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1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6
光照对猪的生长有哪些影响不同阶段猪群影响不一样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光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而在养殖业过程中所,光照温度同样是两大重要太阳光因素,它影响数十个着各大畜禽的生长以及繁殖。
而随着规模化的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对猪场光照的重视项村转成极为重要,的光照管理可与提高猪场的生产力,不断增加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那么在养猪的投资过程中,光照对猪的发芽有哪些影响呢?不同阶段的养猪群消极影响影响有什么不一样?接下去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光照对猪的生长有土壤哪些影响?不同阶段猪群影响不一样1仔猪光照显着影响猪(特别是仔猪)的免疫功能和机体物质代谢延长光照或提高光照强度,可进一步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提高猪群免疫力,促进食欲,增强仔猪消化吸收机能,存活率提高仔猪增重速度与成活率。
据测定,每天18小时光照与12小时光照比较,仔猪患心脑血管者减少6.3%~8.7%,死亡率下降2.7%~4.9%,日增重提高7.5%~9.6%;光照强度从10lx增至60lx再到100lx(光照时间保持14小时)仔猪发病率下降24.8%~28.6%(lx,光照强度单位),存活率提高10.7%~12.0%;光强增至350lx其效果较60lx的差。
所以有人建议,仔猪从出生到4月龄采用18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为50~100lx。
2生长肥育猪光照对生长肥育猪有一定影响,适当不断提高光照强度,可增进猪的健康,提高猪的抵抗力;但提高光照强度也增加猪的活动时间,减少休息睡眠时间。
据测定,育肥猪的光照强度从5lx提高到40~50lx,日增重提高5%左右。
建议生长肥育猪的光照强度一般在40~50lx。
光照时间天数对生长肥育猪影响不大,一般不超过10小时。
3对猪性成熟的影响光照对猪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较长的光照时间可促进性腺系统发育,性成熟较早;短光照,特别是持续黑暗,抑制生殖系统发育,性成熟延迟。
据报道,持续黑暗下让的小母猪性成熟较自然光照组延迟16.3天,比12小时光照组延迟39天。
猪的养殖方法一、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是猪的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下面是一些选择养殖场地的要点:1. 地理环境养殖场地应位于适宜的地理环境中,包括气候、土地等因素。
猪对温暖潮湿的气候较敏感,最适宜的养殖温度为15-20摄氏度。
2. 土壤条件适宜的土壤条件有助于猪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排水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在PH值6-7之间。
3. 水源条件养殖场地应有充足的水源供应,猪需要大量的水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消化食物。
水质应清洁、无污染。
二、建设合适的猪舍猪舍的建设是猪养殖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猪舍能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一些建设合适猪舍的要点:1. 猪舍类型选择根据养殖规模和猪的品种,选择合适的猪舍类型。
常见的猪舍类型有敞开式猪舍、封闭式猪舍和半封闭式猪舍。
2. 猪舍设计布局猪舍设计布局应合理,包括进风口、出风口、饮水设施、饲料储存等。
合理的设施布局有助于提高猪的舒适度和生产效率。
3. 猪舍环境控制控制猪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是猪养殖的重要环节。
适宜的环境条件能减少疾病发生风险,提高猪的生长速度。
三、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猪养殖成功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1. 饲料供应猪的饲料应均衡营养,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
饲料应新鲜,干净,适时供应。
2. 饮水管理猪需要充足的清洁饮水。
饮水设施应保持干净,定期更换水质,避免细菌滋生。
3. 疫病预防加强疫病预防是猪养殖的重要环节。
定期兽医检查,疫苗接种和合理的消毒措施都是预防疫病的有效方法。
4. 环境清洁保持猪舍的环境清洁是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猪舍应定期清理,消毒和通风。
四、养殖效益评估最后,我们需要对猪的养殖效益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评估养殖效益的方法:1. 成本收益分析对养殖成本和养殖收入进行分析,计算养殖的净利润。
这有助于判断养殖是否盈利。
2. 产品质量评估对养殖出的猪肉进行产品质量评估,包括口感、肉质、食用安全等。
导致母猪产死胎及弱仔增多的几种因素
母猪产生死胎和弱仔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的因素。
1. 猪场管理不善:猪场管理不善是导致母猪产死胎及弱仔增多的一个常见原因。
猪场环境脏乱、通风不良,造成母猪生活环境不佳,影响母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能力。
2. 饲料不合理:不合理的饲料配方和营养不均衡可能会导致母猪营养不良,造成胎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3. 疾病感染:母猪的疾病感染也是造成死胎和弱仔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传染病都会对母猪的生产能力造成影响,导致死胎和弱仔的产生。
