥梁工程建设必须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负责人应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检,在工程完成后应配合监理工程师(业主)检查、验收。
二、工期目标1. 2012年4月1日前桥梁基础完成100%。
2. 2012年4月30日前桥梁墩(台)完成100%。
3. 2012年5月25日前桥梁上部预制、安装完成100%。
4. 2012年6月20日前桥梁工程完成100%。
三、工程质量目标同期工程质量第一,同等级工程质量第一,同项工程质量第一,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桥梁工程达到优质工程。
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A类桩达到95%以上,C类桩为零。
墩(台)身垂直度或斜率偏差率△≤0.1‰H且≤0.5cm。
消除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非受力裂缝为零。
大面积混凝土平整度2m直尺4mm合格率达95%以上,突变部位平整≤3mm,渐变部位平整≤4mm。
桥梁混凝土裸露面没有明显施工缝和混凝土分层浇筑的隐形痕迹,凝土外观质量创省内行业一流。
四、现场管理目标清孔后的孔底沉淀物不超过施工规范要求。
桥梁混凝土表面密实、光滑、平整、没有钢筋(螺栓)露头现象,桥面系平顺、光滑、整齐、无涂抹灰浆现象。
五、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5.1.施工准备1、应根据招投标文件、地质勘探报告、施工合同、施工图纸、设计文件、有关规范及指挥部的总体工作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桥梁墩台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目的:为了规范施工程序,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特对各工序施工制定如下施工作业指导书,请严格遵照执行。
适用范围:本标段桥梁工程所有墩台。
职责分工:技术员与主管工程师负责模板与支架的设计方案,及墩台施工方案。
并及时组织模板工、钢筋工、混凝土工进行工前培训与技术交底;施工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安排与施工技术;质量员监督检查现场的施工质量与检查报表的收集与填写;安全员制定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并督导施工落实。
编制依据 -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时速 350公里无碴轨道现浇简支整孔箱梁直(曲)线双线矩形桥墩(武广施桥参 02-B)一、作业流程混凝土施工混凝土养护测量放线施工脚架钢筋绑扎外模吊装模板拆除实体桥墩作业流程图二、施工程序1.测量控制①承台施工时,测量应根据墩身钢筋位置准确定位预埋钢筋,并固定牢固;②承台施工完成后,及时对墩身轴线进行放样,并在四个角点用红油漆标注;再用墨线放出墩身内、外轮廓线,在内、外轮廓线内、外侧 40cm处弹放支模控制线;③模板安装完成后,测量人员要对模板平面位置进行复测,确保位置准确,垂直度满足要求,然后用缆风绳四周固定死模板位置;④准确定位垫石位置及其它预埋件的位置;⑤每次砼浇注完成后,及时对平面位置及标高情况进行复测;2.测量放线在垫层上测放承台轴线与轮廓线并在四角进行油漆标记,用粉笔标志钢筋分布线。
用油漆标记墩台插筋与预埋件位置。
3.钢筋施工⑴钢筋加工:①钢筋进场后,检查进场所有钢筋的牌号、等级、规格、生产厂家是否与合同相符,钢筋外观是否受损,检验合格后才收料。
②进场钢筋经过验收后,方可进场堆放,并挂标牌,注明钢筋品牌、进场时间、数量、检验人员、检验情况等。
桥涵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桥涵工程的施工,包括桥梁和涵洞的建造。
二、作业准备1. 内业技术准备:在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 外业技术准备:收集涉及施工作业层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
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三、技术要求1. 桥涵工程包括桥梁和涵洞的施工。
2. 技术主管负责技术交底书的编制、发放,对工序的实施过程进行控制检查;根据施工进度,提报材料计划。
3. 测量班负责对全过程进行测量,并提供有关测量资料。
4. 试验室对钢筋、水泥等进行原材料的检验,设计配合比、混凝土强度检查、监控指导混凝土施工。
5. 物资设备部负责按要求购进原材料(钢材、水泥、砂、碎石等);负责机械设备的配置,机械设备的采购、发放,检查指导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工作。
6. 质检工程师负责对整套工序监督检查及抽查。
四、施工流程1. 施工准备:包括场地平整、临时设施建设、材料准备、机械设备配置等。
2. 基础施工:包括桩基、承台、墩柱、台帽等基础结构的施工。
3. 主体结构施工:包括桥梁上部结构(梁、板、拱等)和涵洞主体结构的施工。
4. 桥面系施工:包括桥面铺装、排水系统、防水层、伸缩缝等施工。
5. 涵洞施工:包括涵洞基础、涵洞身、进出口等施工。
6. 施工缝处理: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缝的处理,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7. 混凝土浇筑: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质量。
8. 钢筋加工与安装: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钢筋加工,确保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等满足要求。
9. 模板制作与安装: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制作、安装模板,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10. 预应力施加: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预应力施加,确保预应力的均匀分布。
内部资料注意保密
中交二航局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试行)
