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5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分类解析[摘要]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态没有专门的规定,在认定共同犯罪成立中止时,一般援引单独犯罪中止的标准。
由于共同犯罪具有其特殊性,若严格执行单独犯罪中止的标准,坚持“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势必对部分共同犯罪人成立中止提出过高要求,不利于鼓励其中止犯罪,也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为此,本文分类解析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态,试图为在司法实践中对认定共同犯罪的中止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共同犯罪;中止形态;共犯脱离;分类解析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态,而是分别规定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形态。
为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认定构成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处理也不同。
为能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中止形态,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意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共同犯罪中止形态:一、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概述(一)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是指共同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出于自身意志主动放弃犯罪并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二)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共同犯罪是由多个犯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实施行为所构成的犯罪,其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整体性,多个主体以相同意志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彼此清楚认识各行为的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共同侵犯同一法益;二是相对独立性,各犯罪主体虽有共同的犯罪目的,但因主体意识的差异,导致每个人的具体行为相差甚远。
这两个特征是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在认定具体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时必须兼顾它的整体性与相对独立性。
(三)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成立条件时间性,从行为的时间性上看,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或者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呈现结局之前的整个过程中。
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或者犯罪呈现出结局状态,则不能成立中止。
因此,犯罪预备、未遂、既遂都不能成立中止,既遂后积极弥补损失行为只是悔罪的表现,能在量刑时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而不成立犯罪中止。
试论二人共同犯罪中止
周玮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共同犯罪中止认定标准同于单独犯罪.笔者认为,根据共犯关系的脱离理论,对于二人共同犯罪,其中任何一个共犯,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前,脱离共犯关系,对于该犯来说都应认定为犯罪中止,而另一"共犯"只能作为单独犯罪处置.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周玮
【作者单位】贵州省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二系,贵州,贵阳,5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4
【相关文献】
1.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J], 吴真文;徐宁
2.论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构成——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J], 詹孟欣
3.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问题研究 [J], 解楠楠
4.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须具备"三性" [J], 刘海俭
5.试论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J], 童建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问题研究作者:解楠楠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是犯罪构成结构和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二者并存时就产生了所谓的共同犯罪的中止问题。
