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56.68 KB
- 文档页数:6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脑卒中或心力衰竭等致残、致死性的并发症,危害较大。
前面提到,房颤的治疗包括抗凝、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3个方面。
节律控制治疗除药物及电复律外,还有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的介入治疗方法——导管射频消融术。
在此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在了解这种技术后可以对其不再陌生或恐惧,以后还会将各部分分开来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一、什么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将消融设备送入心脏,通过高频电流能量造成局部心肌坏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其名字里包括一个“术”字,其实与外科手术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都不能算作手术,体表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它是一种介入操作,只不过我们内科医生喜欢把这种操作也称作“术”,以区别于药物保守治疗。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节律控制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或终止房颤的发作以改善症状和生活方式。
它也是目前治疗房颤效果最好的内科方法,显著优于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诞生与发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生于1994年前后,灵感来自于治疗房颤的外科手术,可以说是个比较年轻的技术,算得上“90后”了,但成长却十分迅速。
大约自1998年起,全球电生理室均开始尝试和改进这项技术,我国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开始于这个时期。
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三、原理研究表明,房颤大多起源于肺静脉,少数可能来自肺静脉外的一些位点,因此隔离肺静脉的心电活动可治疗房颤。
肺静脉位于左心房后方,是连接肺和左心房的血管,一般有4条(图1)。
名字叫“静脉”,里面流动的实际是动脉血,肺静脉负责把肺里氧合好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射频是一种高频电流能量,作用于心肌时可以导致局部坏死,此后以瘢痕组织替代愈合,从而截断传导通路。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森林大火时拔除树木和野草而制作的隔离带。
沿肺静脉开口周围或邻近的左心房壁通过消融导管一点一点进行消融,使点连成圈,组成隔离带,将房颤病灶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向整个心脏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图2)。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概述
2.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工作原理
3.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应用领域
4.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优势与不足
5.我国在射频消融压力导管领域的发展
正文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高端医疗器械。
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利用射频能量对心脏组织进行消融,以达到治疗目的。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导管头端的射频能量发生器,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组织,使其温度升高,最终导致心脏组织的损伤和消融。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主要应用于心脏射频消融术,该手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压力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包括心脏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等。
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具有许多优势,如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操作难度较高、可能导致心脏组织损伤等。
因此,在射频消融压力导管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我国在射频消融压力导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多种类型的射频消融压力导管,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射频消融压力导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射频消融压力导管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脏疾病治疗手段,已经在
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脉冲电场消融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先进技术,它通过产生高能量的脉冲电场来消融心脏组织中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电路,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脉冲电场消融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风险低、恢复快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射频消融作为一种常见的消融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置入心脏组织中,利用射频能量导致组织的温度升高,从而进行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稳定的优点,已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之一。
冷冻消融是一种以低温作用于心脏组织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消融技术。
通过导管将冷冻能量传递到心脏组织中,使组织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从而实现对心律失常病灶的消融治疗。
冷冻消融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手段。
导管消融是通过在心脏组织中放置射频、冷冻等能量传递导管,并将能量传递到病灶部位进行消融治疗的方法。
导管消融技术具有操作灵活、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1. 脉冲电场消融技术脉冲电场消融技术是一种通过产生高能量的脉冲电场来消融心脏组织中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电路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利用高能电场的作用,在短时间内使心脏组织产生传导障碍,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具有治疗效果显著、疼痛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2. 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通过在心脏组织中放置射频导管,并传递射频能量,使病灶组织产生高温、高能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心律失常病灶的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稳定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之一。
3. 冷冻消融技术冷冻消融是一种利用低温作用于心脏组织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消融技术。
通过在心脏组织中放置冷冻能量传递导管,并传递低温能量,使心脏组织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从而实现对心律失常病灶的消融治疗。
冷冻消融技术具有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利用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某一部位释放射频电流而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射频电流是一种正弦波形,是频率为300~750kHz的交流电流。
射频消融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式。
射频利用高频电流,通过在导管尖端释放的热效能产生很高的温度(通常为50~60℃),约1分钟后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干燥坏死(医学称为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已经有40余年的历史,临床应用广泛,几乎全世界所有从事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的医生都是从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开始学习的。
因此,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效果最肯定的技术之一。
射频消融术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射频消融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肿瘤和心脏疾病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射频能量,该技术可以摧毁异常组织或心脏病灶,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和心脏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将导管引入体内,通过电极释放高频的射频能量。
这种能量主要通过组织中的离子摩擦来产生高温,高温可以破坏异常的细胞结构并杀死病灶。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法,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等优点。
射频消融术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首先,医生会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疾病类型和位置等。
然后,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中,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
在实施射频消融术时,需要把导管引入患者体内,并通过导向设备将导管引导到目标病灶的位置。
随后,医生会控制导管释放高频的射频能量,破坏病灶组织。