4. 季节和气候变化:气候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母猪的怀孕和分娩过程。
夏季高温天气可能会导致母猪体温升高,造成死胎和弱仔的产生。
5. 饲养技术不当:不正确的饲养技术也可能导致母猪产生死胎和弱仔。
把孕期母猪饲养在拥挤、嘈杂的环境中,会导致母猪压力增大,影响胎儿的发育。
6. 遗传问题:母猪的遗传问题也可能导致死胎和弱仔的产生。
某些品种的母猪可能存在遗传缺陷,导致胎儿畸形或发育不良。
7. 年龄和健康状况:母猪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会对生产能力造成影响。
年龄过小或过大的母猪可能会生产死胎和弱仔。
患有慢性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母猪也会影响胎儿的正常成长。
8. 动物行为和社交问题:母猪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受到其他猪的干扰或攻击,导致产生死胎和弱仔。
为了减少死胎和弱仔的产生,猪场管理者需要确保母猪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提供合理的饲料和营养,定期检查和防治疾病,合理安排饲养技术和环境,选择优质的种猪,并确保母猪的健康状况和社交环境良好。
光照对猪的影响及猪生长各个生理阶段的光照管理-养猪技术环境因素是影响猪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光照因素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不同生长阶段以及生理阶段的猪对光照的要求不同,现简单介绍光照对公猪、母猪、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影响以及管理措施。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光照对猪的影响及猪生长各个生理阶段的光照管理。
1、光照对公猪的影响光照对公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猪的性欲以及精液的品质上。
在一定的范围内,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强公猪的性俗,而增加光照强度对于提高公猪的精液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对20周龄的小公猪进行延长光照时间的处理,生长发育到26周龄时,其中73%的公猪即可采精,延长光照时间可促进公猪的性成熟。
当对种公猪的光照时间延长到15 h后,性欲可明显的增强,在光照时间为8~10 h的条件下,光照强度从8~10 Lx提高到100~150 Lx,可使精液的数量和精子的浓度都有所提高。
2、光照对母猪的影响对妊娠母猪的影响。
合理的光照可以加快母猪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性成熟提前。
在母猪配种前以及妊娠期适当的延长光照时间,可以使性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同时可增强卵巢和子宫的机能,从而使配种受胎率提高,利于胚胎的附殖和发育,并且可以减少妊娠期胚胎死亡数,对于增加产仔数也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光照强度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母猪在光照强度较低或者黑暗的环境下饲养,卵巢的重量和机能都会下降,配种受胎率降低。
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显著的提高产仔数、仔猪的初生重以及断奶重。
研究表明,当光照强度从6~8 Lx增加到70~100 Lx后,产仔数会增加4.5%~8.5%,初生窝重增加4.5%~16.7%,断奶窝重提高到5.1%~12.2%。
自然光照的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通常夏至的日照时间最长,冬至的日照时间最短,从夏至到冬至日照的时间逐渐缩短,从冬至到夏至日照时间逐渐延长,这就是不同季节母猪的繁殖力不同的主要原因。
仔猪及成猪噪声标准
猪舍噪声的标准因猪的年龄和生长阶段而异。
对于仔猪和成猪,噪声标准通常是以分贝(dB)来衡量的。
以下是仔猪和成猪的噪声标准:
1. 仔猪:通常建议将噪声控制在85~90分贝以下。
过高的噪声会对仔猪的生长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猪舍内的噪声。
2. 成猪:成猪的噪声标准因具体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成猪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噪声,但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下可能会对其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建议将噪声控制在85分贝以下,以保持成猪的舒适度和生产效率。
除了分贝标准外,还需要注意控制猪舍内的相对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以确保猪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同时,保持猪舍的通风和对流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
总之,控制猪舍内的噪声和其他环境因素是提高猪只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产后胎衣不下的病因及防治猪的产后胎衣不下是指母猪在分娩完毕后,胎儿的胎盘未能及时排出体外的情况。
这种情况常见于产后12小时内,如果长时间不处理,可能会引发母猪子宫感染和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母猪的产仔能力和生猪的生产效益。
本文将从病因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分析1.环境因素:猪圈环境脏乱差,缺乏清洁卫生,可能导致母猪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增加。
2.营养不良:母猪妊娠期间饲养条件不好或饲料不足,可能影响母猪的产后排胎能力。
