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黑格尔的异化思想的区别
- 格式:pdf
- 大小:84.2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
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
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一、“异化”成为哲学畴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
“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
“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
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
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
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
黑格尔辩证法本质剖析——马克思的观点黑格尔辩证法本质剖析——马克思的观点本文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剖析,本质黑格尔辩证法本质剖析——马克思的观点本文简介:在论及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的确说过诸如"截然相反""倒立的""倒过来"(1)等颇为含糊的话语。
学界据此主要集中于对"颠倒"或"转向"过程及其性黑格尔辩证法本质剖析——马克思的观点本文内容:在论及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的确说过诸如"截然相反""倒立的""倒过来" (1) 等颇为含糊的话语。
学界据此主要集中于对"颠倒"或"转向"过程及其性质本身, 作出了各种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 如:从唯心辩证法到唯物辩证法, (2) 从思辨辩证法到实践辩证法, (3) 从实践唯心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4)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 (5) 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 (6) 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 (1) 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 (2) 从概念思辨到资本批判, (3) 从抽象劳动到生产劳动, (4)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5) 由逻辑向现实的颠倒, (6) 等等。
前述这些对马克思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外部关系或转向过程本身性质的描述和解释, 大多绕过了黑格尔辩证法为什么是"倒立的"这个问题, 亦即黑格尔辩证法本身本质的问题。
在马克思那里, 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的"与"把它倒过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学界关于"颠倒了什么"或"什么被颠倒了"以及"怎样颠倒"和"颠倒的完成"等诸多分析解释, 包括一些反对传统"颠倒论"的阿尔都塞主义者 (7) 主张马克思和黑格尔"不是喝同一口井里的水", (8) 都没有具体解释黑格尔辩证法本身的本质问题或者它在马克思眼里为什么是"倒立的"问题, 而"倒立"问题的秘密恰恰就在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问题之中。
有的研究者 (9) 误把马克思所说的"截然相反", 理解成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对立或敌对关系, 造成对黑格尔辩证法认识的一些误解和偏见, 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走得过远, 加深了二人之间的隔阂。
马克思和黑格尔国家观的异同之比较——兼论马克思早期思想视阈中的一个重要转变第一节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异化和向国家的扬弃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其晚年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哲学史上的名著系统的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伦理观和国家观。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家庭、市民和国家表达了独特的理解。
而市民社会的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概念,就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法哲学原理》对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做了黑格尔式的辩证规定。
黑格尔认为,家庭是伦理的第一阶段,是“自然或者直接的伦理精神”。
家庭是自由和自然产生的,所以处于主体性和客体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之中。
市民社会处于伦理的第二阶段,而市民社会和家庭是不同的,市民社会整体来看是分裂的,而不是统一状态的,或者说市民社会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种异化状态。
因为市民社会的每个人像原子一样处于一种纯粹自为状态之中。
但是市民社会这种分裂状态又不是永远存在的,由于分裂不能自给自足,所以为了生存,个人又必须和社会中其他成员之间进行联合,通过这种联合创造的社会生活呈现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
但是市民社会的这种相互联合和相互依赖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个人自己的利己需要。
最后,为了保障市民社会的每个人的人格和财产的安全,就必须有完备的法律系统予以充当中介,而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一个“实体性的普遍物”——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在家庭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统一性的回归,是伦理的第三阶段。
黑格尔对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定很明显是采用了他惯用的三段论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辩证法逻辑建构。
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市民社会处于家庭和国家之间,是中间环节,那么这个中间环节既然是一种否定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异化状态,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这个中间环节又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伦理发展过程中的中介和必经阶段。
不过,市民社会相对于国家这个最高阶段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背离的分裂的阶段,它最终要被国家所克服和扬弃的,这是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总体看法。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浅谈“异化”思想(一)关于异化1.异化的概念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ation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思。
“在哲学的语境里,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关于异化,不同的思想家对此内涵的论述不尽相同。
欧洲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哲学家卢梭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三方面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从政治上探讨异化,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随之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产生良好的结果。
在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
在哲学史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的概念的是黑格尔,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与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与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与改造。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认为,“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
思想家们对异化的论述是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展开的,因此异化思想的内容也博大精深。
本研究是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以当以马克思的对于异化的观点为准绳,即“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
2.著名思想家的异化思想关于异化,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对之进行了研究。
其中霍布斯、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思想最具代表性。
(1)霍布斯的异化思想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首次提出了异化的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要的思想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实。
接下来将对此做详细介绍。
(一)异化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本义为脱离、转让、出卖、让别人支配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即异于人本身,而这种由主体即人本身所产生的独立物,又反过来会成为制约或压迫自己的一种力量。
他从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异化是精神的异化”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心主义观点阐述异化。
