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好)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6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5)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6)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8)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3)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30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33)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37)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41)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46)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1、1《《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讲》》第第01讲讲《《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的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月,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2、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精确含义能够认真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中“和和“不中不中“直到今日,仍旧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中“就就是是“可可“的意思3、,的意思,“不中不中“就是不行,就是不行,“不中与之不中与之“就是不行与就是不行与之,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词源》》说:说:“小火小火2渐渐煮就是熬渐渐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中有“巴豆,熬,去油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虻虫,熬,去翅足翅足“,,“白粉熬香白粉熬香“,,“杏仁,熬黑杏仁,熬黑“。
假如我们用今日的这个“小火渐渐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渐渐煮怎么能4、煮黑呢?巴豆,小火渐渐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殊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假如加上水小火渐渐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课程回顾:1.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4.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5.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6.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7.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
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郝万山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一些观点的总结和讨论。
1.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郝万山的观点,伤寒病主要由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人体引起,同时还与人体的正气、卫气、营气、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关。
他强调了外邪与内因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才能入侵体内引发疾病。
2. 伤寒病的诊断方法郝万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他强调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闻诊患者的声音、嗅觉等感觉来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最后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变化。
3.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郝万山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主张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还提出了温病辨治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4. 伤寒病的预防措施郝万山提出了一些预防伤寒病的方法。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
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详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论述,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讨论,能够增加对于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伤寒论》必背条文99条】一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sè恶寒,淅xī淅xī恶风,翕xī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jīn 惕tì肉ròu瞤rún,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ē,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先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
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症,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症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可是重的时候,到了下午肚子胀的时候,不喜温按,拿热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头上趴一会,更胀了,甚至往枕头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这又符合实证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证侯,叫做虚中夹实的腹胀满,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实证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我们将在阳明篇讲到,虚证的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我们将在太阴病篇里讨论,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那么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雍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引言郝万山是中国现代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伤寒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系统阐述了伤寒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郝万山在深入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总结。
伤寒论的背景和意义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圭臬。
它主要讨论了一种叫做伤寒的疾病,它是由暑气所致。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系统地阐述了伤寒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其理论严密,治疗方法独到,为后世中医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郝万山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贡献郝万山在伤寒论的研究和实践中,勇于创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