最后,医生会进行术后的观察和处理,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已在各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肿瘤治疗方面,它可以用于减轻肿瘤的症状、缓解痛苦,甚至延长患者的生命。
在心脏疾病治疗方面,它可以用于解决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等问题,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射频消融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并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射频消融术的流程。
在引言部分已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概述,本节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
2.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射频消融术概述和射频消融术流程。
2.1 射频消融术概述部分将介绍射频消融术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对射频消融术进行概述,介绍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射频消融术在不同领域的临床应用,包括心脏病学、肿瘤学和神经学等方面。
通过对射频消融术的整体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射频消融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诊疗常规
【概述】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的一大类型,由于在其发生的当时心室率增快并超过正常生理情况下静息时的窦性频率,因此这一大类心律失常被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颤动等。
导管射频消融是指利用高频正弦交流电可以产生热效应的原理,将带有上述高频正弦电流的导管经外周血管导人心脏,并置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键部位,释放高频电流使局部产生热损伤,毁损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从而达到根治心律失常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高频正弦交流电的频率在:300~1000kHz;导管电极.心肌组织界面温度要求>50C但又V1O(TC,这样既可保证局部心肌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一一凝固性坏死,电极表面又不至于形成碳化。
目前临床上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律失常类型有:特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某些类型房性心动过速、I型房扑、局灶性房颤、预激并房扑房颤、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某些类型室性心动过速(特别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最近有人用射频消融治疗有症状的频发性室
性早搏、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某些室颤,取得一定成果。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到底算手术吗
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术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一种微创手术。
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穿刺血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把电极导管沿着血管送入心腔,精确定位引起心动过速的关键病灶,用电极导管头端紧紧贴靠该处,在局部释放射频电流(100千赫兹~兆赫兹),在很小的范围内(约3~4毫米直径及深度)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直接摧毁关键病灶,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速。
是否每个房颤患者都能做导管射频消融
李毅刚教授:房颤患者病情千差万别,而把握好房颤消融术适应证是关键。
阵发性房颤无疑是导管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持续性或者持久性房颤、心房明显增大(大于45毫米)的阵发性房颤也成为其适应证。
对于发作频率很小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优势在哪
李毅刚教授: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点是微创、不留疤、不需要全身麻醉。
以下三类人选择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话,获益比较多:①吃抗心律失常药控制不了、症状比较明显、发作非常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②持续性房颤
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心脏病,例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患者。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衰、高血压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的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衰发作频率越频繁越容易出现房颤,有房颤就会更容易心衰。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导管消融术能够终止这个恶性循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在心功能检查上,能够看到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BNP(脑利钠肽)降低;在症状上,患者能感受到心衰症状的明显缓解,过去稍微活动一下就累,手术后活动量增加或者能够正常活动。
年龄大的患者能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术吗
李毅刚教授:所有打算进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首先要预防左心房血栓形成,规范有效地进行抗凝治疗,选择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
其次需要进行详细检查,来评估心房内是否有血栓。
如果发现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则不能进行导管消融术,需要接受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抗凝,待血栓消失后才可进行消融手术。
有的老年患者体质较弱,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冠心病等,不少人认为采用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风险
较高。
但现今导管射频消融术在不断革新,安全性提高了,适应证增多了,因此在有经验的心脏治疗中心,一些80岁以上的高龄房颤患者也接受了导管消融术治疗,告别了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能彻底治愈吗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心脏介入性诊治技术之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其创伤轻微、安全有效,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治疗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房速、房扑、特发性室早、室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成功率高达80%~95%。
单次房颤消融3个月后,约有70%阵发性房颤和60%持续性房颤可痊愈,而部分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成功率可达90%以上。
如何看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要做2~3次
李毅刚教授:首先,目前治疗房颤的主流术式是针对肺静脉前庭的,而小部分患者其房颤起源可能并不仅是肺静脉。
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等心脏其他部位都可能触发房颤,首次消融不一定能发现此种来源病灶,二次消融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其次,虽然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相当高,但术后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电传导恢复十分常见,这也是房颤复发最常见原因。
针对这部分患者,就有必要进行二次消融,拾遗补阙。
再次,一般二次消融须在3个月或半年以后才能做。
因为部分患者消融后1个月内房颤复发,甚至出现发作频繁的“房颤风暴”现象,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房颤逐渐消失。
这种术后有早期复发,尔后不再发作的称为延期治愈。
据统计,肺静脉电隔离术后20%~30%的患者会出现延期治愈,通常会在术后3个月内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3~6个月仍存在房颤发作的才考虑再次消融,以避免延期治愈的患者经受二次手术的风险及痛苦。
最后,对于慢性房颤患者来讲,二次消融是比较常见的。
因为慢性房颤机制十分复杂,肺静脉只是其触发以及维持的一部分,防治慢性房颤常需更大范围的消融以改良房颤的电学机制及触发灶。
手术后还需要继续服药吗李毅刚教授:射频能量对左心房的损伤需要一定时间修复,所以消融3个月内,有近50%患者出现房速、房扑、房颤和房早等心律失常,因此g后要服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使用胺碘酮或心律平。
如果射频消融术后由于心房肌顿抑的存在,心房功能不能立即恢复,仍有形成血栓的可能,还是需要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另外,术后是不是继续进行药物治疗,要根据患者本身疾病情况综合考虑。
一方面,房颤的发生与心房的老化有关;另一方面,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的老年病会促进房颤的发生和进展,即使是房颤消融的效果良好,但糖尿
病、高血压等疾病若不能得到良好控制,也可能导致房颤的复发。
有什么方法能减少抗凝药的使用
李毅刚教授:高龄患者消融手术不能做,栓塞的风险又存在,就需要服用法华林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但高龄患者服用华法林后反而更容易导致出血,造成左右为难的局面。
这时左心耳封堵术就成为很有必要的治疗手段,这是一种通过封堵左心耳来控制血栓源头,达到预防中风的创新技术。
术后经过4~8周的恢复,封堵器完全内皮化,就将左心耳和左心房完全分隔开,隔绝心耳内血栓的脱落,降低出血风险,就不需要再长期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可根据患者的术前情况分析,由医生判定是否同步施行消融术与左心耳封堵术,既能提升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防血栓的效果,又可减轻患者再次手术所要经受的皮肉之苦。
(编辑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