他说明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使人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
马克思在手稿中,在继承和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社会种种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主要指具有自我意识及主体能动性的人亲手完成的创造物,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二)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所根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经济事实:“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句话中,工人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事实上,在国民经济学中,“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便宜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是成正比的。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最后,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有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恢复垄断是有难度的,工人也在竞争中被划分了出来。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世纪桥2019·5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黄焕汉,郭雅玲(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本文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提出异化思想的缘由、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等哲学家在异化理论上的联系和区别。
笔者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突破了把其异化思想过度集中在工人阶级的局限,在结合其新唯物主义论的基础上释放了异化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化的特点,揭露了平等和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幻灭,指出了克服异化的出路在于实践而不是思想批判。
【关键词】异化;历史唯物主义;分工;实践【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5-0044-02【收稿日期】2018-11-10【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gxun-chxp 201744)。
【作者简介】黄焕汉(1976-),男,广西岑溪市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或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郭雅玲(1981-),女,广西钦州市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本文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的整体思想作为论述的基础。
在此章中,马克思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指出了异化的根源,体现了其异化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区别,形成了马克思独特的异化思想。
本文在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对其异化思想的几个特点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再次提出异化论题的原因康德说人的想法、所拥有的概念是自为之物,并不能反映和恰如其分地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他认为当人们试图理解或者认识某事物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有用的词语或概念。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好似黑格尔哲学就是抽象的、僵化的,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概念式的认识,而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真正的概念是运动的、开展的,不是空的、死的、僵化的,它表达的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原那么,是完全具体的东西。
而黑格尔的劳动不仅表达了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而且在其特有的概念世界再现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根底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
一、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有关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而哲学之所以能承载这样的使命,那么在于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他的哲学就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而人们对于他哲学的最大误解也正是在于这个概念。
一提到概念就会把它与抽象连在一起,如果人们所理解的具体是就感觉中的具体事物或一般直接的可感知的东西来说,那么概念也可以说是抽象的。
在人们心中,概念是一种离开整个世界和全部生活的空洞的名称,是抽象的僵化。
相比较而言,感性的杂多表象更给人以具体性和实在性,但黑格尔却指出:感性确定性的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立刻显得好似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又好似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
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
它对于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
它存在着对于感性知识来说,就是个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说不出任何东西,在黑格尔看来那就是抽象的。
黑格尔不仅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抽象的,而且他认为对概念作知性的把握也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概念仍然也是抽象的。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哲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直至今日异化问题仍是学术界研究马克思思想不能绕过的内容之一,始终有着不竭的研究动力和研究价值。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是劳动异化理论,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揭露了各种异化形式、批判了资本家对工人无条件的剥削和压迫。
而在人类现在所经历的全球化过程中,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异化理论仍有它的一席之地,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剥削与不公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还只是理想,“人们想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劳永逸的终极解答,更是困难重重,谈何容易!作为哲学研究的异化问题,反复讨论是大有好处的”。
[1]一、“异化”概念的演变目前,在哲学意义上学界公认的“异化”含义为:“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
[2]但是,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的时期居然在原始社会末期,不过之前所运用的“异化”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单词,包括的范畴、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固定下来,仅限于宗教神学领域。
“异化”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是出现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在它之前有让渡、转让等等的意思。
而在近代,许多思想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都使用过“异化”这个概念,但是所赋予“异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
正是这些异化思想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产生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马克思不断地批判前人异化思想的不合理之处,继承其合理内核,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一)霍布斯的权利转让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是最早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使用“异化”的人,他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表述国家起源问题和国家本质问题的思想中提出来的。
霍布斯首先分析了人性,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并进一步推出了人的利己主义本质。
认为,在国家还没有产生之前,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自然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人们拥有自己的自然权利,但是如果这种权利没有限制地被使用下去,人们就会相互斗争、互相伤害,最后人类社会将停止延续。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作者:韩雨宸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异化思想。
