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的传统资源_翻译的功能视角_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译_评析_申连云
- 格式:pdf
- 大小:161.55 KB
- 文档页数:3
2010年7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7卷第4期Ju.l 2010Jou rnal of T i an ji n Fore i gn Stud i es Un i versit y V o.l 17No .4收稿日期:2010-03-15基金项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MT IJ Z W200903)作者简介:冯全功(1984-),男,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试论和谐翻译冯全功(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和谐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面对矛盾时强调和谐与统一。
对话理论和间性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和谐思维的内涵。
翻译涉及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包括不同的文本、主体和文化等。
和谐翻译主要指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译者是最活跃的翻译主体,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起核心作用,所以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和谐思维,发扬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在具体行动中实践和谐翻译的理念。
关键词:和谐翻译;和谐思维;对话;间性;Abstr act :H ar m ony ,i n essence a relational categor y ,is t h e opti m al state f or things to exist and t h e essen 2tial character of traditi o na l Chinese cult u re .H ar monious t h i n ki n g which is dia l e ctic e mphasiz es har m ony and un ification when f acing contrad i c ti o n ,and is f urt h er enriched by dialogi c al theory and inter ness t h eo 2ry .Translation i n vol v es a co mplex web of re lationsh i p ,inc l u d i n g d iff erent texts ,subjects and cu ltures .H ar 2mony-oriented translati o n ma i n ly a i m s at achieving har m ony be t w een texts ,subjects and c u ltures t h rough t h e har monious th i n k i n g of translation sub j e cts .A s the most acti v e translation sub jec,t t h e translator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 o n .There f or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u lti v ate har m on i o us t h i n k 2i n g to carry f or w ard the har mony traditi o n ofCh i n ese people and pu t t h e har m ony-oriented translation in 2to practi c e .K ey w ord s :har m ony-oriented transl a ti o n ;har m on ious thinking ;dia l o gue ;i n ter ness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10)04-0038-06一、引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几乎涵盖一切,贯穿一切。
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析《Moment in Peking》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孙相飞,卞建华【摘要】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2【总页数】5【关键词】文献型翻译;工具型翻译;《京华烟云》;社会文化因素;翻译策略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1]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不仅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更渗透着深厚的道家文化及儒家思想,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传中国社会风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策略出发,对 Moment in Peking中的社会文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使中外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和领略到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文化感染力,并对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照。
一、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translation)是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第二代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两大翻译策略。
文献型翻译就是对源文作者和源语文本读者间在源语文化中的交际所作的“文献记录”(documentary record),即译文要让接受者了解曾在源语文化中发生的一次交际行动,它充当了源文作者和源文接受者之间进行源语文化交流的文献,源语文化特色在译文中保持不变,翻译方式无需根据目的语语境作出调整。
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1.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汉英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汉英翻译作为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汉英翻译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当代中国汉英翻译的现状对于当代中国汉英翻译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翻译市场和翻译方法。
2.1 翻译市场在当代中国,汉英翻译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需要进行汉英之间的翻译。
这使得汉英翻译市场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供翻译人员发展。
2.2 翻译方法当代中国的汉英翻译方法多种多样,翻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语境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
常见的汉英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和文化转换等。
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3. 挑战与解决方案尽管当代中国汉英翻译市场前景广阔,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3.1 文化差异汉英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差异。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对翻译造成困扰,使得翻译人员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翻译人员需要对两种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3.2 技术工具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汉英翻译中的技术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翻译、术语库和云端翻译等工具为翻译人员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人员应积极学习和使用这些技术工具,以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3.3 语言变化语言是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汉英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密切关注语言的变化,尤其是当代汉语和英语的新词汇和短语的出现。
