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历史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1.27 MB
- 文档页数:40
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简介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太空竞赛成为了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意识到发展航天科技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探索之旅。
本文将对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以展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进步。
中国航天科技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政府决定成立自己的航天机构,并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己的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起点,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陆续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等。
这些卫星的发射不仅加强了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的实力,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资源。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一号”。
这一壮举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自此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并成功实施了空间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营。
中国航天员通过这些任务,积累了宝贵的太空经验,为未来更复杂的航天任务做好了准备。
在21世纪初,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多次探月任务,包括月球车和月球样品返回任务等。
这些探测任务为中国的深空探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全人类的月球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月球探索之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实验和试验。
例如,中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合作发射了科学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实验。
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拓展了中国的航天科技领域,也为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中国航天历史资料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启动,而载人航天历程最早却可追溯至1970年。
至今,中国已将6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实现了航天员舱外活动,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714工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度暂停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跑线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
“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批准“863计划”的同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计划。
“长二捆”: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顺利升空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长征二号E火箭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先进的捆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满足了当时发射重型低轨道卫星的要求。
“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
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
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
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
“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
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中国航天历史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的起步阶段,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促使中国开始了自主开展航天事业的探索。
1956年,中国正式成立了航空工业部,开始了航天事业的起步工作。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事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决定开始着手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1960年,中国正式成立了航天委员会,开始组织和管理中国的航天事业。
同年,中国开始研制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了航天技术的精细化阶段。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同年,中国还成功地进行了两次载人航天实验,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实验的国家。
21世纪初,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2003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08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航天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2016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实现了空间货运能力的自主化。
同年,中国还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的发射,并成功地进行了空间实验室与货运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
在未来,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包括完成空间站的建设、深空探测、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为国家的科技强国建设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史的历程发展中国航天史的历程发展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与世界肩并肩”的志向,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
接下来的20年里,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
1956年至1965年,中国开展了第一阶段的航天活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进行了多次试射火箭实验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其中,195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火箭,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火箭能力的国家。
1966年至1985年,中国进入了第二阶段的航天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成立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开了全面的航天项目。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为中国航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中国陆续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并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1986年至2002年,中国进入了第三阶段的航天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积极追求载人航天的目标,并组织了多次载人航天试验。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五号”,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3年至今,中国航天发展进入第四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不断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航天任务。
2013年,中国成功实施了“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中国人类历史上首次月面软着陆。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长征五号火箭,并将重型载人飞船成功送入太空,为未来的深空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突破,更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航天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动了经济、科技以及国防的进步。
同时,中国还通过航天合作,与多个国家共同开展了多个航天项目,积极推动了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历程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坚持不懈和持续创新的努力。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也为中国人民增添了骄傲感。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努力迈向新的里程碑,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就充满了无尽的渴望。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与希望。
从古代的观星、制历,到现代的航天科技,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展现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
二、古代航天探索1.天文观测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了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为农业生产、国家政治、军事征战等活动提供依据。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制历历法是我国古代航天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
从夏朝的《夏小正》,到战国时期的《石氏星经》,再到汉代的《太初历》,我国古代历法不断发展完善。
唐代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火药与火箭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得到广泛应用,火箭技术逐渐成熟。
明代,我国火箭技术传入欧洲,对世界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现代航天事业起步1.航天机构成立1956年,我国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标志着现代航天事业的起步。
钱学森、任新民等一批科学家投身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3.返回式卫星与载人航天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太空英雄。
四、航天事业快速发展1.深空探测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月面软着陆。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2.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
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时期。
中国政府决定将太空技术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1956年,中国成立了国家航天局,负责协调和推动国内的航天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
随后,中国开始进行自主研制火箭和卫星,并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起步。
在197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开展载人航天的研究。
1978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器原型“神舟一号”,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验证工作。
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技术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它搭载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进行了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自此以后,中国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等多个载人航天飞船。
中国航天员陆续进入太空,进行了搭建空间实验室、航天科学实验等一系列重要任务。
2011年,中国发射了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为后续的空间实验和技术验证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先后发射了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等空间实验室,并与神舟飞船实施了多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中国航天事业也为人类探索太空、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际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200字【实用版】目录1.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概述2.中国载人航天的重要阶段3.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计划4.中国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5.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概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
1992 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开始了中国自主发展载人航天的历程。