该书第一次论述了从产生异化到共产主义解除异化的的过程和方法,对异化理论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全面的认识。
马克思主要经历了3个认识阶段:首先否定异化再次认识到异化的必然性,最后批判异化思想,建立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认识过程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异化思想。
【关键词】异化思想;共产主义;辩证方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人”这一生命的追求是哲学的根本使命,马克思依然对“人”情有独钟。
他毕生都在追求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针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异化思想。
他深刻地揭示了异化的原因,异化的内容,异化的作用,并最后论证了消灭异化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
一、异化的概念分析异化一词的产生就像任何其他事物的产生一样,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在不同的时代又含有不同的内容,同时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因势变化。
但是具体的异化概念到底何时何地产生由谁提出确可谓仁者见智,莫衷一是。
从词源学上来说,异化最早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它的大概意思是转让,让渡,疏远等意义。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引用该词语,不过在他们那里,这一词主要说明国体和不用政体的相互转化这一关系。
在英文alienation一次中,其意义大概也是让渡,转让,转手的意思。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一)费希特的异化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其“知识学”体系中最先使用了“外化”概念(异化概念的雏形),费希特提出了著名的三个哲学命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在这三个命题中包含了异化思想。
简单来说,费希特认为“自我”是一切知识和一切实在的精神性主体,它产生一切实在的知识和事物,在第一个命题中,他认为“自我”设定自身,是自身的主体性根据,但是如果仅仅有自我而没有非我,那么自我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关于异化、物化、外化、对象化的理解xxxx政教131xx133657物化、异化、外化和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重要的几个哲学概念,在整个中外哲学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了解了其内涵,才能更加深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的把握相关的哲学思想。
一、异化异化作为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常使用“异化”这个词。
有关异化理论的探讨由来已久,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有关异化的理解,他们都是在疏远这一意义上分析异化的。
黑格尔本身的哲学是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上,所以黑格尔强调的精神的异化,黑格尔也在疏远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但是他所指称的疏远是人类自我意识与现实总体、主观的自我意识与客观的自我意识的分,因而为了达到人的自我意识与绝对精神的统一。
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更多的是关注在宗教上,有关人和上帝的本质的探寻,异化意味着疏远化,或者说人的本质与人的分离而马克思则是在从异化劳动入手分析了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敌对性和异己性。
二、物化物化指人的属性、关系和行动转化为人所生产的物的属性、关系和行动的作用(或作用的后果),而物却变得对人独立(而且被想象为原来独立)并支配他的生活。
也指人转化为物一般的存在,不以人的方式而按照物的世界的规律行动。
物化是异化的一种“特殊”情况。
可以理解为物体脱离了其本身的属性,反过来对人进行支配,马克思认为物化普遍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商品经济面前,人的劳动价值通过商品进行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就是物化的过程,将内在的东西通过这种形式转变出来。
马克思与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比较作者:李一鸣侯雯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0期摘要: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立足于现实社会,将劳动与异化相结合,揭示了异化现象内在逻辑的不合理性,赋予了异化以新的批判内涵,指出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必然会被新的社会形式所取代。
这样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超越了黑格尔的“思辨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为人类的自由解放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异化;劳动异化中图分类号:C970;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43-04对于德文中“异化”一词来自英文alienation还是来自希腊文《新约全书》中在宗教上的运用,学界仍没有一致的看法。
但是普遍认为,首次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使用是黑格尔。
一、黑格尔的思辨异化理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
异化被用来描述“绝对精神”从潜在到现实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它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介而存在,没有被赋予任何消极的含义。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语境中,他没有明确区分异化、外化、对象化,三者都是用来描述理念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中的具体实现。
黑格尔的异化一直停留在思辨领域中,因而也就没有揭露现实中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扬弃异化的途径。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绝对精神的运动阐明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黑格尔认为作为真理的纯粹理念在没有实现出来之前还是潜在的,必须把自然和精神作为理念自身实现的场所和中介,潜在的理念才能异化成为现实。
在自然界中,理念通过物质运动的方式显现出来,获得了物质的形式;在人类社会中,理念通过人类人类精神运动的方式在精神中实现出来,获得了精神的形式。
理念和精神由潜在到现实的运动是辩证法要求的运动方式,而当绝对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精神中实现的时候,也就是异化的实现。
因此,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中可以把正题理解为理念,反题理解为自然界和人类精神,而合题就是理念向自身的返回。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比较作者:何菲菲黄雨欣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4期摘要: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性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以现实条件下工人生存的艰难状况来批判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多年之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提出了科技异化理论。
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是对民众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
发达的工业社会是新型极权主义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的理论有继承马克思思想的成分,但由于两人所处年代相隔百余年,所以这种批判现实社会的理论必然存在差异性。
今天的中国,格外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将劳动异化理论和科技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劳动异化;科技异化;理论比较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1.34.0491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及内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马克思在相关文章中就提到过“异化”概念。
直到《手稿》一书才明确地将劳动和异化结合起来,系统性的提出劳动异化理论。
它的真正问世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对于历史上其他思想家的异化理论的继承发展。
1.1劳动异化理论提出的相关背景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过“异化”这个概念。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从政治角度阐述“异化”。
为了更好地生存,人民将个人权力让渡出来,集中交给超越于所有人的第三者掌管,即国家。
这里,权力的让渡就是“异化”,成为国家产生的根源。
霍布斯所说的国家虽然是异己物,成了统治人类的异己力量,但并不具有与人相对立的否定性意义。
最先将异化概念置于哲学层面讨论的思想家是黑格尔,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异化的主体。
费尔巴哈则进一步提出宗教异化,异化的主体虽然是人,但并非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
上帝只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去崇拜上帝意味着忽视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因此主张要建立一种爱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