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5
天宫一号资料1. 简介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款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在中国空间站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航天员提供一个长期在轨工作和居住的空间环境,并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以及技术验证。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天宫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两年,总重量约为8.5吨。
该空间实验室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
核心舱具备实际居住条件,包括舱内气候控制、生命支持系统、通信设备等。
实验舱则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可以容纳一些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
2. 发射与进入轨道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在中国四川省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G火箭发射升空。
发射成功后,天宫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首次发射成功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天宫一号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各系统正常工作。
随后,2011年11月1日,中国的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成功的无人自主交会对接。
这次对接验证了中国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方面的能力,并为后续的载人任务做好了准备。
3. 载人任务天宫一号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实验室,还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2年和201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两次载人任务,分别是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
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搭载了3名航天员。
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一号,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并成功返回地面。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同样搭载了3名航天员。
神舟十号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的实验,并进一步验证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4. 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天宫一号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在两次载人任务中,航天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包括生物科学实验、物理实验、材料科学实验等。
其中,一项名为“太空颗粒物理实验”的科学实验,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太空颗粒与人造卫星的相互作用现象,使得科学家更加了解大气层中的微粒和宇宙射线的相互作用过程。
描写天宫一号的唯美句子(第一篇)天宫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展现着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雄心壮志。
它高耸于太空中,彰显着我们的科技实力和国家的崛起。
1. 天宫一号,宛如黎明中的一颗明星,散发着无比夺目的光芒。
2. 美妙的华章,天宫一号孕育着我们国家的梦想与希望。
3. 那雄伟的身姿,仿佛一座守望着人类进步的坚固堡垒,永不放弃。
4. 天宫一号犹如一位美丽的舞者,凌空翩翩,令人留连忘返。
5. 它舞动的翅膀,展现着中国在航天领域不断飞跃的勇气和实力。
6. 静穆的夜空中,天宫一号仿佛是一顶皎洁的皇冠,更显得神秘而高贵。
7. 它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天空不再是无尽的未知,而是我们所能触达的憧憬。
8. 天宫一号将中国的梦想点亮,它是我们追逐理想的起点。
9. 它犹如一朵盛开在浩瀚星海中的神秘花朵,美丽而充满生机。
10. 天宫一号,宛如一座沉默而坚定的守护者,时刻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11. 它的轨迹如同一条引领科技进步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12. 天宫一号是宇宙中的君王,它傲视四方,展现着中国的科技实力。
13. 它的工作,如同对着大地发出温暖的拥抱,滋润着每一个人的梦想。
14. 天宫一号是一座不曾停歇的灯塔,为人类探索太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15. 它犹如一位屹立不倒的战士,为国家的荣光而奋斗,并书写着辉煌的历史。
16. 天宫一号是我们自信的象征,被誉为中国的航天明珠。
17. 它仿佛是一位智慧的导师,在人类的探索历程中给予我们无尽的启发。
18. 天宫一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9. 它的存在,让全国人民都为之自豪,感叹中国的科技实力日益崛起。
20. 天宫一号,是一颗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星星,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21. 它犹如一位沉浸在天籁之音中的艺术家,展现着无比美妙的创造力。
22. 天宫一号在宇宙中穿越,如同中国的文化之翼飞翔于世界之巅。
23. 它的轨迹,如同一曲响彻太空的乐章,让人心神荡漾、陶醉其中。
天宫一号发射时间引言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
在成功发射天宫二号和嫦娥三号之后,天宫一号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介绍天宫一号发射的时间背景、过程和意义。
一、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当时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的航空宇航部门。
自此以后,中国积极研究和开展航天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航天大国之一。
为了实现自己的载人航天梦想,中国创立了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并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于2011年9月29日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
二、发射时间天宫一号发射时间定在2011年9月29日,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天珠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台上,成功地将天宫一号送入太空。
在这之前,中国曾经成功发射过无人飞船天舟一号,这是对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的一次重要测试。
天舟一号顺利完成任务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开始准备发射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发射时间的选择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为了保证发射成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选择了九月份,因为九月的天气较为稳定,有利于航天器的安全发射和任务的顺利进行。
三、发射过程天宫一号的发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借助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送入太空。
然后,通过与天舟一号进行对接,确保空间实验室与货运飞船的顺利连接。
最后,中国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进行一系列实验和任务。
天宫一号在发射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发射技术和高效的运行控制系统,确保了天宫一号的平稳发射。
四、意义天宫一号的发射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天宫一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通过在天宫一号上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能够检验和改良载人航天技术。
天宫一号研究报告天宫一号是中国的第一艘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航天项目。