中交二航局测量中心2017年7月前言为了方便测量技术人员全面学习、理解和掌握施工测量知识,提升公司施工测量管理水平,依据工程施工工艺和国家颁布的相关测量规范,特制定本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测量学逐渐从普通学科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一门相对独立学科,主要是为各种工程建设进行测量、测设以及提供空间位置信息。由于不同的工程领域各有其特点,因此施工测量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工程测量分类有建筑工程、道路(含公路和铁路)工程、桥梁和隧道工程、港口工程、国土资源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工程、电力工程、大型机电安装工程以及海洋工程等。施工测量为工程建设服务,因此测量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测量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知识和实践经验,才可以更好的服务工程建设。本作业指导书主要介绍公司典型工程测量基本原理与方法,对测量人员具有较好的实用指导性,请各位测量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更新完善。目录第一章施工控制测量....................................................................................................................11.1、施工控制测量工艺及执行技术标准.............................................................................11.1.1、施工控制测量工艺流程图......................................................................................11.1.2、执行技术标准..........................................................................................................11.2、测量准备工作.................................................................................................................21.2.1、收集资料..................................................................................................................21.2.2、现场踏勘..................................................................................................................21.2.3、技术设计..................................................................................................................31.3、测量标志.........................................................................................................................41.3.1、选点..........................................................................................................................41.3.2、建标..........................................................................................................................41.4、角度观测.........................................................................................................................51.4.1、注意事项..................................................................................................................51.4.2、观测前准备工作......................................................................................................51.4.3、观测工作顺序..........................................................................................................51.4.4、内业计算..................................................................................................................71.5、距离测量.........................................................................................................................71.5.1、注意事项..................................................................................................................71.5.2、距离测量操作程序..................................................................................................71.5.3、边长改正..................................................................................................................81.5.4、倾斜改正..................................................................................................................81.5.5、钢尺量距..................................................................................................................91.6、全站仪测量.....................................................................................................................