3.母猪体质:母猪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免疫力,可能会影响其分娩后排胎的能力。
4.产程异常:母猪产程过长、过短,或分娩过程中出现其他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产后胎衣不下的情况发生。
二、防治方法1.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猪圈的清洁和通风良好,减少细菌和病毒的繁殖,有助于减少母猪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生。
2.科学饲养管理:合理配置饲料,调整营养配方,提高母猪的体质和免疫力,为母猪顺利分娩和排胎奠定基础。
3.注意产前护理:在母猪分娩前,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和保健,控制好母猪的体重增长,避免分娩过程中出现并发症。
4.产后护理:分娩后及时观察母猪的状况,如果发现产后胎衣不下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可以给母猪用吸奶机吸出奶水,刺激乳房收缩,帮助胎盘排出。
也可以采取手术干预的方法,轻轻地用手指帮助胎盘从母猪体内取出。
5.必要时使用药物:如果采取以上措施无效,可以考虑使用催产药物,促进母猪子宫的收缩和胎盘的排出。
6.加强预防措施:进行定期的疫苗注射和驱虫,防止猪群发生疾病,减少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生。
定期巡检猪圈,及时发现和处理患有疾病的母猪。
总结:猪产后胎衣不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我们在饲养管理中加强预防和治疗,切实提高母猪的分娩能力和生产效益。
在实际操作中,应始终以科学、规范的方式进行,避免给母猪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适时的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猪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生率,提高母猪的免疫力和生产效益。
X u m u s h o u y i随着全球性气温的逐渐变暖,气温给母猪生产性能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进而给现代化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提高母猪的年生产性能是目前国内外规模化猪场重点考虑的核心问题。
母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受诸多环境因素影响,而温度一直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高温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比较明显,在最适的环境温度范围内,不仅母猪的饲料利用率最高,母猪的生产性能也最高,同时其免疫力也很强,而在高温环境下则容易影响母猪正常的生产性能。
一、温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1、高温对母猪发情期的影响。
温度直接影响到母猪的发情,会导致严重的发情延迟,隐性发情和发情周期延长等现象。
每当夏季高温期间,一是会导致母猪的生殖道升温而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和附植。
二是会引起母猪卵巢功能的紊乱而使卵泡发育受到阻碍,导致发情迟缓、乏情和发情周期延长等现象。
2、高温对母猪受胎率的影响。
提高母猪生产性能就必须提高母猪的受胎率。
虽然现阶段规模化养猪场为了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对猪的选种和选育要求都很严格。
但因夏季高温对母猪的受胎率影响明显,使其受胎率下降,产仔数量明显减少,弱胎和死胎也增多,严重的影响了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从而给现代养猪业的经济造成了较大损失。
研究表明:在温度高达31℃以上时对母猪受胎率影响很明显,母猪在夏季的受胎率是最低而在冬季的受胎率为最高。
在炎热夏季,由于受高温的刺激母猪散热较为困难,采食量逐渐下降,使其营养不良而出现不规律的排卵和发情的现象,进而严重的影响了其受孕率。
一旦进入冬季,气温就会下降而受孕率却并无明显的变化,这说明冬季气温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3、高温对母猪胚胎存活率的影响。
胚胎存活率是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关键。
而在炎热的夏季,高温常常会导致母猪受胎率降低,进而使其胚胎存活率下降甚至出现胚胎死亡。
一般情况下,夏季6至9月份的高温刺激会使母猪胚胎时期营养摄入量严重不足,导致其胚胎早期吸收甚至死亡的现象。
温度对畜禽生产的影响的案例温度是畜禽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影响着畜禽的健康、生长、繁殖等方面。
下面列举了十个温度对畜禽生产的影响的案例。
1. 高温对鸡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下,鸡的产蛋量、孵化率、体重增长等都会受到影响。
高温会导致鸡的食欲减退、水分丢失过多,从而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量。
2. 低温对猪的影响低温环境下,猪的食欲会增加,但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容易引发疾病。
同时,低温也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3. 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下,奶牛的产奶量会提高,而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产奶质量。
高温会导致奶牛的食欲减退、乳腺发炎等问题,而低温则会影响奶牛的心理状态和食欲。
4. 温度对兔子的影响兔子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在极端的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兔子的生长和繁殖都会受到影响。