我国目前的犯罪中止理论是就单人犯罪而言的,实践中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往往引发颇多争议。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众多学说,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共犯中止问题。
又从共同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组织犯四个方面具体的阐释了共犯中止问题在司法实践当中的具体应用。
进而提出一些粗浅建议,望推动共犯中止问题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中止因果关系原因力同犯罪的中止,是指共犯中一个或几个人放弃了犯意,停止了侵害行为,而其他共犯继续实施犯罪,达到未遂或者既遂状态,那么停止了犯罪行为的人是否成立中止犯的问题。
也就是说对于共犯中止的认定问题,关键就在于如何认定中止的有效性。
一. 关于共同犯罪成立中止标准的若干观点(一)客观说(整体说)整体性是共同犯罪所固有的特征,那么,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最后达到完成状态来确定,个别共犯意图中止犯罪,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时,迫使其他共犯停止实施共同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倘若没有产生这种效果,共同犯罪终已完成时,个别共犯的犯罪中止就不能成立。
①(二)独立说共同犯罪行为虽然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实际上是由每个共犯的独立为组合而成的。
其中个别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就与共同犯罪完全脱离了联系,之后与其他共犯的行为就不再有何的关联,因此,其自动停止犯罪就应该被视为犯罪中止。
二.我国刑法学界关于不同类型共犯中止问题的认识及不足我国刑法中尚无对共犯中止的专门规定。
实践和论著中也只是在共犯研究中附带性的涉及。
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我国刑法理论中对于共犯中止问题的规定。
(一)共同实行犯实行犯,在大陆法系国家成为正犯,是指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行为的人。
实行犯分为直接正犯和间接正犯。
【开题报告】论共同犯罪的构成开题报告法学论共同犯罪的构成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共同犯罪在我国来说,是刑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犯罪类型了。
因此,共同犯罪对于刑法研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共同犯罪是犯罪最基本的一种形态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共同犯罪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从刑事立法的角度上来看,一部刑法典制订的水平和价值往往体现在对于共同犯罪的规定是否科学、完备。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共同犯罪的构成的界定对于打击、惩罚和预防犯罪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学术界对于犯罪的构成究竟是采用三要件说,还是四要件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
对于法学教育,采用四要件说对于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好处,从犯罪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来分析犯罪的构成可以说比起三要件来说简单许多。
虽然,对于简单的问题,在结果上两者可能会得出一样的结论,但是,在面对特殊的问题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分析犯罪成立与否,得出的答案很有可能就是完全相反的。
犯罪构成的认定是认定犯罪的基础,那么对于共同犯罪的构成问题,选择三要件说还是四要件说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除此之外,我国对于共同犯罪认定将直接影响案件的性质,特别是对于犯罪份子的定罪量刑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比方说,在共同犯罪中,从犯的罪刑相对来说会轻一些,胁从犯则更不必说了。
另外,共同犯罪中的既遂、未遂、犯罪中止等问题同样对于犯罪的惩处有着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共同犯罪的构成的研究在整个刑事立法、司法,乃至执行都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共同犯罪的构成,即既要研究共同犯罪的问题,同时也必须研究犯罪构成的问题。
可以说这两点是本文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此外,犯罪的停止形态也是犯罪学里极其重要的内容。
特别是对于共同犯罪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说明共同犯罪中既遂、未遂、中止等状态。
文章的最后阐述共同犯罪的量刑问题,主从犯之间由于主观恶性,或者客观手段不同,量刑的轻重也就不同。
共犯关系的脱离郑泽善【摘要】共犯关系的脱离,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部分共犯人从共犯关系中退出,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并达到未遂或既遂的犯罪形态.共犯关系脱离是有关犯罪结果的归属问题,而共犯中止是事关已成立的未遂犯的可罚性问题.前者属于共犯论特有的问题,后者与其说是共犯论问题,不如说是未遂犯论问题.尽管两者存在部分重合,共犯关系的脱离有可能适用共犯中止规定,但两者的本质却不同.【期刊名称】《法治研究》【年(卷),期】2014(094)010【总页数】15页(P89-103)【关键词】共犯关系脱离;共犯中止;认可;解消【作者】郑泽善【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林某和梁某合谋绑架某镇一个体户之子唐某(10岁),向其家人勒索赎金30万元。