他从中医经典的角度出发,对伤寒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阳病论”、“阴阳虚实辨证论”等重要理论观点,为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郝万山还加强了对症治疗的重视,注重辨证施治,提出了许多针对不同类型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郝万山对伤寒病的分类和诊断郝万山根据伤寒的不同病理变化,将其分为六个类型:阳明伤寒、少阳伤寒、太阳伤寒、太阴伤寒、厥阴伤寒和心包膜炎。
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寒病,郝万山提出了相应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阳明伤寒,他强调了从舌苔、脉象、大便等方面综合分析疾病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郝万山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郝万山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和中药治疗。
他强调对患者的全面诊断,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辨证论治方面,他注重辨别寒热虚实的特点,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在针灸疗法方面,他熟练运用穴位和针刺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中药治疗方面,他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和方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结论通过对郝万山伤寒论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伤寒论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不仅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也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郝万山讲伤寒论》读书笔记-1目录读书笔记-序 (2)一、绪论 (2)(一)伤寒论的版本沿革--我们的伤寒论教材是怎么来的? (2)(二)伤寒论--“伤寒”和“论” (3)(三)伤寒论为什么这么牛? (4)(四)六经辨证啥意思? (5)第一章太阳病 (6)概说 (6)第一节太阳病分类与辩证 (7)一、太阳中风 (7)二、太阳伤寒 (9)三、温病和风温 (10)第二节太阳中风与桂枝汤 (11)一.伤寒论原文: (11)二.桂枝汤方剂 (11)三.桂枝汤适应证 (12)四.桂枝汤禁忌证 (13)五.桂枝汤加减 (13)六.桂枝汤小结 (14)第三节太阳伤寒与麻黄汤 (14)一、伤寒论原文 (14)二、太阳伤寒 (15)三、麻黄汤方剂 (15)四.麻黄汤适应证 (16)五、麻黄汤禁忌证 (16)六、伤寒兼证方剂 (16)1.葛根汤 (16)2.葛根加半夏汤 (17)3.大青龙汤 (17)读书笔记-序虽一向喜欢中医药,但是看伤寒论,不免艰涩难懂,几次尝试,都无法坚持,无功而返。
后经过网络听了北京郝万山老师讲的伤寒论课程录音,听了十几节,每节课都听了2-3遍以上,反复玩味。
后入手《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一书,该书是根据郝万山老师讲课音频整理而成,系统性强,深入浅出,对我等功底薄弱的中医爱好者,实在是好书一本,甚至现在都出“增订本”了,书中还植入了郝万山老师讲课音频。
岁月蹉跎,书入手许久,才精读、泛读过半,总感觉还读得肤浅,领悟不够。
于是有立此Flag想法,用读书笔记形式以督促自己持续深入地读完,不给懒惰找借口,只给学习找方法。
也能顺便分享给各位有兴趣者。
对本读书笔记内容的说明:以下内容,有《郝万山讲伤寒论》一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可能会加入其他各家的说法或者本草老生个人的见解。
老生将会在文中说明,以免误传郝万山老师本义。
一、绪论(一)伤寒论的版本沿革--我们的伤寒论教材是怎么来的?《伤寒论》有多个版本沿革,列举其中几版:1.王叔和整理版《伤寒论》和《脉经》:这是仲景作古二三十后,王叔和整理的版本。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郝万山讲伤寒论21-30(共70讲,文字版)第21 讲太阳蓄血证(1)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上节课谈了太阳蓄水证,也谈了太阳蓄血证的第一个证候,桃核承气汤证候。
对太阳蓄血证来说,我们不妨作一下回忆,它的成因可以是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能,也可以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因为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比较低下,饮水过多,膀胱来不及气化水停下焦,反过来又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这两种成因都可以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气化不利就会使废水排除不利,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以后,津液不能够化生,不能输布上承,所以上面表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些津液缺乏的这种证候。
上面喝水,下面尿少,水液就停聚在体内,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就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的症状,后世医家叫它水痞。
下窍不利,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出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这个症状仲景把它叫做水逆。
由于水蓄下焦,阻遏了下焦的气机,出现少腹部苦里急的这种特征。
除此之外,还应当见有脉浮或脉浮数,身微热的这样的表证,这个证侯属于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治疗用五苓散。
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五苓散这张方子,既可以发汗,又可以利尿,而且是以利尿为主,所以说它是外疏内利、开鬼门、洁净府、表里同治的一张方子。
太阳腑证的第二类是血分的证候,是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化热。
是邪气入里化热呢,还是化热入里,历代医家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特别是搞温病的人,他就习惯说是化热入里,说在表的寒邪先化热了才入里;而讲伤寒的人呢,常常习惯说在表的寒邪入里了以后,里有阳热,里有阳气,然后从阳化热,所以是讲入里化热。
我们按照传统的习惯还是讲表邪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太阳蓄血证。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讲到了太阳蓄血证的第一个证候,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热势急,瘀血刚刚开始形成。
它的临床表现:一个是精神症状,其人如狂,这是因为血分瘀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所做造成的;另外一个症状是少腹急结,这是由于瘀热结于少腹、瘀热结于下焦,使下腹部的气滞血结所造成的。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第一讲:伤寒杂病论地作者1伤寒杂病论地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
虽然说我学习,研究,讲授《伤寒论》有30多年的历史。
但是面对录音,录象这样一个现场。
我还是感到心里有压力。
前天中午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
其中有一位朋友是电影导演。
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电影导演。
他拍了许多电影。
然后我们就说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可是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就问他,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
他说,我拍每一部电影。
都要精心地选择剧本。
精心的选择演员,精心地编导。
认真地拍摄,认真地剪辑。
认真的配音。
那么当电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
再放映地时候,发现每一部电影都留下了许多许多地遗憾。
所以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那么由此我就联想到,我们写书,我们讲课。