高温会导致兔子的食欲减退、体温过高,而低温则会影响兔子的生殖功能和生长速度。
5. 温度对鱼类的影响鱼类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高温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新陈代谢,而低温则会影响鱼类的食欲和生长速度。
6. 温度对蜜蜂的影响蜜蜂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蜜蜂的生长和繁殖。
高温会导致蜜蜂的生长速度减缓、蜜源减少等问题,而低温则会影响蜜蜂的飞行能力和蜂群的健康状态。
7. 温度对骆驼的影响骆驼对高温的适应性较强,但在低温环境下会出现体温降低等问题。
高温会导致骆驼的体温过高、液体丢失过多,而低温则会影响骆驼的食欲、消化能力和体温调节能力。
8. 温度对驴的影响驴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驴的生长和繁殖。
高温会导致驴的食欲减退、水分丢失过多,而低温则会影响驴的心理状态和食欲。
9. 温度对鹿的影响鹿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在极端的高温或低温环境下,鹿的生长和繁殖都会受到影响。
高温会导致鹿的食欲减退、水分丢失过多,而低温则会影响鹿的心理状态和食欲。
10. 温度对羊的影响羊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在极端的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羊的生长和繁殖都会受到影响。
农村养猪场的环境控制技术要点一、养猪场环境控制的目的农村养猪场之所以需要环境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猪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效益。
环境控制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养猪场内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及光照等环境参数,减少或消除猪只受到的环境应激,提高猪只的舒适度和免疫力,从而达到提高繁殖效益和肉质品质的目的。
二、养猪场环境控制的技术要点1、通风系统通风是同步调控空气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氨气等气体成分的重要方法。
在养猪场内,猪只的呼吸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氨气和微粒子,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形成密闭状态的猪舍,使室内的空气污染达到很高的水平,导致人畜共患病的风险增加,影响养猪场的生产效益。
为此,养猪场应设立通风系统,该系统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
自然通风是指通过设置窗口和开口等地方形成气流,使室内和室外的气体实现交换,消除室内凝结水和异味。
机械通风建立在自然通风的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养猪场的具体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动态调节。
2、温度控制温度是影响猪只生长和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养猪业生产中,常常遇到寒冷的冬季和酷热的夏季,而猪只的生长和发育需要相对稳定的适宜温度环境。
对于婴幼猪而言,适宜生长的温度应该在28℃左右;对于育肥时期的猪只,适宜生长的温度应该在22~26℃之间,同时注意避免因急剧变化引起的环境应激和疾病。
为达到适温的效果,养猪场应尽可能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并及时适当地调节冬季或夏季的温度,以便为猪只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在调节温度时,可以采用地暖、太阳能、空气换热器等方法。
3、湿度控制湿度是指单位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含量,它与温度一样会影响猪只健康和生长。
在猪只舍内湿度过大时,易引起猪只呼吸道疾病、提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并且会增加猪只的热应激和食欲下降等现象。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养猪场可以采用空气换气和降温技术。
适当开窗通风、喷水、冷风机降温等方法都可以起到减轻猪只热应激和降低湿度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环境条件对猪群健康的影响 作者:徐亚峰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6年第09期
摘要:良好的环境是生猪健康生长发育的有利基础,实际饲养中,常因忽略环境条件的建设与管理,使猪的健康受到影响,造成生产力下降,经济效益提高困难。本文对几个影响猪群健康的关键指标进行浅析,对猪群的环境进行概述,以了解猪舍的环境特点、猪舍设施或管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猪;环境条件;健康;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S851.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9-0181-01 猪舍设施的有效是指能否提供必要条件,满足猪群的正常生产性能,比较或评价不同饲养条件优劣,必须从这4个方面考虑:正确选址(尽量减少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设计应考虑多种条件和饲养管理方法、构造符合设计规格、设计应该满足日后要求和方便维修。猪舍的环境可以分热环境、气体环境、物理环境。