只有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翻译人员才能更好地应对语言变化带来的挑战。
4. 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当代中国汉英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测:4.1 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汉英翻译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之间的桥梁,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在各种翻译活动中,汉英交替传译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形式,其在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外交语言的口译,更需要遵循特定的策略与方法。
本文旨在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它强调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即译文在接受语言文化中应产生与原文本在源语言文化中基本相同的反应。
这种反应基于接受者理解和解释的过程,而不应仅仅是表面形式的相似性。
在外交语言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更突显其重要价值。
三、汉英交替传译与外交语言的特点汉英交替传译在外交场合的进行中起着关键作用。
外交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正式、精确、隐含政治色彩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口译过程中既需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又需要确保翻译的得体性。
四、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口译策略1. 精准理解原语:在外交语言的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是基础。
需要把握话语背后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背景信息,才能做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
2. 灵活运用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使译文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确保信息完整:在外交场合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既要考虑言语信息,也要考虑非言语信息。
4. 语境与文化的融合: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文化与语境的差异。
通过结合具体语境和目标语文化习惯,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五、案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中的汉英交替传译为例,分析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外交语言的口译。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如何精准理解原语、灵活运用语言、确保信息完整以及融合语境与文化。
六、结论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外交语言的口译策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精准理解原语是基础;其次,灵活运用语言技巧是关键;再次,确保信息完整至关重要;最后,结合语境与文化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2012年第01期国家机构对外翻译规范研究——以“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为例耿强会讯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王晓元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国外“本地化”翻译研究学术话语的构建李广荣《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文军;罗张回顾与反思:国内翻译伦理十年研究(2001-2010) 吴慧珍;周伟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陈小慰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范武邱政治文本翻译探析杨大亮;赵祥云科普翻译的挑战徐彬;郭红梅论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关联性——以无锡市为例赵芝英涉华文献翻译中的回译问题——《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译后叶红卫谈MTI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冷冰冰意境原则指导下的中国画画题翻译——以《毕瑞画集》为例刘继华会通中西的文化阐释——以安乐哲、罗思文英译《论语》为例谭晓丽对联翻译的抗译性和可译性王志娟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格言翻译卜爱萍“译才”不只是“通才”——与何刚强教授商榷——兼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张霄军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著作英译本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许瑾;杨秀文2012年第02期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一个译学中哲学误读的纠正吕俊西方译论与《圣经》教义的思想关联李龙泉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会议通知定量乎?定性乎?——对构建翻译标准的理论思考刘峥贾文波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赵联斌应用翻译研究30年(1980—2010) 方梦之地名标志译写亟待国家规范乌永志论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杨萍贺龙平片名翻译中的国俗语义毛梅兰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卢小军MTICAT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政杨义宽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詹成论口译实践的三个要素杨玮斌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陈飘平POSSIBLY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网络时代的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以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一等奖译文的生成为例万兆元平行文本与网络旅游广告英译梁君华第六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获奖名单“天下奇书”《山海经》及其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山海经》英译本出版王宏出版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郑艳杰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题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2012年第03期论翻译矛盾——从《德译中国成语故事》谈起桂乾元翻译中的认知视角——概念结构与翻译(3) 