2001年3月1日,两人将唐某骗出,然后强行带往邻县一事先租好的民房内。
在路上,唐某吵闹不止,林某心生怜悯,同时也担心案发受惩,提出放唐回家,但梁不同意,两人发生争吵。
林某遂离梁而去,到外地一朋友处居住。
而梁某则单独将唐某带到邻县,为防止其逃跑,将其捆绑于住处,自己则向唐某家人勒索赎金。
唐某家人报案,梁某在接受赎金时被抓获,唐某获救。
林某和梁某合谋绑架唐某,勒索赎金,共同构成绑架罪。
梁某构成绑架罪的既遂,但对李某行为的如何定性则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林某构成绑架罪,但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是犯罪中止。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林某自己虽然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他是与梁某共同实施犯罪,由于他没有有效地阻止梁某的犯罪行为,未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因而仍与梁某构成绑架罪的既遂。
①陈兴良主编:《刑法案例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共犯成立犯罪中止,必须阻止犯罪完成或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这是中外刑法理论中的通说。
但是,在认定共犯中止时,又不能单纯以最终是否发生犯罪结果作为唯一的判断基准,还应考察共犯在犯罪过程中实施中止行为的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共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犯罪结果是否发生对不同共犯的意义会有所不同。
2012・05(中)论共犯中止徐莎莎摘要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对共同犯罪的既遂状态的修正,即对标准的犯罪构成中的单独犯和既遂犯都进行了修正。
在对共犯中止的界定过程中,既要以一般单独犯罪的犯罪中止条件为原则,又要结合共同犯罪的特殊性,对共同实行犯、帮助犯、组织犯、教唆犯成立犯罪中止应有不同的要求。
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中止实行犯作者简介:徐莎莎,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024-02一、共犯中止的概念(一)德国刑法关于共犯中止的概念德国刑法典第24条第2款规定了共犯中止:“在数人共同犯罪中,其中主动阻止犯罪完成的,不因未遂而处罚。
如该犯罪没有中止犯的行为也不能完成的,或该犯罪的既遂与中止犯以前参与的行为无关,只要行为人主动阻止该犯罪完成,应免除其刑罚。
”由第一句可知:共犯中止可由共犯主动阻止其参与的行为的既遂而实现。
由第二句可知:两种情况成立共犯中止:一是如果一种犯罪行为没有共犯的阻止行为也不能完成的,只要共犯主动阻止犯罪行为完成,就可以认定为共犯中止;二是即使在犯罪行为已经既遂的场合,共犯通过中止仍然可以获得不处罚的待遇,只需共犯完全成功地排除自己行为的帮助作用并且是真诚主动地阻止犯罪行为的既遂。
由此,德国刑法的共犯中止的概念是:共同实行犯中的一人或数人、教唆犯或者帮助犯自动阻止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或该犯罪没有既遂不是因为中止者的行为所导致的,或该犯罪的既遂与中止者先前的行为无关,只需要中止者自愿且真挚地努力阻止犯罪既遂的,就成立中止。
(二)日本刑法关于共犯中止的概念日本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共犯中止,因此给共犯中止下定义,基本上都是准用日本刑法典第43条的但书:“但是,基于自己的意思中止犯罪的,减轻或免除其刑。
”大谷实认为,共同正犯的中止是指所有的共同人自愿中止犯罪的时候,或共同人中的一部分人自愿阻止其他共同人实行或防止结果发生的情形。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犯罪实施过程中的自动性一直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自动性指的是一种非常规模式化的行为,它缺乏自觉和主动性,常常出现在一些习得行为中。
在犯罪行为中,自动性往往是导致犯罪行为不受控制、难以中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犯罪行为的过程和机制,更有助于我们挖掘犯罪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概念、影响因素及相关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概念自动性是指人类行为的一种非常规模式化的表现形式,它通常是在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中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其表现为行为的快速、不加思考和不需意识控制等特点。
由于长期习得行为的自动性特征,使得该行为难以中止和干预。
在犯罪心理学中,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犯罪行为也具有较强的自动性特征,这使得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中止。
二、影响因素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和环境条件两个方面。
1. 个体特征(1)认知特征:犯罪行为的自动性受到认知加工方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认知加工方式偏向于自动加工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具有自动性的犯罪行为。
自动加工是指那些不需要大量认知资源和精力就能完成的加工过程,因此在进行犯罪行为时,这类个体更容易表现出较强的自动性特征。
(2)情绪因素:情绪也是影响犯罪中止自动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容易表现出冲动、冷漠和无情的特点,从而导致犯罪行为出现自动性。
一些负向情绪也会增加个体犯罪行为的自动性,如愤怒、恐惧等情绪状态。