1 热环境 热环境的主要部分是空气湿度,其包括相对湿度、湿度比、比容、干球湿度等7个特征。适宜温度区内动物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正常。不同阶段猪群所需温度范围有所区别,例如,新生仔猪32~35℃、3周龄仔猪24~29℃、保育阶段(14~23kg)21~27℃较为合适。多种因素可以影响猪群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例如,在湿度不变的情况下,猪群在无垫料的猪舍中会比在有垫料的猪舍中感觉温暖,因此,在有垫料的猪舍中,需要增加空气湿度,以弥补垫料中所含湿气造成的激冷效应。养殖业者可以通过安装空气温度控制传感器调整环境,为猪群提供舒适的热环境。应注意,对流空气对猪体的影响,当猪站在地面上,由于相对寒冷(尤其在冬季)的气流与猪体存在温差,导致猪散热,能量损失。同时,猪卧在冰冷的地面上时,或墙壁温度较低时,都能导致猪体能量的损失。
2 气体环境 在我国,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蓬勃发展,封闭式猪舍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通常,封闭猪舍包括通风系统、粪便处理系统、整体设施管理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氨气主要是由尿液发酵而来,蛋白发酵会产生硫化氢,这是猪舍里危害严重的两种有害气体。及时清理尿液可以有效解决氨气的产生。减少粪便里面蛋白含量可以减少硫化氢的产生。建议,对于封闭猪舍来说,氨的水平应控制在10~25mg/L。因此,通风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必须保障每年任何季节都要进行通风换气,可以采取连续、均匀的方式。通风率要与季节温度相匹配。另外,良好的通风系统还能有效降低猪舍尘埃量。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也能提高猪舍空气质量。如猪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场内设置生产区、管理区、生产辅助区、生活区,各区之间要根据用途、猪舍常年风向、坡度依次安排,并按有关标准合理布局,设置围墙,形成界线分明、联系方便的格局。
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
10级动科3班 20100082 秦文超
核心提示:环境因素对猪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只有为猪只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生产条件,才能达到投入最少量的饲料,获取数量多,质量好的产品的效果。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密度,通风换气,舍内有害气体,光照和噪音等。
一、温度的影响
高温与低温对猪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周令和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都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即猪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也叫适宜温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仔猪1周龄适宜温度是27~32度,2周龄是25-27度,3~4周龄是23-25度,4~5周龄是21~23度。
体重15~50千克肉猪适宜温度为25-22度,50~100千克为22~20度。
体重100千克以上成年猪为18~20度。
猪在处于高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狂燥不安,食欲减退,发育缓慢的表现。
气温每增加1度,育肥猪日增重减少30克,饲料消耗增加60~70克。
夏季气温过高,不仅影响猪的采食量和增重,而且可能导致中暑直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方法是经常向地面喷洒凉水;在圈外搭凉棚,防止日光暴晒;圈内设置浴池或喷水淋浴;猪舍通风,安置电风扇或通风机;清洁的饮水要供应不断。
另外,搞好环境绿化也有助于改善猪舍内的温度。
猪在处于低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疫病。
育肥猪则气温每
温低,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增加,使饲料消耗增加,猪的增重减慢。
这样冬季采取保温措施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
对于封闭式猪舍要吊顶棚,挂草帘或门帘;对于敞开式猪舍要加设塑料棚,并覆盖稻草帘,白天拉起,黑夜覆盖以利保温。
适当多装猪(增加密度),以猪体互相来取暖和猪体散热来保持舍内温度。
猪圈四周的裂缝要堵抹严实,以防贼风侵袭。
另外,给猪饮温水、不喂冰冷饲料。
高温与低温对猪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周令和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都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即猪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也叫适宜温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仔猪1周龄适宜温度是27~32度,2周龄是25-27度,3~4周龄是23-25度,4~5周龄是21~23度。
体重15~50千克肉猪适宜温度为25-22度,50~100千克为22~20度。
体重100千克以上成年猪为18~20度。
猪在处于高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狂燥不安,食欲减退,发育缓慢的表现。
气温每增加1度,育肥猪日增重减少30克,饲料消耗增加60~70克。
夏季气温过高,不仅影响猪的采食量和增重,而且可能导致中暑直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
方法是经常向地面喷洒凉水;在圈外搭凉棚,防止日光暴晒;圈内设置浴池或喷水淋浴;猪舍通风,安置电风扇或通风机;清洁的饮水要供应不断。
另外,搞好环境绿化也有助于改善猪舍内的温度。
猪在处于低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疫病。
育肥猪则气温每