王斌动态投射与译者主体性束慧娟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方仪力从母语译入外语:国外非母语翻译实践和理论考察马士奎白皮书英译文本中动宾搭配调查与汉英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对比语料库唐义均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王树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上海楼盘案名英译策略研究陈珊珊;高嘉正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张雯;卢志宏MTI教学:基于对职业译者市场调研的实证研究丁大刚;李照国;刘霁制度文化话语口译认识论与方法论包通法;魏星妮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王斌英语科幻小说中的新词及其汉译探析姜倩当代译论的探索者——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王晓凤;张丽娟;张建青论勒菲弗尔对中国佛典译论译史的误读熊宣东化境:译作应比原作更好——从《林纾的翻译》说开去贾兴蓉众包翻译模式研究陆艳简评《翻译写作学》郭建中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第二号通知本刊稿件体例及相关要求2012年第04期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曾利沙对立与统一排斥与互补——翻译的语言学视角冯奇万华翻译选择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宋志平论译者隐身——一个社会性视角周红民程敏《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策略变化巫和雄英汉翻译中的褒贬词语选择杨平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仿拟辞格及其翻译研究刘金龙戴莹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吕健吴文智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曾利沙语篇连贯与翻译策略李静民族侮慢语——国际现场口译无法回避的领域刘夏青刘白玉基于云服务的校企合作翻译教学生产平台设计研究曾立人肖维青闫栗丽走进绚丽多彩的翻译世界王宏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 Díaz Cintas访谈董海雅ASSURE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浅谈中国社会变迁下“农民工”一词的英译刘洪泉专有名词的汉译与译者的素养杨清波杨银玲论全球化语境下科技翻译的文化共享与渗透——《时报信息》翻译个案研究吴波“无家可归”与“重返家园”:反思翻译目的论彭文青一本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的MTI教材——《高级汉英翻译》评介苏艳第五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公告开展翻译学的复杂性研究——一个译学研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吕俊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苏、俄翻译理论文艺学派的思想演变及其研究毛志文论语境类型与翻译刘英蘋耿智《中庸》英译研究在中国陈梅文军多元互补、和谐共进——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综述王宏罗修筠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黄德先殷艳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翁凤翔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吴自选专利文件要点分析及其对机译校改的启示罗建华何以用“独立成篇”取代“忠实”?——试谈翻译教学理念的创新刘季春试论宗教词汇隐喻的英译汤金汶学术模因跨语际复制的变异和对策樊林洲“邓小平理论”就是Deng Xiaoping Theory吗?——从词语搭配的视角谈唐义均语料库和应用翻译——以蚕学馆旧址纪念碑碑文的翻译为例黄海军王昌米翻译记忆系统的语境观王正《华英翻译捷诀》——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刘明孙增德简评几本警务英语教材的翻译实例杨廷友翻译策略的理据、要素与特征方梦之和合翻译思想之整体模型研究途径钱纪芳释“对译”黄忠廉贾明秀翻译批评模式多元互补刍议——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启示李和庆薄振杰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 崔启亮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中国周边涉美军事协定的“模糊战略”与翻译陷阱孟祥春全球化背景下财经报道的翻译技巧与方法黄樱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英译专门科技文本——以航海技术领域论文为例汪洋彰现特色,知行并举——本科翻译专业教材编撰应处理好五个关系何刚强关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李小撒柯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李昌银谈俗语“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英译张顺生《墨子》英译比读及复译说明王宏ORDER用法译评吴国良张瑜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试题伦理回归后的汉字术语译介思考——以《中国园林》英译本为例梁君华翻译研究中的词语误判与误评——以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李贵升罗国青李艳冰Translation Peripheries:Paratextua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述评——翻译研究的副文本视角张玲2013年8月教育部高校外语教育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在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黄友义应用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拓展方法论——兼论译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曾利沙复杂性科学观照下翻译标准问题的再探讨——论底线翻译标准的必要性和合法李春芳吕俊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方梦之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学重释王传英翻译项目管理实务(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l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王华伟王华树编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出版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王祥兵邹兵伍志伟国内翻译竞赛综述吕立松穆雷2013年第五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隆重召开应用翻译研究的新起点方梦之简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群说明文字的英译居祖纯国际会展名称英译:问题、模式与译名建构罗国华基于概念整合,追求地道译文朱音尔川菜烹饪方法英译原则及其应用张媛梁霞第四届“学府杯”科技翻译大赛翻译专业教学的国际化经验:来自澳大利亚的启示王非陈向京韩翀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例吴自选也谈“邓小平理论”的英译——兼与唐义均先生商榷朱明炬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研究陆艳国外机辅条件下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王娟影视翻译中情色禁忌语的归化策略彭典贵浅谈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曾薇薇对“标本”的标本兼治——《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有关问题稽考杨全红曾咪学好中文,做好翻译——翻译专业本科生《中文读写教程》评介王冬梅首届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全国高层论坛——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2013年第04期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思创·哈格斯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张美芳全球结构视野下的翻译规范研究傅敬民浅谈汉语对联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吴伟雄法律翻译与法律移植——以晚清法律翻译实践为例吴苌弘文本类型学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英译研究石秀文吕明臣词源学视角下的奥巴马演讲辞翻译策略研究李国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顺利换届格式塔意象在类比语篇翻译中的再造——以TEM8(2013)汉译英试题邵惟韺邵志洪一项中国EFL学习者英译汉笔试成绩预测因素的实证研究张新玲刘君玲从“青衣”等京剧术语的英译看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张琳琳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看“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翻译策略扈珺刘白玉APPEAL用法译评吴国良吴雷《上海翻译》扩版、编辑部迁址启事法律语篇中shall和may的翻译对比研究王子颖电子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刘稳良《老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建设汪定明李清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翻译研究立项10年观——基于翻译研究分类的统计分析年晓萍2000—2012年间西方视听翻译的研究吕洁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评述程敏刘金龙《商务英语翻译》的失范与误译梁雪松“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论坛通知2014年第01期研究接地气,文章追技道——《上海翻译》不变的办刊追求何刚强先行者、推动者、建设者——方梦之教授对我国译学建设的贡献郭建中方家译道、梦而圆之任东升翻译研究三人谈(上)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语义透明与汉语熟语的直译趋近万华国际公示语误译举隅王树槐Keith