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埃博拉出血热(Ebo1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1a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
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
一、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1a-Zaire)、埃博拉-苏丹(Ebo1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1a-CoteCr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1a-Reston)o发生在刚果(前扎伊尔)、苏丹和科特迪瓦的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被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
不同亚型毒力不同,Ebo1a-Zaire毒力强,人感染病死率高,Ebo1a-Sudan次之,Ebo1a-Coted'Ivoire对黑猩猩有致死性,对人的毒力较弱,Ebo1a-Reston在非人灵长类中有致死性,人感染不发病。
EBV形态多样:杆状、丝状、形,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70-90nm o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病毒在60℃1小时大部分灭活,紫外线、Y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和脂溶剂均可灭活病毒。
EBV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Vero-98、Vero-E6、He1a~229细胞最敏感。
病毒接种后,6-7小时出现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涵体。
二、流行病学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传染源和宿主。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埃博拉病毒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如何诊断鉴别,小儿埃博拉病毒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埃博拉病毒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血液生化六项检查*一、检查1.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轻度减少,以后回升至(0.9~1.2) 109/L。
发生DIC后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检查早期可见蛋白尿。
3.血液生化检查血AST、与ALT升高,本病特征是AST显著高于ALT。
淀粉酶升高,少数人血清白蛋白减少。
4.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5.病毒电镜检查从病人的血液、尿液、含汗腺的皮肤、肝穿刺组织中用电镜检出病毒颗粒,是埃博拉出血热的直接快速的诊断方法。
6.病毒分离培养将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或尸检组织悬液接种于Vero细胞,第3天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内病毒。
也可将上述材料接种于豚鼠或猴,观察发病情况,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测定血液、组织中的病毒。
7.病毒抗原检测应用ELISA方法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病人血液、分泌排泄物中的病毒抗原。
用直接固相酶免疫法可检出10ng的病毒蛋白,(5~50) 103 PFU/ml病毒。
用单克隆抗体夹心酶免疫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阳性率92.7%。
斑点免疫分析(DIA)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也可检出病毒。
8.病毒抗体检测应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血液中的病毒中和抗体。
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ELISA法检测血液中病毒特异性IgM、IgG。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阳性率为83.3%~94.4%。
IgM抗体出现早,在发病后1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1个月后IgM下降,特异性IgG抗体上升,如病人双份血清中IgG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确诊。
9.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RT-PCR技术可检测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敏感性较高。
应做X线胸片、B超、脑CT、心电图检查。
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常常会导致全身器官衰竭和出血症状,由于其高致死率和传染性惊人,全球都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本文将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讲述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
一、病毒的结构和分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家族。
病毒的直径约80nm,呈线形或棒状,长达1000nm。
该病毒有5个不同的亚型,分别是EBOV、SUDV、RESTV、BDBV和TAFV,其中EBOV是致病性最高的亚型。
病毒表面有刺突状的糖蛋白,其结构类似于“树冠状”,这被称为病毒的"金刚翼"。
二、病毒的病理过程1、感染过程埃博拉病毒的感染途径有接触感染、飞沫传播和污染的物品等多种方式。
在感染过程中,病毒主要侵犯人类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并在体内迅速复制,传播到全身各器官,最终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2、炎症反应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引发的炎症反应非常强烈,包括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包括热、寒战、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3、器官衰竭当病毒侵犯肝、脾和肾等多个器官后,这些器官就可能会出现衰竭症状。
例如,肝脏被破坏可能导致黄疸、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异常等症状,在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已经有一部分人患有埃博拉病毒,严重加重了他们的病情。
肾功能衰竭可能导致尿量减少、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症状。
4、出血症状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引起了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衰竭,这些基本上都是潜在的原因,导致了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出血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东西咳嗽、呕血、血尿、皮下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等。
三、病毒诊断和治疗1、病毒的早期诊断病毒的早期诊断可分为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两种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实时荧光PCR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等方法。
2、病毒治疗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提供支持性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两个方面。
中新网1月21日电据外媒报道,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处农场内,有一群转基因牛,它们目前正被科学家专门用于培养可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外观看似普通的牛能产生含有足够抗体的血浆,以用于治疗罹患埃博拉病毒的人类。
研发这群牛只的SAb Biotherapeutics公司执行长苏利文(Eddie Sullivan)表示:“这些动物可产生非常高程度的人类抗体。
”鉴于这些牛属于转基因动物,因此其体内不会产生牛只的抗体,而是人类的抗体。
据悉,这些牛之后会被注射埃博拉病毒等各种致命疾病的疫苗,它们的体内会产生对抗这些疫苗的抗体,研究人员希望这些抗体可用于治疗感染疾病的人类。
这种构想有些类似于输入来自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浆。
目前没有人确定该方法是否有实际的帮助,但科学家已在利比里亚以及亚特兰大艾莫瑞大学医院进行实验,以检查幸存者的血液是否可以启动病患的免疫反应。
专家表示,人类或动物在遭到感染时,体内会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以对抗入侵的细菌。
人类的免疫系统并特别进化,可产生抗体和名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可记忆先前的感染,以及防止被相同的细菌二度感染。
苏利文说:“我们每个月可从这些牛身上收集30公升至60公升的血浆,相当于
每只牛每个月可产生500人至1000人的血浆。
”
据了解,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在猴子身上测试此种方法,如果奏效,将很快可在人体内进行测试。
(中国新闻网)返回腾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