2. 环境条件(1)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中,犯罪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行为,这种文化环境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自动性增加。
(2)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影响犯罪中止自动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社会压力大的个体可能会选择采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这种选择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动性特征。
三、相关实证研究1. 对于认知特征的影响,研究者通过认知加工的方式对犯罪行为的自动性进行了探讨。
有关犯罪停止形态的刑法案例分析班级:13级法硕(法学)学号:31304152 姓名:包海晶案例一:共同犯罪中犯罪停止形态问题一、案情来源河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01)郑刑初字第20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2001)豫刑一终字第412号二、基本案情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张云志,男,1967年2月16日生,汉族,小学文化程度,河南省叶县夏李乡侯庄村4组农民,系上诉人张小马之兄。
因涉嫌犯抢劫罪于2001年6月29日被郑州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29日被逮捕。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张书海,男,1955年5月24日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河南省叶县夏李乡侯庄村4组农民,捕前住郑州市航海中路201号绿城花园小区24号楼1单元14号。
因涉嫌犯抢劫罪于2001年6月14日被郑州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28日被逮捕。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张玉萍,曾用名张玉平,女,1968年11月23日生,汉族,中专文化程度,住郑州市淮河路金京花苑11号楼24号,个体医生,系上诉人张书海之妹。
因涉嫌犯抢劫罪于2001年6月15日被郑州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28日被逮捕。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张小马,曾用名张小满、张满仓,男,1972年8月5日生,汉族,小学文化程度,河南省叶县夏李乡侯庄村4组农民。
因涉嫌犯抢劫罪于2001年6月15日被郑州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28日被逮捕。
1996年春,被告人张书海在郑州市金京花苑其妹被告人张玉萍家居住期间,得知在郑州市万福花园居住的李全国家经济富裕,遂生抢劫之念。
张书海向张玉萍打听到万福花园的方位后,多次到万福花园踩点或跟踪李全国,同时在张玉萍家准备了尖刀、尼龙绳、胶带纸、蒙面用的黑袜子等作案工具。
张书海纠集被告人张云志携带上述工具多次到万福花园李全国家附近伺机作案,均因李家人多未能着手实施抢劫。
张云志离开郑州返回叶县。
后张书海再次纠集了张云志、张小马,并指使张云志带着张小马到李全国家附近踩点,3人又多次携带作案工具到李全国家附近伺机作案,仍因李家人多未能着手实施抢劫,张云志再次离开郑州。
浅谈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形态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根据这一规定,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的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在司法实践中,单独犯罪的犯罪中止比较容易认定。
但是在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颇具争议。
在共同犯罪即遂状态出现之前,如果全体共同犯罪人一致中止共同犯罪,并有效地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每个共同犯罪人都够成犯罪中止,对此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争议。
但是,对于个别共同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单独中止犯罪的,应当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中止,刑法理论界众说纷纭。
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各不相同。
一、中止的及时性中止的及时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法律规定的时间界限内才能成立。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为“在犯罪过程中”。
具体来说,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从犯罪预备行为发生开始,到形成犯罪即遂形态以前这一时间内,它即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以前。
在单独犯罪中,时间界限的判断相对容易。
然而在共同犯罪中,由于每个共同犯罪人开始犯罪行为的时间与作为共同犯罪的共同行为的着手时间经常不一致,容易导致对时间X围的认识不明确。
笔者认为,根据共同犯罪人的不同分工,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主要表现在:(1)在共同实行犯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前有通谋的共同行犯,这种情形犯罪中止的时间X围从各行为人共谋开始,至犯罪即遂为止;另一种是事前无通谋的共同实行犯,这种情形犯罪中止的时间X围从共同犯罪着手开始,至犯罪即遂止。
(2)在XX犯中,犯罪中止的时间X围从XX犯的预备行为开始,至XX即遂为止。