91.6.1、测量注意事项..........................................................................................................91.6.2、测量操作程序..........................................................................................................91.7、数据处理.......................................................................................................................101.7.1、资料准备................................................................................................................101.7.2、平差计算................................................................................................................101.7.3、整理资料................................................................................................................101.8、全球卫星定位(GPS)测量.........................................................................................111.8.1、选点........................................................................................................................111.8.2、GPS测量.................................................................................................................111.8.3、GPS数据传输.........................................................................................................111.8.4、GPS数据处理.........................................................................................................111.8.5、平差计算................................................................................................................121.8.6、高程拟合................................................................................................................121.9、水准测量.......................................................................................................................121.9.1、技术设计................................................................................................................121.9.2、选点和埋石............................................................................................................121.9.3、水准仪和水准尺检校............................................................................................131.9.4、水准测量注意事项................................................................................................131.9.5、精密水准测量观测程序........................................................................................131.9.6、三等水准测量........................................................................................................141.9.7、四等水准测量........................................................................................................151.10、三角高程测量.............................................................................................................151.10.1、联测高程起算点..................................................................................................151.10.2、垂直角观测..........................................................................................................151.10.3、仪器高和觇标高测定..........................................................................................161.10.4、高差计算..............................................................................................................161.10.5、高程计算..............................................................................................................17第二章施工测量..........................................................