Wood 商务信函翻译探究慎丹丹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模式探析——从Triangulation的译名谈起王少爽高乾语篇语调翻译李发根龚玲芬翻译政策研究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义滕梅商务翻译策划——以蒙牛广告语英译失误为例周剑波蒋璐吕和发译笔带批判锋芒,阐述现宗教偏见——高大卫《论语》英译本特色评析张晓雪论早期《聊斋志异》英译中的伪翻译现象——以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的译本为例李海军论清末民初的译名统一及其学术意义张景华论中国政治术语英译再创建的三个维度冯雪红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李跃平医学冠名术语的转喻及其翻译研究冯梅第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边立红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卜爱萍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圆满落幕口译课堂训练中的“非常”之道赵燕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李亮亮贺爱军“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徐正威Whistleblower or Leaker?——管窥语言的意识形态之维潘平亮美国密苏里州别名Show Me State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李应清浙江省翻译协会年会暨浙江省第七届高校翻译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冯春灿中国各种山名翻译背后的学问连真然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周红民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一号通知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如何自我定位与发展——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访谈录黄新炎许钧经典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翻译与经典:文化历史中的身份变化》评介张汨文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招聘计划《上海翻译》(2014起)主要栏目设置说明“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研讨会通知2014年第02期应用(文体)翻译学的内部体系方梦之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译者的母语对英译文本的影响王建国何自然翻译研究三人谈(下)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功能决定形式——探讨港澳地区诗型公示语英译陈曦第九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决赛落下帷幕纪录片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纪录片《美丽乡愁》的翻译实践为例程维翻译与“国家富强”:析严复翻译之用意李涛社会学视阈下的林纾现象解读张祝祥刘杰辉翻译项目管理流程介绍蒲欣玥高军在线教翻译——基于QQ即时通讯软件的实证研究陈凌陈广益本刊开通网上投稿系统(试运行)启示网络翻译社区初探马旭燕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强晓元语篇的主体间性建构与典籍英译——以《孙子兵法》英译为例纪蓉琴《中国翻译家研究》组稿工作接近尾声述往事思来者明道理——有关翻译史编写的思考贾洪伟姜闽虹方梦之译学思想与方法论研究——兼论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路向曾利沙从迁移理论看鲁迅的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的影响朱湘军康翠链翻译资质认证identification of translator大学英语需要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过渡——评析“大学英语四、六考试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陆仲飞《译林回望》方梦之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舒晓杨ARGUE的用法与含义种种吴国良吴雷雷刍议我国“口腔医院”的名称英译李海清刘华文国际组织中的职业译员——对布莱恩·福克斯和安妮·拉费贝尔的访谈戴惠萍曹嬿《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被大幅剽窃——析剽窃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的外语学科多模态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CHL系统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目前我国译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吕俊书讯翻译中的“共注观”王斌钱锺书“化境”翻译思想新探王军平赵睿语义指向分析与翻译研究陈洁陈粤变译伦理:“舍”与“得”思考胡东平喻艳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语词的翻译原则吴苌弘英语影视剧剧本的语类及其翻译处理孔倩海关条法的语篇翻译策略探究韩健谈谈焊接标准文献中几个常见词的译法刘榴何德孚试析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钱纪芳翻译家精神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为例付智茜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蒋阳建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陈卫红“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通知翻译教学:继承与创新丁卫国从佛典译场管窥提高当今翻译质量的途径熊宣东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对王尔德作品的不同评判袁丽梅《鹿鼎记》英译本中的语境重构与译者显形刘雪岚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文本、文体与翻译方法的选择梅阳春试论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局限付仙梅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之偏差吴育红刘雅峰一场瞎子和聋子的对话——重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的翻译过程刘黎历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综述贾文波《马赛克重构——翻译研究的构式语法途径》述介杨子王雪明跨界的感觉林巍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高层论坛”如期召开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通知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王建开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谈谈翻译研究的创新与规范傅敬民许志芳译学继承与发展:传统译论现代化新论陈达龚小萍我国苏俄翻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赵艳秋“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 