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部书,我们都是精心地构思。
细心地写作,认真地校对。
最后书出版了,再拿回来一看。
哎呀,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地方文字还应当再精炼。
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遗憾地创作。
我们讲课也是这样。
我们常常精心地备课。
上课地时候认真地讲授。
和同学之间进行心灵地交流。
进行学术地沟通。
我上课地时候,有同学录音。
也有少数地同学录象。
下课以后,我听听他们地录音。
我看看他们地录象,我说,唉呀。
这个地方我怎么居然发生了口误。
哎呀,我这个地方我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鉴别比较地地方。
那么这个地方呢,我还应当再更深一步地分析。
每一节课也都留下了遗憾。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上课恐怕每一节课都是一种遗憾地讲演。
所以现在面对录音,录象。
我们在进行《伤寒论》地教学时,当然会有压力。
更何况我们全国范围内研究《伤寒论》的。
在《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临床上有精深造诣的。
可以说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因此,我在这里讲课。
如果说就是随随便便的一堂课,讲过去就讲过去了。
郝万山讲《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证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
我们谈的第一个方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是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这样一个证候。
由于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就以太阳病的头项强痛、头疼,项强,一直连及后背拘紧不柔和。
使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葛根以后,葛根在这个方子里作用有三,一是助桂枝汤解肌袪风,解表,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所以服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就不用喝热稀粥了,当然还要盖被子保温;葛根的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驱除经脉中的邪气;葛根的第三个作用是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凡是经脉拘挛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
因此治疗经脉拘挛这种证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阴液,而且必要的时候要加滋津、润燥、解痉这样的药物。
所以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药物。
这张方子,我们看它的药物组成和煎服方法。
打开讲义第22 页,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
应当说,桂枝加葛根汤中没有麻黄。
那么原书为什么有麻黄呢?这也许是传抄的错误。
宋臣在校勘《伤寒论》的时候,就在这条后面加了一段按语,如果要有麻黄的话,它就是葛根汤的药物组成,而不是桂枝加葛根汤的药物,这个方子是没有麻黄的。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为什么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因为这两个药都是辛散的,它采的都是新鲜的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所以在煮麻黄、葛根的时候,要求先煮,减少它的辛温燥烈的这种特性,当然这个方子没有麻黄,所以就不存在先煮麻黄的问题了。
在今天也不用先煮葛根,葛根在药房里,不知道存放了多长的时间,辛温燥烈的特性也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今天和其它的药一块儿煮。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因此上面这个量也是三次治疗量,“温服一升”,一次吃一升。
郝万山教授讲解伤寒论第一讲:伤寒杂病论地作者1伤寒杂病论地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
虽然说我学习,研究,讲授《伤寒论》有30多年的历史。
但是面对录音,录象这样一个现场。
我还是感到心里有压力。
前天中午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
其中有一位朋友是电影导演。
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电影导演。
他拍了许多电影。
然后我们就说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可是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就问他,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
他说,我拍每一部电影。
都要精心地选择剧本。
精心的选择演员,精心地编导。
认真地拍摄,认真地剪辑。
认真的配音。
那么当电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
再放映地时候,发现每一部电影都留下了许多许多地遗憾。
所以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那么由此我就联想到,我们写书,我们讲课。
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部书,我们都是精心地构思。
细心地写作,认真地校对。
最后书出版了,再拿回来一看。
哎呀,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地方文字还应当再精炼。
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遗憾地创作。
我们讲课也是这样。
我们常常精心地备课。
上课地时候认真地讲授。
和同学之间进行心灵地交流。
进行学术地沟通。
我上课地时候,有同学录音。
也有少数地同学录象。
下课以后,我听听他们地录音。
我看看他们地录象,我说,唉呀。
这个地方我怎么居然发生了口误。
哎呀,我这个地方我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鉴别比较地地方。
那么这个地方呢,我还应当再更深一步地分析。
每一节课也都留下了遗憾。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上课恐怕每一节课都是一种遗憾地讲演。
所以现在面对录音,录象。
我们在进行《伤寒论》地教学时,当然会有压力。
更何况我们全国范围内研究《伤寒论》的。
在《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临床上有精深造诣的。
可以说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因此,我在这里讲课。
如果说就是随随便便的一堂课,讲过去就讲过去了。
可是现在我们要录象。
我们要制成光盘。
要请全国的同行专家评头品足。
我当然会有压力,当然会有紧张。
不过既然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
我就认真地讲授。
也是把我的学习向各位同行。
向每一位同学作汇报。
大概在二十世纪末。
世界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学术会议。
那么这一次医学界的学术会议。
重点讨论的议题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
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同一个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不管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
不管是男妇老幼。
都用规范的统一的治疗方案。
这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象1999年年末,有一次流感流行。
我们医院就根据这次流感流行的主要的临床特征,搞了一个协定处方,用大的煎药设备,煮出大量的汤药来。
每一个流感的病人。
都用同样的汤药来治疗。
当然,大多数病人吃完这个汤药以后效果很好。
那么这种方法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什么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
就是针对每一个病人感受邪气以后,他的具体反应状况,也包括他的身体素质,也包括他的心里素质。
制定上一个非常符合这个病人具体情况的这样的一个治疗方案。
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还举那一年的流感的例子。
有的人吃了我们群体化治疗方案的药。
疗效不好,没有退烧。
那么我们就根据他的具体情况。
或者辫为风寒,或者辫为风热,或者辨为挟湿,或者辨兼有阴虚。
然后我们用辨证论治的手段。
开一个符合他本人证候表现的这种方剂,基本上用上一付药。
烧就退了。
这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二十世纪末这次世界医学交流讨论会上。