................................................................18(一)、施工测量作业流程图....................................................................................................18(二)、公路施工测量...............................................................................................................182.1、公路工程施工放样的任务...........................................................................................182.2、路线中线施工放样.......................................................................................................192.3、施工放样测量的精度...................................................................................................192.4、路线控制桩的恢复与固定...........................................................................................192.4.1、路线控制桩恢复....................................................................................................202.4.2、路线控制桩固定....................................................................................................202.5、导线控制点恢复中线...................................................................................................21
一.公路路基施工作业指导书汇编目录二.桥梁施工作业指导书汇编目录1.干振法挤密碎石桩施工作业指导书挤密碎石桩在软基处理中采用干振法或水冲法施工。
目前在公路工程采用干振法施工较多,下面就介绍干振法挤密碎石桩施工。
1、施工前的准备1.1施工准备1.1.1 收集并熟悉有关施工图、工程地质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和地下管线、构造物等资料。
1.1.2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大纲。
1.1.3 根据施工路段的长度、挤密碎石桩的桩距、布置形式和布置原则,绘制桩位图。
1.1.4材料试验: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大于5cm,含泥量〈10%,不能有严重风化颗粒。
1.1.5需采用与成桩直径相应的管径的电动振动沉管桩机。
如成桩直径为50cm,机型可选用DZ-40Y(管径为377mm):如成桩直径为60cm,机型可选用 DZ-60Y(管径为426mm)。
1.1.5.1机械锤重≥ 35KN, 激振力≥ 280KN, 配套发电机功率≥12021。
1.1.5.2 容积相等的小推车数辆。
1.1.5.3 桩尖须采用平底合页式。
1.1.6 根据桩径、桩长、桩管直径及小斗容积,计算每延米桩所需的碎石数量和小推车车数,每根桩的车数及每根桩的反插次数和反插长度。
1.1.7 场地整平和布点,根据设计图纸对施工场地进行整平和压实,然后根据桩位图,在原地面用石灰将桩位标出。
1.2 试验段施工1.2.1 根据地质资料,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施工段。
1.2.2 在施工前,对试验段进行钻探取样,以便准确掌握软土层分层位置及厚度,对土样进行试验测出各层土的天然含水量。
天然密度、粒径组成、液塑限、孔隙比、饱和度、压缩模量等。
1.2.3 在施工前,还须进行现场原位测试,测试项目包括标准贯入、瑞利波波速测定。
1.2.4 试验段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规定的投石量、反插长度、反插次数、施工顺序施工。
1.2.5施工结束15天后.对试验段边行试验,试验项目比施工前试验项目增加对桩身的重II型静力触探试验。
目录1.目的 (1)2.编制依据 (1)3.检查、复核工作程序 (1)4.工程各节点测量复核措施 (2)5.附件 (4)《建/构筑物工程复核成果表》《高程复核记录》《建/构筑物轴线复核记录》《测量复核申请表》工程测量复核管理措施1. 目的测量放样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性工作,为确保设计图纸上的点、线、面,通过仪器准确地放在实地上,工程师通过检查、复核,确保工程放样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
2. 编制依据(1)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合同》。
(2)设计施工图及要求。
(3)现行相关规范。
3.检查、复核工作程序项目测量工程师负责本项目测量放样的复核。
并完成项目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测量放样复核工作,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复核记录和成果整理。
测量总工程师负责测量放样复核的总体工作;负责内部培训;负责解决放样复核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负责审核提交的现场复核申请单。
(1)首先检查施工放样仪器设备检定合格证原件,复印件报监理部备案。
包括:GPS全球定位设备、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普通水准仪、电子水准仪、钢尺、铟钢水准尺等。
其中电子测量仪器检定合格证有效期为一年,其它仪器设备检定合格证有效期为二年。
(2)检查、复核施工测量资料①对建设方或设计、勘察、测绘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标高、坐标等)进行现场交桩,参建的相关各方办理签收控制点成果资料移交手续,书面签字。
②对接收的测量控制点进行检查、复测,精度指标满足相应规范要求,报监理审批后方可使用。
③检查、审核加密平面、高程控制资料的符合性,监理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
④检查、审核施工放样数据资料的正确性。
如:放样点坐标的计算、边长、方位角计算的准确性。
(3)现场的检查和复核测量工程师应核对测量仪器的检定合格证及有效期。
确保操作方法、工艺顺序是否合理。