吕和发邹彦群“非常+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与英译策略周永模《外语与翻译》公开发行启事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译主体性徐岚文化外译之中国特色词汇:策略比较及影响因素邢杰甘露汉译英误译现象剖析单伟龙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吕亮球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苏广才李双娟视译教材的编写:现状与问题许庆美刘进第三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从施莱辛格的学术轨迹看国际口译研究的发展态势王斌华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王华树张政方梦之应用翻译理论形成考黄忠廉孙秋花李亚舒认知语法视野下的《红楼梦》英译乔小六建构、质疑与未来:生态翻译学之生态苗福光王莉娜翻译与守土有责——从钓鱼岛争端中的翻译事例谈起杨全红欢迎订阅2015年度《上海翻译》杂志翻译的语义探索与语用意识——吴国良教授访谈录吴国良刘欣对一起一稿两投事件的谴责和处分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纪实李正栓李娜《上海翻译》投稿系统及用稿体例说明2015 TESOL国际研讨会通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译论——探索构建中国传统译论体系郭建中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中观翻译研究——宏微之间的探析方梦之译学理论何为——对我国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思考蓝红军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林元彪译事双“无”议左飚翻译与中国文化外交:历史发展及策略分析孙三军文军“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在海口经济学院成功举行法律英语中的隐喻研究及其汉译王骞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维波王宏印李正栓认知-功能视角下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耿智马慧芳论手语新闻节目中手语译员的角色定位倪兰从默会性知识论翻译教材的范例李洪金《心经》英译释要安全勇尊重史料,还原《毛泽东选集》英译历程潘卫民董维山《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意识形态操纵之分析潘苏悦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李占喜2004—2013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与走向王茜刘和平续说“镣铐”与“跳舞”——对“翻译研究三人谈”的延伸思考刘爱兰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通知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翻译与社会导论》述介覃江华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看山看水”的启迪潘文国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的翻译学吕俊侯向群沿波讨源,守本开新——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质及我们应有的态度刘敬国公示语翻译质量评价探索冯奇第十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成功落幕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研究王吉会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之“切”的原则高红“Thick Translation”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李红霞张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功举办翻译技术沙龙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宁立正汉英数字口译的极限取整策略和模糊介词的妙用王小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与技能体系研究黄海瑛刘军平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构建与对策研究》述评张美芳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崔启亮第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通知本地化翻译规范研究王传英卢蕊《孟子》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刘翌包通法“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5)通知《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以《孙子兵法》为例李宁CLAIM用法译评吴国良中-英译写要兼顾“达意”与“漂亮”——Shanghai Daily原主编张慈赟访谈录袁丽梅何刚强记老当益壮的翻译学者李亚舒教授刘金龙姜闽虹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学科介绍华东政法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简介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一号通知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王宏印上海翻译技术沙龙举办第三次活动王启华转向冲动与问题意识——也谈当前国内的翻译研究韩子满翻译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钱春花徐剑李冠杰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谢之君杨月华法治关键词汇及若干重要提法的译研屈文生汉英认知模式的异同与翻译的转换王子颖从语态选择的编译改动看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徐英多维整合原则关照下的时政党政话语翻译周丽译者主体性在“对话”与“视域融合”中的彰显余斌翻译学博士生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借鉴穆雷邹兵董冀卿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潘卫民基于培养职业意识的翻译教学思路李艳翻译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双赢模式探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贺义辉李春慧吕毅国内外译员角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1976—2014)——一项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邢星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2016年招聘计划MTI口译课程设置反思——以教学实践为例朱珊刘艳芹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王华树刘明刘殿爵典籍英译述评王亚光不可译性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刘成萍陈家晃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闫晶晶司耀龙《上海翻译》创刊30周年座谈会征稿。
描写性与规定性翻译研究方法摘要: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有规定走向描写的过程。
本文试从翻译研究从规定走向描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理论成果分析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和总结,反思当前此方面研究的成就也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规定性,描述性,翻译研究一,引言在语言学中,描写(descriptive)与规定(prescriptive)是一对相对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注重原则、标准、方法和技巧,是规定性的研究;而现代翻译研究重描写,是指由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所有带主义的词组成的理论。
规定的理论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理论。
它和传统上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虽然有时也参考一些现代的发展,但总的趋势没变。
总的说来,这种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主观性强,一般属于保守派。