正式发射一年后,即2012年6月18日,在轨运行期满后,中国航天员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了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交会对接,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又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天宫一号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国航天员进行航天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中国后续航天任务积累经验和技术数据。
在天宫一号的轨道飞行期间,多次进行了载人交会对接、卫星干扰监测、空间实验室装备性能验证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这些实验和试验对提高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掌握装备性能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下一阶段的航天任务做好了准备。
在天宫一号项目中,中国航天员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先后进行了两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完成了约30余个科学实验项目。
这些实验项目包括生物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药物研发以及空间生态系统的研究等。
其中,中国航天员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空间生活实验,验证了在太空环境下航天员的生活支持系统和保健措施的效果。
通过天宫一号的研究和实验,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首先,实现了人类载人航天器与空间实验室的交会对接,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实力和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我们在航天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未来的空间探索提供了关键数据和经验。
再次,这次航天任务还促进了国内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业链的发展。
总的来说,天宫一号的研究报告显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通过这次航天任务,我们不仅提高了航天技术的水平,也推动了科学研究和产业链的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航天事业,为推动人类的航天技术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它于2011年9月29日成功发射并进入了地球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进行太空科学实验、空间技术试验和航天医学实验等方面的研究。
它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各种新技术和装备在太空环境下的可行性,并为未来中国航天发展奠定基础。
天宫一号的总长达到了10.4米,最大直径为3.35米,总质量达到了8.5吨。
它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实验舱和资源舱。
资源舱包括了太阳能电池板和推进装置等,为天宫一号提供了能源和动力。
实验舱是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内部设置有舱段和舱面两个部分。
舱段是宇航员居住和办公的区域,舱面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
天宫一号的发射是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才取得的重大成功。
自从2001年中国航天员自主进入太空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天宫一号的发射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工程的强大实力,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新成就。
天宫一号的发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中国探索宇宙、实现航天梦想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为中国在太空科学实验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航天员的训练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天宫一号的发射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里程碑,为中国未来的航天计划和探索铺平了道路。
同时,它也加强了中国航天与国际合作的机会,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天宫一号的发射和运行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实力和决心。
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并在未来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必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相信,中国的航天梦想将会实现!。
天宫一号阅读答案篇1《天宫一号》阅读原文1、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
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对接,2011年11月13日,第二次交会对接。
2、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
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
3、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
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
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4、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
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O5、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进行至少有一次为载人飞行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试验。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将于2023年前后在轨组装的空间站预计60吨左右。
天宫一号在火星发现什么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天宫一号的火星奇遇记》。
嘿,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宫一号吗?它是我们中国的一个超级厉害的航天器哦!有一次,天宫一号去了火星,那可是一次超级刺激的冒险呢!天宫一号到了火星后,就开始到处看啊看。
我国空间站的发展历程1. 导言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就开始致力于空间探索和发展,并在不断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我国空间站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空间站的发展历程,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叙述。
2. 初创阶段: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2.1 天宫一号2003年,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提出了建设我国自己的空间站的构想。
天宫一号,作为我国空间站的技术验证平台,于2011年发射成功。
天宫一号是一个8.5吨的空间实验室,主要目的是验证关键技术,为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打下基础。
它具备宇航员短期居住、科学实验、航天器交会对接等能力,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经验。
2.2 天宫二号天宫二号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第二步。
它于2016年发射成功,是一个更大、更先进的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具备更长时间的宇航员居住能力,配备更多实验设备,能够进行更多领域的科学实验。
它还增加了第三个舱段,提供更宽敞的活动空间,更好地满足宇航员的作业和生活需求。
3.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在空间站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倡导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我国空间站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
3.1 技术合作我国在空间站建设中积极与国际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例如,与俄罗斯合作共同研制了空间实验室核心舱段,充分发挥了双方在空间探索方面的互补优势。
3.2 宇航员交流宇航员交流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方面。
我国宇航员陆续与其他国家的宇航员进行了多次交流和合作,进行联合培训和科学实验。