核对其所使用的控制点及其成果是否正确,是否进行了测站检查,结果是否符合相应规范要求,是则通过,否则重测直到合格。
测量复核应采用同机同步抽检或平行抽检的形式进行。
铁路工程桥梁作业指导书1. 引言本指导书旨在对铁路工程领域的桥梁作业进行详细的指导与说明。
桥梁是铁路线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保障铁路交通的安全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桥梁的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和流程进行操作。
本指导书将从桥梁作业的准备、施工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相关人员能够正确高效地完成各项桥梁作业。
2. 桥梁作业准备在进行桥梁作业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桥梁作业准备的主要内容:2.1. 施工方案的制定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是进行桥梁作业的首要任务。
施工方案应包括桥梁的结构、施工过程、安全措施和质量要求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和人员组织方案,确保作业按时完成。
2.2. 材料和设备的准备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准备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过质量检验合格。
设备应保证正常运转,并且经过维护和检修。
2.3. 人员的培训与组织为保证作业的安全和质量,必须对参与桥梁作业的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施工方法、安全操作规程、质量要求等。
同时,还应做好人员组织工作,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作业人员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
3. 桥梁作业施工在完成桥梁作业准备工作后,可以进行桥梁的具体施工工作。
以下是桥梁作业施工的主要内容:3.1. 施工现场的准备在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施工现场、布置施工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等。
同时,还要确保施工现场的通行道路畅通,以方便材料和设备的进出。
3.2. 基础与支座的施工根据施工方案,进行桥梁基础与支座的施工。
基础的施工包括地基处理、基础混凝土浇筑等过程。
支座的施工包括支座的安装和调整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基础和支座的质量。
3.3. 构件的制作与安装根据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进行桥梁构件的制作和安装。
构件的制作包括钢梁的焊接、混凝土构件的浇筑等工艺。
构件的安装包括起重、拼装和固定等操作。
桥梁施工作业指导书一、施工准备认真审核设计图,了解桥梁各部结构设计情况,根据工期或计划,选择合理的、先进的施工工艺,根据施工工艺提前配备好人员、机械、和材料(半成品构件应提前预制或加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根据工程现场情况,做好便道、电力线路及施工用水的规划和实施;做好材料储备和加工场地,合理选择拌和站位置并修建。
二、基础施工(一)明挖基础1.基坑开挖施工前应测量放线,根据地质情况开挖时进行放坡施工,放坡应根据规范或实际情况进行;土质边坡为1:0.5至1:1.25,石质边坡为1:0至1:0.25。
基坑底部宽度:土质比设计每侧大0.5米,有水时可增大到0.8米,石质基坑可不加宽,但长宽不应小于设计尺寸,(承台挖基也按本要求执行).弃土远离基坑上口距离不小于基坑深度,最小不少于1米,便于人员行走或堆放小型材料或机具。
2.基坑排水有水基坑应在基底四周挖0.3*0.3的排水沟,根据涌水量可在四角挖0.5*0.5*0.8的积水井,用抽水机排出基坑。
3.基坑检查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立即进行修整,并报检和试验,合格后尽快组织下一工序的施工,基坑不得暴露时间过长。
如有困难,可在基坑开挖至基底10-30厘米时,停止施工,检查前再开挖剩余部分。
4.砼浇注:砼浇注前,应对模板进行严格检查,要求支撑牢固,模板间无大的缝隙(不漏水泥浆为止)。
模板表面涂脱模剂,保证砼表面平滑,无蜂窝\麻面,模板各部位尺寸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并报监理检查,直到合格为止。
砼浇注前,基底表面应平整、干净,无积水和杂物。
土质基底(如黏土)可夯填10厘米厚的碎石垫层,但碎石顶面不得高出基底设计高程;粉土、砂类土基底应洒水湿润。
砼使用自动计量拌和站集中搅拌,计量准确,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砼使用的水泥、砂子、碎石等材料,必须经试验室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外加剂及掺和料必须严格计量。
对不合格材料严禁进场或使用,并及时清理出现场。
砼搅拌、运输应根据季节、气温、塌落度等因素进行施工,浇注时砼不得有初凝或离析现象,否则可重新搅拌,并保证砼的和易性达到工艺和规范要求。
衡茶吉铁路HCJ-3标段测量工程 编号:hcjtl-clgc-004
桥梁测量作业指导书 单 位: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 编 制: 曾智炫 审 核: 批 准:
2009年06月08日发布 2009年06月10日实施 1
一、选用仪器 2秒级全站仪(宾得 莱卡), 水准仪 每公里偶然中误差2mm(宾得)。 二、采用控制网 利用复测成果中设计院提供的GPS点和根据GPS点加密的控制点和四等水准点。(见复测报告) 三、桥梁的布置及数据计算(放样依据) 在桥梁施工放样前首先要仔细审核图纸,了解桥梁的布置形式及复核桥梁所处线段的曲线要素,墩台设计里程,墩台设计高程等等,复核结果无误后,依据设计有关文件和技术交底书中提供的墩中心与线路中心的相互关系,计算出墩中心及每根桩基中心和承台墩身等坐标并绘制成表和图。计算资料两人分组计算,计算后比对结果无误后,技术主管再复核一次,只有在计算的放样数据准确无误后,方可作为放样的依据。计算时必须考虑几个重要的参数,线路断链,曲线E值和曲线墩预偏心值(横向和纵向预偏心),跨武广特大桥设计预偏心值除E值外还有纵向预偏心(即将墩中心的设计里程沿线路方向偏移,再向法线方向外移E才是墩的中心位置)。在对结构物标高内业计算过程当中,要综合考虑该结构物所处里程段的“位置”及主线设计的特殊说明。如该结构物是在竖曲线的哪一处,该段有无加宽、是否在外侧超高段上或超高渐变段上、支座的类型厚度、墩帽的尺寸等,保证计算数据的准确无误。标高计算时还要检查路面内轨顶标高和各个构造物之间的标高尺寸是否相符。 1.简支梁在曲线上的布置 随着曲线量计算理论的不断完善,施工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曲梁将逐步应用于曲线上。但目前曲线桥上的梁仍是简支直线梁,铁路曲线桥布置方式如图所示。下面就这种曲线桥布置方法进行阐述。