翻译中规定性的理论也可以说就是“忠实论”,翻译的标准是普遍的,可以应用于任何翻译,这个标准就是“忠实”。
描写翻译研究的任务是发现翻译的规律,包括翻译过程、产品、影响、效果等等,相关的问题有译文读者的接受,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文本、读者、译者、赞助人等与翻译策略和结果的关系等等。
描写重客观、重理性、重分析、重经验,但是它的不足是容易埋没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5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
(李红满,2002)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力图探索。
语言转换的规律,评判译文的优劣,进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而描述性翻译研究则突破了由单纯的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研究翻译,考察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的互动关系。
其着重点不在于制定规范,作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
二,由规定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规定性,注重翻译标准的设定,研究应当怎么译,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浅谈功能视角下旅游资料中中国文化底蕴的英译李英波【摘要】nese Shenzhou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tourists to China for sightseeing, landscape, historical sites, and the local conditions make the exotic visitors appreciate Chi- and customs better,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materials and tourist guidances must be improv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insufficient poin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materials tourist guidances, which is in high need of systematical research. The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which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is an objective behavio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 for this kind of research. So, by analysiz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materials and the tourist guid- ances, comparing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how to deal with Chinese cultural expressions and deposits in translating these materials from functional translation persnective.%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欣赏神州美景、历史古迹及风土人情,就必须提升旅游外宣资料及导游词的英译水平。
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汉英翻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翻译在不断进步,现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汉英翻译的教程,然而,随着由文化、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当代中国汉英翻译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汉英翻译教程不能满足当下的要求,因此,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的意义及重要性尤为突出。
首先,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的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专业的翻译技巧,将文字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把原文内容简单地传达过去,为此,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技巧,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语言规则变化越来越快,翻译技术必须与时俱进,把握当代中国汉英翻译的规则才能理解更准确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其次,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准确地理解文化文字的含义,而不是单纯翻译文字,文字不仅仅是单纯传达消息的手段,而是蕴含着更多深奥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字的含义,把文字进行准确地翻译,把中文文化真正地传播出去。
最后,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在当今的社会,要想完成一项工作的翻译,更要注重翻译的质量,而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可以使翻译者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有效地分析语言,提高翻译的质量,这样不仅能使翻译的效率大大提高,也能让翻译成果更为准确。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理解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供
专业的翻译技巧,还能帮助理解文字的含义,并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建议相关学者和翻译从业者尽快开展研究,探讨当代中国汉英翻译规则及其学习方法,为翻译从业者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内容1、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讨论题1) 15位名家的说法有何异同?2) 你是如何看待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一、翻译定义宋代僧人法云:"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朱自清:"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
"徐永煐:"翻译是译者用的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贺麟:"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ication),其中包括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前苏联语言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处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莱曼:"'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材料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材料),而尽可能保持原来的语言模式--语音上的,语法上的和语义上的,以致风格上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qene Nide):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i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e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奈达的界定不仅说明了翻译的实质,而且较之于其它定义,更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明确了要译的是信息,即意义与风格;(二)指出了原文与译文应当是等值的(equilent);(三)暗示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只可能是相对的(closest);(四)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二、文学翻译定义茅盾: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