XX犯的预备行为是指为进行XX而制造条件的行为,包括寻找XX对象、选择XX时机以及其他为XX犯中制造条件的行为。
XX犯的着手标准,是以行为人开始实施XX行为为标志的。
XX犯的即遂以实行犯完成犯罪为标志。
(3)在组织犯中,组织犯中止的时间X围从为建立犯罪集团进行准备活动开始,至犯罪即遂止。
(4)在帮助犯中,犯罪中止的时间X围从事实帮助行为开始,至实行犯完成犯罪为止。
理论的概括并非难事,但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犯罪现象中把握理论的真谛则非易事。
在研究中止的及时性时,笔者曾因一个案例对于上述观点产生了动摇,故在此引述评析,以达到廓清思路、激浊扬清只目的。
犯罪嫌疑人熊某,因办厂缺乏周转资金萌发歹念,伙同杨某等5人进行绑架勒索犯罪。
1997年11月21日上午,5人将被害人骗至路边,押上准备好的汽车内,捆绑手脚,封住其嘴,带到事前租好的偏僻房屋内。
熊某用手机与被害人父亲联系,要其父“明天上午10点以前,准备20万元,放在指定地点,否则杀掉你儿子,让你们永世不得相见”。
次日,熊某考虑到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决定放弃犯罪,直接打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说明犯罪情况,约公安干警赶到现场,将被绑架人解救回家。
对熊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公诉机关莫衷一是,他们认为他既不属于犯罪未遂,因为犯罪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犯罪未能得逞。
而此案是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能为而不为”;也不属于自首,因为自首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诉自己的罪行的行为,而本案犯罪人的悔罪行为发生在犯罪结束以前;同时亦不属于犯罪中止,因为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而本案的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为了解决司法机关面临的类似困惑,有的学者提出了“在犯罪结果发展阶段,也可以成立犯罪中止”的理论。
所谓犯罪结果发展阶段,是指犯罪结果发生以后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继续扩大、加重方面推进的时空区域。
笔者认为,在许多案件中,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结果已经发生,但犯罪分子所追求的目的并未实现或者没有全部实现,还存在一个犯罪结果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就本质而言,犯罪行为仍在继续,已经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扩大和加重,从而最终实现犯罪目的;就时空X围而言,是犯罪实施完毕前的行为,是犯罪全过程中的一个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承认犯罪中止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减少和降低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
与此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在危险犯的场合,如破坏交通工具案件中,行为人实施的破坏行为以具备了法定的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状态,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为人已构成危险犯的既遂,但在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实际危害之前,行为人又自动排除了危险状态,避免了交通工具倾覆、毁坏危害结果的发生,这种情况符合犯罪中止“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要求,因而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笔者曾对这种观点持赞同意见,但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其难以成立。
主要理由如下:首先,这种观点有饽于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构成理论是整个刑法学和犯罪论体系的基础性学说,是研究各种犯罪形态(犯罪中止形态)的知道性原则。
按照刑法学界的通说,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了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即构成犯罪既遂,但结果犯、行为犯、举动犯和危险犯犯罪构成要件完备的标志并不相同。
结果犯以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构成要件完备的标志,如犯罪结果发生之后,确实存在一个损害逐渐加重扩大的发展过程,这种观点尚有探讨之必要。
但是对于并不要求具体结果发生的行为犯和危险犯而言,则无适用的前提和条件。
绑架罪作为行为犯,其法定的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即使犯罪行为没有实际造成危害结果发生,同样构成犯罪既遂。
上诉案例中熊某等5名犯罪分子,出于勒索钱财的目的和绑架他人的故意,对被害人实施绑架,且限制人身自由达一天之久,绑架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均已齐备,虽然犯罪人勒索钱财的犯罪目的尚未实现,但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结果已经产生,本案已够成犯罪既遂,不复出现犯罪中止的可能。
破坏交通工具罪作为危险犯,其犯罪既遂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的特定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中危害社会的危害状态出现,但不要求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