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我国宇航员的培训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加深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空间探索领域的友谊和合作。
4. 未来展望我国空间站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远见。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空间站的建设力度,不断探索和发展。
4.1 空间站的扩展未来,我国计划在天宫二号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空间站的规模。
通过增加舱段和功能模块,提供更多的实验设备和空间,为宇航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
天宫一号天问一号省考知识点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空间实验室,于2024年9月29日发射升空。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工程的重要进展,也是中国探索太空、实现航天强国梦想的里程碑。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验证空间实验室关键技术,积累空间实验室飞行操作和管理经验,为中国未来空间站项目的建设奠定基础。
天宫一号的设计寿命为两年,主要由一个挤压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总长十九米,总质量达到了8.5吨。
挤压舱可以供航天员居住和工作,实验舱用于进行科学实验。
天宫一号的发射以及后续的载人飞行任务,对中国探索太空、发展航天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支持天宫一号的发射任务,中国在空间技术、火箭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完全自主研制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天宫一号的省考知识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1.天宫一号的发射和建设:包括天宫一号的设计、制造和发射过程,以及在轨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2.天宫一号的载人飞行任务:介绍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载人飞行任务,包括航天员的选拔与培训、载人航天器的发射与返回等内容。
3.天宫一号的科学实验:介绍在天宫一号进行的科学实验项目,包括空间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4.天宫一号的国际合作:介绍中国天宫一号计划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包括航天员的国际合作、国际科学实验项目等内容。
5.天宫一号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介绍天宫一号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包括推动中国成为航天强国、促进国内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知识点,省考还可能涉及到天宫一号的技术细节、航天器的构造和航天器的发射与返回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推动国内航天科技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宫一号专题研究报告
天宫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并具备长期在轨运行能力的空间实验室。
下面是一份天宫一号专题研究报告的简要内容:
1. 引言:
- 介绍天宫一号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 概述天宫一号的目标和任务。
2. 天宫一号的结构和功能:
- 介绍天宫一号的总体结构和主要模块。
- 阐述天宫一号的各项功能和能力。
3. 天宫一号的科学实验:
- 列举天宫一号进行过的主要科学实验和研究项目。
- 分析各项科学实验对中国空间技术和科学研究的贡献。
4. 天宫一号的国际合作:
- 说明天宫一号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
- 探讨合作带来的互利共赢和科学研究的进展。
5. 天宫一号的发展前景:
- 分析中国空间实验室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 展望天宫一号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的应用领域。
6. 结论:
- 总结天宫一号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
- 提出天宫一号未来建设和运营的建议。
7. 参考文献:
- 引用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这份天宫一号专题研究报告旨在全面介绍天宫一号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空间实验室提供参考。
同时,该报告也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天宫一号的基本构造天宫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空间实验室,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基本构造包括总体布局、航天器结构、舱内布局、舱外设施等几个方面。
天宫一号的总体布局是由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的。
核心舱是整个空间实验室的主体,包括生活区、工作区和控制区。
实验舱则用于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这样的布局使得天宫一号既能提供宇航员的生活工作环境,又能支持科学实验的开展。
天宫一号的航天器结构采用了模块化设计。
整个航天器由多个模块组成,通过连接节点连接在一起。
这样的设计方便了天宫一号的运输和组装,并且在需要时可以进行模块的更换和升级。
航天器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宇航员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航天专家们对每个模块的结构进行了精细的计算和测试。
第三,天宫一号的舱内布局充分考虑了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生活区包括宇航员的宿舍、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为宇航员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生活环境。
工作区则包括实验室、控制中心和仓库等,为宇航员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舱内布局的合理性和舒适性对于宇航员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航天专家们充分考虑了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实践经验。
天宫一号的舱外设施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通信天线和姿态控制系统等。
太阳能电池用于为天宫一号供电,保证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通信天线用于与地面指挥中心进行通信,实时传输数据和指令。
姿态控制系统则用于控制天宫一号的姿态,保持其稳定和定位。
舱外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天宫一号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航天专家们对每个设施的性能和耐久性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验证。
天宫一号的基本构造包括总体布局、航天器结构、舱内布局和舱外设施等几个方面。
这些构造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是保证天宫一号正常运行和宇航员安全的基础,也是中国航天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的象征。
未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天宫一号的基本构造将进一步完善和升级,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天宫空间站发展史中国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探索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自2011年起,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中国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
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发展始于2011年的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它的主要任务是验证中国空间站技术的可行性。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天宫一号的发射和运行,为中国后续空间站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中国开始了天宫空间站的进一步发展。