自此,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的重要阶段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1992 年 -2003 年:项目启动和前期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并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实验。
2.2003 年 -2010 年:载人航天飞行试验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成功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包括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等。
3.2010 年至今:空间站建设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空间站建设,包括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以及未来的中国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计划根据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规划,未来中国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继续推进空间站建设,实现中国空间站的全面运行。
2.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推动国际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
3.深化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提升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4.积极培养航天人才,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载人航天合作,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中国还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展望可以预见,随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
起初,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下面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一些里程碑。
1956年,中国成立了国家航天局(中国国家航天局),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始。
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被视为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也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就。
1992年,中国提出了载人航天的计划,正式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进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为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做好了准备。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为继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在这次飞行中,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2005年和2008年,中国陆续发射了“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
在“神舟七号”飞行中,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这被认为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个空间试验室“天宫一号”,这是中国进行空间站技术验证的重要步骤。
随后,中国进行了多次载人与无人航天飞行器的对接试验,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中国发射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实施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对接,并为其提供了补给。
这标志着中国货运飞船进入运行阶段。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神舟十二号”,并完成了与在轨空间站进行的对接。
这次飞行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为未来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壮丽。
从最初的磋商和实验到如今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国不断取得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为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引领地位。
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投入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争取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
中国航天事业历史概述
航天事业是中国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以下是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概述:
1. 起步阶段(1956-1970)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当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的原子能研究机构。
1958年,中国成功自行研发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在此之后,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一系列卫星,进一步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础。
2. 探索阶段(1970-1990)
在这一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全面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探索成果。
197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
之后,中国陆续实施了一系列载人和无人飞船发射任务,如“神舟五号”、“嫦娥一号”等。
这些任务不仅提高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也为后续的深空探索奠定了基础。
3. 发展阶段(1990-现在)
进入1990年代后,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加速发展。
1999年,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航
天员的长期驻留空间。
此后,中国又陆续发射了一系列航天器,包
括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嫦娥三号”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
与国际空间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结论
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多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航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人类航天事
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约204字)。
中国载人航天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发展中国载人航天项目的起步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92年,中国国务院批准了载人航天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了载人航天项目。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试验。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完成了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此后,中国陆续推出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等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基础。
二、载人航天器和运载火箭中国的载人航天器主要包括神舟飞船系列和天宫空间实验室。
神舟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主要飞行器,具有载人飞行和货运飞行两大功能。
天宫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的空间实验室模块,用于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技术验证等任务。
神舟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和发射,需要使用中国的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中国的运载火箭主要包括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五号等系列火箭。
三、飞船发射地点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地点主要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文昌航天发射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是中国的主要卫星发射基地,也是神舟飞船的主要发射地点。
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是中国的新建航天发射场,用于发射具有向地名义载人飞行特点的飞船。
四、航天员选拔和培训中国的航天员选拔和培训工作是由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的。
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主要包括身体检查、心理测试、飞行技能测试等方面的内容。
航天员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太空生活适应训练、太空科学实验训练、太空站建设和维护训练等内容。
中国的航天员选拔和培训工作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目的是确保航天员具备高超的飞行技能和专业素养。
五、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发展载人登月和建设载人火星基地等内容。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任务,推进航天器技术和航天器载人飞行技术的发展。
神舟历史发展历程简述自神舟一号的首次成功发射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将对神舟历史发展进行简要的概述。
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任务。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了多个无人飞船,积累了丰富的空间技术经验。
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接着,神舟二号于2001年1月发射,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并与地面进行了直播通话的航天任务。
之后的几年,中国相继发射了神舟三号、神舟四号和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于2003年发射,实现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
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的双人组合飞行。
此后,神舟七号在2008年成功发射,并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的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活动。
2012年,神舟九号成功发射,并搭载了首位女性航天员刘洋。
在此次任务中,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为中国后续建立空间站做出了重要的技术准备。
2013年,神舟十号成功发射。
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多次交会对接,并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太空行走。
2016年,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航天员的“空间驻留”能力。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宇航员进行了30天的太空驻留实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新纪录。
2019年,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为中国后续的空间站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神舟系列的不断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也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突破。
从最初的载人航天飞行,到太空行走和空间驻留,再到未来的空间站建设,中国航天不断向前迈进,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神舟系列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航天科技与航天工业的进步。
中国的航天器制造、火箭发射、空间实验室与航天员培训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史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
下面是有关于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史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新的重要象征。
50年代:苏联送给我们两枚导弹,中国领导人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声音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的航天事业。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由他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
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也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
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
之后,我国一些科学家建议开展我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
1958年4月,几千里之外的大漠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60年代:中国航天人决定研制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送上天就在中国航天人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1961年4月,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顶着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宇航员加加林上天了。
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星际航行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