如果危害结果实际发生,就超出了危险犯犯罪构成的X围,属于危险犯的结果加重犯犯罪构成的内容了,这时就不能按刑法第116条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之危险犯来处罚,而是要按刑法队119条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之结果加重犯来处罚了。
前诉观点不仅混淆了结果犯与行为犯危险犯的犯罪既遂形态对反正够曾要件的不同要求,而且在结果犯中也把犯罪结果的发生与既遂状态的实现人为的割裂开来,违反了刑法条文和刑法里乱的要求,故不可取。
其次,这种观点有饽于犯罪停止形态理论。
犯罪停止形态理论认为,犯罪发生、发展,直至完成的进程是单向、不可逆的。
犯罪既遂是犯罪完成的标志,犯罪既遂后不可能再吹按犯罪未完成的停止形态,这对于结果犯、行为犯、举动犯和危险犯都是同样使用的。
犯罪即遂要求具备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但对要件完备的时间长短并无要求。
不能因为刚一完备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人就停止继续犯罪,或向受害人返还原物,或被抓捕归案的情形来否认犯罪既遂的成立。
例如,逃脱犯逃出羁押X围不远,就被抓捕回来;盗窃犯盗得财物后,因他人劝说或自己悔悟,又悄悄归还所盗财物,甚至受害人尚未发觉自己财物盗就失而复得,都仍然构成犯罪既遂或中止。
同理,熊某在绑架他人后摄于法律的威严而停止继续犯罪,应当构成犯罪即遂而非犯罪中止。
这是理解中止的及时性时易被忽略,但必须明确和强调的一点。
二、中止的自动性“自动性”不仅是构成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形态区别的主要标志。
因此对自动性内涵的界定和确认,既是构造完整的犯罪中止理论的要求,也是甄别不同犯罪形态,划清彼此界限的客观需要。
把握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1、必须是全体共同犯罪人均认为当时能够完成犯罪,这是认定自动性的基本前提。
只有行为人自认为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而自愿不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才符合自动性基本构成条件。
只要行为人自己认为确有条件、有能力完成犯罪,即使在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或者从客观上看根本无法完成犯罪的,也不影响自动性的成立。
如甲乙二人携刀去杀丙,行至半路悔悟自动放弃返回家中,即为中止。
即使当天丙不在家,去了也不可能实施杀人的行为,也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相反,如果在一般人看来或者客观上是完全可以完成犯罪的,但行为人却自认为存在客观障碍、不能完成犯罪而停止犯罪实施的,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必须是出与共同犯罪人的意愿而放弃犯罪,这是自动性的特征的实质内容。
部分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并能产生犯罪结果的行为,即可成立犯罪中止。
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以后,对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进行劝说阻止,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接受了劝说,在能够继续进行犯罪的条件下,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全体共同犯罪人都可成立犯罪中止。
如果停止犯罪活动不是由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是遇到了自认为无法克服的物质或心理障碍,犯意发生动摇而停止犯罪活动,则是被迫停止,这种情况理论上称为“犯罪中断”。
中断犯罪是被迫的,不是出于行为人主观意志而放弃犯罪,这种情况属于犯罪未遂。
例如,甲乙二人夜晚拦截妇女,正欲强奸,忽见树丛动摇,以为有人来了,起身逃走。
在本案中,行为人自己认为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已经不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的实施,但迫使其放弃强奸行为的是客观外在的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出与自愿而放弃犯罪。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人自己认为遇到不可克服的障,使之不能将犯罪继续下去。
至于客观上这一障碍是否存在,不影响未遂的性质,即使实际上不存在物质障碍,尚能够实行犯罪的,行为人丧失完成犯罪信心的,也是犯罪未遂(认识错误)。
理解自动性特征还需注意的是:自动放弃犯罪是行为人放弃犯罪意图客观表现,而促使犯罪意图放弃的动机则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出于犯罪分子的真诚悔悟,有的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有的则是摄于法律的威严,惧怕以后的惩罚,有的则出于亲朋好友的规劝和教育,还有的则是受其他共同犯罪人的影响等等。
因不同动机而中止犯罪,可以反映出行为人悔悟程度的不同,但并无悔悟与不悔悟的差别,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
只是不同的动机在处理和量刑是应适当分别予以考虑。
三、中止的有效性与单独犯罪相比,共同犯罪的有效性成立的场合更为广泛,对共同犯罪人的要求更高。
从成立的场合来看,在单独犯罪中,有效性成立的场合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行为可能造成但尚未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
多数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只有少数才回发生在犯罪实行行为未终了的情况下。
而在统统犯罪中,有效性成立的场合既包括实行行为终了,也包括实行行为未终了。
从对行为人的要求看,字单独犯罪中,行为人的义务X围仅限于自己的行为及其造成的既遂犯罪结果;在共同犯罪中,行为人的义务X围不仅限于自己的行为而且包括其他共同犯罪儿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