2016年,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天宫二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它提供了更先进的空间实验室设施,为中国的航天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天宫二号的基础上,中国于2021年开始建设天宫空间站。
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工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天宫空间站的建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21年至2022年,完成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的建设;2022年至2024年,完成天宫空间站的主体建设;2024年至2028年,实施空间站运营和科学实验。
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实验室,为航天科学研究、空间技术验证和国际合作提供平台。
中国天宫空间站将提供科学实验设施、生命保障系统、空间应用技术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际空间合作作出贡献。
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
通过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中国将进一步拓展空间科学研究的领域,提升航天技术的实力,并促进国际间的空间合作。
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发展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也是全人类共同探索太空的一大进步。
总结一下,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天宫一号,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中国天宫空间站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
天宫一号百科档案【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计划发射时间】2010年到2011年年底【发射目的】为中国航天第二阶段建设航天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预计要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对接任务。
【飞行器截图】目前还没有真实截图,右边是预览图。
【飞行器详细简介】详见下面词条【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航天站的能力。
[编辑本段]天宫一号简介我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
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在接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访时透露的。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今天上午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于2010年—2011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重量有8吨,类似于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8、9、10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针对女性何时能加入中国航天员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在昨晚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暂时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时间表,但相关课题正在研究。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
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空间实验室[编辑本段]了解天宫一号“神七”升空,举国振奋。
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
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
“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
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
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
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
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
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
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
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
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
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
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 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未来国家计划航天任务2009年10月发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2009年10月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2010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011-2012年陆续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系列飞船2012年“夸父计划” 的卫星发射2020年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编辑本段]最新情况航天板块的秘密曝光“天宫一号”2009春晚曝光神七成功发射是2008年鼓舞人心的一件大事,当然也顺理成章的成了牛年春晚要表达的重要元素。
在此前的彩排中,将出现在零点报时环节的航天板块一直保持着神秘,而当天总导演郎昆所说的将在这一板块出现的、送给全国观众的惊喜礼物也终于“现身”了!这个神秘礼物就是我国新近研制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它的亮相也令牛年春晚的零时环节成为历年春晚中最有科技含量的一次。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重量有8吨,类似于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将于2010年左右发射升空。
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九、十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对接。
这个庞然大物在零点环节亮相舞台,而与之相伴的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将一起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
此次展示是“天宫一号”首次作为实物模型与观众见面,同时也是目前为止非电脑模拟图形式的第一次亮相。
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
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
“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
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
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
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
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
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
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
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
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
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
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 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天宫一号实体首次曝光天宫一号实体首次曝光2009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我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在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研制建设已全面展开,“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
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可望于2011年进行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