气温低,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增加,使饲料消耗增加,猪的增重减慢。
这样冬季采取保温措施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
对于封闭式猪舍要吊顶棚,挂草帘或门帘;对于敞开式猪舍要加设塑料棚,并覆盖稻草帘,白天拉起,黑夜覆盖以利保温。
适当多装猪(增加密度),以猪体互相来取暖和猪体散热来保持舍内温度。
猪圈四周的裂缝要堵抹严实,以防贼风侵袭。
另外,给猪饮温水、不喂冰冷饲料。
二、密度:
育肥猪大群饲养、同槽进食能提高食欲,促进生长,有效利用圈舍和设备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饲养密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猪舍的温度、湿度、通风及有害气体含量,极易形成疫病传播。
养殖密度过大不但影响猪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及粪尿的排放,而且造成猪相互之间撕咬。
但如分群不合理,又会因咬架、争食等而影响猪的增重。
分群时一般把来源相同、体重接近、强弱和气质基本一致的猪合群喂养。
每群猪的头数不宜太多,要依圈舍面积和饲养密度而定。
实践证明,15—60kg 的生长育肥猪每头所需面积为0.6—1.0㎡,60kg以上的育肥猪每头需1.0-1.2㎡,每2头育肥猪要有20~30厘米长的饲槽。
每圈头数以10- 20头为宜。
但具体数目可因不同环境条件而异,在我国北方,由于平均气温低且气候干燥,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南方的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则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三、湿度的影响
湿度对猪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的体热调节来影响猪的生产
力和健康,它是与温度、气流、辐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适宜的湿度下,湿度对猪的生产力和健康影响不大。
空气湿度过高使空气中带菌微利沉降率提高从而降低了咳嗽和肺炎的发病率,但是高湿度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滋生。
容易患疥癣、湿疹等疾患,另外高湿常使饲料发霉垫草发霉,造成损失。
猪舍内空气湿度过低,易引起皮肤和外露粘膜干裂,降低其防卫能力使呼吸道及皮肤病发病率高。
湿度大小对猪生长的影响总是与气温共同作用的。
当温度适宜时,相对湿度从45%~75%对猪的采食量和增重无明显影响;当猪舍内低温高湿时,猪体内散发热量增加,猪耗料量相应增加,增重减少,增重耗料增加12%以上。
低温高湿还易形成猪疥螨病的发生。
猪的适宜湿度是60%-80%。
特别是冬天寒冷季节,更要防止猪舍潮湿,一般是在晴朗的中午气温较高时,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来排除潮气。
如在天气阴冷时,则可在猪舍走道或地面撒石灰或干炉灰、炉渣等来吸收潮气,并且经常清除猪圈内的粪便,以减少猪舍内潮湿度的增加。
四、有害气体的影响
猪舍内有害气体产生主要来源于猪呼吸、粪尿、饲料、垫草腐败而产生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前二者的浓度在猪舍内每立方米分别不能超过20~30毫升和10毫升,后者不能超过4%。
否则猪群体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进一步发展势必引起疫情发生。
因此,圈舍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合理的通风换气和定期
消毒。
集约化高密度饲养的生长育肥猪一年四季都需通风换气,通风可以排除猪舍中多余的水汽,降低舍内湿度,防止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同时可排除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有毒有害气体(如NH3、H2S、CO2等),改善猪舍空气的卫生状况。
所以,猪舍在任何季节都需要通风,特别是冬季往往为防寒而关闭门窗,造成舍内潮湿和空气卫生状况恶化,必须注意适当通风。
在冬季通风和保温是一对矛盾,有条件的企业可用在满足温度供应的情况下,根据猪舍的湿度要求控制通风量;为了降低成本,应该在保证猪舍环境温度基本得以满足的情况下采取通风措施,但在冬季一定要防止“贼风”的出现。
猪舍内气流以
0.1- 0.2m/s为宜,最大不要超过0.25m/s
五、光照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有杀菌、消毒作用,但照射过多会伤害猪的皮肤、眼结膜和角膜。
夏季照射过多会导致猪发生日射病。
适当的光照可使猪皮下脂胆固醇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沉积和骨骼的生长发育,所以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可以适当调节猪舍的光照。
光照适宜的太阳光能加强机体组织的代谢过程,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然而过强的光照会引起猪的兴奋,减少休息时间,增加甲状腺的分泌,提高代谢率,影响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育肥猪舍内的光照可暗淡些,只要便于猪采食和饲养管理工作即可,使猪得到充分休息。
六、外界干扰与噪音的影响
猪群需要一个安静的猪舍及周围环境。
突如其来的噪音与外界干扰会使群体发生应激,引起惊慌,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精神状态,影响正常的睡眠,造成严重的则会影响食欲。
尤其是母猪怀孕期影响更大,极易造成流产。
因此在养猪规模场建造时适当选好场址。
噪音猪舍的噪音来自于外界传入,舍内机械和猪只争斗等方面。
噪音会使猪的活动量增加而影响增重,还会引起猪的惊恐,降低食欲。
因此,要尽量避免突发性的噪音,噪音强度以不超过85dB为宜。
而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兴奋神经,刺激食欲,提高代谢机能,就像人听音乐心情舒畅一样。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适当的放些轻音乐,对猪的生长是有利的。