大家一致认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当代仍然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
应当是最先进的选择。
那么在这次学术交流会上。
大家就讨论了在世界医学史上。
是哪一位医生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
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呢。
大家一致认为,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家是中国的张仲景。
他的代表著作就是流传到我们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所以我们这次课我给大家讲授《伤寒论》,应当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代表。
而创立这种方案的著名医家张仲景。
这是我首先要介绍的问题。
这个严格的说张仲景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的被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作者张仲景,实际上是指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张机是他的名,仲景是他的字。
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150年到219年。
由于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都没有给张仲景做传,我们能够大体了解他的史料的象王叔和的《脉经》,象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象晋朝黄埔谧的《针灸甲乙经序》。
象宋代《太平御览》所引的"何颙别传"那么一直到了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在校勘刻印《伤寒论》的时候所写的《伤寒论序》。
当然到了明代的李濂的《医史》。
写了《张仲景补传》。
还有明代的一些地方志。
你比方说,明嘉靖年间的"南阳府志"。
嘉靖年间的"邓州志"。
片片断断地记录了张仲景的一些事迹。
所以我们就根据这些片片断断的历史的文献记载。
来介绍张仲景的一些生平事迹。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
是公元150年~219年。
这个年代也是推测。
有的人考证其生年是在公元151年。
这也是一个推测。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呢。
我们举出和他同时代的三位大家都熟知的历史人物。
曹操,他的生活年代是公元155年~220年。
你看张仲景比曹操大约大五岁。
刘备,他生于公元161年。
死于公元223年。
还有一个医学界非常著名的人物华佗。
他的生年我们现在没有确切的考证。
他的卒年是公元208年。
所以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
都是同时代的人。
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
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
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
那么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
在这个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
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
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
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洋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
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
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
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
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
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
这个"中"和"不中"。
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就是可的意思。
"不中"就是不可。
"不中与"不可以给。
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小火慢慢煮就是熬。
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啊都是这个意思。
那么在《伤寒论》中,"巴豆,熬,去油"。
"蟒虫,熬,去翅足"。
"白粉熬香","杏仁,熬黑"。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小火慢慢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
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
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
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
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
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熬香"呢。
那我们要考查这个字的话。
怎么考查。
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西汉杨雄写过一本书。
他就叫《方言》。
他是以当时的普通话来解释地方话的。
那么《方言》里对这个"熬"是怎么解释的呢。
他说:"凡以火而干五谷类。
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
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火备〗。
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西汉杨雄的这段话。
他说"凡以火而干五谷类"没说加水。
就是只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
并把五谷杂粮做熟了。
"自山而东"。
就是山东这个地方。
"齐楚以往",齐国,楚国这两个地方,把它叫做"熬"。
那么"关西陇冀"就是陕西的一部分。
甘肃还有河北的一部分。
"或谓之〖火备〗"。
这个焙干的"〖火备〗"。
这个"〖火备〗"字和这个字"焙"都是一样的。
"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秦是陕西的一部分。
晋是山西的一部分。
那个地方有的人把它叫做"炒"。
可见在汉代。
这个"熬","〖火备〗","炒"。
含义都是一样的。
都是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和做熟。
也就是说"熬"字在这里,就是"炒"的意思。
张仲景是什么地方人呢?张仲景不是河南南部的人吗?河南南部在古代属于楚国的北部。
所以仲景是楚人。
那么是楚人的话。
他当然就用的是楚地的方言。
所以他在《伤寒论》中的这个"熬"字。
就是指的炒的意思。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
在《伤寒论》中,"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
"巴豆熬去油"就是巴豆炒一炒,炒去油。
巴豆的毒,全在这个油里头。
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炒一炒就把它的油去掉了。
特别是这个白粉。
你看这个"粉"字是"米分也"。
"研米使分散也"。
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细末。
就是米粉。
那么什么叫"白"呢。
汉代"稻曰白"。
你看那个《周礼》注疏。
注这个"白","稻曰白"。
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我们有一次考试,有一个名词解释。
有一个学生大概既没有听老师上课,也没有看书。
答"白粉"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
他居然写了一个"大烟土"。
(其实)白粉就是白米粉。
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
熬香就是炒香。
我们北京有一道菜叫做米粉肉。
他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之后。
和这个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
上笼上蒸。
蒸完了香酥可口,不肥不腻。
所以这个"白粉熬香"就是炒香。
那么我们知道仲景是楚人。
所以在考证这个"熬"在《伤寒论>。
中的本来的含义的时候。
我们就知道,它是指的炒。
所以我们了解仲景是什么地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