1L
线路中心线梁中心线
桥墩中心桥墩横向中心线α
2b
F1F2
2b
¦Α
图1 曲线桥布置示意图 2
1.1梁的布置方式 设在曲线上的梁式桥目前梁体仍然是直的,为了适应桥上线路的需要,各孔梁中线的连线是折线。考虑到列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每孔梁的外侧受力较大等因素,应合理的布置梁中线,以使得内外两片梁受力较为均衡。 一般情况下,梁在曲线上的布置有下列两种方式: (1)平分中矢布置。即梁中线位于弦长中矢f的平分线,如图2(a)所示,这时梁中线到跨中线的距离f1=f/2.新衡阳纾解线特大桥采用本方法布置。 (1)切线布置。即梁中线位于跨中线路中线的切线上,如图2(b)所示,这f1=0
线路中心线梁中心线
梁中线交点弦线线路中心线梁中心线
梁中线交点弦线 (a)平分中矢布置 (b)切线布置
图2 梁在曲线上的布置方式 2.梁在曲线上布置的规定 为了尽量使梁内外侧受力接近均衡,梁中线的具体布置,应视梁的跨度和线路曲线半径大小确定。当梁的跨度较小而半径较大时,中矢f值较小,两种布置方式对梁受力影响很小,都可采用,当梁的跨度较大而梁的曲线半径较小时,f值较大,应按平分中矢布置。 为了设计与使用上的方便和统一,我国铁路现行标准设计中对各种跨度曲线梁在不同的半径上应按何种方式布置作了具体规定。新衡阳上行纾解线特大桥采用平分中矢布置。 3.最小梁缝的规定 相邻的两孔简支梁,梁端之间必须留有空隙,以适应梁和墩台的施工误差及温度变形等因素的影响。曲线上桥梁的梁端缝隙受曲线的影响,内侧较小,外侧较大,因此,曲线桥的最小梁缝是指曲线内侧道渣槽最外边缘的最小距离。对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最小梁缝,《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有明确规定。等跨, lp≤16m是规定为60mm; lp≥20m时,规定为100mm。不等跨时,其中一跨大于或等于16m时,规定为100mm;均小于16m时,规定为60mm. 3.1桥梁工作线。在曲线上的桥,各孔梁中线的连接线是一条折线,称为桥梁工作线,与线路中线不一致。如图所示,AB、BC是桥梁工作线,ab、bc 是线路中心线。
¦Α¦Α¦ΑabcABC梁中心线横向中心线梁中心线弦线线路中心线图3 桥梁工作线示意 3
3.2桥墩中心。两相邻梁中线的交点是桥墩中心,图3中的A、B、C各点,当桥墩有横向预偏心时按相应办法确定桥墩中心。 3.3桥墩的横、纵向轴线。过桥墩中心作一直线平分相邻两孔梁中心线(桥梁工作线)的夹角,这条直线就是桥墩横向轴线,如图3中的Bb、Cc;过桥墩中心于横向轴线相垂直的直线称为桥墩纵向轴线。 3.4桥墩中心里程。桥墩横向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称为桥墩中心在线路中心线上的对应点,如图3中的a、b、c点,桥墩的中心里程即以其对应点的里程表示。 3.5偏距(E)。桥墩中心与其在线路中心线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偏距,如图3中的Aa、Bb、Cc。 3.6偏角(α)。两相邻梁中线(桥梁工作线)的转向角称为偏角,如图3中的α角。 3.7交点距(L)。指相邻桥跨中心线交点之间的距离,如图3中的AB、BC;对边孔而言,交点距是指桥台胸墙中心与相邻桥跨中心线交点的距离. 4、桥墩布置 如图4所示,曲线上的桥墩布置分两种情况: (1)如图4(a)所示,桥墩未设横向预偏心,桥墩中心位于相邻两孔梁中心线的交点上。 (2)如图4(b)所示, 桥墩设有横向预偏心,此时,应由两相邻梁中线的交点,沿桥墩横向中心线向曲线外移动一个预偏心值,才是桥墩中心。基础、墩身、墩帽均应照此施工,但墩帽上支撑垫石应按照桥梁工作线的具体要求施工,不设预偏心,这个问题务须特别注意如图5示。
桥墩横向预偏心预偏心值
E
线路中线(a)(b)图 4 桥墩布置
支撑垫石中心线
桥墩中心线(曲线外侧)(曲线内侧)
支撑垫石中心线桥墩中心线图 5 设有预偏心的桥墩 5、桥台布置
桥台布置根据桥台台尾中心与线路中心的偏距大小,分为直线布置与折线布置两种方式,祥见3。 5.1偏角法定墩位 曲线桥墩测设的关键是定出墩台位置。常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偏角法,它是根据桥梁工作线的偏角α及交点距L来测定桥墩中心位置;另一种是弧距法,它是根据各孔桥垮的线路中心弧距及桥墩偏距E来测定桥墩中心位置。 弧距法较偏角法计算复杂。偏角法的精度较高,施测方便,且宜于校核,现场应用较多。 偏角法计算墩位所需的三个几何要素是:交点距L、偏距E和偏角α。 5.2交点距L的计算 曲线桥布置如图6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交点距的计算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梁 4
与梁,另一种是梁与台。其具体公式如下: 梁与梁时: L=l+F1+F1` (1) 梁与台时: L=l+F1+F2 (2) 式中 l——梁的全长(m),可以从定型图或设计图上查得; F1、F1`——梁缝(m); F2——台缝(m)。
Llb1
1
b1
2b?
2
F
F1
F1
1lL
b`1F`1
`1b1b1
台 梁
梁
图 6 交点距计算示意图
梁(台)缝F1(F2)由两部组成(如图6):一是规定最小梁(台)缝宽度b1或2b2;二是
由于梁中线成折线布置所产生的偏角影响而造成的梁(台)缝增值△1或2△2。写成公式,即: 梁与梁时: F1=b1+△1
梁与台时: F2=2b2+2△2
梁(台)缝增值△1或2△2与偏角α有关,当α角为已知时,计算公式为
梁缝增值 △1=75.34372195 以分注计
台缝增值 2△2=75.3437195 以分注计其中α为偏角(′);195cm为梁的顶宽390cm之半;3437.75为弧度化为分(′)的数值,即180/∏×60=3437.75′。 为了便于计算,把梁(台)缝增值△1或2△2分别4制成表格2。 表2 偏角与梁台增值表 △1或2△2 已知值 0 (cm) 1 (cm) 2 (cm) 3 (cm) 4 (cm) 5 (cm) 6 (cm) 7 (cm) 8 (cm)
偏角α(′)
梁与梁 0~17.629
17.630~52.888 52.889~88.147 88.148~123.406 123.407~158.665 158.666~193.924 193.925~229.183 226.184~294.442 264.443~299.701
梁与台 0~8.814 8.815~26.444 26.445~44.073 44.074~61.703 61.704~79.332 79.333~96.962 96.963~114.591 114.592~132.221 132.222~149.850 注:表中α为桥墩或桥台胸墙处梁与梁(台)中心线的偏角。 在曲线桥中,相邻梁中线中线交点间相应的线路中线长度是弧长,其直线间距是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